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皇(校对)第2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2/518

  长安只给了自己光浍寿防御守捉使这个名头,淮右防御守捉使不过是一帮人自己为自己脸上涂脂抹粉的噱头,无法宣之于众,只能在内部说一说。
  大义和名头这个东西很奇妙,有时候没有它,似乎也没有人在意,但有时候缺了它,似乎就会步步受阻,这个东西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江烽自认为自己还无法游刃有余的驾驭大义和名头这个东西,长安不会听任自己为所欲为,同样周围的诸藩也一样如此,所以还得要选择合适时机。
  但江烽知道未来淮右要进一步扩张,庐、濠、舒三州就会是首选对象,首先选择谁,要根据情况而定。
  不过这都要建立在淮右军的准备停当和吴国内乱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
  吴国内乱江烽暂时无力干预和影响,但是淮右军自己做好充分准备却是摆在面前的难题。
  随着淮右军五个步军、一个骑军(组建中)、一个牙军(组建中)、两个水军的格局逐渐形成,如何让这支军队真正成为可以如臂指使、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即胜的雄师,还有太多的准备工作要做。
  问题比江烽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困难也比江烽想象的要多得多。
  要建立起一支能打仗的军队,绝非简单的招募兵员再发给一干刀枪棍棒咋咋呼呼的训练一番就能行了,这里边门道多了去。
  就目前来看,除了杨堪的第一军算得上是一支可以真正应对各种场面的百战之师外,其余四军,以及牙军和骑军,都还欠缺相当火候。
  所以在各种物资的保障上,江烽也明确告诉了贺德才,优先保证第一军,因为这是淮右军日后应对各种危险场面的关键力量。
  牙军的情况略好,但是比起第一军来,江烽觉得始终差一次真正上规模恶战苦战的血火淬炼。
  骑军的情况和牙军相似,在规模上始终未能上去,这也是秦再道本着宁缺毋滥的态度造成。
  而一旦放开手脚扩充到一个满编军,不说战马不足,就算是战马配足,这种骤然扩编也只会造成战斗力的迅速下降,尤其是像骑军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兵种,除非补充的人员本身就是熟手。
  至于淮右军的第二军、第三军、第四军和第五军情况就更是参差不齐了。
  军队编制数量的迅速膨胀带来的就是战斗力难以提升,不断的被稀释,结果就是战斗力持续下降。
  材官所的在各种武器盔甲的整备上也是捉襟见肘了,哪怕是江烽已经把第一期从卡里姆和纳辛那里获得的钱银投入到了材官所,让材官所为扩编的军队尽快补充齐备武器盔甲,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
  之前对此不太在意的江烽终于意识到了这个时代军资消耗的巨大,一支军队从一建立开始,每天的消耗就是海量的,而要打造成为一直强军,其投入更是巨大。
  拿下寿州并未在短时间内改善自身的财政状况,相反两军水军和并入浍州军后的一军步军的开销压力就压在了自己身上,再加上新增的第四军,整个淮右的财政压力骤然倍增。
  可以说除了借贷,淮右当下的财力根本无法支撑起这样庞大的军资支出,尤其是后续增加的这几军都面临着从武器盔甲到军衣鞋袜的各方面全面补充需求。
  立即开展财政的整顿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
  江烽虽然是历史系出身,但是他对这个时代地方政权的财政收入来源状况并不太了解,除了田赋和商税之外,他大略知道的也就是一些物资的专营权包税,比如盐、酒、铁等。
  但在前期浍州建立之前,区区固始和殷城两县,实在谈不上什么财政,更多的还是靠来自大梁、南阳和鄂黄的援助接济来支撑,当然也包括之前他向鞠蕖两个舅舅为首的长安胡商的借贷。
  不过到了现在,江烽也知道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稳定的财政极为必要了。
  无论是援助还是借贷都非长久之计,就算是要借贷,你也要有稳定的偿还能力商人才会借给你。
  前期的借贷更多的依靠自己武力打出的威名以及把控的光浍两州之地,才算是赢得了卡里姆和纳辛他们的认可,当然画下的寿州瓷这个饼,也是吸引卡里姆和纳辛他们的一大诱因。
  包括自己许诺给郑、管两家的寿州窑重建事宜,以官府名义的出资其实也就是来自卡里姆和纳辛他们的胡商资本。
  江烽是真的半文钱也拿不出来了,所以只能如此,当然许给胡商们的好处则是寿州窑八成瓷器均交给卡里姆和纳辛他们包销,剩下的二成则由郑氏负责。
  原本卡里姆和纳辛他们是打算全部垄断包销的,但是江烽没有同意。
  垄断就意味着己方就失去了讨价还价余地,甚至他还打算日后还要就这个条件进行谈判。
  当然现在他还只能依靠卡里姆和纳辛他们去打开关中和西北、西域方面的销路,而且他也还需要卡里姆他们为他源源不断的提供战马。
  独自坐在书案前,江烽用毛笔写下了田赋、商税、专营、窑几个字,这大概就构成了将来一段时间淮右财政来源的支柱。
  不过虽然只有这几方面,但是江烽还是觉得里边大有文章可做。
  像田赋,进一步开垦新田和复垦因为蚁贼肆虐而湮没的旧田乃是当务之急,这就需要人口。
  好在蚁贼仍然还在颍亳泗几州肆虐,仍然在源源不断的产生大量流民。
  寿州拿下之后,江烽已经让崔尚和郑弘他们商议办法在沿淮一带去设立招募点,甚至可以渡淮到淮北去暗中设点,招募流民渡淮,然后迁到霍丘、安丰和寿春进行复垦和新垦。
  照例也要给予税赋上的减免,这对梅田郑三家的复垦计划都大有好处,自然无人拒绝。
  同样,对盛唐和霍山两县的土地新垦也一样要加大力度,鉴于盛唐和霍山两县的自然条件与霍丘、安丰等县要略逊,所以江烽也要求浍州和两县可以在税赋减免上力度更大一些,以吸引外来流民归附。
  不够要想把田赋这一块真正经营起来,任重而道远,对于江烽来说,田赋只是一方面,依托土地把士卒和人口牢牢捆绑在这上边,这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人口,兵源没有保障,一切都是空谈。
  还有就是商税。
  浍州也就罢了,但是寿州,尤其是寿春城作为淮水中游首屈一指的商埠,则要在商税上做文章。
  寿春是淮水中游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寿州的粮食、瓷器大量输出,同时从吴越来的丝茶也有相当部分要通过漕渠进入淮水,然后经由寿春向颍亳光申甚至南阳、关中等地输出,寿春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物资中转地。
  现在寿州已经落入自己手中,下一步随着粮食生产和瓷器生产的恢复,寿春的繁荣可期。
  而且梅田两家的船队也同样是一大助力,这年头水运的运力成本不知要比陆运节省多少,只要是水道可通之处,无一不是以水运优先,实在是因为通过畜力运输消耗太大了。
  江烽之所以要不惜代价的确保自己对水军的绝对控制权,除了日后要凭借水军征伐吴越外,就目前来说,一支强大的水军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淮右的商业利益。
  尤其是颍亳泗三州被蚁贼搅得一团糟,江烽已经有些怀疑时家日后还能不能恢复到以前对这几州那样的控制力。
  如果时家就此衰落,蔡州虎视一侧,自己如果要确保对淮北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一方面要通过水军来实现,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水运将颍水、肥水、涡水、涣水、汴水、泗水甚至漕渠这沿岸的诸方势力联系起来,防止蔡州袁氏向东扩展太快。
第一百三十章
示敌以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江烽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蔡州袁氏的关注,盖因蔡州袁氏表现出来的气势实在太让人担心了。
  江烽不认为蔡州一州有多么强的实力,但是袁氏极其附庸的几个家族在人才培养表现出来的前瞻性和梯次状态就足以让很多实力强于蔡州的藩阀汗颜了,无论是南阳还是时家,亦或是吴国和泰宁,都逊色太多。
  至于自己现在掌握的淮右,根本就无法和蔡州比。
  蔡州人才鼎盛,但是更多的还是集中在武道上,术法一道也有些人才,但是仍然远逊于武道,而其他,像文官型人才和经济发展上,蔡州的表现却乏善可陈。
  像蔡州下辖十一县,皆是中原膏腴之地,人口众多,但是纵观其境内的情形,粮食只堪温饱,工商业也不甚发达,这些极大的限制了蔡州强化军事力量的潜能,要和大梁相抗就更是捉襟见肘。
  这大概也是蔡州觉得面对大梁压迫力不从心而想要转向东面发展的主因。
  想到这里江烽都有一种说不出的紧迫感。
  以蔡州的武道人才,几乎是可以彻底碾压淮右,自己掌控三州十县,已经逼近蔡州,但是要从人才上来说,自己比起蔡州都还相差甚远。
  也是现在蔡州还处于和大梁那一战之后的养伤恢复阶段,否则真还很难说日后蔡州会不会对淮右有什么动作。
  一个地方的比拼虽然终究是要看综合实力的对抗,但是在特定时段和特定环境下,军事力量的碾压却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江烽一直认为,如果蔡州来犯那一战不是己方通过术法一道在军事上表现出来的强悍能力,让袁无为意识到这样强攻拿下固始可能会付出超过他接受范围的损失,袁无为绝不会如此轻易就罢手。
  这也是江烽为什么极其重视术法一道的原因。
  在淮右武道实力还远不及诸如南阳、蔡州等这边强邻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术法一道力量的积蓄示敌以强,让这些强邻摸不清己方在术法一道上的威能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纵有想法,却也不敢轻举妄动,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时间。
  只是要在术法上取得佳绩投入一样巨大。
  像浍州道藏邓龟年等人通过各种方式来招募人才,从大梁、襄阳、江陵、淮北、河朔都邀请到了不少术法同行来研修切磋。
  尤其是淮北和河朔,本身对术法一道不是很重视,河朔一地由于日益受到势力膨胀的契丹、靺鞨等异族的侵蚀,诸藩本身就是在勉力应对,对术法一道更是没有多少精力心思来培养,所以河朔很多术法人才也都纷纷离开河朔另寻出处。
  邓龟年本身就是大梁颇有名气的方术师,而且已经具备了晋级道法师的水准,所以也向河朔地区的同行发出邀请。
  这些同行来浍州的不少,但是要想让这些已经具有一定水准的同行们留下来,提供必要的研修条件就是最起码的。
  而江烽当时也给了邓龟年和罗真他们承诺,一定要为道藏所提供最优厚的待遇和条件,所以在这方面江烽也是没有打半点折扣,道藏所但有所需,都竭力予以满足。
  现在浍州道藏所的规模已经扩大到了四十余人,除了大梁来的十余人和浍州本土几人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来自河朔、淮北、江陵、襄阳等地,尤其是河朔,陆陆续续来浍州的术法人才超过十五人,与来自大梁的术法同行不相上下。
  现在浍州道藏所的规模虽然还远无法与汴梁道藏斋的规模相比,更无法和吴越这些术法昌盛之地相比,但是已经和诸如南阳、河东、淮北这些地方相若了,当然在术法的水准上与河东、大梁、南阳较大差距。
  不过按照邓龟年和罗真他们的预测,只要按照目前这种态势和支持力度,相信浍州的道藏所几年之内就能达到接近河东和南阳的水准。
  而且江烽也还有一些想法,就是希望术法道法一脉的研修不一定完全局限于军事领域,像火性、水性、木性等术法研修有很多都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这一点江烽虽然还有些吃不准,但是他觉得这术法道法一脉在很大程度上与原来自己那个时空的科学还是有些近似的,甚至有触类旁通和相辅相成的效用,只是他自己一直没有太多的精力来琢磨。
  江烽也很清楚像术法这种和科学类似的门道,与武道修行这种纯粹个人能力提升不一样,那是具有示范、模仿和转移效应的,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来研修才能取得硕果。
  哪怕现在各地的术法一道参差不齐,自己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招募外地术法人才,但是随着术法体系研究要进入更高层次,那就必须要有更大的投入才能支撑。
  现在各地的术法一道研修都还停留在较为狭窄的层面上,而来自另外一个时空层面的江烽却已经意识到,术法一脉如果能够拓展开来到其他领域,势必能对整个社会发展都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当然,这还只是江烽个人的一种假想。
  但归根朔源,这又是一个需要巨大投入的行道,而且还是淮右不能不投入的所在。
  在武道上短期内无法赶上南阳、蔡州,那么要想尽可能取得平衡,就必须要在术法上取得突破,这也是江烽确定的方向。
  但现在财政如此困难,各方面都需要钱银投入,淮右还没有能够建立起平衡的财政,江烽的目标只能打到专营权和寿州窑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2/5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