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皇(校对)第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518


第七十五章
牵一发动全身
  除了潭岳马家的掣肘外,杜氏在蕲黄两州的一些放纵政策也使得杜氏在蕲黄两州的控制力始终无法深入,像这种外戚对本土士绅利益的侵害就是主因。
  一方面未能展示有力的手段,铲除那些对抗杜家的本土士绅,另一方面又是不加区别的侵占这些士绅权益,没有能够拉一帮打压一派,自然难以在这个地区获得支持。
  “够了!”老者脸色一沉,“今天是让你们来讨论北边固始军求援的事情,谁让你们来翻旧账?三郎,舅父是你长辈,你懂不懂规矩?还不向舅父道歉赔罪?!”
  杜立也不多言,起身就是一礼,“我今日情急,口不择言,还请舅父恕罪!”
  披甲男子冷哼一声,把脸扭向一边,杜立也不在意,礼毕便径直坐下,显然也没有把对方的态度放在眼里。
  老者也是无奈,自己家里事自己知晓,三子和内弟的关系一直不睦,但杜家情况还需要这种平衡,否则更难以收拾。
  “子陵,你觉得这一次固始军来求援,该怎么应对?”老者把目光望向和披甲男子对坐的白衫儒者。
  “安抚使大人,对于固始军来求援这件事情,我个人观点还是需要慎重考虑,不能遽下结论。”白衫儒者似乎不太想卷入其中,但是身份所限,他又不能不回答这个问题,“我看还是请几位公子先谈谈看法吧。”
  “大郎,二郎,你们的意见……”老者也有些心烦意乱,他发现自己似乎真的有些老了,越来越不喜欢就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来琢磨,可作为杜氏家主,这些事情又责无旁贷。
  两位年龄相差不大,模样也相似的青年交换了一下眼色,还是最早发言的青年道:“父亲,我们并非对固始军有偏见,但之初我们就不该介入与袁氏的纠葛中,把控好三关,无论北面结果如何,他们也不太可能对我们有多少影响,至于刚才三郎所说不过是杞人忧天了,袁氏再凶悍,难道说他们不知道自己面临的大梁是什么人么?怎么可能还有多少精力来南下?”
  “你的意思是我们还是不能介入北面事宜?”老者眉头微微皱起。
  “不,父亲,时移势易,现在情况不同了,如果固始真的获得了大梁的全力支持,那么蔡州袁氏日子就不会好过,固始军也许还真能逃过这一劫,而且固始军一旦站稳脚跟,势必成为大梁日后掣肘蔡州袁氏甚至淮北的一根钉子,其影响力必然会扩大,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交好固始军?”
  杜珅语气里充满了轻松乐观。
  “我们已经得罪了蔡州袁氏,估计蔡州袁氏的背后靠山淮北也不会对我们亲善,我们虽然身处江南,但大梁一直是中原第一强藩,这么多年来诸藩围攻大梁都未能得手,如果真如那位张姓使者所言,我们通过这条线能够和大梁拉近关系,未尝不可。”
  “是啊,大兄说得是,淮北和淮南关系一直不睦,蔡州袁氏和淮北是一条线,不是有句话说的好么?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我们和淮南关系一般,但是站在与淮北和蔡州敌对的形势下,淮南想必也能与我们站在一条战线上。”接上话的是杜门四骏中的老二杜温:“我们最大的敌人还是马家,现在我们韬光养晦不代表我们会一直无所作为,交好淮南,可以让我们在东面没有隐忧,全力西向,谋图安沔。”
  这二人的一番话也是让在座众人窃语不已,白衫儒者也是眉峰深锁,显然对这两位公子的观点不是太认同,但是他也同样觉得交好固始不是一件坏事,如果固始真的得到了大梁的全力支持,未尝不能挺过这一关。
  “子陵,你意如何?”
  这是家主第二次问自己的意见了,白衫儒者也知道不好再回避,微微点头:“二位公子的观点也有道理,大梁乃是中原最强藩阀,若是它出兵蔡州,蔡州恐怕难以抽出多少兵力来对付固始军,只是大梁和蔡州这一仗会打成什么模样却不好判断,时间短,也许蔡州还会转头过来进攻固始,时间长,固始站稳脚跟,以三郎对那江烽的描述,一县之地势难满足其胃口,如果他日后提出索要殷城,怎么办?”
  白衫儒者这一开口,厅堂内一阵寂静。
  “还有,若是单纯一些钱物倒也罢了,这出兵殷城,动作如此明显,这就几乎是直接和蔡州方面撕破脸了,一旦光州兵出固始,我们驻扎在殷城的军队要不要反应?这些恐怕都需要斟酌一下。”
  “三郎,你怎么看?是否觉得应该同意固始军的意见?”
  杜立一样是犹豫不决。
  他没想到固始军来提出这么多的要求,要钱要粮要武器甲胄也就罢了,更让杜立觉得无法接受的是张越明确提出杜家必须出兵驻防殷城,以震慑牵制袁军,而且一张口就是要求驻兵五千人,殷城一个小县城驻兵五千人,杜立都不知道这五千兵力往哪里住。
  说是震慑牵制袁军,一旦袁军进攻固始,这支军队该怎么办?坐视不管?又或者袁军如果先行进攻殷城,要求杜家退出殷城呢?这又该怎么办?
  还有,提了一大堆条件,杜家的好处在哪里?投入这样大,光是能确保北面安全,可这确保安全一来代价如此大,二来杜立还有一个隐忧,如果真的固始做大,日后对黄州会不会有威胁?
  杜立对江烽的印象一直不好,或者也不能说不好,而是有一种深深的忌惮。
  他觉得这个家伙身上隐藏着一颗极不安分的野心,现在他只是羽翼未丰,一旦让其得势,对杜家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情,这孤身去汴梁求得汴梁支持就是这个家伙赌徒性格的最明显表现。
  “父亲大人,这要看我们杜家对自身的定位和下一步策略考虑,如果我们杜家真的要继续采取方才二兄所说的韬光养晦,那干脆我们就直接拒绝固始军了,他们开口不小,给了他们对我们意义不大,何必浪费?”杜立慢慢梳理着自己的思绪,“还有就如刚才陆叔所说,出兵殷城会引来很多反应,对日后我们介入不介入蔡州与固始战事也很麻烦,介入对我们毫无利益可言,不介入又会让固始军对我们不满,适得其反,这也是一个难题。”
  “那你觉得该怎么应对才好?”老者沉吟了一下,点点头。
  “父亲大人,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我觉得如果可以的话,钱物倒是可以满足,但是出兵不行,实在不行,我们索性就把殷城交给固始,我们退回到三关。”杜立一咬牙道。
  在座众人都是一愣,这个转折可让人有些无法接受,那披甲老者更是意似不屑,冷笑道:“三郎,你这是什么意思?前期我们和蔡州撕破颜面才获得殷城一地,纵然小了点儿,但是起码也是我们在大别山以南的一个立足点啊,这样白交给固始军,是不是太大方了一点?”
  倒是白衫儒者脸上露出深思的表情,看着杜立,“三郎,你的意思是我们不掺和蔡州和固始军的战斗?”
  白衫儒者这一句话也点醒了所有人,杜立点点头,“我们控制着殷城,多少都要驻军,可蔡州若是要进攻固始,势必要拔掉这个钉子,殷城城小墙破,驻军少了毫无意义,驻军太多,一旦和蔡州军交战,可能就会把我们彻底卷进去。另外日后若是固始向我们索要这殷城,给还是不给,也是一个难题,所以我觉得还不如先把这个包袱交出去,让固始军自己背着,得失与我们无关,我们只需要在三关上坐观就行。”
  白衫儒者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抹笑容,“三郎之言甚是,殷城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包袱,意义不大,不如交给固始自己去背,既做了顺水人情,又可避免我方卷入其中,进退由我。”
  杜珅和杜温面面相觑,下意识的把目光望向坐在第一位的披甲老者,似乎是有所期待。
  披甲老者皱起眉头,似乎也是在掂量杜立和白衫儒者所言的真实含义,好一阵后才缓缓道:“子陵兄,这恐怕不妥吧?殷城虽小,也是一县,开疆拓土,获来不易,尤其是其地理位置重要,我们坐拥三关,殷城一地在我们手中便猛虎下山之地,无论是蔡州还是固始,也需要掂量态度。另外,我们便是驻军殷城,有三关在后,进可攻,退可守,也算是我们伸入中原之地的爪牙,岂能轻言放弃?再说了,我们现在来说不卷入其中是不是有些晚了?上一次我们助固始军吓退袁氏,紧接着我们又助固始军击退蚁贼,现在还要送固始军钱银物资,这些事情都瞒不了袁军细作斥候,恐怕在袁氏眼中我们早已和固始是一体了,袁氏岂能信我们?这个时候再来谈置身事外,怕是没有多大意义了。”
第七十六章
引狼,养虎
  披甲老者的一番话让厅堂里的一干人又是一阵窃窃私语。
  这话也很在理,鄂州杜氏自打十多年前拿下蕲黄两州之后便安心消化,一直未有动作,但是蕲黄两州的局面都不是很好,尤其是黄州,始终对杜氏入主持敌视态度,这也让杜家颇为头疼。
  眼下杜家驻军除了在鄂州本土外,就是在黄州驻军最多,也是起着防范黄州本土士绅叛乱的意思,但黄州士绅虽然对杜氏统治不满意,却也知道现在要挑战杜氏统治不明智,所以现在局面也算是僵持。
  这十多年间杜氏便无寸进,而杜松本人也被族中不少人批为不求上进庸庸碌碌,现在好容易在中原取得一县之地,就这么白白拱手交出,甚至是主动送给对方,就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了。
  杜松虽然这些年有些懒散,并不代表他就对族中不满情绪的一无所知。
  他很清楚像杜氏现在的局面,往往挑战都来自于内部,只是他也有些有心无力,没想到三子的无心之举居然也能为杜家挣来一县之地,虽然这个县位置的确不太好,且人口少,山地居多,但是总还是一个县啊,而且还是中原之地。
  披甲男子是自己他的内弟赵元吉,也是自己长子和次子的亲舅父,也是他的重要臂助,他的意见不能不重视。
  只是杜松也觉得陆熙作为自己的首席智囊与三子的观点一致,恐怕就说明这趟浑水最好好真不要去掺和,这就有些两难了。
  杜松尚未作出决定,却见一人站起身来,“父亲,儿子觉得舅父所言甚是,我们杜家在诸藩中一直被轻视,其主要原因就是咱们偏处在这鄂黄蕲三州之地,却甚少和中原以及山南和江淮那边有多少接触,在长安也声名不彰。为什么长安对咱们上书请封父亲观察使一直不置可否,儿子个人觉得就是因为在长安,在大梁,在中原,都觉得咱们杜家就是一偏僻旮旯乡绅,没资格晋位观察使,看看南阳刘氏,经略使一职早已获得,据说现在刘同有可能会获任节度使,经略使一职可能要授予刘玄,可我们杜家拥三州之地,却未能获得一个观察使之职,其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表现向长安和诸藩证明我们杜家的存在!”
  这番话出来立即就引起了厅堂内一阵躁动,杜珅的话显然还不止于此。
  “现在这就是一个机会,殷城虽小,却是中原之地,且牵扯到大梁和蔡州之间的博弈,哪怕我们只是牵扯其中,也势必让我们杜家的声威传播于中原,无论是蔡州还是固始最后得胜,对我们来说都能让我们杜氏声誉更上一层楼,何乐而不为?”
  杜珅走到厅堂中间,郑重其事的拱手一拜。
  “儿子恳请父亲大人同意派兵驻守殷城,蔡州成不成我们杜家敌人,现在已经不重要,但我们应当借此机会展示我们的存在,我相信以袁氏的老谋深算,不会在这个时候再来招惹一个敌人,若他袁氏真要来,我们也不惧于一战,相信中原和长安亦可知吾杜家之名!”
  杜珅这一番话说得斩钉截铁,铿锵有力,立时迎来一阵掌声,包括赵元吉、杜温以及其他几个坐在靠门边的家族中人都是拍掌表示赞同。
  不得不承认杜珅这番话说到了杜松的心里最隐秘处。
  杜氏坐拥三州之地,可长安给杜松的职位始终是一个安抚使。
  自唐后期,给予地方藩阀的官衔开始滥市,但经历黄巢之乱后,李唐对节度使这一职位敕封就相当谨慎了。
  不少地方上节度使死后难以获得长安的敕封,只能以留后称谓来接任,比如河朔三镇均是如此。
  而山南、淮南、两川、江南之地就更难获得认可,像光州许家和申州鞠氏,都只获得了刺史一职。
  杜家虽然拥有三州之地,但也只获得一个安抚使的虚衔,像节度使自然不必想,虽屡屡上书,但经略使都一直未能获批,退而求其次的观察使也是上书几年了,仍然渺无音信。
  从长安那边传来的消息就是说,杜氏一族蜗居三州,素无建树,亦无声望,徳薄才浅,尚需考察,也是把杜松气得不轻,这几年干脆也就懒得去敲长安的木钟了。
  再看看蔡州袁氏,光州一下,光州刺史任命就迅速下来,而袁怀河的光蔡观风使也迅速下来,也许再熬一两年资历,这个安抚使头衔就能下来,这如何能让杜松心里平衡。
  现在长子点穿了这里边的窗户纸,也顿时让杜松的心活络起来了。
  倒不是说这个观察使位置有多么重要,但按照李唐后期的规制,安抚使和观风使这一类的虚衔一般是给那些一两州之地且新近起来的暴发户,甚至有两州之地若是传承一两代,也都能弄个观察使。
  他杜氏获蕲黄二州也有十余年了,他杜氏对长安的态度也不可谓不恭,但却始终未能拿到想要的东西,无他,就是人家觉得你没实力,没名气。
  若是你这等缩着脖子躲在后边排队的角色都能靠熬资历拿到想要的位置,那岂不是让别人觉得这个位置不过如此,什么阿猫阿狗都能获得?
  最典型的就是梁王分明就是长安的死敌,但是至今长安也还是没有说不承认朱允的梁王之位,无他,因为无论你承认不承认,这中原头把交椅就是他朱允坐定了。
  长安不承认,其他藩阀也一样要承认,这就是实力和影响力摆在那里了,承认不承认都是那么回事儿。
  白衫儒者和杜立也在第一时间就意识到了家主动心了。
  这一点观察使一直杜松的心病,但也得承认,正因为安抚使这个职务太过虚化,所以也使得蕲黄二州对杜氏入主的正统性合法性一直有异议,虽然这不是主因,但毕竟也是一个很好的借口。
  杜珅这一番话说得义正辞严,而且也极大的激发了杜氏家族其他人的心气,这个时候陆熙和杜立意识到只怕再要阻止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可能恶了杜松的心了。
  不过陆熙毕竟也是深谙此道之人,他不动声色的插话道:“三郎,我看大郎此言所言颇为有理,但我看你眉宇间始终有些忧虑,不妨说出来,这个时候正是群策群力的时候,咱们要把所有不利因素考虑到,以免日后有什么缺漏,再来弥补就晚了。”
  杜立心中一边暗自咒骂陆熙这个老滑头,把话题丢给自己,自己不说不行,说了,只怕又会引来一番攻讦到自己身上,只是此时却由不得他了。
  “父亲,诸位长辈,陆叔内心担忧大概也是和我一样吧,按照大兄所言,我们也需要全力扶持固始军,钱银粮物自然不必说了,这驻军殷城,固然大涨声威,但也意味着我们可能要和蔡州军交手,那我们恐怕就得有所准备。另外如果大梁和我们都全力支持固始,我判断恐怕这一次固始军也许能熬过这一关,但我接触过江烽此人,此人野心极大,一旦站稳脚跟,势必不会安于现状,向我们索要殷城可能性很大,那时候我们给不给?给,不说了,不给,只怕又竖一个敌人。我甚至有一个感觉,这固始一旦羽翼丰满,只怕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麻烦。”
  杜立的一番话立即引来两位兄长的嘲讽,杜温更是毫不客气的道:“三郎,你这是不是忧心过甚了?我觉得你怎么成了叶公好龙一般呢?当初也是你一力主张支援固始,甚至不惜动用骑军为其卖命,现在固始得了大梁支持,要和蔡州开战,你现在又来说这番话,是何意思?真把我们杜家人当成了什么?至于殷城,必须要控制在我们手中,固始军他们还没有这个资格来说三道四。”
  杜立也知道自己这番话不会讨人喜,但憋在心里又不能不说,看见周遭众人都纷纷点头认同二兄的话,他也只能在内心叹息,却无言以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来就是自己引火烧身,如果只是烫一下也就罢了,就怕日后变成引狼入室,甚至养虎为患,那自己恐怕就要成了罪人了。
  现在再说这些恐怕也很难获得在场人认同,杜立也只能闭上嘴,等待下来之后再与二位兄长交换意见,这两位虽然和自己意见不合,但是却并非庸人,很多时候看事情也能看得到关键。
  看见大家意见趋于一致,杜松也坐直身体,清了清嗓子,“好了,大家的意见我也大概知晓了,正如大郎所说,有些事情我们回避不了,从一开始我们就已经卷进去了,那么现在也就没有必要遮遮掩掩,适度的展示我们杜家的声威也很有必要,殷城驻军很有必要,我看就由大郎为主,从鄂州和黄州驻军中考虑抽调……三郎,和固始军那边的联系还是由你来负责,具体钱物你来和他们交涉,要明确殷城的归属,以书为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5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