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看今朝(校对)第7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4/895

  “哦?”茅向东和吕宗平都一下子来了兴趣,“你从哪里获知的消息?”
  “一个朋友在中科院,他透露的,在上海开了会,有了一个基本的构想,但是如何办,办成什么样的,估计还在研讨中,但是我们应该先着手去争取了,甚至应该直接针对性的为其做一些准备工作,打动对方。”沙正阳态度很鲜明。
  茅向东和吕宗平自然知道中科院的分量,哪怕是一个研究生院那也就非同凡响,尤其是如果面向社会招生了,其规模规格和未来发展潜力都难以想象,汉都若是能争取到,那简直就平添一个核武器。
  “正阳,这事儿如果确实,那我们就必要去争取!”茅向东断然表态,“要成立专班去争取,只要有一丝希望,都要全力以赴,或者说哪怕在我们这里成立一个研究生分院,那也是一大胜利,可以想象得到这不可能是每个地方都能捞得到的机会!谁争到了,谁都在未来竞争力上多加了一分!”
  “还有你说的中科大又是怎么一回事儿?”茅向东注意力很集中,半点都不疏漏:“中科院和中科大可是两回事儿啊。”
第134章
要素
  “嘿嘿,茅书记,还真不完全是两回事儿,这里边还是有些瓜葛的。”沙正阳回答道。
  这里边关系的确有些复杂,中科大的研究生院现在改为中科院的研究生院了,而中科大要重建研究生院,前世中好像在苏州和上海都和中科大有共建研究院,但在今世,既然被沙正阳获知,那肯定要全力推动中科院和中科大与汉都的合作了。
  沙正阳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内里的故事,茅吕二人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契机。
  对教育资源这一块,目前各地还不是那么敏感,但是几年后大家就都会越来越越意识到这一点的价值意义,争夺将会日趋激烈。
  沙正阳和茅向东、吕宗平就这个问题专门分析过几次,在这一点上三个人的意见和观点都相当统一了,那就是只要有机会,那就要不遗余力的拿下这些资源。
  “难度大么?”茅向东径直问道:“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
  “还不太好说,我估计说难不难,说易不易,无外乎就是利益交易罢了。”沙正阳也很直白,“人家要建学校,就涉及到要用土地,而且面积不小,位置不能差,配套要跟上,政策要扶持,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就是一个问题,看你舍得不舍得了。”
  本来也是如此,记忆中前世中科大在上海的研究院好像也还引发了一场纠纷,大概就是土地划拨和商业性质问题,而随着房地产的全面兴旺,地价暴涨,几百亩土地是个啥概念,几十个亿的收益,哪个政府也不敢说轻易放手啊。
  茅向东和吕宗平自然也明白其中道理,他们在和沙正阳研究两大核心区规划建设时,沙正阳就已经把道理说得很透了。
  未来房地产业会是一个非常疯狂的二十年,土地非税收入将会成为一级政府,尤其是一二线城市财政收入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甚至会让一些对此没有防备或者说没有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的城市为此患上依赖症而不能自拔。
  土地非税收益来得太轻松会让很多地方政府甚至下意识和有意识的忽略了财政收入的最根本——税收,所以以至于到了后来房地产滞涨阶段,土地不好卖了,成本提高了之后,财政就捉襟见肘了,甚至只能寅吃卯粮了。
  茅吕二人虽然还想象不出一二十年后那种疯狂的状况,但这两位能干到这个位置上,自然从眼界思维上都不差,沙正阳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而合理的分析判断之后,基本上还是认可沙正阳的观点,土地收益只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绝对不能拿来当做支持财政的根基,财政的根本还是来自于产业发展带来的税收。
  茅向东和吕宗平交换了一下眼神:“正阳,这一点上,我和宗平的观点是一致的,教育和科研这一块的资源,对于我们汉都市来说永远都是最稀缺的,再多我们都不会嫌多,土地也好,财政补贴也好,我们汉都市能够开得出的条件,我们都可以拿出来谈,所以这一个问题上,我们汉都市要全力以赴去争取,具体的工作专班,市里要研究,也要积极向上省里汇报,争取省里的全力支持,一句话,只要有一份希望,我们就要铆足权力去拿下!”
  不得不说,茅向东和吕宗平虽然在工作风格上有些差异,但是他们俩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还是大体一致的,这大概是副手们最愿意看到的,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一面。
  最愿意看到的就是党政主官观点一致,那么大家都可以一门心思开展工作,无须担心两位领导看法不一而带来的困扰,而最不愿意看到的自然就是少数心思不纯的人,恐怕很难从中找到左右逢源的那种机会。
  “那行,我先通过一些渠道接触一下,如果基本确定,那我们就全力以赴攻关。”沙正阳也不客气,“我当初的想法也就是如果可以,多吸引一些有意愿到我们汉都来建设分校和校区的著名高校,这可以作为我们文教健康科研核心区的一个主打,当然这也要结合我们汉川本身自己拥有的一些资源来进行,比如汉川医科大,比如汉大,他们也有意扩建的话,都可以纳入进来。”
  “唔,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了,除了这一块外,还有呢?”吕宗平接着问道。
  “还有就是依托这个核心区的建设来对整个城市规划标准的提升了。”沙正阳让开,冷清秋继续接上话题。
  这也是二人商量好了的。
  沙正阳知道城市综合规划建设这一块工作自己丢不掉,但是如果投入太多,他实在顾不过来,让冷清秋这个很多观点和他一致,且也算是比较默契的人来协助,挺好。
  他也很认可茅向东的观点,自己在党委口的工作经验太少了,前世自己这一块工作经验倒是丰富,问题是今世履历上却太单薄了,不利于组织考察时的审核,所以他力图要在市委秘书长这一块的工作作出更好的成绩来。
  而且他也感觉到了,茅向东恐怕不会满足于一直让自己担任市委秘书长,虽然不知道茅向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但是直觉告诉他,自己这个市委秘书长恐怕未必能干太长,弄不好也就是一年半载。
  冷清秋讲得很好,重点介绍了将这个核心区挪到东面的一些构思,而中间空缺出来的区域又有一些什么样的规划,包括依托文教健康科研核心区周边,各区县的经济开发区在产业建设上的一些倾斜。
  这是沙正阳和冷清秋很花了一些心思琢磨出来的,冷清秋也讲得很投入,她也感觉得到茅吕二人听得很认真,也很认可。
  这么一段时间接触下来,冷清秋发现自己对沙正阳的观感也在逐渐改观,从最初的有些反感到后来的相互认可,到现在的默契,特别是一些工作观点上的一致,更是使得他们在工作效率上的大大提高。
  当然,更让冷清秋满意的是沙正阳这个人很大气,很愿意把一些别的领导绝对不愿意让人的机会主动让出来,比如像今天在两位主要领导面前的展示机会。
  冷清秋也知道这一方面是沙正阳有足够自信,但也不可否认,这是人家主动释放出来的善意,甚至是一种愿意接纳和走近的姿态。
  “地铁的规划和建设上你们是如何考虑的?”茅向东插话问道:“目前就开始考虑启动建设是不是有些为时过早了一些,我们汉都市的财政状况能支撑得起么?据我们所知,地铁开通的城市前期相当长一段时间可能都需要财政的大力补贴才能维系。”
  “两位领导,作为一个大都市,随着城市扩张和人口的集中,地铁交通对于汉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茅书记刚才提到的也是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GDP,我们的财政,我们的客流量,是否能支撑起这类投入巨大且日常运营一样耗费巨大的交通体系。”
  这个问题还是由沙正阳来回答更合适一些,毕竟冷清秋对这个问题也还是有些拿不准。
  汉都地铁规划其实早在1992年就开始了,前期调研和各种勘测设计陆陆续续花了五六年时间,98年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形成了两个方案,也就是1、2号线同时开工方案,和先1号线后2号线方案,方案报经国家计委已经获得通过,只不过何时启动省市两级政府都还没有确定。
  1号线是从大牌坊区的七星宫到锦城区的城隍庙街口,全程22公里,这条线经过了市区内最繁华的几个区域,也是目前汉都市交通最为拥挤的区段。
  2号线则是从湖滨区的汉湖东岸到经开区和饮马区交汇处,这条线比较长,35公里,但是初步考虑是先从湖滨区汉湖东修到大牌坊区的天佛寺,大概在17公里左右,而天佛寺到经开区和饮马区交汇处的金钟场这一段可以暂缓。
  “从全国的角度来看,目前除了沿海的京津沪穗四地已经开通地铁外,其他城市要么还在规划,要么还在建设,估计大连应该最近两三年里会建成,武汉也会很快启动建设,所以我觉得我们尽早启动,哪怕只是这样一个名头,都会对我们汉都市的整体环境起到一个不可估量的提升作用。”
  沙正阳的话把茅向东和吕宗平逗笑了,“正阳,这是不是又是属于你所说的城市竞争力和城市魅力要素中的一环呢?”
  被两位领导这一打趣,沙正阳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不过他对自己的观点还是很坚持:“两位领导,你们别小看这个名头,或者说噱头,很多人还真的就在乎这个,这就是一个影响力问题,很多时候,一座城市有没有地铁和机场,未来有没有高铁,机场规模多大,能起降哪一类型飞机,可能都会会成为判断一座城市竞争力和魅力的重要要素。”
第135章
机会
  沙正阳的这个观点初一看,大家都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如果从感性角度来说,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说,有机场、有高铁、有地铁,那基本上就会认为自己所处的城市起码是二线城市了,这就是一个鄙视链的心态因素。
  而人都是从众的,一旦大家形成了某个城市是某线城市的排名第一,或者已经踏入某线城市,那么自然而然就会在心理上抬高,你不承认也不行,因为人家老百姓认这个啊。
  “正阳,我们知道地铁对于汉都来说是迟早的事情,也是必然要建的,但是关键在于时间节点。”吕宗平很难得的迟疑了一下,“我看你们的规划,这一块摊子铺得很开,铺得很大,像文教健康科研核心区这一块一下子铺开来,上百平方公里,哪怕是未来几年的考虑,投入相当惊人,而且从人口和产业协调角度来说,不可避免的会吸引到城区内其他区域的人口向这一区域的迁移,那么肯定会对你刚才提到的规划地铁沿线交通压力带来缓解吧?”
  吕宗平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说如果东南片区一下子推进开发,从目前商品房建设规模来看,未来几年里主城区人口肯定会有一部分会搬迁到这边,那么地铁需求的紧迫度还有那么大么?是不是可以考虑缓两年?
  毕竟这一区域的开发的先期投入肯定会相当大,而这个城市规划方案一旦确定,市委市政府肯定要全力以赴去推动,这对于财政来说,就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了,吕宗平作为市长,他不得不考虑这一点。
  “市长,我和沙秘书长就这个问题也考虑过,我们觉得有两个因素要考虑进来。”冷清秋再度上阵。
  现在基本上形成了茅吕二人提问,沙冷二人轮番上阵回答的感觉,这样也挺好,相互补缺,没说到的另外一个人立即补上。
  “你说。”吕宗平点头。
  “第一个就是我们判断,未来汉都市的城市化进程会很快,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主城区特别是市中心区域的人口增长会非常快,所以即便是有部分人口分流到我们目前正在推动打造区域,但是可能还是无法抵消增长的人口。”
  冷清秋很有条不紊的分析着:“第二个就是我们认为主城区人口增长其实是一件好事情,能够在主城区留下来购房入户或者就业生活的人口群体我们认为都是具备一定生存技能的人群,所以地铁开通会大大促进我们城市化进程,对于整个城市经济的提速也是一件好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地铁尽早建设开通,对于我们汉都市城市经济发展是有着强有力促进作用的。”
  茅向东和吕宗平大致明白现在沙冷二人是基本上形成了一致意见,这倒是他们有些意外的。
  沙正阳很有想法,而冷清秋也是一个有主见的角色,所以茅吕二人都觉得恐怕这一轮城市综合规划恐怕还有得拉锯战。
  他们没想到刘胤伯病倒之后这项工作由刘胤伯—沙正阳变成沙正阳—冷清秋来主导之后,这项工作看起来不但没有受到影响,甚至效率还提高了,这二人如此之快就在原本还很有争议的一些问题上达成了一致,进而推动起来也更加快速有力。
  汉都市目前的全市人口不到900万,主城区人口300万不到,其中非农人口大概在160万左右,主城区城市化在53%左右,如果加上未来已经列入近中期城市化进程的华阳、驿城、西都、碑堰和远期列入的银台来考虑,那么整体城市化率还不到30%,可以说城市化率还相当低。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五到十年甚至十五年间,每年的城市化都会有推动30万左右的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这还是没有计算非汉都市范围内的外来人口进入汉都市,和进入汉都市区居住生活实质上已经变为城镇居民但户籍仍然属于农业人口的居民。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未来汉都市的必经之路,而且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之后,第三产业的比重会越来越重,这才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发展路径。
  而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固然能够带动大量就业,但是引领整个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以数字产业为亮点的新兴产业才是主要动力。
  这个情况沙正阳是和茅吕二人谈过的,只不过这才是2000年,谈得太深也没有人会信,也会引来不必要的质疑,所以沙正阳也只能略微模糊的展望一下。
  好在茅吕二人在这些方面经常被沙正阳潜移默化的“进言”所“感染”,加上他们本身的见识也不俗,所以还是大略接受了沙正阳的很多观点和看法。
  ……
  “合作愉快。”沙正阳和冷清秋握了握手,两人相互对望了一眼,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总算是把两位领导给说服了,你说他们两位会不会在回去的路上嘀咕咱们,说咱们联起手来忽悠了他们?”冷清秋忍俊不禁,眉峰微挑。
  “他们愿意被忽悠,乐意被忽悠,最终成功被忽悠,那也说明咱们的功力见长嘛。”沙正阳也乐呵呵的打趣道:“折腾这么久,花了这么多心思,如果连他们两位都不能说服,那我们就真的太失败了,这可是还要上省委常委会的。”
  “大概什么时候上啊?”冷清秋表情有些复杂。
  “估计也就是一两个星期之内吧?先是要过市委常委会,然后再看省委常委会那边的时间,你我可得要好好准备一下,还得要在完善润色一下。”沙正阳淡淡的道。
  “我?”冷清秋心中一震,脸色微变,竭力保持着平静,“这该是你的工作,怎么就轮到我了?”
  “怎么,怵了,怯场?你我都要去,你主讲,我补缺,我和茅书记吕市长都说了,他们也同意。”沙正阳平静的道。
  冷清秋内心激荡,她从未想到沙正阳居然会让她也去参加省委常委会,并要做主讲,这太意外了。
  “沙秘书长,这不合适吧?我……”
  没有人能无视这样一个机会。
  到省委常委会上去作一次工作汇报,对于任何一个正厅级干部来说,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冷清秋知道沙正阳不同,曾经两次到省委常委会上做过专题工作汇报,这在省里不少人都知道,甚至已经被传得神乎其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沙正阳就不需要这样一个机会。
  要知道这可以让省委常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他,这个机会一样是千载难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4/8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