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元(校对)第4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1/956

  崔秀宁忽然笑起来,笑的还有点古怪。
  “警察,你笑的…有故事啊。”李洛知道她一定是想到了什么。
  崔秀宁梨涡浅现,“你知道我第一次追捕你时,为何不开枪吗?”
  就这事?
  李洛想了想:“因为我帅?还是因为…你怕写报告?”
  崔秀宁道:“因为当时你逃跑时,慌不择路的情况下,还让了一个老人。我立刻就判断出,此人不是真正的坏人。所以一时心软,没有开枪。我后来想,要是当时开枪了,现在你肯定在坐牢,我可能也嫁人了。”
  她这一提,李洛顿时想起来了。当时他跑的很急,但为了避开一个老太太,他只能减速绕过去,还差点摔了一跤。
  “好吧。”李洛很无语,“真不知道这有什么好笑的。那你是后悔呢,还是后悔呢?要是我告诉你,我只是怕碰瓷呢?”
  崔秀宁白了他一眼,“后悔还给你说这个?你这种人还会怕碰瓷?真有意思……哎!你看那边的烟花!有没有后世的感觉?”
  东城的烟花,的确有些像后世的烟花,五颜六色。
  李洛道:“隋炀帝看烟花,写诗说,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这诗就很应景。”
  崔秀宁呸了一声,“大过年的,怎么提到这个倒霉蛋的诗?应该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吉利!”
  李洛有点替杨广不值,明明是首好诗,只因为他是个失败者,竟然都被人嫌晦气了。
  可见失败者的悲哀。
  千万不能失败啊!
  失败了,就是安禄山,史思明,甚至是吴三桂。只有成功了,才是朱洪武。
  李洛把崔秀宁拥入怀里,“如果我输了,谁也赢不了!”
  女人抬起螓首,“嗯嗯,你牛。那我吃瓜,等着当皇后。”
  …………
  第二天,唐国元旦大朝。
  李洛和崔秀宁一身盛装,打着诸侯国君的依仗,率领大批文武官员,先去太上道宫祭拜天地,然后再去炎黄帝宫祭祀华夏共祖。
  “呜呜呜—”
  “咚咚咚—”
  炎黄帝宫大殿内外的乐器一起奏响。殿外是牛角号和大鼓声,殿内东边是黄钟大吕,小吕,玉磬等,西边是笙瑟竽埙等。
  神殿外的广场上,按照诸侯礼仪,八佾六十四名舞姬(每佾八人),依次演绎《云门》、《咸池》、《大韶》等祭舞。
  按礼仪,李洛这个唐国君主,只能用六佾,不能用八佾。
  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表达了对诸侯僭越用八佾的愤怒。
  不过,李洛虽然用了八佾,却是合乎礼节。因为他祭祀的是炎黄始祖,不是祭祀李氏祖宗。
  作为开首之乐的,正是传说由黄帝亲制的《云门大卷》。
  肃穆雅正的乐舞中,一排少年少女,头戴香叶冠,身穿葛麻白衣,悠悠唱到:“大施天下之道儿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载,咸蒙德施也……”
  这些祭舞,属于“六代舞”,相传是黄帝、唐尧、虞舜、夏、商、周六个朝代的祭舞。
  “六代祭舞”被记载于《乐经》。而《乐经》被焚,所以到秦代基本失传。
  不过,李洛在日国找回的华夏失传的古籍中,就有《乐经》。文天祥和郑思肖解读出来后,指点太乐署,再次编排出“六代祭舞”。
  等于说,六代祭舞在唐国复活了。
  李洛还是第一次观摩六代祭舞。感觉很是古老,舞姿的动作,充满了一种古拙质朴,而又张力十足的神秘美感。
  似乎…是在崇拜天地神灵,在努力沟通神秘的意志。
  很明显不是为娱乐观赏为目的。
  操作乐器的,全部是太乐署的乐人,也就是李洛从日国平安都俘虏来的。除了这些人,唐国这方面人才极少。
  所以,这看似堂皇宏大的祭祀歌舞,其实也是不合礼的。因为,按照周礼,八佾舞者都应该是贵族子弟组成。
  用舞姬替代,明显是严重失礼的行为。
  但是唐国没有这个条件,也只能如此了。李洛和崔秀宁都不是死板的人。
  按照周礼,女子是可以参加祭祀的。
  “请君上,分祭肉!”
  炎黄二帝神像前的巨大长案上,摆放着一排排的祭肉。主持祭祀大礼的郑思肖请李洛分配祭肉。
  李洛亲自上前,象征性的将祭肉分给崔秀宁,李征等公室成员,再分配给文天祥,林必举等大臣。
  足足忙乎了一个时辰。
  之后,李洛回到唐公府,御门听政。
  元旦大朝,不像平时常朝。今天在洛宁城所有的官员,全部要来参加。
  唐公府前的广场上,依仗整齐鲜明。一个个内穿玄甲、外罩紫色比甲的侍卫,挎刀侍立。七对大象,七对犀牛,七对白马,七对丹顶鹤,七对大海龟,七对梅花鹿…全部在广场两边陈列。
  李洛的面前,以北斗七星状,摆出象征诸侯的七只铜鼎。铜鼎中香烟缭绕。
  崔秀宁坐在他的右边,抱着世子李征。
  “臣等拜见君上!拜见夫人!万福金安!新年大吉!”上千文武官员一起下拜,山呼问安朝贺,广场上跪了黑压压一大片。
  这么大的动静,吓得崔秀宁怀里的李征顿时小脸惨白。
  “平身。”李洛淡淡说道。他端坐在高大的软榻上,腰背笔直,连悬垂在面孔前的九冕玉珠,都没有晃动。
  今天是元旦大朝,分外隆重。君臣穿的全部是礼服,一个个冠冕堂皇,所以不能马虎,也不能像常朝那样随意。
  李洛一发话,一名充当谒者的侍卫,大声说道:“君上命,平身免礼。”
  群臣一起站起。首先是林必举代表群臣给李洛崔秀宁上贺词,然后文天祥代表唐军将士上贺词。最后就是各部主官出列唱贺词。什么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恢复中原等等,不过是个流程。
  元旦大朝并不会商量军政大事,也不会接奏呈。除了仪式,一般就是直接颁布诏书。
  李洛先是让林必举宣读了君主给臣民下贺词,其实就是拜年的意思。
  紧接着,李洛就连续颁布了几道诏书。
第471、472章
四道诏书
  唐国公的元旦国诏,共有四道。
  第一道国诏:编练农兵五万,选民间青壮充任,协防海东。授予农兵军号为唐勇军。唐勇军农闲训练,配备藤甲长矛。唐勇军每县一旅,以县尉为旅帅。
  群臣都是心知肚明。编练五万农兵为唐勇军,目的是用来防守海东。一旦起兵反元,势必要出动倾国之兵。海东最多留个万儿八千兵马驻守,兵力就很空虚。有了这五万唐勇军就不同了。
  第二道国诏:正式以改良过的天道教为国教,明确以阴阳太极符为教徽。信士可佩带木制阴阳太极牌。于天道阁之下,设立传道院,置传道天师一员,传道士若干。以此传播华夏道教,弘扬天道,教化蛮夷。
  诏书还明确,道教至高之神是昊天上帝,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天道真理。但昊天上帝显化万物,无处不在,并无具体神像。太上老君只是昊天上帝在世间的一个化身,所以太上老君代表昊天神,但昊天神不是太上老君。
  祭祀太上道君,就是祭祀上苍,也就是昊天神。
  而伏羲女娲,炎黄二帝,都是昊天上帝的意志孕育而生,用来繁衍教化万民的神子,也就是天子,同时也是华夏祖神。
  孔孟代表文道,是秉承昊天意志,辅助天子教化百姓的圣贤。所以,孔孟发扬的儒教,是天道的分支。
  关岳代表武道,是秉承昊天意志,辅助天子保障教化、诛恶除魔的圣贤。所以,关岳发扬的武道,也是天道的分支。
  鲁墨代表格物致用之道,是秉承昊天意志,辅助天子进步文明,探知真理的圣贤。所以,鲁墨发扬的物道,也是天道分支。
  程朱代表的理学(改良过),是秉承昊天意志,辅助天子规范人心,正本清源的哲人。所以,程朱发扬的理学,也是天道的分支。
  那么,华夏道教就是分层次神格崇拜。从上到下是昊天上帝(太上老君),炎黄始祖,后世天子,孔孟关岳鲁墨。
  无论是文士,武士,匠士,还是诸色百姓,全部纳入天道的规范之下,成为天道信士,有所敬,有所畏,有所持,有所信,有所爱,有所恶。
  只有信奉天道,各安其位,修持自身,才能达到“君子大人”的境界,从而气运加身,天道护佑,精神长存。否则,便是卑贱愚昧之小人。
  这套严密的理论,全部是在李洛授意下,由天道阁国师郑思肖捣鼓出来的。对道教的本质并未颠覆,只是做了系统的规范完善。最大的改变,就是纳儒为道,使得儒教不再和道家分庭抗礼,而是成为道的一部分。
  为此,精通道家经典的郑思肖,还在李洛的要求下,编写出一部道经《天道真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1/9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