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校对)第4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5/852

  只是,他帮她赎身后。苏诗诗飘然离开京城,不知所踪。
  你爱想起我时,就想起我,就像想起夏夜的一颗星;你爱忘记我时,就忘记我,就像忘记春天的一个梦。
  贾环轻声叹道:“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时人一绊,记前声。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语出纳兰性德词: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贾环略作修改。追忆往昔。
  绣楼中,纵酒狂歌的气氛沾上莫名的伤感。
  秋兰姑娘听着,就坐在贾环的身边,抱着琵琶,语调柔柔的道:“苏姐姐能得贾先生这首词,足慰平生。”说着,弹着琵琶,开口清唱。山花子的词牌。她自是听的出来。
  萧梦祯还是胖乎乎的样子,拿起酒杯自饮一杯,叹道:“贾兄还是如此才华横溢。我方才还为秋兰姑娘只愿陪你而不快。想来,自该如此!”
  他说的很坦荡。今年春,他和贾环一起参加会试。正好住在同一家客栈中,有些交情。而汝阳侯之子赵星辰找他,让他有偿散布贾环的流言,他拒绝了。
  韩谨穿着半旧的衣衫,国字脸,三十岁的年纪,有着一种落拓,潇洒不羁的气度,往日身上尖锐的棱角正在慢慢的内敛。这时,诚恳的劝道:“贾兄,这首词固然是思念佳人,只是意境过于消沉。贾兄在太子叛乱中立下大功。升翰林侍讲,而为吴王世子师。政治前途惨淡。但比之我如何?贾兄不必如此消沉。吾辈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只要有此心,就一定能做到。我更喜欢贾兄在妙峰山下的那半阙词: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韩秀才和贾环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他这一声“贾兄”,而不称“子玉”,意味着他已经放下心中的包袱,坦然的调整和贾环的关系。心境,更进一层。
  韩秀才四年前就参加了贾环领导的书院救灾,负责文宣事宜。学到他今生受用的能力。他内心之中,对贾环还是怀有一分感激之情的。所以,在此时劝贾环,不要为前途而消沉。
  他认为,这是贾环心中为前途郁结,交互感伤,才有情深却消沉、哀伤之作。
  贾环摇摇头,并不说话。韩秀才误会他了。
  他的志向是什么?在来到红楼时,首要任务是,摆脱贾府抄家灭族的命运。
  而今,做到了。猪队友死的死,压制的压制,他执掌贾府。贾府不出大的问题,荣华富贵,还是没问题的。
  那么,他接下来,该做什么?
  贾环的梦想,一直以来,都是过着:富贵、体面、悠闲、安稳的生活,拥着娇妻美妾,陪着红颜,一起老去: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谁愿意整天的挣扎,求存,挣命?
  他是想过几年的安生日子。至于,兼济天下的情怀,强烈的拯救百姓的使命感,他是没有的。像张居正那样为国家累死又如何?青史赞誉有加:大明唯一相。张居正之后再无张居正!
  但,天下人谤之。身死,而家灭。
  当然,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而言,想要过上富贵、体面、悠闲的生活,官肯定是要升的。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没有权势,谈什么其他?他在相应的年龄段,要取得相应的官职。
  比如,六十岁时,要在宰辅的位置上。他身上毕竟还背负着一个政治团体的意愿。
  只是,当前,并不需要那么急迫。他才十三岁。他可以多花时间,陪陪宝姐姐她们,改善生活条件、水平等。
  贾环思索着他的人生时,韩谨、萧梦祯说起在黄州赤壁,凭古吊今,各有词作一首:赤壁怀古。请秋兰姑娘唱出来。绣楼中的气氛,从伤感之中走出来。
  ……
  ……
  腊月二十七,年味越浓。一场大雪覆盖着京城。洁白的雪花飞满天,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白雪落琼枝,一树梨花开。大观园紫菱洲,临水而建。贾环、宝钗、黛玉、湘云、迎春、惜春、宝琴、邢岫烟、李纹、李绮在缀锦楼中赏着雪景。
  因王熙凤怀孕,以李纨、探春治府内事。宝玉早起誓,但凡贾环在的时候,他便不来。
  残荷败落,枯草一线,白雪皑皑。晶莹的雪花漫天飞舞。贾环在楼上,手伸出窗户,接着雪花。
  冷风吹来,正围着熏笼,吃着烧烤,喝着热酒,和姐妹们笑谈,高谈阔论的湘云一个哆嗦,顿时气势全无。众姐妹哄笑。史湘云跺脚道:“环哥儿,你快关窗户。冷死了。”
  贾环好笑的道摇头,见湘云划拳,把袄子都给脱了。就穿着件暗红色的裙衫,自然是感觉到冷。便关了窗户,准备到走廊上去赏雪。芦雪庵争联即景诗,那块鹿肉,给了湘云无限的灵感。今日,她又爽快的开吃。
  等会诸位姑娘们要联句。今日的东道主是迎春。迎春的婚事,贾环给她交过底:不由贾赦、邢夫人、贾琏做主。他会帮她挑一个佳婿。迎春近来心情不错。
  联句,贾环自是给一众金钗们排除在外。这不是排斥,而是怕贾环把大家的诗兴都给败了。
  黛玉正坐在宝琴身边,和她说话。她不吃酒,亦没有吃烤肉。喝着一杯清茶,这时慧黠的一笑,道:“环哥,近日某探花的词作在京中流行,追忆诗诗姑娘。情真意切,脍炙人口。前些日子薛妹妹做了十二首怀古诗。你诗才高绝,不若你先写上十二首怀古诗,给我们提一提诗兴。”
  黛玉跟着贾环在金陵生活一年多,苏诗诗还教过她乐器,有些事情她很清楚。
  宝琴是个少女心性,对黛玉是极其的亲敬,附和的娇笑道:“林姐姐这个提议好。”
  史湘云拍手笑道:“咯咯,林姐姐这个罚的妙!可见是个惯会作弄人的。”
  黛玉和湘云两个争起来。邢岫烟、李纹、李绮几人都笑。
  宝钗笑而不语,明眸如星,轻吟一口酒。颦儿为什么要罚贾环,她自是为什么要看贾环的“笑话”。
  迎春还以为宝钗是对贾环有信心,温柔可亲地笑道:“三弟弟,要不要先吃一杯热酒?”
  气质清冷的小惜春笑吟吟给贾环倒了一杯酒。
  “你们这是……”贾环苦笑,接过惜春手中的酒,道:“谢谢四妹妹。”沉吟了半秒中,道:“十二首怀古诗,是没有的,先做一首诗给你们助兴吧。”
  贾环迎头一口饮了酒,朗声吟诵道:“锦衣玉带雪中眠,醉后诗魂欲上天。十二万年无此乐,大呼前辈李青莲。”
  这是清代诗人张问陶的诗:醉后口占。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被誉为“青莲再世”,有清代“蜀中诗人之冠”的称谓。
  这首诗亦是写出诗人在醉后的潇洒、旷达。颇有李太白之风。不是谁,都能在醉后,大呼前辈李青莲!
  香菱一脸认真的在傍边执笔,帮贾环录下来。录完后,轻声诵了一边,道,“三爷写的真好。”
  湘云、邢岫烟、李纹、李绮都是叫好。
  湘云一手拿着羊肉串,一手拿着酒杯,活力无限,对众人得意地笑道:“这首诗最对我的脾气。我已有好句子,你们一会谁敢和我对?”
  众姐妹都是大笑。丫鬟们亦是笑起来。
  黛玉、宝钗和湘云笑闹着。宝琴赞道:“姐夫,我道林姐姐为什么你推崇备至?果然是才华横溢。我那十二首怀古诗,与你这首比,算不得什么。”
  薛宝琴今日穿着暗紫色的长衫,容貌精美,粉雕玉琢。宝琴年轻心热,本性聪敏,自幼读书识字,久闻贾环诗词之名,今日亲眼见他一杯酒的时间写出一首好诗。果然是才高八斗。
  八七版红楼中,宝琴的容貌算是毁掉。并不漂亮。而她的实际容颜如何呢?
  红楼原书第四十九回,宝玉说:“更奇在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你们如今瞧瞧他这妹子,更有大嫂嫂这两个妹子,我竟形容不出了。”
  袭人问探春的看法,“他们说薛大姑娘的妹妹更好。”探春道:“果然的话。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
  由此可见,薛宝琴的风姿、美丽。
  当然,对于美丽,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宝钗就自嘲道:“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真要说起来,红楼梦中,颜值最高的无疑是秦可卿,乳名兼美。红楼第一美人,则以宝钗、黛玉并称。她们俩十二钗正册并列第一。
  贾环微微一笑。薛宝琴美则美矣,但是,他对天真浪漫的少女并无感觉。
  黛玉心里品了一回,微笑着站起来,提起酒壶,给贾环斟了一杯酒,抿嘴一笑,声若清箫的细声道:“环哥,少见你有如此潇洒的诗句,可见你心情不错。”
  贾环笑着点头。
  宝钗娴雅的轻笑,清澈明亮的杏眼,看着贾环,眸光潋滟,赞道:“好诗!”对众姐妹道:“探丫头若在,肯定喜欢这首。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我们今日,便以‘天’字韵开始。”
  这是探春起海棠社的句子。众女都是笑。独湘云笑的最开心,伏在宝琴的身上。联句随即开始。
  贾环微微一笑,不打扰她们,到走廊上赏雪景。寒风更见清爽,天地间白茫茫的一片。山丘起伏,树林连片。一副很美的山水画。刚才黛玉说他心情不错。可不是?
  再抑郁的心情,看到她们这群美丽的女孩子顽笑,亦会觉得阳光明媚。何况,他并没有抑郁。只是,感慨。想着,这一路走来,改变贾府的命运,确实不易。
  贾环想着,不知道过了多久,身边传来淡淡的清香。黛玉掩嘴轻笑道:“环哥,你还在生我的气吗?”
  贾环偏头,看着黛玉,如花似玉的少女,娇柔婀娜,美丽无端。心中柔柔的情绪涌起,微笑道:“哪里有?我在想,改变贾府既定的航道、结局,不容易啊。”
  宝钗从门口走过来,微微一笑,肌骨莹润,娴静明丽的大美人,问道:“夫君,什么不容易?”她站到贾环的左边。
  看着丰姿绝美的娇妻,想起新婚不久,便是废太子的政治风暴。这是改变贾府命运的关键时刻,而贾府在他的带领下,最终安然驶过。现在,前面,一片坦途。
  贾环心中一笑,伸手,轻轻的,分别握住钗、黛两人的小手,道:“刚才颦儿不是要我作怀古诗吗?我刚有了一首,念给你们听。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风雪依旧,三人伫立在二楼的走廊栏杆便,美丽如画。
第六卷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第552章
雍治十四年春
  元宵佳节过后,京城中浓郁的年味慢慢的消散。朝廷衙门、学校、商铺、酒楼、茶馆、旅店陆续的开业。街肆上渐渐的繁华起来。三五成群的士子,操着来自全国的口音,在京城中随处可见。
  一月下旬,礼部发文昭告天下,丙辰科礼部会试定于二月二十一日。参加考试的举人、贡生们在这个时间点,约三千多人,已经全部抵达京师。准备参加考试。
  因年前皇周大军平定西域,威压西域诸国。朝廷重开丝路。京城之中来自西域的货物亦是逐渐的多起来。朝贡、觐见天子的小邦增多。小国使节们穿着奇装异服行走在正阳门大街上,瞻仰着天朝上国巍峨、繁华、强盛的帝都。
  自汉唐以来,屹立于东方的华夏王朝,时隔近千年,再一次的征服西域诸国。(宋、明未得西域。蒙元非我族类。)华夏文明的光辉,重新照射在天山南北广袤的土地、河流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5/8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