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皇(校对)第4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1/518

  燕九面色沉静的弓腰一礼,“大将军,何时开拔?”
  “再等一等。”脸上仍然是犹豫不决的表情,庞元往日精悍从容的表情已经看不见了,取而代之是愁绪绕怀,唏嘘不已。
  说实话,庞元也知道自己率军回汴梁没有太大意义,这两万兵力在与晋军的大战中起不到多大作用,相反,离开宋州,这里只怕要不到十日就会被南面的蔡州或者东面的徐州所占。
  但奈何麾下的诸军指挥使们以及下边的军官士卒们却不答应。
  他们的亲眷皆在汴州、滑州,在获知晋军在西面接连获胜,已经逼近了管城的时候,没有谁能坐得住。
  哪怕是庞元也无和这样庞大一股力量抗衡,连自己的家眷亲属都护卫不了,这兵就当得没甚意思了。
  若是只有一部分人如此倒也不惧,但是若是绝大部分人都是如此态度,庞元若是不从,那恐怕就只能变为孤家寡人了。
  再说了,庞元也一样对家中挂心,他也需要回去一趟,了解家中的情况和态度。
  朝中的争论越发激烈了,几乎每隔两日便会有一道命令来宋州,但几乎每道命令都是自相矛盾的,让庞元也是无所适从,最终,他只能选择接受回师的命令。
  从宋州回师汴州可以走水路,但是近期运河上运输船只稀缺,就连宋州本地的船只也一样紧缺,一些船只去了汴梁跑生意,盖因去徐州和寿州的士绅商贾太多,原因不问可知,甚至连宋州也有部分巨贾豪商开始悄悄的转移,这让庞元也是暗叹无语。
  倾巢之下焉有完卵,汴州一旦不保,宋州又有何可能独存?这也是庞元决定回师的另外一个原因。
  “大将军,没有必要再等了,再等也没有什么意义。”燕九强压住内心的焦虑,不动声色的道。
  郓州来人通过府中下人告知了他,徐州大军已经出发进击,现在已经挺逼近到了虞城。
  天兴左军再不出发,徐州军要么就会继续前进被天兴左军觉察,要么就只能停下脚步。
  但停留在虞城一样有风险,这样庞大一支军队,不可能保持多久不被觉察,而且斥候也发现了南面的蔡州军也在快速向宋州挺进,已经快到谷熟,速度不比徐州军这边慢多少。
  “均洛他们呢?”庞元一手扶额,黯然叹道。
  “徐参军出府仍然未归。”燕九回答道。
  庞元起身,来回踱步,叹了一口气,“也罢,也罢,招各军指挥使来!”
  “大将军,一军不留么?”燕九紧接着问道。
  “不留。”庞元一咬牙,随即又道:“留下一两军又有何意义?留给蔡州和徐州当礼物么?走!”
  燕九终于松了一口气,再一躬身,“那属下马上去安排传令。”
  几个健步出了花厅,燕九一边很隐晦的向隐藏在角落耳房边的一名仆役做了一个手势,对方看到燕九的手势心领神会,微微点头。
  当燕九去下令传召各军指挥使时,那名仆役已经从角门中溜出钻入距离指挥使府不远处的一处宅院中,很快,宅院后门一骑飞奔而出,在城门处换了一匹马,出城向东而去。
  一个时辰后,指挥使府中军议散去,各军指挥使各自回军中开始下达命令,整个宋州城开始躁动起来。
  而这个时候南门一骑悄然而出,向南驰去。
  ……
  隐隐汗意从额际渗出,袁无畏遥看前方,吐出一口浊气。
  谷熟城就在前方,路旁的旅人早已经吓得向野地里逃去,任谁看到这样一支大军出现,而且明显不是梁军,都应该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
  谷熟是汉旧县,乃是商朝首都,春秋时乃是战略要地,称谷丘,沃野百里,盛产粮麦,鲁桓公、宋殇公和燕宣侯曾会盟于此,因而声名大噪。
  他们是从永城出发的,来自徐州那边的斥候也获得了消息,驻扎在萧县的淄青军前两日便已经消失,这让袁无为和袁无畏都大为紧张,一直担心徐州军先发制人向宋州进军了。
  当然担心也有两方面,一是怕被徐州军抢了先手,二是担心反而刺激了本欲回师的天兴左军,弄成两难之局。
  如果淄青军只是驻扎在萧县,袁无畏自然有把握抢在淄青军之前入宋州,可是淄青军提前消失了两日,多半是已经潜入了宋州境内,只是不知道对方藏身于哪里。
  庞元早就乱了心智,根本无心派出斥候来监察来自徐州和蔡州这边的动态,即便是发现,他也难以做出多少应对,所以索性就难得去管了。
  如果没有猜测,淄青军应该藏身于磨山一带,从萧县到砀山这一线没有多少可供隐匿的地带,除了磨山,但磨山距离宋城也有相当距离,袁无畏算了算,自己一方只要加紧赶路,应该可以抢在对方之前入城。
  徐均洛的情报还是来得慢了点,如果再早一点时间可以更宽裕,一旦入城便需要立即控制住东门,坚决将徐州军压在城外。
第一百九十三章
对进
  袁无为和袁无畏都知道徐州军的攻城器械厉害,但是这等急行军,攻城器械是不可能随军而来的,只要站住城门,拒敌于门外,徐州军便休想得宋州。
  至于说徐州军攻城器械厉害又如何,蔡州军的防御实力也不是虚的,术法也好,防御体系也好,袁无为和袁无畏心中都有把握。
  徐州军在萧县那一部淄青军不过区区三四万人,蔡州军可不是平卢军,青州那等事情是永远不可能发生在蔡州军身上的,没有五倍以上的兵力,想来啃宋州城,那就等着把牙齿崩掉一大片吧。
  现在的关键就是要抢在徐州军之前入城,徐均洛那边来信,顶多两个时辰之内,天兴左军就要离开宋州城,而且是不留一军,可以说在防御上就是空城一座。
  对蔡州军来说是如此,对徐州军来说也一样是如此,谁能抢先进城,谁就能占得先机,而且这个先机几乎就是无法逆转的先机。
  “三兄,吾意不进谷熟城了,顶多分留一营接手,马不停蹄,直入宋城。”袁无畏抹了一把额际的汗珠,沉声道。
  “只是儿郎们这连续奔行,恐怕有些吃不消了。”袁无为迟疑了一下。
  从永城出发,这几乎是不歇停的急行军,这已经走了近百里地了,中间只歇息了两次,夜里行军更是艰辛,寻常士卒根本支撑不起,也是这帮兵士都是跟随二袁在外历练多年的老卒,所以才能勉力维系。
  弦绷得太紧易断,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大家现在都指望着在谷熟能歇息,喝口热水,吃口热饭,若是过城而不入,会极大的影响到军心士气。
  而且从谷熟到宋城也只有几十里,半日便可到,若是能有半个时辰在谷熟歇息,之后便一路直抵宋城,也是好的。
  袁无畏心中也是一紧,看看一个个汗出如浆面色潮红的士卒们,这是士卒体力到了极致的表现。
  蔡州军素来军纪严明,未得命令,绝不敢停步,但是过犹不及,一旦超过了那个极限,也很容易引起士卒士气崩溃,说哗变可能性不大,但是就此萎靡就难说了。
  只是眼下已经到了谷熟城外,正因为士卒们太过疲倦,袁无畏才担心一旦放松,再要把士气鼓起来就需要时间了,而且对从谷熟到宋城这段距离的行军速度绝对要大受影响,袁无畏就怕也许就是须臾之间就会影响到整个战局。
  但袁无为所担心的一样也有道理,这样继续下去,万一还没有到宋城,士卒们就撑不住了,那才是祸事了,只要有那么几个人扛不住,就会影响到一大片,而那就像瘟疫一样,很快就能把全军传遍,这也是冒险。
  这也是一道难选的题。
  “不能进城。”袁无畏脸色慢慢的冷了下来,“就在城外,简单休息一下,让儿郎们喝两口水,吃个炊饼,务必要赶到宋城拿下宋城之后才能放心。”
  袁无为一愣之后,明白过来。
  一进城之后,那城中情况复杂,尤其是遇到各种不确定的可能性更大,士卒们精气神骤然松弛下来,为外界所迷,只怕要想把放松的心思收罗起来,就难了,贻误的时间会更长。
  若是在城外简单休息一下,恢复一下体力,倒是能在最短时间内又恢复继续行军。
  “七郎说得有理,我和庆伯说一说,过谷熟不入……”
  ……
  就在蔡州军士卒在谷熟城外满腹怨气的停下脚步获得短暂时间休息时,从磨山突进的淄青军也正在过虞城而不入。
  相较于蔡州军的临时出击,淄青军显然要准备充足得多。
  事实上刘延司从未打算过要被动的等待,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用在他身上不为过,宋州的重要性,淮右这边的担心,刘延司和柴永都探讨过,结论是无论如何争夺都难以获得蔡州方面的谅解。
  既然如此,那么就完全没有给蔡州方面任何面子,只要宋城梁军有异动,那么淄青军就决不后人。
  事实也证明刘延司他们的先发制人战略做得很成功,直接从磨山附近出击,原本在距离上要远于淮右的对手——蔡州袁家,但是由于从磨山抢先出击,反而还获得了优势。
  “都督,距离虞城还有三里地,尚未发现天兴左军的斥候。”柴永轻轻叹了一口气。
  虽然说天兴左军要回师汴州,但是最起码几组斥候还是该派吧,也许会有一些隐藏的细作藏于田野乡间,但是斥候与细作的情报报送速度和效率却不一样。
  毫无疑问,庞元或者说天兴左军的心思已经不在宋州了,甚至也从未打算要回宋州了,那些细作大概也就是因为上边命令未到,还在惯性的开展刺探情报工作吧。
  刘延司自然也明白柴永话语里的含义。
  如此大规模的行军,要瞒过主人是绝无可能的,就算是藏身于磨山那等旮旯一隅,多上两天一样会报送到庞元的案桌上。
  当然,当你心思都不在这上边,一心琢磨着走人,就算是报上去,他也会选择性的忽视,或者说无动于衷了。
  “不去管那些了,蔡州军估计也在和我们相对而进,吾都在琢磨,我们会不会迎头相撞?”
  刘延司也没想过自己会一语成谶,此时他还相当乐观的认为淄青军从磨山突然出击,占尽优势,蔡州那边纵然反应及时,也不可能赶上才对。
  “袁氏在宋州城里肯定也有布置,不过无闻堂那边好像也有安排,我们一进城就会有人来接洽,届时先控制城门,定要让袁军进不了城。”
  柴永呲了呲牙,对于袁军他也早就想要碰一碰了,但是他不会拿大军的命运去开玩笑。
  拿下宋城是确定的目标,只要拿下宋城,宁城、柘城、谷熟就在辐射范围之内,宋州可定,至于襄邑、下邑这些地方,就无关大局了。
  “虞城不停,儿郎们的气势正盛。”刘延司瞅了一眼虽然略显疲惫,但是还能撑得住的士卒们,忍不住赞叹了一句,“都言郡公善练士卒,果然名不虚传,若是换了平卢,这等奔行下来,就算能熬到宋城,怕是也不能上阵了。”
  论骑兵,刘延司有这份自信,但是在步卒上,刘延司不得不承认平卢步军与原来的老淮右步军还是有一个明显差距的,现在能跟上的三个军步卒都是老淮右军过来的,而平卢军过来的,已经跟不上了,不得不让他们掉在后面,这日后少不了要好好操练那帮家伙,把自己的脸都丢尽了。
  “呵呵,都督也无需忧心,这也是一个习惯过程。”柴永也很有点儿与有荣焉的感觉,哪怕庐州的德胜军、忠正军也是后来才加入淮右军的,但是比起平卢军,他们的资历又要老不少,“淮右缺马,又无产马地,要练就一支合格骑军太难了,时间也不允许,所以要想立足,步军不强,那边真的成了一无是处了,郡王也是只有这个选择。”
  刘延司微微点头,他当然明白淮右军立足之本,就是靠从固始开始一城一地的坚守打出来的威名。
  而淮右步军之所以威名赫赫,其练兵之术在刘延司看来也并非有多么神秘,之前他也觉得不过就是觉得在韧劲和耐性上更强一些,体魄更强健一些罢了,但这一路行军下来,刘延司才觉察到一些不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1/5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