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校对)第7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1/852

  ……
  哈密。
  周军截断龟兹退路的消息已经在城中传开。城中这剩余的五万残余的联军人心惶惶。而同罗大将婆实则乐于见到此种情况,他要回北庭、漠北。
  拔野古孝德忙着收拾人心、整顿军队。他的计划已经被打乱。
  而不远处的柔远城中,周军侦骑四出,监视着哈密城中大股军队的动向。
  在遥远的漠北,拔野古部的王庭中,联军惨败的消息已经传到。并迅速的传遍金山以北、蒙古高原。
  王庭中,拔野古的将领、贵族们一致要求处死拔野古孝德。在王庭中,拔野古土门的势力非常大。但,亦同样有反对意见。伊林可汗没有表态。
  而当晚宛国公主便在王帐中偷偷向伊林可汗进言:“父王欲使诸弟继位,还是欲使诸子继位?”
  草原之上的王位,凭借的是手中的实力、军队。只要具备王位继承人的资格,都可为可汗。比如,唐初时的东突厥汗位,兄终而弟继。不具备的,可以称太师,掌控全局。比如,明朝时的瓦刺太师也先。
  宛国公主这句话,说的是非常精妙的!
  草原诸族虽然不守礼法,但是父子之情,怎么都比兄弟之情更亲近。拔野古土门是伊林可汗的弟弟。现在他死了。
  ……
  ……
  在当事各方,于各地都在对此事作出反应时,商旅冒着寒冬,跋涉在高山,隘口,沙漠,古道中,转运货物,赚取利润。同时,将消息不断的传递开。
  从龟兹前往河中的商旅,将消息带出:周军击败拔野古联军,占有龟兹。碎叶河流域的诸部震动。河中地区,亦重新感受到来自大周帝国的兵威。
  雍治十三年,国朝左都督牛继宗率大军征讨西域,对河中地区直接统治,设州县。而对小国林立的吐火罗地区,则采取羁糜州、土司制度。
  “铃铃!”
  驼铃在空寂的沙漠古道中响着,满载着货物的郭家商队正从南道于阗绕道,准备返回敦煌。
  一名中年人站在崎岖的山路上,背着昆仑山的白雪,眺望着东方,外出行商两载,他们终于要回家了。年关将近啊!
  从于阗往西行,越过小勃律、葱岭,则是吐火罗地区。一个月前,就有一支四五十人的月氏商队启程前往敦煌。为首的是一名戴着红头巾的俊美男子。
  他骑在价值千金的高头骏马上,背着精钢长剑。他们已经快要抵达敦煌。战争的结果,已经送往故国中。
  ……
  ……
  商旅们如同一条条脉络,在这个寒冬里联通着西域各地。而同样的,大周王朝的信使,在寒天腊月,奔腾在官道上,联通着西域和京城的消息。
  由朝廷派出的钦差费状元带着嘉奖的圣旨,候爵服饰,御赐的美酒,即将抵达瓜州。
  而光复龟兹的消息,亦从官道送往京师。令雍治天子极其的欢喜。重新怠倦了过问军国大事。朝政尽数交给大学士华墨主持。
  顺着官道来的,还有真理报,各朝臣的书信!
  西域的关隘里,士兵们在守卫,马贼们奔驰。薛延陀的大将莫贺冒雪艰难的行军,出哈密,往鄯善、焉耆。这一幕幕的画面,组成了雍治十八年十一月初的画卷!
  无数人的人在奔走、行动。旧有的架构、秩序在崩溃,新的力量即将占据主导这片大地!在随之而来的大浪潮中,谁甘心为失败者?
  十一月的冬季,万物寂寥!但西域的局势,就像是春天快要到来了。各种力量,在冰冻的河面下,蠢蠢欲动,欲破冰而出。等待着开春之后的较量。
  战略相持阶段的西域,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期。
  在这样的局势下,贾环正在做什么呢?
  寒冬上午的阳光,并不暖和。敦煌临时总督府后街巷的贾府中,贾环在书房中,聚精会神的阅读着京中来的书信。窗明几亮。石青色的澜衫青年,提着毛笔。
  已是十一月十三日。冬至。
第813章
读书信、任务
  京中给贾环的书信,不仅仅有自江南来的家书,还有京中的师长们写来的信。
  “塞外苦寒,前月吾友梅宗贯自瓜州来信,言道近两三年来日益体衰,而长子明治学问止步,欲使入沙州府学就读,却苦无门路。当年之事,子玉心中有数。子玉今为西域文坛盟主,吾为老友厚颜相求……”
  书桌边,贾环用镇纸压着来自国子监祭酒魏翰林的书信,提着毛笔在方砚中舔墨,左手轻轻的揉揉眉心,微微苦笑。
  梅宗贯,即是前梅翰林,表字宗贯。因为雍治十三年的乙卯科舞弊案中被他“反杀”,贬哈密卫中一小吏:在仓库大使手下做事。其妻、子悉数跟着他到哈密卫中。
  迁户籍于此。长子梅用卿(表字明治)和薛宝琴的婚事,亦是因此事做废。否则,大脸宝娶谁,还要折腾。
  梅翰林由高高在上的翰林,被贬做小吏,仕途自是尽毁。像阳明子、徐阶那样的牛人是少数。他的儿子并没有被剥夺科举资格,但是,想要进府学学习,很难。谁会帮一个犯了错的翰林办事?
  敦煌这里,书院并不盛行。只有江南、京城之地才盛行书院。朝廷的县学、州学,依旧是士子们读书的第一选择。名校效应,大抵如此。
  按照贾环的脾气,他是不屑于搞什么“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把戏。凯撒就是死在他所饶恕的人的刀下。
  但是,魏翰林特意自京中来信,他如何能不卖这个面子?
  贾环想了想,心里叹口气,提笔给府学的魏教谕写信。魏先生是大师兄的岳父,待他不薄。以魏先生那执拗的脾气,肯低头求人,不知道心里做了多少思想斗争。让魏先生欠一个人情,很难啊!
  或许,梅用卿这个素未谋面的童生,将来会给他造成一些麻烦、困扰。但相比较之下,他心中更看重和魏先生的交情!
  同时,功利一些想:国子监祭酒(从四品)的人情,有什么份量?
  国子监祭酒为小九卿之一。处在这个位置的官员,往上走,不是谋求外放一任,而是直接求取六部侍郎,成为庙堂高官。特别是翰林出身的官员,这条升迁路线,阻力极小。
  当年徐阶便是任过此职。
  ……
  ……
  处理完这件事,贾环继续阅读着山长等人的来信。从这些信件的字里行间中,他感受到京城的政治风暴正在酝酿。
  西域这里大胜,局面大为改观,雍治天子或许是又懒了,或许是人老了精力不济。将朝政大事,托付给领班军机大臣、建极殿大学士大学士华墨。
  华墨和工部尚书纪兴生的斗争越发的激烈。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闽党领袖纪尚书和华墨争权夺利。
  而从士林的角度看,这是君子与小人的斗争。华大学士为人贪婪好财,逢迎上意,政治水平平庸,治国理政才干不足。朝堂上的有识之士,极为不满。
  雍治十七年,漕工再次叛乱,京师震动,就是明证。
  贾环反复的“咀嚼”着山长、卫阳、纪鸣、许英朗等人的书信,在书房中走动着,打开窗户,感受着冷冽的寒冬。心里轻轻的叹口气!
  他不看好纪尚书!
  就算华墨政治水平烂的和杨国忠一样,他的地位一样不会有问题。根子在雍治天子身上。
  而以纪尚书的水平,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但,其一,他和华墨有旧怨。上次,他和纪尚书联手,协助纪尚书脱身。这一次,华大学士恐怕不会轻易放过。
  其二,所谓正人君子的旗帜人物,纪尚书只怕也是被反华墨的力量架到火上的。众望所归嘛!
  贾环坐下来,在书信中,翻出学生宁澄给他写的信,开始回信。宁澄报喜:因吴王极得天子信任,永清郡主被册封为公主!封号还是永清!
  贾环给宁澄回信,在信的未尾看似随意的带了一笔:闻永清公主与纪小娘子交好。三姐姐念之。欲邀请其参加后年她的婚礼。
  他的意思,想必宁潇是明白的。
  吴王派系的力量,若有可能的话,暗中策应一下纪尚书。算他欠永清公主一个人情。
  纪尚书和他私交极好。同时是贾府的政治盟友。而贾环自己和华大学士关系一般。如何取舍,很明显。
  ……
  ……
  贾环写完信,正好又看到燕王宁淅给他的信,忍不住嘴角掠过柔和的笑容。
  子文秋季时得了一个儿子,想请他赐一个小名。燕王世子的大名自然是宗正府的事情。像朱元璋连他所有子孙的名字都取好。
  贾环将这封信放到一旁,这事他要好好的想一想。拿起另外的家书再读。
  这是薇薇给他写的信。
  从这带着淡淡香气的书笺、秀丽颀长的字体,就足以令他在脑海中浮起她美丽的容颜,高贵典雅,深藏在他内心中。
  “妾闻西域乱局,战争连绵,心中为相公担忧……亦不知玉华身在何处,近来如何?妾与诗诗,心中甚念。贾郎若有她的消息,可告知妾身。”
  贾环轻轻的用手舒展着信笺,遐思,轻叹。
  石玉华沿西域南道,从敦煌去于阗,避开了龟兹地区的战争,然而,她现在身在何处,他同样不知道。西域现在是群雄并起,群魔乱舞,秩序崩溃。
  这个矢志追求艺术的女子,一代名伶,她没有在国朝的艺术史上留下她的痕迹。若是死在这样的动乱中,无疑是非常可惜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1/8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