大逆转1906(校对)第1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8/469

  “雨燕”战斗机全机长8米,翼展9.2米(上翼)/7.5米(下翼),机高3.1米,空重1300公斤。装有一台“HHY-01W型”活塞式液冷发动机(加了W的型号就表示是外销型),硬木三叶螺旋桨。最高速度达到290公里,巡航速度是200公里,实用升限7500米,航程600公里。它的机头装有2挺7毫米机枪,备弹1200发。
  这款“雨燕”战斗机虽然是外销型号,但已经很有良心了,其性能并不比歼-1的初始型差太多。当然,没有电台的,反正他们也没要求。
  “雨燕”战斗机中国这里已经囤积了400多架,于是第一批400架“雨燕”交货了。而且因为协约国要得很急,又额外出了20吨黄金,聘请了中国飞行员直接将这些飞机直接转场到埃及,再由英法的飞行员接手。只有给钱,文总一向很尊重客户的要求,看在黄金份上,文总还特别派出了几艘大型飞艇跟着,飞艇上装着备用飞行员和给养,以及燃油,还有协约国顺便订购的2000万发7毫米机枪子弹,虽然他们也在抓紧子弹改生产线,但总得要时间的。
  这次转场飞行十分的壮观,400架歼-3型“雨燕”战斗机从成都出发,到达昆明后再转到印度、伊朗、伊拉克,直到埃及,全程6000多公里,耗时12天。好在这个时代的飞机很轻,对机场要求不高,要不还真的做不到,中间那些地方很多都是没有正式机场的。
  协约国在得到这批飞机后,立即就派遣了一批尖子飞行员去熟悉,经过两周的熟悉后。英法联军就在5月28日将这批飞机投入战场,果然就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前段牛逼哄哄的“信天翁”们,在遇到来自中国的“雨燕”之后,就再也牛不起来了。
  英法空军面对德国空军第一次打出了1比1的好成绩,算是翻身了。随着飞行员逐渐熟悉这种飞机,成绩越打越好,后来都打出了3比2的交换比。在夺回制空权之后,协约国就逐渐扳回了溃势,在奥尔良彻底稳住了。而且法国沦陷区的游击队也非常活跃,他们大肆袭击德国的后勤补给线,让德军万分头疼,不得不花费大量兵力来守卫补给线。
  这样一来,双方就在奥尔良到勒芒一带形成了拉锯战。
第225章
毛熊的惨败
  在1914年的整个4月份里,当德国和英法两国在法国大平原杀成一团,奥匈帝国把塞尔维亚打成狗的时候,节操满满的俄国人却坐在东线看戏,整个东线几乎波澜不惊,和人脑子打出狗脑子的西线比起来,这里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当然,俄国人理由还是很充分的,人家准备不足嘛,你们要理解。
  就像俄国人自己说的那样,直到五月底,等到从中国送来的那批物资到位之后,他们才慢腾腾的准备动手了。
  无论毛熊再怎么打小算盘,仗还是要打的。因为他们欠了法国一屁股的债,而且国内很多资产都是被法国资本控制着,尼古拉二世就算自己不想打,利益集团也不同意的,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嘛。面对法国提出减免债务的条件,尼古拉二世当即就答应了,吹嘘俄国最初的目标就是要歼灭德国军队,至于奥匈那种渣渣根本就不在考虑当中。
  俄国这个国家在绝大多数欧洲人心目中,都具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威慑力。只要一想到那数百万穷凶极恶的灰色牲口和哥萨克骑兵,铺天盖地的蜂拥而来的场景,就让欧洲人忍不住肝颤。哪怕这个国家弊病丛生,在国际上出了不少洋相,还在前不久的日俄战争中被小日本给爆了,但那种噩梦一样的印象确实铭刻在欧洲人心里。
  对欧洲人来说,毛熊现在才动手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像俄国这样恐龙一样的庞然大物,其体制肯定是比较臃肿迟钝的,动员速度肯定不如其他国家快捷,但只要它的战争机器一开始发动,这台“灰色压路机”便会用它那近乎无穷无尽的人力和资源,将对手无情的碾压成肉饼。
  这种奇怪的“恐俄症”的另一种发展,就是让英法等盟国万分的感到安全。一想到对手身后还有只跃跃欲试的北极熊,他们对胜利就信心百倍了。这也是法国佬在丢了巴黎之后还能拼命抵抗的原因,因为在他们看来,德国佬不过就是三板斧而已,自己只是一不小心才扑街的。只要毛熊大军一动,罪该万死的德国佬就必定会被惨遭爆菊,被轰杀至渣口牙!
  俄国人自己也这么看,他们认为自己拥有强大的实力、惊人的资源和潜力,以及无尽的财富。只要一旦动手,德国佬就扑街定了。我大俄罗斯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即便没有英法的资源,只要时间一长,德国人也会山穷水尽的。
  但是,俄国人的实力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强。所以在俄国正式参战后,其表现让围观群众们碎了一地的眼睛,也让大伙被雷得外焦里嫩。
  在英法两国的连连催促之下,俄国尽管确实还没组织起600万大军,但他们还是从进攻奥匈的西南集团军群中抽调了一部分部队,过来加强对德作战的西北集团军群,将其补充到了2个集团军的规模,俄国西北集团军群由参加过日俄战争的吉林斯基将军指挥。
  共和2755年(西元1914年)5月26日,俄国的一个骑兵师拔掉了东普鲁士边境上的木桩国界,进入东普鲁士,俄德之战拉开了序幕。
  俄国西北集团军群的战略计划就是利用它们的波兰突出部,从华沙向北进击。将东普鲁士与柏林的联系切断。在歼灭驻守在这片地区的德军部队之后,攻占东普鲁士,并在之后继续并向德国的心脏地带进发。
  驻防东普鲁士的是德国第八集团军,该集团军由普里特维茨中将指挥,下辖4个军、1个骑兵师和一些地方卫戍部队,总兵力只有俄国西北集团军群的一半。但是俄军的火炮、机枪等重武器的数量都远逊于德军,因此在火力上反而是德军占优。德国总参谋部交给第八集团军的任务,便是尽可能的在西线战事结束之前守住东普鲁士。等到在西线的主力部队车飞法国人和英国人之后,再通过国内发达的铁路网迅速回援东线,将那些贪婪的毛熊全部XXOO。
  战争一开始,俄军兵分两路进入东普鲁士。俄国第一集团军主力从东面的立陶宛发动进攻,开始全面挥师进入东普鲁士。两天之后,由萨姆索罗夫指挥的俄国第二集团军从东南方的沃斯特罗温卡向西北方发动攻势,兵锋直抵德军腹地阿伦施泰因。
  德军通过侦查发现,东面而来的俄第一集团军行动迅速,而从东南方的俄第二集团军行动缓慢,他们就决定来个各个击破,先对已经侵入东普鲁士境内的俄第一集团军开刀,准备将其打倒之后再转过身来对付插向自己后方的俄第二集团军。
  但是留给德军的时间并不多,准备也不充分,最重要的是,当时德军第八集团军并不是集中在一起,是分布在整个东普鲁士,这个时候还能出动一部分兵力去迎战俄军。而俄第一集团军的装备虽然不如德军,但其战斗力也超过了德军的预料,直到俄第二集团军逼近了,德军都还没击溃眼前的对手。于是德军害怕被爆菊,就赶紧撤退了,被反击俄军在贡比楠撵着屁股胖揍,一直撤到了维斯瓦河才稳住脚步。
  贡比楠战役的胜利,让俄国人意气风发,英法两国也是大受鼓舞,认为二德子的末日就要来到。但是俄第一集团军却没能继续前进,因为他们的后勤跟不上了。
  德国人对于东线的不利情况是有准备的,他们早就在战前做了详尽的撤退部署,对东普鲁士境内进行了严格的坚壁清野。所有仓库、农庄中存储的各类物资都被尽数运往后方,火车、船只和各种车辆都被转移一空,甚至连电话线都剪掉了。毛熊的后勤保障体系一向以组织混乱和粗犷疏漏而闻名,当年在日俄战争时就已经是出尽了洋相,闹了一大堆笑话。比如给在赤道地区因酷烈炎热而苦不堪言的舰队官兵运送冬装,为东北前线急需炮弹的陆军部队补充神像等等精彩故事,都是奇葩的俄国后勤部门一手创造的……
  这次也不例外,才推进到德国境内几十公里,俄第一集团军主力已经和补给部队脱节了。这支部队下辖3个军和5个半骑兵师,20余万军队每日的消耗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但不给力的俄国后勤部门根本供应不上。而且俄军虽然车飞了德国第八集团军,但是自身的损失也不小。最重要的是,尤其战前的准备就不充分,俄军的弹药储备严重不足,在经过和德军的激战之后,炮弹已经打光了。
  德国第八集团军的指挥官普里特维茨中将被灰色牲口吓坏了,赶紧向国内求援,并且要求放弃东普鲁士撤回来。但是现在德国在西线和英法联军捏得正起劲,哪有兵力增援,放弃东普鲁士更是不可能接受的。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大怒,认为普里特维茨是个逗逼加胆小鬼,根本不适合担任指挥官,就把他当场撤职了,派出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去接替他的职务。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到任后,就马上重新整顿部队,其实德军虽然败退,但损失并不大,甚至还不如俄国人的损失大,只是原指挥官普里特维茨是个平庸的将领,这才倒了霉。其实,鲁登道夫的作战计划还是各个击破,只不过他将目标放在了还在辛苦赶路的俄第二集团军上。这次德军有了充分的准备,通过发达的铁路系统,将整个第八集团军全部的4个军快速集结了起来。
  俄第二集团军的后勤状况更差,骡马和车辆严重缺乏,粮草弹药也是严重不足,再加上从波兰通往德国的道路状况极为恶劣,让俄第二集团军一路上吃尽了苦头。最为重要的是,俄军对德军的判断出现重大疏漏,他们认为德军已经被打散了,目前正在仓皇溃退,只要冲上去堵住他们的退路,就能全歼第八集团军。
  由于上头拼命催促,俄第二集团军在整整一周时间,进行了每天长达12个小时的高强度行军,到了科穆辛森林附近时,俄第二集团军已经是人困马乏,再也走不动了。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军粮已经快消耗光了。德国人的坚壁清野做得又无比彻底,连“现地调达”都做不到,抢都没地方抢去。
  6月1日,极度疲劳又饥肠辘辘的灰色牲口们几乎是梦游一般的走到目的地科穆辛森林,由于太疲劳了,他们连帐篷都不搭,直接倒地便睡。这些都罢了,因为摸不准俄军情况的德军也不会这么轻率的进攻,毕竟还有个俄第一集团军蹲在一边。
  但最为奇葩的是,俄军居然用明码电报发布命令。因为俄国直到现在也没有在军队中普及密码制度,整个俄国西北集团军群居然没有一份统一的密码,甚至很多军和师都没有配备密码本,也没有译电员!而德国境内的电报线路和通信系统都被德国人破坏了,俄国人无奈之下,就只好用无线电明码发送电讯。
  于是俄军的窘境就被德军全部掌握,毛熊就悲剧了。
  6月2日清晨,养精蓄锐多时的德第八集团军对俄第二集团军全线进攻。此时的德军士气正盛,身体状态又处于巅峰,更有着装备上的绝对优势,除了人数,各方面都完爆俄军,而俄军此时正好处于严重疲劳和饥饿状态,根本抵挡不住。就好像两个对手PK,一个身上挂满了BUFF,另一个头上挂着通红通红的DE-BUFF,结果用脚趾头都想得到。
  毛熊虽然被称为战斗民族,然而他们也不是铁打的,就算是机器也要有能量啊,而灰色牲口们已经断粮2天了。再加上连续一周的高强度行军,要是这样都还能打,那就不是人了。
  不过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毛熊们还是坚持了整整三天。但是到了6月5日,当德国人紧急派遣的飞艇部队到达战场时,一切就结束了。缺乏防空武器的俄国人,对于高高在上的飞艇部队完全没有抵抗的能力。筋疲力尽又饿了几天的俄军终于崩溃了。大胜鼓舞下的德军奋力追击,投降的俄军到处都是,到了6月5日下午,溃逃的俄第二集团军几乎被彻底一网打尽。五个精锐的军,23万官兵全军覆没,德军共击毙俄军7万余人,俘虏更高达13万之多,只有不到三万人逃出。
  6月11日,携大胜之威的德军,又在空军掩护下,向同样弹尽粮绝俄第一集团军发起进攻。俄第一集团军的状态只是比第二集团军好一点,他们到不是很疲劳,但是同样的严重缺粮。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炮弹几乎都用光了,后方的炮弹还没送上来,这就比第二集团军还不如。
  战斗没有什么悬念,6月14日,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是役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
  这两次战役震惊了世界,也让英法感到无比的恐慌。
  而就在这天,在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的合力夹击下,抵抗了一个多月的塞尔维亚再也撑不住了。因为巴尔干战争的改写,这个小屁国现在的实力原本就比不上原时空的那个,而本位面的奥匈帝国却在中国的支持下,要比原时空的实力更强,这一增一减之下,塞尔维亚更是扛不住。
  6月14日清晨,最后一个塞尔维亚步兵师在塞土边境被奥保联军歼灭,塞尔维亚全境陷落,塞尔维亚王室逃亡黑山。
  当俄军连续两次大败和塞尔维亚完蛋的消息传到国内后,文德嗣并没有感到什么意外。在他看来,以俄国人现在的状态要是能打赢,那才是没天理。塞尔维亚的失败更是在情理之中,这么个小屁国面对欧洲第四大工业国,能抵抗这么久已经是很不错了。
  “看来英法又要我们买东西了……”文德嗣笑着对顾晓绿说道。
第226章
空中舰队会战
  共和2755年(西元1914年)6月18日,汉京。
  晚饭之后,文德嗣正在看文件,总参谋长辛杰却急匆匆的赶来了。
  两人招呼了几句,辛杰就笑着说道:“文总,今天上午巴黎时间八点半,德国与英法在巴黎附近空域爆发大规模空战,双方都投入了空中舰队……”
  “呃,那个……他们的空中舰队怎么样?我刚才还在琢磨他们现在怎么还不用,没想到今天已经使用了……”文德嗣露出古怪的笑容。
  “都已经拍摄下来了,还是全程拍摄,我已经带来了录像,您是自己看结果,还是我说出来……”辛杰笑了笑,摸出一个小小的储存卡。
  “好了,还是我自己看吧,这种事情就像看过期球赛,知道结果就没意思了。”文德嗣接过储存卡放进自己的光脑里启动,开始看里面的实况录像。
  录像是无人矿产勘测器在2万米高空拍摄的,因为欧战是目前世界大热点的原因,文德嗣把仅有的六台无人矿产勘测器分配了五台过去,3台监视西线的英法德,1台监视东线的奥德俄,1台监视南线,仅留一台在国内备用。
  只见屏幕上的画面中,密密麻麻的武装飞艇和战机,从英法两国的数十个大型机场起飞,向着巴黎飞去。这么大规模的行动自然不可能隐蔽,德国人很快做出对应,同样起飞了海量的武装飞艇和战机。从解说和字幕可以了解到,此次英法联军一共出动了235艘各种型号的武装飞艇,以及800多架战机。德国人出动了188艘武装飞艇和700多架战机。
  因为飞机速度更快,先期到达目的地的是战机,所以先是飞机的混战。
  6点半,双方的第一批战机开始接触,随着双方的飞机逐渐增多,到了7点左右,双方的主力机群都抵达目的地。就只见上千架各种型号的战机在巴黎上空杀成一团,不时有飞机被打成一团火球,或者拖着黑烟从空中坠落,天上不时出现一朵朵的伞花。这个时候双方还没杀红眼,还保留了一些风度,都没有攻击对方的跳伞飞行员。
  其中德国的一架全红色涂装的飞机特别活跃,连接击落七架英法战机。后来给了它一个特写,这是一架德国的信天翁D型战斗机,它的后机身和垂尾上已经涂了密密麻麻几十道竖杠(德军战斗机取得的战绩在垂尾上涂画竖杠表示,竖杠上带有被击落敌机的国籍)。
  “这个红色的家伙是谁?”文总忍不住问道。
  “绰号【红男爵】的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辛杰在旁边答道。
  “信天翁的性能应该不如我们的雨燕,居然能做到这种程度,果然是名不虚传……呃,又是一架……”就在他问话的时候,红飞机又打下一架对手。文总顿时有些下意识的问道:“我们的飞行员里面有这样的高手吗?”
  辛杰想了想,答道:“这个没比过不好说,但是我们也有很多优秀的飞行员。比如空军的金海、微大宝、华盖木,海航的楚望远、黄钟等人都是有20架以上战绩的王牌……而且我们的空战战术更讲究团体合作,而不是他们那种单打独斗。”
  文德嗣点点头,没有再问继续看起来。
  自从前段时间英法从中国购买的歼-3“雨燕”战斗机投入战斗后,就不再像过去那样没有招架之力了。“雨燕”战斗机的性能尽管不如中国的现役飞机,但还是要比德国的信天翁D型战斗机略胜一筹。但英法的很多优秀飞行员都在前期的空战中损失了,现在参加空战的大多是菜鸟。
  虽然英法的战斗机性能占有一定优势,但飞行员的素质和实战经验都远不如德国飞行员,在刚开始还不太看得出来,双方打得有来有往,但随着战斗的继续,队形被打乱转为混战之后,飞行员素质不足的缺点就逐渐表现出来。
  空战进行到半小时后,英法飞行员就明显出现了慌乱,逐渐被德国压制,再加上德国的地面防空火力不断寻机攻击,英法战机的损失开始直线上升。到了7点40分左右,英法战机就顶不住,开始撤退了。
  到了8点,英法战机全部撤退,他们这一次有280多架战机被当场击落,还有200架带有轻重不等的伤害。而德国战机只有160架被击落,上百架飞机负伤。还有400多架飞机能够战斗。
  不过,现在的战斗只是这次空战的上半场,英法战机撤退不久,英法的飞艇部队就赶到了,而德国的飞艇部队因为距离更远,还在整编队形。
  在本位面,由于有中国的参照,还有谢瓒泰这个大忽悠,哦,我是说“专家”在世界上使劲鼓吹“飞艇致胜论”,各大列强也在使劲发展飞艇,也由于中国挖了个坑给列强们跳,各国从中国大力引进技术,并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发,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原时空的同期。这几年在各国上空,出现越来越多大型飞艇和巨型飞艇的影子,像兴登堡号这种规格的巨型飞艇已经不再稀罕。
  其中最大的是中国的翔鲸级,长达280米,宽60米,内有30万立方米气囊,空重100吨,气囊提供的总浮力达到360吨,可用有效运载能力达到240吨的超巨型飞艇,比那个不幸挂掉的兴登堡号还大。不过这种翔鲸级是运输飞艇,不是武装飞艇。仅次于中国的是德国,他们的兴登堡级提前了20年出现在天空,不过这是魔改过的兴登堡级,吸收了中国提供的技术,不但在艇身四周配有辅助螺旋桨,艇身结构也比原型有了很大的改进。
  德国最大的战略武装飞艇是“莱茵黄金级”,也就是兴登堡级的武装版。配有一座双联装150毫米主炮,3门88毫米副炮,以及4门57毫米、3门37毫米速射炮,还有8挺机枪。
  英国的“基路伯级”(也叫座天使级)和法国的“吉法尔级”比德国同类要小些,主炮也是6英寸级,副炮和速射炮要少些。由于都是引进的中国技术,这些飞艇在外形上都比较类似,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涂装。德国的橙红色涂装,英国的黄色,法国的蓝色。
  为了掩护己方飞艇列阵,德国飞机首先冲了上去。由于此时英法飞艇的高度较高,德国飞机只能从下方进攻。列强也不是傻子,虽然他们也认为飞艇是天空的主宰,但也不会对飞机毫不防备。因为此时的飞机升限远不如飞艇,所以最好的防范方法就是高高空飞行,只要升到8000米以上,飞机基本上就只能望洋兴叹,无可奈何了。
  但这次英法是准备和德国来一次空中舰队的会战,携带了太多的武器和弹药,所以飞不了那么高,只能升到5000米的高度。这个高度虽然可以让大多数的高射炮无效,但飞机却可以攻击。
  当然,此时的飞机都没有涡轮增压技术,高度一旦上了5000米就非常迟钝了,机动力和速度都大为下降。所以保证机动性,这个时期的飞机基本上都是在3000米以下的空域进行空战。
  但在这个时候也顾不得了,要是让英法飞艇阵列冲击了己方还在列阵的飞艇,这场空战就输了大半。德国战机们都把条令丢到一边,疯狂的冲了上去。武装飞艇都有个特性,它们下半球的火力是最强的,一旦列好阵型,就互相掩护,甚至连主炮都能用上。
  发现德机的攻击意图后,英法飞艇立刻开始攻击。只见上千门速射炮和机枪喷出长长火舌,在飞艇阵列下方交织成一片密集的火网。而德机现在正处于爬升阶段,无法进行大幅度机动,一头撞上火网之后,顿时撞了个头破血流。德机虽然也在开火,但信天翁战斗机只有2挺8毫米MG08机枪,还是仰射,威力大打折扣,而武装飞艇的下半球是重点防护区域,吊舱底部装备了至少10毫米厚的装甲,机枪打上去只是添了几个坑。气囊虽然没有装甲,但机枪子弹太小,打过去也只是穿出几个小洞,对于这种多气囊结构的飞艇,只是打破几个气囊完全不影响飞行。
  五分钟不到,德国就被打下了30多架飞机,而英法飞艇只有几艘受了点无关痒痛的轻伤。剩下的德机看到对方火力太强,就马上分成几路,从飞艇阵列四周绕上去。
  “英法飞艇用的是氢气还是氦气?”看到这个情况,文德嗣眉头皱了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8/46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