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校对)第7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5/852

  胡儿杀我汉家子民,要血债血偿!该杀!胡儿马踏西域,令江山画图变色,该杀!
  ……
  ……
  新任的提学大宗师汪璘在六月初,已经由敦煌来到龟兹。送别齐大帅后,贾环推了几个布政使同僚的邀请,和汪学士到酒楼中喝一杯。陪在汪学士身边的是梅前翰林的儿子梅用卿。
  第二日,贾环便启程返回疏勒。随行的队伍中,带着一千支燧发枪。几日前,他和齐总督谈了一下午,除了谈北庭战略,谈募兵的钱粮,银元铸造的问题,还有就是这火器装备的问题。
  越是精良的武器装备,就越难以制作。很多时候,都要由朝廷来制造,再运往边地。这是武备!同样,这是中央控制地方的一种手段。不过,西域这里,路途遥远,雍治十三年以来,有一批工匠,制造火器,供应大军使用。
  一路前行,有戈壁滩,有沙漠,有草原,有城池。一千二百里的路程,贾环思索着他的问题!
  两个月的治理,他已经初步取得疏勒地区的人口、钱粮的控制权。有将近两千万银元,他的花销虽然大,但是,供应北庭大军一百万石粮草,问题不大。募军问题不大。
  但是,以这些新招募的军队,北上攻击碎叶,这恐怕不行。汉朝时就有“士非教不得征”的规定。他这样送新兵上战场,简直是给突骑施人的奉德可汗送人头。
  齐总督和拔野古孝德的战争,恐怕只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就会分出胜负。
  两个月,他的新兵怎么都练不成。
  需要时间啊!
  还有一个问题,他目睹了疏勒会战,又接受了两万新军,这是周军的正规军,他对他所处的历史节点,有一个大致的推断。
  在和粟特商人阿里波夫纵论丝路后,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而现在,差不多能有一个答案。
  周军的火铳,是各种火器的统称。而不是明洪武朝的火铳系列,同样不是永乐时期以及之后的明火铳系列,明后期的鸟铳。周军列装的火铳,混杂着火绳枪和燧发枪。
  战斗方式,是将燧发枪将作更快捷的火绳枪使用,三段式射击!
  明后期的鸟铳,就是火绳枪。而燧发枪发明于十六世纪中叶,盛行于十七世纪中叶。足足使用了200多年。至1848年,燧发枪才被后膛枪淘汰。
  贾环对这些数据资料,记得不准确,但是,他模糊的知道,当年的英国红衫军就是依靠燧发枪在世界各地征战。结合周军的情况:火绳枪、燧发枪各半,现在的世界图,极有可能出在18世纪第一工业革命前夕!
  燧发枪的战术,实际上是排枪击毙。欧洲在18世纪的战争,都是这个战术。但凡读过拿破仑传记(1769-1821)的人,都知道。拿破仑的步兵都是使用排枪战术。当然拿破仑皇帝,擅长的是炮兵!
  换言之,周军现在赖之横扫天下的三段式射击,要换代。否则就会过时!吊打非火器军队很犀利。等面对那些强盛的国家,诸如沙俄、奥斯曼土耳其,就有可能失败!
  精锐的京营,可以拿着火铳,列阵前行,这就是火绳枪式的排枪战术。
  火绳枪与燧发枪最大的区别在于什么地方呢?士卒使用火绳枪需要更大的操作空间。更占地方!若是燧发枪,可以让士兵间的间距更短,使用更加密集的队列,提供更大密度的火力,杀伤力更惊人。
  这是战术革新,变化。
  需要说明,燧发枪无法将骑兵淘汰出历史的舞台。机枪、坦克这样的热兵器才是。用骑兵冲击步兵,一直是有效的战术!拿破仑的爱将内伊就是骑兵将领。
  至于,我大清在八里桥的笑话,天知道他们怎么搞出来。
  贾环仿佛听到了时代的齿轮在咔嚓咔嚓的转动!他意识到了,这是穿越者的见识优势,但是要改变周军的战术,需要时间。
  时间啊!
  ……
  ……
  贾环在返回疏勒的途中,一道来自吐火罗的书信,正穿越葱岭而来。这是易俊杰写来的书信。
  ……
  ……
  闰五月五月十二日,易俊杰翻越葱岭守捉。
  闰五月十九日,抵达吐火罗的第一个小国:护蜜国。护蜜国国王很热情的在皇宫接待了易俊杰一行。
  “贵使所言归顺大周一事,小王一国实在做不了主。还要吐火罗十五国共同决定。通行大周银元,购买粮食都没有问题。只是我国国力弱小,五十万石粮食拿不出来。贵使还要往西行。”
  闰五月二十三日,易俊杰一行抵达乌浒河畔的石汗那国。停留两天后,在瑶薄健城与其国丞相伽延见面。
  吐火罗地区,今为阿富汗北部,平原与山区交接,夏季酷热。瑶薄健城中充满了异域风情。人口约万余人的小城。
  在官衙中,伽延神情略冷淡的招待着易俊杰。他是一名胖乎乎的官员,带着头巾,负责内政,接到瑶薄健城的官员禀报,自王都而来。
  “贵使所言之事,实属难办。我国虽然曾为大周的羁縻州。但如今形势不同。此事不必再提。至于银元一事,倒是可以通融。但需要商议兑换比例。吐火罗地区一直都是通行的波斯银币。粮食生意,贵使自与商人商议。”
  闰五月二十八日,易俊杰抵达月氏国。吐火罗地区的第一强国:国土千里,胜兵十万。在这里,他受到了出使以来的冷遇。
  他亮明身份后:来自周王朝的西域布政司,奉命出使。但沿途的官员只是让他自行前往月氏国的都城阿缓城求见叶护达度,说明他的来意。
  态度非常淡漠。
第843章
出征吐火罗
  将近六月初,吐火罗月氏国境内,极其的炎热。这里夏季的平均温度比疏勒要高。
  月氏国都城阿缓城,坐落在兴都库什山脉西地势平坦的高原、乌浒河河畔。月氏国下辖十四州,人口约两百万。其都城正是吐火罗地区的第一大城。贵霜帝国曾经在这里创造出辉煌的文明。
  阿缓城中人口众多,商贸繁华。南道的丝绸之路上,这里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波斯人、突厥人、粟特人、汉人、月氏人;来自信德、旁遮普的天竺人等在城中汇聚经商。
  在阿缓城,往西可去呼罗珊的赫拉特,至库法、巴格达、大马士革。往北,经由吐火罗第二大城市,王庭国的都城步师城,解苏国的都城杜尚别,翻越波悉山,抵达河中的水陆枢纽俱战提。
  往南穿过兴都库什山余脉,至喀布尔。在往南就是,印度河畔富庶的信德、旁遮普。这里盛产粮食。
  阿缓城城北,临乌浒河的一座酒肆中,易俊杰和康把总等人一起饮着酒。眺望着乌浒河上来往不停的船帆,情绪比较低落。
  相比于刚进翻越葱岭进吐火罗地区时在护蜜国受到的待遇,现在所受到的待遇,简直是天壤之别。他们在月氏国等了数天,还没有任何官府人员和他们接触。
  康把总身材魁梧、健壮,捏着酒碗灌了一口,道:“老易,现在怎么办?”
  易俊杰满脸络腮胡子,一身文士衫,满头汗,叹道:“唉……能怎么办?再等等看吧。”
  月氏国是吐火罗诸国中最大的国家。若是无法说服吐火罗归降大周,那其他诸国就不要想。同样的,如果月氏不同意使用大周银元,不同意出售粮食,其他诸国能同意的,肯定比较少。
  这样一来,连最低的目标:采购五十万石粮食的任务都很难完成。所以,他只能在阿缓城等着答复。
  “唉……”随行的几名军士纷纷叹气。这鬼地方太热了。谁都不想多呆。
  众人正说话间,突然酒肆外来了一大群月氏国的兵士,裹着白头巾,宽松的灯笼裤,拿着刀枪。簇拥着一名衣衫华丽的中年男子进来,他身边跟着驿馆的小官。“苏檀大人,这就是疏勒的使者,易俊杰。小人亲耳所听,他在驿馆中辱骂国王陛下。”
  名叫苏檀的中年男子,扫了一眼易俊杰,傲慢的道:“你就是疏勒经略使贾环的使者?”
  易俊杰还是很有语言天赋的。吐火罗地区流行的是波斯语,他出使吐火罗近一个月,能将波斯语听的七七八八。这时,站起来,用汉语解释道:“这位大人,在下并无辱骂贵国国王之语。”
  私下里,发几句牢骚,这算辱骂?那他平日里说几句“特么的”,也是骂人?
  苏檀晒笑一声,道:“不必狡辩。我儿跋忽勒在你们的贾经略使手中是何等待遇?不过是城中拔刀而已,就被贬为奴隶。来人,将他们拿下!”
  苏檀的姓氏是哈迪德。为月氏国内的三大姓氏之一。身居高位。他儿子跋忽勒的书信,从北庭,经由敦煌,走西域南道,通过丝路传回来。里面详述了周军、拔野古部、北庭的军事、政治情报。
  但是,相比于这些,他更在意儿子在敦煌银矿里挖矿的经历。经过询问信使,他知道全部经过。
  “锵!”
  月氏的士兵迅猛的涌入酒肆中,将试图防抗的易俊杰、康把总等十几人按倒在地,捆起来,再拖起来,带走。易俊杰、康把总等不断的辩解,但是无济于事。
  月氏士兵冲进来时,酒肆中肤色、服饰各异的各国商人就都个个避开,看着这些汉人被抓走,议论纷纷,揣测着缘由。消息随后就传遍整个阿缓城。
  第二天上午,皇宫门口贴出告示,将于明日上午八时许在城北门口行刑,鞭打周使。
  这则消息,引起整个阿缓城的关注。而关于易俊杰等人的身份,过错的信息、资料很快就传遍阿缓城。
  六月初一的上午,阳光落在城北的平原上。易俊杰等近五十人赤罗着上身,被绑在城门外的木架上。每一个木架便都有一名拿着长皮鞭的士卒站立。
  苏檀穿着一身蓝色的丝绸官服,坐在城门头,头顶上有圆顶伞遮盖着。一干月氏官员、军队簇拥着他。苏檀看着木架四周围观着的众人,数量约有数千人,满意的点头,看看太阳,喝令道:“行刑!”
  易俊杰等人犯的错并不严重,不过是辱骂月氏国王萨兰。被判鞭50。
  “啪!”
  沾水的鞭子抽打在易俊杰的身上。他平日里笑嘻嘻的,喜欢吹牛,心里打定主意不要发出惨叫声。以免丢了大周的威风。他不是商人,而是使者。这鞭子打在他身上,打的是疏勒经略使贾环的脸,打的是大周朝廷的脸。
  然而,等鞭子打在身上,他才知道:真疼啊!
  “啊……”易俊杰偏着头,惨叫,“嘶……”身上顿时出现一道血痕。而康把总等周军士兵被打的破口大骂,“尼玛的!”“尼奶奶的,杂种啊!”“狗娘养的。”
  各种骂声不绝于耳!被挨打,不能还手。还要被人围观,且他们只是私下里发几句牢骚就被那老狗公报私仇,这种憋屈的感觉,令他们极其的愤怒、屈辱!
  “啪!”“啪!”“啪!”
  鞭子抽打的清脆声音不断的响起。人群中,不少人都在指指点点的议论着。
  “打的什么周使?瞎说!如果是真正的周朝使者,苏檀大将军有这个胆?这是周朝地方上一个官员的使者。那名官员还是代理知府。地位很低。而且,此人曾将大将军的儿子贬为奴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5/8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