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看今朝(校对)第6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8/895

  “那您的这位同学对未来煤炭市场怎么看?”龚忠伦问道。
  “众说纷纭,意见也不一致,东南亚经济的确出了一些问题,这一点不容否认,也多少会影响到国内,但是主流观点还是认为影响会非常有限,基本上对我国经济没有什么干扰,而且从部里边和他本人的观察来看,国内经济持续高增长,在电力需求上增长也很快,下一步中央可能有意要进一步加大对电力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过这可能要等到明年两会之后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之后了,但总体来说局面还是向好的,对煤炭需求应该会稳中有升。”
  这也符合李铭的看法。
  沙正阳的观点在国内一些媒体上也有报道,也有一些反响,李铭也清楚沙正阳不是一个信口妄言之人,敢这么说,肯定还是有些依据,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一些他个人的目的,这让李铭很是不齿。
  “那下一步……?”龚忠伦有些迟疑的问道:“我看长河能源现在就是打着拖的主意,东神那边意见也很大,但是袁增桥在长河能源集团里边说不上话,我感觉他的话语权恐怕还不如沙正阳,他大概也不愿意和尤省长激化矛盾吧。”
  龚忠伦轻飘飘的话语里无疑带有一点挑拨的味道,这让李铭很不悦。
  工作了工作,固然大家在观点还上不一致,但是他李铭也不需要谁在这方面还来给他支招,那太低劣了。
  “长河能源集团那边就暂时放一放,我和老尤谈过了,他主要还是考虑到在出海战略上的投入较大,另外就是成品油销售网络组建上,各省估计在这方面的信心不是很足,所以在组建各省公司问题上,他们大多选择出资占股比例不高,都在百分之三十以下,这也加重了长河能源资金上的压力。”
  这里边有客观理由,但是同样也有主观因素,但是尤万刚能拿出这样一个解释来也很不错了,毕竟那是企业行为,人家也没有说取消这个项目,而只是说暂缓推动,等到明年来。
  “那我们……”龚忠伦当然也明白其中的奥秘,李铭和尤万刚已经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妥协,他也无可奈何,但煤炭工业局不可能就这样无声无息的偃旗息鼓了。
  龚忠伦也知道明年随着机改,煤炭工业局也不会再保留,自己去哪里的事宜也就摆上了台面,他正想利用这几个月时间好好做点儿成绩出来,也好引起主要领导的关注,没想到却被长河能源这边打了脸。
  “伊东煤业那边你盯着点儿,另外你可以多跑一跑武阳和秦都,他们那边也还有一些企业正在积极跑扩建项目,我觉得只要条件具备成熟,完全可以在程序上加快,上个月我去秦都,秦都市委市政府在这方面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武阳那边也差不多,所需手续程序煤炭工业局帮着协调跑一跑,争去抢在明年两会之前再敲定一批好上马。”
  东方不亮西方亮,长河能源不识抬举,李铭心里也给对方记了一笔,未来会有他们找到自己名下来认错的时候,但是这并不影响其他方面的工作,其他方面该做的还得要做起来,自己不可能和这些人一般见识。
  “行。”听到李铭提到了要在明年两会之前敲定一批项目,龚忠伦心领神会。
  每年两会都是要上台作相关的报告的,而明年又是换届年,更是意义非比寻常。
  虽然作报告的是王云祥,但是对整个政府报告的撰写李铭要在其中承担审稿的主责,这其中在经济这一块工作上,要有所体现,当然就需要一些素材。
  龚忠伦也希望自己能够有所表现,明年机改,自己也可以借此谋求一个更好的机会,如果能够到地市下边去担任主要领导,那就最好不过了,而要想实现这个愿望,李铭这边就必须要抓稳。
第120章
编者按,意义重大
  龚忠伦在李铭办公室里呆了小半个小时才离开。
  对于龚忠伦的一些心思,李铭自然清楚。
  这也很正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龚忠伦年龄即将进入一个尴尬期,而煤炭工业局明年会被裁撤掉,龚忠伦自然希望能有一个更好的去处。
  尤其是眼见得三十岁不到的沙正阳竟然又要破格晋升为副厅级,这种对比刺激,肯定让龚忠伦这些人心里很难受。
  对沙正阳的考察,组织部那边已经基本结束了,很快就要上会研究了,对这一点李铭倒是没有太多想法。
  周远望和王云祥都认可的人,李铭不认为自己可以做什么,更何况虽然沙正阳在东神煤业扩建上和自己打了对台,但是那不是沙正阳的问题,而是尤万刚和钟广标的问题,这一点李铭还不至于看不清楚。
  沙正阳当然还是有些能力的,但只是不能为自己所用,这让李铭有些遗憾。
  他也有些搞不清楚,本来是林春鸣和钟广标的人,怎么就突然被尤万刚收编了,而且尤万刚还敢这么大手笔的给对方如此力度的支持,这也让李铭对尤万刚的判断有了一些改变。
  想到这里,李铭重新拿起放在一边的《半月谈》,翻到那篇《国企改革,永远在路上》,是新华社的两个小有名气记者褚玉林和王凡二人写的,当然对象是长川实业的改革,背后人物是沙正阳。
  这篇文章也就罢了,但关键是后边还有一篇编者按。
  编者按把《国企改革,永远在路上》进行了提炼和更深一步的挖掘,提出了改革永远在路上这一观点。
  编者按的意义就大不一样了,而且这个提炼挖掘,一下子就把这篇文章的立意也提升了许多,国企改革永远在路上一下子进化到了改革永远在路上,少了这两个字,其分量提升十倍,含金量同样提升十倍,而且是在《半月谈》这类杂志上,其影响力可想而回。
  轻轻叹了一口气,李铭不得不承认,这是个人物,不但分析问题到位,而且很善于捕捉时机。
  十五大召开在即,这样一篇文章所起到的影响作用,谁都能感受得到,别说一个副厅,就是正厅都不在话下,只不过对方现在的条件不成熟罢了,但这篇文章可以让这个家伙直接进入更高层的视野中了,千值万值。
  李铭当然也清楚,能请动新华社的知名记者,不是光靠关系就能行的,那得的确要有点儿能拿得出手的东西,而且还需要相当应景。
  沙正阳的这个造势时间节点选得恰到好处,而《半月谈》的效率也超乎寻常的高,这背后肯定有人在推波助澜,甚至可能是高层也认识到了这个长川实业改革的示范效应,需要在十五大之前造一造势,所以只能说是沙正阳这个家伙赶上了,机会太好了。
  作为常务高官,李铭很清楚下一阶段从中央到地方上的改革攻坚目标指向。
  国企改革是重头,同时要以国企改革带动整个全社会的改革开放,但国企改革有很多难题,一旦处理不好,甚至可能给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
  如何平衡发展和稳定,相当考验具体操作者的领导艺术,同时这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在摸索中总结经验。
  沙正阳很大胆的先走出了这一步,相当有胆魄,光是这个勇气就让人佩服,在高层都尚未有明确的路径指向出来时,这样率先探索是要承担巨大风险的,但是同样这也很容易赢得高层视线聚焦。
  沙正阳很年轻,这大概就是他的一大底气,哪怕在过程中真的出了一些什么问题,那也没什么,他有年龄优势可以弥补回来,而换了其他人,恐怕就要三思了。
  越是琢磨,李铭就越是不甘,当背景墙难以让人忍受,自己必须要做点儿什么。
  当然他很清楚现在的这种情形下,自己不可能去逆势而动,尤其是在改革这杆大旗下这盘大棋里,自己只能顺势而为,不代表在煤炭行业走势,而是指国企改革,自己应当有所为。
  放下手中的《半月谈》,李铭把身体仰靠在椅子里,微微扬起头思考,虽然在有些观点上还是有一些不一致,但是自己还是不应该放弃这个阵地,作为常务副省长,国企改革这是重头戏,自己没有理由忽略。
  想到这里,他拿起案桌上的电话,拨了一个电话:“老章,你让办公厅准备一下,下一周我打算抽两天时间调研一下省属国企,尤其是大型骨干国企,你们先拟个方案出来,嗯,确定一下调研的目标,然后拿给我看看,……”
  “不要带指向性,骨干企业,主要是为下一阶段中央相关政策精神出来之后,我们省里该如何打算,是不是可以考虑未雨绸缪,先做一些准备工作嘛,嗯,一些先行的摸索探索可以让省政府政研室先搞起来嘛,对,不要等待观望,政策研究室你该走到前面嘛,……”
  放下电话,李铭心情又有些不好。
  办公厅和政研室这帮人还是太懈怠了,敏感度太低了,很多工作都还要自己来手把手的安排布置,缺乏主观能动性,更缺乏一些政治敏锐性。
  都说要等待十五大召开,可是难道说十五大没开之前就感受不到一些政策风向吗?简直是笑话。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有些部门还是需要经常交流调整,否则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惰性惯性和懈怠情绪,也该是有些新鲜血液进来才能有利于工作的推动。
  李铭默默的思考着。
  ……
  沙正阳也在第一时间就看到了《半月谈》的那篇文章。
  他等待这篇文章已经很久了。
  褚玉林和王凡和他一直在电话联系着,但是上《半月谈》时间需要编辑部来定,不是他们俩能决定的,所以只有等。
  好在这两位这一次选题很符合高层意图,掐在了十五大即将召开的骨节眼儿上,而国企改革更是十五大之后改革的重头戏,所以如何改,怎么改,改革的方式步骤都需要进行大量探索,而长川实业走在了前面,这无疑是一个亮点。
  加上这两位也是社里边很看重的新锐,所以这篇文章加编者按才能这么快上刊。
  相比那篇采访文章,编者按的突破和分量更让沙正阳心喜不一。
  两者的高度不一样了,意味深长,沙正阳不清楚这篇文章能够带给自己什么,但是其意义重大,连曹清泰和林春鸣都专门打来电话问自己情况,足见这个东西的威力。
  尤万刚和钟广标二人也看到了这篇文章,但是他们俩反而表现得很冷静。
  沙正阳也意识到不同人在看待同一件事情上的不一样,曹清泰是满意,林春鸣是鼓舞,而尤万刚和钟广标则是审慎乐观,而自己则是兴奋。
  “不必担心,能够刊登出来,本身就代表着一个走向。”郭业山微笑着拍了拍沙正阳的肩头,心中却是唏嘘感慨,人和人不同际遇真是大不一样啊,每一个机会都能被这家伙给抓住,想不飞黄腾达都不行。
  “郭部长,我倒是没多担心这个,就是担心引来无数关注,如果下一步企业改革之后发展不尽人意,那可就真的不好交代了。”沙正阳苦笑。
  这一点还真不好说,上了《半月谈》了,成了改革先锋旗帜了,理所当然该是形势一片大好,交出一副满意答卷,结果企业效益却不尽人意,达不到改革的目的和效果,你怎么说?辜负了领导的一片期望,只怕你更得要有个说法了。
  “你自己都没有把握?”郭业山笑着问道:“国企需要承担社会义务,这一点如何平衡,你需要把握好尺度,但我想省里领导是看得到的,不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这也是一个坎儿,爬过去,也许就是别有一番天地。”
  郭业山在宣传领域浸淫日久,对很多问题还是看得比较准的。
  国企改革关乎重大,谁都知道这道题不好做,但是又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了,无论怎么做,肯定都会有问题出来,甚至问题还不小,但是却不可能再拖下去,因噎废食智者不为,高层在这一点上已经下了决心。
  很多人畏首畏尾,怕担风险,这其实就是政治短视。
  沙正阳走出第一步,其实这就是一个政治智慧和政治魄力的体现,只要你做了,无论对错,无论结果,都比你不做强,只要你是秉承公心。
  而且虽然沙正阳话说得很谦虚,但是郭业山还是认定长川实业的这一会改革效果不会太差。
  不打无准备之仗是沙正阳的习惯,而选择了建筑、房地产和建材相关联的这三块作为突破,本身也就说明沙正阳看好这三块关联产业,就是要借助企业改革来将这一块彻底爆发出来,让政治效应和经济效应实现最大化。
第121章
墙里开花墙外香
  “郭部长,哪有那么简单?”沙正阳对于长川实业未来的发展心里虽然有些把握,但是那不是一年半载就能拿得出成绩来的,哪怕明年中央对住房制度改革如期启动,但是要等到房地产市场真正涌动,那也需要两三年的酝酿发展,短时间内只能说是一个窗口期,但并不能见到实质性的效果。
  “当然不简单,但是越是不简单,越能说明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郭业山接上话,语重心长。
  “正阳,我知道你素来是不打无准备之仗,每项工作都抢在前面,但是我要提醒你国企改革复杂而敏感,从企业,从职工,从社会乃至媒体,从省里,从中央,所处角度不同,都会有不同的解读,锐意进取当然好,注重企业长远发展和经济效益也是必然,但社会效益呢?职工利益呢?社会承受力和舆论观点呢?这些因素粗一看似乎没啥,但是一旦出了状况,就会发酵,甚至风向也可能失控跑偏,所以在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上,要周全,要多往不利的方面想,要提前给相关领导打预防针,要提前把媒体方面的关系处理好,……”
  郭业山一口气给沙正阳提了四个“要”,这也是他多年工作的一些经验之谈,可以说是推心置腹了。
  沙正阳也很感动,特别是后面两个“要提前”更是精辟,特别强调了对这一类工作可能出现的风险要重点关注哪里。
  “郭部长,我记下了。”沙正阳郑重其事的点点头,“我知道这项工作肯定会有一些问题要冒出来,毕竟要触动一些人的利益,部分职工下岗是必然,但我们会采取多种措施来保证这些下岗职工的基本权益和就业权,我已经在和相关劳动技能培训机构联系,准备在企业改革推进之后,将分批次分类的有意愿也有能力重新就业上岗的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让他们明白企业和政府并未把他们扫地出门一走了之,最大限度的减轻下岗可能带来的冲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8/8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