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看今朝(校对)第6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7/895

  曲晓伟出去十多分钟之后,抱着一大堆资料进来了。
  沙正阳先简单的浏览了一下东峡的基本情况和城市规划,以及东峡财政收支情况,这是未来东峡发展规划的基础,一切发展都要符合这一实际情况,然后沙正阳又仔细看了看目前构成东峡经济产值结构,尤其是二三产业。
  医药和相关产业占到了东峡工业产值中的百分之七十六,这个比例实在太高了,按照东峡县委县政府的设想,在继续保持目前高速增长的势头情况下,要力争未来三年里将医药及其相关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降到百分之五十以下,这就要求未来三年里东峡必须要在医药和相关产业之外的版块中有所突破。
  话说回来,也就是要求医药产业要继续健康快速发展,但是还要打造培育出一两块发展速度很快能迅速扛起大梁的产业出来,为此东峡县委县政府愿意在各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持。
  沙正阳又迅速浏览了一遍东峡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情况,包括这些企业所处的工业领域和优势品牌结构。
  一个优势企业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进而影响到关联产业,这种效应有时候还特别明显,尤其是在一个领域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时候。
  “这是你们赴江浙和燕京考察的情况,就是这些细分产业?”沙正阳看了几份调研报告,微微皱起眉头,“精细化工?生物产业?”
  “精细化工产业我们主要是考虑到和医药产业息息相关,特别是一些医药基础原料产业,这一块我们觉得未来大有发展前景,郑书记和县里其他主要领导都还是比较倾向于这个产业,……”曲晓伟感觉到沙正阳不太认可这一点,但却不知道对方为何不太看好。
  “那生物产业呢?”沙正阳又问道:“也是考虑到和医药行业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么?”
  “差不多也是这个意图,毕竟要凭空培育一个产业出来,并非易事,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发展有较为可靠的依托性。”曲晓伟点头。
  “嗯,还有纺织和服装鞋帽产业?”沙正阳沉吟着道:“这又是什么考量?”
  “纺织和服装鞋帽产业主要是考虑到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门槛低,资金需求也不大,而且技术成熟,……”
  曲晓伟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这番解释不太容易说服人。
  其实在这些产业选择上,本身在县里边也就有很大争议。
  像精细化工倒是比较一致,但涉及到精细化工产业可能带来的环境承载能力和污染,有人提过,但是并没有引起多大波澜。
  这年头对环境污染的敏感度还低得很,只要不是污染特别大,大到能让普通民众直接感受到的,一般说来都没有太高的要求。
  生物产业争议就比较大了,理由和医药产业差不多,对技术研发能力和资金投入要求很高,而且还全无基础,要真正想要培育起来,只怕比医药产业更难。
  至于说纺织和服装鞋帽产业,虽然看起来门槛低,起步简单,但是要想做大做强具备竞争力,那却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特别是在内陆地区,你要和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气候的地方比,优势在何处?
  除了劳动力价格上的优势外,还有哪些?
  “汽车配件?”沙正阳看到了最后一项,更是皱眉。
  汽配产业包罗万象,这一块可是相当庞大的产业链,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肯定意义巨大。
  可对于东峡来说,就显然不是一个好选择了。
  这边在这一类电子和机械制造产业上毫无根基,陡然要说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就有点儿虚妄了。
  你要说是在宛阳或者真阳、龙陵这些地方,都还说得过去,在东峡,肯定是有点儿病笃乱投医的感觉。
  对这一个,曲晓伟甚至都懒得多解释了。
  这是当时去江浙那边考察时看到人家那边汽车配件产业发展势头很好,而且既能带动劳动力就业,产业链也相当长,带来的GDP也相当可观,所以才是动了心红了眼,但真正回到家里来好好琢磨一下,就知道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还好,没把航空航天、新材料这些高大上的玩意儿列进来。”沙正阳忍不住打趣了一句。
  曲晓伟一下子就有些恼了,“不带你这么说话的,我们不也是想要广泛撒网重点培养么?现在不也还是一个筛选阶段么?不合适的我们自然要剔除掉。”
  “晓伟,我没那个意思,但是你们都很清楚自己的底子,要选择靠谱的,沾边的吧?”沙正阳平静的道:“汽配产业很大,要说也不都是高精尖的,嗯,如果选择其中那么一两门,也不是毫无希望,可你们考察的对象呢?完全看不出重点,恐怕是当时自己就是懵里懵懂,毫无章法头绪吧?”
  被沙正阳轻描淡写两句话就给怼得说不出话来,曲晓伟更是气恼,但又找不到合适的话语来反击,只能憋闷的把头扭到一边。
  还好,沙正阳没再说,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全县的重点企业情况上来了,一口气看了半个小时。
  郑国忠回来得很快,估计是提前结束了会议,就赶了过来。
  寒暄了一阵,郑国忠就看见了沙正阳正在看什么,悄悄的给曲晓伟竖起了大拇指,郑国忠这才道:“正阳,咱们两兄弟就不说闲话了,说说吧,帮当大哥的把把脉,我这段时间头发大把大把掉,就是为这事儿犯愁。”
  “国忠书记,把脉不敢说,但我愿意帮您看看,嗯,如果真的有什么想法,我也会坦率和您交换意见,但是正确与否,适合东峡与否,还得要看您和你们县委的判断,我只能说是一家之言。”沙正阳和郑国忠也算是比较过硬关系,没那么多客套。
  郑国忠也很满意沙正阳这种态度,不像有的人要忸忸怩怩的和你客套半天,也不像有的人口气大无边居高临下的指点你,人家就说明了,一家之言,自己判断,这最好。
  “正阳,你我之间都明白,说吧,最终也得要做选择,总比啥都不做的好。”郑国忠坦然道。
  “嗯,那我就说说我的意见,你们最看好觉得最成熟的精细化工产业,我大略知道你们的想法,从目前看是比较合适的,但我觉得可能你们有些忽略或者说低估了这个产业可能带来的环保压力,如果没有在这一块上做足充分的准备和规划布局,可能三五年后,甚至十年后,来自生态环保上的压力可能会非常大,超出你们想象,这一点请国忠书记务必慎重。”
  沙正阳相当严肃的口气让郑国忠大为吃惊,他也是亲自去沿海一些地市去考察过精细化工这个行业的,好像并不像沙正阳所说的这么严重啊,这家伙是啥意思?
  危言耸听,还是故弄玄虚,提升他的话语分量,好像不至于吧?
  在郑国忠印象中,沙正阳好像也不是这种人才对。
第102章
深入浅出
  见郑国忠望向自己的目光有些疑惑和吃惊,沙正阳也知道自己这番观点肯定有点儿超前了。
  他甚至可以肯定其实东峡县委已经敲定了精细化工产业作为未来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要作为东峡未来能够与医药产业并行的一大支柱。
  这可厚非,他甚至也认为郑国忠和东峡县委县政府在这个判断上是准确且正确的。
  未来中国精细化工产业市场规模会相当大,哪怕是在国际市场上都举足轻重。
  而且这一块领域现在国内产业市场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此时东峡能够抓住这个契机,毫无疑问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正阳,你是不是有些过虑了?”郑国忠沉吟了一下,才用比较委婉的语气问道:“我去过江浙和广东那边的精细化工生产基地和厂家,也认真考察过,我也知道化工产业肯定有污染,这方面的环评和防污治污肯定要做,但是好像也没你说的这么严重啊。”
  沙正阳也忍不住苦笑,这个问题他该怎么来回答呢?
  是说一二十年后人民群众对环保的容忍度会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还是说现在的环保要求过低,别说内陆很多地方,甚至沿海地区也一样根本就不在意这一点?
  “国忠书记,或许我看问题的角度和别人略有不同吧。”沙正阳也在斟酌言辞,“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党委政府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当十年二十年后达到一定阶段之后,可能这个主要矛盾还会存在,但是会有一些细微调整和变化,人民群众对我们周边的自然环境可能要求会更高,环保意识更强,那个时候……”
  郑国忠笑吟吟的打断沙正阳:“正阳,你都说是十年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了,而且你这也是一个假设对吧?我倒不是说我这个人就只顾眼前利益,但是我们本届县委县政府肯定要优先考虑当下的发展大计,我知道你的担心和顾虑,但是没道理沿海地区能做到的,我们却做不到是不是?”
  沙正阳张口结舌,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应答。
  是啊,你凭什么就能断言十年二十年之后会变成这样那样,凭什么就认定这十年二十年间没有其他的办法和对策来解决这些包括环保污染在内的这些问题,你担心顾虑可以,但是你要铁口钢牙的断言会怎样如何,那恐怕说你武断都有点儿是客气了。
  而且人家郑国忠说得也很在理,环评和防污治污这些方面都会考虑,一样要按照当下的程序规则来办,你凭什么就要求人家现在必须要按照十年二十年之后的标准来严格要求?
  那恐怕这啥都别干了,在你眼中恐怕现在干啥都存在问题。
  想通了这个道理,沙正阳也就不再纠结,点点头:“国忠书记,看来是我有些多虑了,您都考虑到了这一点,那就最好,但化工产业最重要的就是要把防污治污做到前面,同时要预留提前量,东峡有医药产业作为基础,精细化工产业应该是一个搭配产业,而且这块产业规模很大,值得提前下足功夫。”
  郑国忠也满意的笑了起来,“嗯,正阳,你和我的看法是一致的,精细化工产业市场规模很大,我也是经过精心考察才确定这一块,还有么?”
  “生物产业,我个人认为这个对人力资源要求太高,如果有合适的项目可以做一做,但是不宜抱太高希望或者投入太大,否则投入和产出不划算。”沙正阳也不再客气,“纺织和服装鞋帽产业,这一块我觉得还要细分,如果直接把这一大块定位要扶持发展,可能会显得散乱,最终难以形成规模优势,这一块待一会儿我再说。”
  郑国忠眼睛一亮,他听出了沙正阳似乎对纺织和服装鞋帽产业有些不同看法,没有一口否定,就意味着有戏,那就好。
  “汽配产业,这也是一个大产业,而且我也可以断言,未来汽配产业市场规模或超乎寻常的大,但是对东峡来说却未必合适,东峡没有任何电子和机械制造业的基础,要从头做起,可能会事倍功半,这一点上我不是很看好,有这份心思完全可以花在精细化工产业上。”
  郑国忠点头认可这一观点,贪多嚼不烂,看见那样红火就一拥而上,效果未必好。
  “正阳,实际上我也明白,想要啥都捞在手中,本身就不可能,但是你也知道我们东峡,乃至宛州,或者说整个中西部地区的情况,我们和沿海差距太大,真的是不敢东挑西拣,说句不客气的话,只要愿意来我们这里投资的,我们都欢迎。”
  郑国忠的话是大实话,现在内陆地区你真没挑三拣四的资格,能到你这里来投资,那就是看得起你,你不要,多的是人抢着要。
  “当然,但是我们自己却要明白我们想要促进和引导发展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目标是什么,这就需要在各方面政策上的适当倾斜,比如税收和土地,比如配套园区建设等等,这些都不用我多说了。”
  沙正阳见郑国忠嘴角带笑,也就懒得多说,“那我就再说说一些更具体一点儿的。”
  “嗯,正阳,我洗耳恭听。”郑国忠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戏肉来了。
  “我注意到你们县里有几家企业,一家是红星鞋业,一家是凯龙运动器材厂,还有一家摩岩体育用品厂,以及那家攀登鞋业,……”沙正阳沉吟着道:“这几家企业不知道国忠书记和晓伟了解么?”
  “我可能了解一些。”曲晓伟有些惊讶。
  她没想到沙正阳对这家企业居然如此感兴趣,这几家企业规模都不大。
  红星鞋业老板是本地人,但是在福建那边打工认识了一个福建姑娘,后来二人结了婚,老板也得到了老岳父的资助,觉得老家工资更低,各方面开支也小,就回来创业了。
  攀登鞋业的情况有些类似,老板也是在广东那边打工,一直干到管理层,后来攒了一笔钱就干脆回来之后找亲戚朋友凑了一些钱,干了起来。
  摩岩体育用品厂规模很小,产值不到一百万,总资产大概也就在五十万左右,主要是生产户外用的帐篷、睡袋、登山包和登山手套等产品,老板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是汉都体院的毕业生,毕业之后没要工作,因为家里有点儿海外关系,在海外的亲戚给他出了点儿资金,他自己就搞起了这家莫言体育用品厂,虽然规模产值都不大,但是却因为专业原因,在业界内小有名气。
  凯龙运动器材厂则是一个生产健身器材的厂家,规模一样不大,这原来是县里一家集体企业,生产文体用品,最早是生产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但是企业效益不佳,最终破产,然后县里将其转卖之后,被在沿海地区打工多年的老板林书言买下,搞成了生产保龄球、高尔夫球、台球等小众类球的生产厂家,主要是为台湾企业配套。
  曲晓伟作了介绍之后,沙正阳点了点头,其实他从资料上都已经看到了。
  红星鞋业和攀登鞋业都是以生产运动鞋为主,但实际上就是为沿海地区的鞋企做代工,当然也有一部分用上了自己的牌子主要在内陆地区销售,甚至就干脆不用牌子直接以进口水货名义在农村市场中销售,就这样居然生意也不错。
  这个时代的这些企业都还没有多少品牌意识,赚钱才是第一要务。
  他们这种代工其实已经被沿海地区那些代工厂盘剥了一轮,但是凭借着内陆地区廉价的原料和薪资,即便是这样被几轮盘剥,依然有得赚,而且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不打品牌在内陆市场销售,也能有赚头,所以一样活得很滋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7/8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