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校对)第7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7/852

  雍治天子似笑非笑的看了齐驰一眼,看得齐驰脊背上都在冒冷汗。这是天子之威!
  雍治天子禀国二十一年,这是一个成熟的帝王。对臣下而言,当然极具压迫感。
  雍治天子想:他若十年的时间,就齐驰这样明目张胆的在他面前说鬼话,齐驰在权力中枢绝对待不过五年。可惜……他身不由己!齐驰立下大功,他一两年之内,肯定不能动齐驰。
  否则,谁还为国效力?当日,明万历皇帝抄帝师张居正的家,导致后面的大臣没一个敢任事!为国家劳累而死的张居正落那样一个下场,那谁还肯为国家做事?
  换言之,他今天得认齐驰这个解释。
  约半盏茶的功夫,齐驰感觉身上都快要湿透,雍治天子才道:“齐卿有大功于国,些许小事,朕不追究。贾环这个人,想法有点多!”
  齐驰心里松口气,道:“臣谢陛下不罪之恩!”
  他这次过关了。但是,看天子的评语,对贾环似乎很不利啊。他在京中任职,怕是不好再和贾环来往。而且,帮贾环说话都得考虑。天子敲打的意味很明显。
  雍治天子微笑着点点头,温言安抚了齐驰一番,留他用御膳。
第915章
朕将死
  雍治二十一年正月十三日午后,阳光和熙。永寿宫中,装灯结彩,节日气氛浓厚!
  永寿宫的寝殿中,杨皇后正听着六宫都太监夏守忠汇报宫中元宵节的安排,她知道天子的心思,想要大办一次,因而积极筹备宫中的庆祝事宜。
  收复西域、平定漠北,当朝武功,几乎追上盛唐。天子心满意足,以为功追太祖。不仅仅是宫中的气氛沉浸在节日的祥和、欢乐中。整个京城都沉浸在如此气氛中。
  杨皇后一身淡紫色的宫装,坐在塌椅上。仪态雍容华贵,珠圆玉润。光看她的容貌,身材,肤色,看起来才三十出头的美妇,绝不像一个六岁孩子的母亲。
  听夏守忠汇报了一会,杨皇后笑吟吟的道:“好了。本宫知道了。你去办吧。要用银钱报到我这里来,不要去烦陛下。”她在天子面前应承过的。
  夏守忠笑着道:“娘娘真是体贴奴婢们。奴婢回头就让人将单子拿过来。若元宵节当日出了差错,就请娘娘砍了奴婢的脑袋。”他知道杨皇后有钱。
  每月工部铸造局里铸造出的银元,就有不少利润是直接分给蜀王、杨皇后的。
  杨皇后展颜轻笑,成熟美妇的风情展露,道:“你这个老货,本宫要你的脑袋有何用?行了,别在这里饶嘴,去办事吧!”
  将夏守忠打发走,杨皇后想一向,问身边的侍女,“陛下在哪里?”
  侍女道:“陛下休憩后,正在御花园中召见吴王。”
  杨皇后轻轻的点点头,吩咐道:“等陛下议完事,告诉本宫一声。我给陛下说一说元宵节准备的事宜。”待侍女答应了,心思一转,琢磨着贾贵妃、贾环的事。
  她有意和贾府缓和关系。贾探春的婚事,她会让蜀王送去厚礼。她非常重视贾环。视其为雍王想要登基的必备条件。帝师尹言和贾环比,还是略逊一筹。
  但贾贵妃似乎对她有些心结。这次她筹备宫中节日,贾贵妃并不配合。贾贵妃现在是宫中唯一的贵妃。
  ……
  ……
  西域里的御花园,雍治天子在一处小轩中,和吴王说着话。独孤贵人和青美人。
  小轩外,风景如画。山环水抱,湖泊相连,堤岛穿插,又有古树参天。冬日之时,依旧是美景处处。
  雍治天子仰躺在软榻上,看着美景,神情疲倦。轻轻的道:“上午才议的事,下午又招皇弟进来陪朕说会话。”
  他是不肯服输的人,否则何至于当年兵变夺权登基?但身体上的衰老,时时提醒着他,今非昔比,他已经老了,行将就木。
  吴王穿着红色的亲王服,四十多岁的老年帅哥,气度儒雅、从容。正值盛年。这时忙道:“陛下召见,乃是臣弟的荣耀。臣弟能每日聆听玉音,得陛下教导,是臣弟的福分。”
  吴王并向贾环透漏过天子的身体情况。但,他心里清楚,天子大行,怕就在今年。
  念起此事,他这番马屁话说的情真意切。确确实实,他是由雍治天子一手提拔重用的。否则,哪有他如今的荣华富贵、地位?
  雍治天子欣慰的一笑。他快要死了啊!宫中,朝堂上,人心不稳,各有私心。以赤诚之心待他的,只怕只有吴王寥寥数人。连燕燕都想着让雍王上位。人之常情吧!他到不怪燕燕。
  若他能再向上天借十年,他不介意培养雍王,传国于雍王。然而,十岁不到的孩童,如何做天子?当年张居正、冯保以这句话扳倒高拱。原话非如此。但这确实是一句实话。主少而国疑。
  雍治天子叹道:“朕往年每日劳累,从未留意这御花园里的美景。现在躺着,倒是觉得极美。也不知道明年朕还看不看得到?”
  吴王本来站着的,这时骇的连忙跪下,道:“陛下乃是天子。必定长命百岁!切不做如此想。”心中悲伤。若天子自己都悲观,那恐怕真要不了多久。
  雍治天子笑一笑,摆摆手,吐露心声,道:“皇弟,朕也不想死啊!朕才是知天命之年啊!先帝多少人?世宗多少岁?朕不服啊!但是,纵观朕这一生,有何遗憾?有明臣辅佐,修书、治水、改革。有名将横扫草原,定西域、平漠北。文治武功,只逊太祖!朕即便是死了,青史上当有朕一席之地!何憾之有?”
  他很满足!国朝自定鼎开始,至他是第六位皇帝。宁周六第,论功绩,他只输驱逐鞑虏的太祖!
  吴王眼睛有些发红。
  他知道天子说的名臣是谁。雍治十三年的领班军机大臣何朔。只有此人,才是雍治真正的宰相、名相!华墨糊弄五年多,国家还没有出大问题,且武功之盛,直追盛唐,便是何朔革新打下的底子。
  平定西域,支撑漠北北伐的贾环便是何系的干将!当年号称何系的三大干将。
  雍治天子轻声道:“何太保哪儿,等晋王登基后,你和他提一声,派人宣慰。问国策于太保,必有所得!”他和何朔的君臣佳话,已然终结。
  吴王心中震惊,道:“臣遵旨!”太子之位未定。杨皇后等人虎视眈眈。而现在天子和他直言晋王登基。这是什么意思呢?
  雍治天子提了提此事,让吴王起来,休息了一会,自嘲的道:“朕每年金花银100万两,铸币份额占15%,每年尽得600万两,还有马球彩票收入近百万两。如此收入,却常常是内帑空空。张安博骂朕奢侈无度,到不算错。”
  吴王哪里敢接这个话茬。当今天子算不算奢侈?这是个根本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否则,就晋王那几十万两白银,能把西苑修建的如此漂亮,如同仙境?
  贾贵妃夸赞自家的省亲别墅,说:“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贾府花费多少?不下百万两。西苑乃是皇家园林,岂止这个数目?
  张安博国朝大儒,理学大家,他又不是信口开河的言官!他说话、上奏章,自是一五一十。这是注定要在青史上留名的文臣。
  天子日常用度,还包括各种赏赐,各种宴会,包括西苑这里的各种花销、用度。这几年来,一年一千万两都打不住。这还是贾环想出的高招顶着:铸币费600万两。若是靠内务府在天下收刮,早就是民怨沸腾。
  吴王躬身道:“陛下,内帑虽空空,但臣弟会想办法。元宵灯节,臣弟一定办的漂漂亮亮,不会叫陛下失望。”
  天子有意在元宵节大办灯会,向世人,一展皇周盛世气象!他这时如何能扫天子的兴?就是劝谏天子该节俭,这时亦无话可说。
  雍治天子笑一笑,点点头,“嗯。皇弟费心了。”又感慨地叹道:“朕的最后一个元宵节啊。”
第916章
子玉,保重
  下午四点许,冬日已经向西,摇摇欲坠。红彤彤的夕阳霞光,笼罩着京中沉淀着历史厚重感的宫墙、屋舍、大道,绚烂无比。
  就如同此时京城中的政局:落日的余晖!
  雍治天子自忖将死,雍治朝如同斜斜欲坠的夕阳,即将落幕。而贾环、齐驰、沈迁、张四水、曾季高、乐白等人带来的西域大胜、漠北大胜,便是雍治王朝夕阳之时,最绚丽的色彩!
  这是自盛唐以来,中土王朝最强盛的武功!只要再东征高丽,据有其土,即可完成对唐王朝的超越!包括最鼎盛的贞观时期、开元、天宝年间。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雍治十八年春当时局势危急,西北边陲震动。谁想到三年之后是这番清晰、强盛的局面?
  只是,在这场“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历史进程结束后,每个人的际遇不同。
  在大封功臣,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追捧两次大战的英雄人物时,核心人物、西域布政司左参议贾环回京后得到不是荣耀,而是天子的猜忌!
  否则,以他从四品的西域左参议之职,叙功加官,最少一个从二品的布政使,或者六部侍郎。
  但是,以贾环的年纪,雍治二十一年,他才20岁。升到这样的高位,结合他在朝争、西域中的表现,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
  最差的结果是三朝元老杨廷和,辅政数十年;中等结果是张居正:吾非相,乃摄也!再往上:有霍光废黜汉帝,隋文帝杨坚篡北周。
  ……
  ……
  傍晚时,京中各处消息传播、飞舞。继上午的震撼消息后,自吴王府,内务府传出的消息:雍治天子渴求着他最后一个元宵节,办的盛大、光鲜!
  在这热闹的喧嚣中,在家中和罗君子、张四水密谈的贾环,忽而接到好友卫阳的邀请,到卫府吃酒。
  咸宜坊的卫府,距离史家、吴王府并不算远。贾环抵达卫府约晚上七点许。
  明净的小轩中,酒菜香气四溢,明烛高照。文华殿大学士卫弘,前翰林庶吉士、礼部主事卫阳招待贾环。小轩中烧着上好的无烟木炭,温暖如春!
  卫弘六十多岁的年纪,此时换了一身灰袍,身形微胖,容貌在蜡烛的光线下显得苍老,宛若平常的老头儿。
  卫弘将今日含元殿上的详情说了一遍,抿了一口酒,感叹道:“子玉,你的处境很危险啊!”
  他是一个有抱负的实干型官僚!他很欣赏贾环。但若天子下诏处死贾环,他会争一争,却不会力保。他不是贾环的师长,不会为救贾环把自己搭进去。
  真正会力保贾环的是新出炉的工部尚书张安博。但,张安博如今自己都不稳了。
  雍治天子说人心不稳,不是没有道理的!上午的御前奏对详情,卫弘现在便透露给贾环。贾环来卫府的明面理由是卫阳邀请贾环吃酒。
  若天子再年轻五岁,卫弘敢这样行事?
  这其实意味着雍治天子的权力正随着他的老去,缓慢的、无形的流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7/8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