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看今朝(校对)第8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0/895

  目前已秦都为首的多晶硅和光伏组件向欧洲出口已经成为汉川省内出口创汇的一大支柱产业了,欧洲各国尤其是德国、西班牙这些国家会不会向前世中那样还要好几年才出台取消光伏发电补贴的政策,沙正阳也一样没底。
  苏伦康现在问起这个问题,也是把沙正阳给考住了,他甚至可以肯定苏伦康这个问题其实是在替朱凤厚问,他可不愿意随口一答几年后却可能破坏了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预言家形象。
第160章
纷纭
  “康哥,你这个问题倒是把我给考住了。”沙正阳翘起的二郎腿换了一下姿势,似乎在考虑如何回答。
  “你是始作俑者,我们当然要找你这个造锁的人要钥匙。”苏伦康也靠在沙发里,很放松。
  “嗯,怎么说呢?光伏产业和互联网产业一样,肯定是一个前景无限广阔的产业,但是并不代表就不存在泡沫,泡沫出现的原因是市场需求和成本因素以及政策等等多方面形成的合力局面没有满足生产能力,当然这其中还有技术提高和成本下降的要求没有达到预期等等因素,但从长远来看,这个产业和互联网产业一样,具备巨大成长潜力。”沙正阳缓缓的道。
  “也就是说,泡沫终究会被消除,这个产业仍然前期可期?”苏伦康追问。
  “但泡沫消除期,也就是产业低谷期会很痛苦,而且时间会多长,我无法判断,这既和欧美市场息息相关,同时从长远来看,国内市场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沙正阳很肯定的道:“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未来承担来自国内国外的环保压力也会日益加大,这对光伏产业是一个极大的利好因素,但这终究要有一个过程,所以……”
  “明白了。”苏伦康当然一点就透,“朱书记也很清楚这一点,他只是要确认一下,所以光伏产业是一方面,我们还要多条腿走路,秦都几百万人口不能只单单依靠某一两个产业来维系,只是我们在其他产业上没有太多的优势和基础,……”
  “秦都的根基还是在能源产业上,毕竟优势在这上边,但是能源产业不一定局限于传统的煤、天然气和石油产业上,所以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一个发展方向,哪还有呢?”沙正阳也捕捉到了苏伦康的倾向性,“是不是还是要围绕这个大能源产业来做文章?上下游,或者关联以及衍生产业?”
  苏伦康甚至有些痛恨沙正阳这个家伙了,你能不能别这么犀利,把别人的话题都给抢完了?
  但不得不承认对方思维的敏锐性,苏伦康点点头:“我们秦都市委研究过,我们怎么和别人竞争,或者说在竞争中凸显优势?我们觉得我们秦都目前较为良好的财政状况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还是准备从和能源化工联系程度较为紧密的材料产业着手,重点打造包括多晶硅、非晶硅、工程陶瓷、高能聚合电池材料等相关的产业,就目前来说,我们秦都这方面还只是一个起步,相关企业也只有两三家,但是我们市里边正在促成长河集团和汉大、汉川理工大的合作,加上我们秦都化工厂几家合作,争取秦都打造一个新材料产业园,……”
  “嗯,这是一个不错的方向,不过秦都的条件还是欠缺了一点,汉大和汉理工与秦都合作也不过是一个形式上的协议,如何来真正落实?这可不是一纸协议就能实现的,企业也不会因为你夸下海口就来你这个所谓的新材料产业园落户,优势怎么来体现?”沙正阳毫不客气的反问。
  苏伦康苦笑,这个家伙当了组织部长之后似乎言语还变得更加锋利如刀了,刀刀入骨。
  “有几个设想,第一,市里财政补贴,支持汉大和汉理工大在秦都建立化工、新材料方面国家级实验室,同时鼓励企业来与汉大、汉理工大进行合作,推进新技术和专利项目落地,这一块上我们已经通过前期工作有了一些进展,相关企业,包括长河集团、中石化等都有接触,并在积极推进。”苏伦康回答道:“另外就是我们也在积极扶持本土的一些企业,包括吸引部分武汉、西安、汉都企业到秦都新材料产业园投资建厂,也取得了一些效果,……”
  “哟,墙角都挖到汉都脚底下来了啊。”沙正阳乐了,“你们这是不择手段,不遗余力啊,公开挑衅啊。”
  “正阳,这也说不上,实事求是的说,秦都营造出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环境,而且我记得省委也提出了要围绕汉都市打造一个一小时汉西城市群加汉西经济圈,这么一看,秦都、安襄和昭阳都要被纳入进来,我们觉得这既是机遇,同时也是压力,如果我们能走到前列,确立起我们秦都在特定领域上的优势,那么这就是机遇,但如果发展不力,那么就有可能产业被汉都吸聚,我们秦都被边缘化,所以现在我们只能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苏伦康态度非常坚决,“如朱书记所说,这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稍微缓一缓,都得要没饭吃,只有大步向前冲。”
  沙正阳无法评价秦都市这一做法的前景,但是要承认不做,秦都就没有机会,做了也许不会成功,但起码有了希望。
  前世中秦都市在2012年之后就陷入了困境,随着煤炭价格的下跌,完全依赖于煤炭产业的秦都市找不到转型的路径,或者说无力依靠自身来转型,所以很快陷入了和东三省那几个日趋没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的局面。
  城市人口不断流失,煤矿关停并转,工人下岗,年轻人纷纷离开到汉都、嘉州和成都这些城市去谋生,成为汉川省一个最典型的因为产业过于单一受到经济大气候影响过大而陷入经济下滑的范例。
  但在今世,情况已经改变了,汉川省委提早觉察到了这一点,所以安排了朱凤厚去有针对性的对秦都市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培育新兴产业。
  就目前来说,朱凤厚很好的完成了这一任务,当然这还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过程,但起码前半段走的非常好,汉川省委省政府对朱凤厚的表现极为满意。
  根据沙正阳获得的消息,如无意外,明年的人代会上,朱凤厚可能会是副省长的候选人之一。
  “康哥,看来秦都市委走到了我们汉都市委的前面了啊,你们的姿态比我们更鲜明积极啊,我们市委才刚刚完成了调整准备进行动作,没想到你们比我们来得更快。”沙正阳由衷的道。
  “正阳,你就别打趣我们了,秦都怎么可能和汉都比?”苏伦康轻松的道:“船小好调头,汉都市的经济体量是秦都的好几倍,省里对汉都的定位也不一样,当然不可能如此随意,但看这一次省委对你们汉都市委的调整力度,你们汉都市可能也要大显身手了。”
  两个人又说了有些其他闲话,苏伦康才有些漫不经心的问道:“正阳,是不是朱书记要走了?”
  “你也听说了?”这种人事上的消息往往都是最敏感的,也是最容易不胫而走的,在秦都本地,更是难以瞒住人。
  “唔,传说很多,我也问过朱书记,朱书记也很坦诚,说短时间内不会,其他他就不知道了,那是省委的事情。”苏伦康苦笑:“我也在琢磨,好不容遇到一个比较合拍的领导,琢磨着好好干几年,干出点儿名堂来,没想到转眼又要走了,你说我处在这个位置上,尴尬不尴尬?”
  市委秘书长的确是一个尴尬的位置,和组织部长一样。
  书记一换,组织部长都还略好,但是市委秘书长基本上是要考虑动一动的,这也是考虑到工作而非其他,毕竟要有一个和市委书记非常默契合手的市委秘书长,才能最大限度的协助市委书记开展好工作。
  苏伦康当秦都市委秘书长时间也不长,大概也是感觉到和朱凤厚很投契,觉得能多共事两年,但没想到变化总是在你抱着美好想法是就来了。
  “有没有可能在朱书记走之前你也动一动?”沙正阳在苏伦康面前也没有避讳什么,“你当市委秘书长也有一年多了,如果朱书记明年走,差不多你也有两年市委秘书长的经历了,动一动也说得过去。”
  苏伦康迟疑了一下,摇摇头:“你以为人人都有你这么好的造化?我没提,朱书记也没说,但我想如果可以的话,朱书记肯定会考虑,他没提,那肯定是不太成熟吧。”
  “如果朱书记要选副省长,肯定是明年二三月份的事情,嗯,还有大半年,还有太多变数,处在他那个位置上,的确不太好表态,但我觉得这不是不可能的。”沙正阳思考了一下,苏伦康提出来,肯定也是有让他帮忙出出主意的意思,“你可以找机会提一提,委婉一点儿,算了,这样吧,你别说,我找机会帮你问一问。”
  苏伦康要的就是沙正阳这样一个回答,心里一下子舒畅了许多,“正阳,那就拜托了,干事儿我不怕,就怕遇不到合适的领导啊。对了,你说朱书记当副省长,但我还听说另外一个说法,说朱书记也有可能到你们汉都当市长呢。”
  “哦?还有这说法?”沙正阳倒是没听说过,略感吃惊,“那吕市长去哪儿?茅书记不太可能这么快就走啊。”
  “听说程省长要回发计委了。”苏伦康看了一眼沙正阳道:“他下来时间差不多了。”
第161章
揭盖子?
  苏伦康走了,但是留给沙正阳却是很多的触动。
  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努力,还有人比自己更努力。
  自己只看到许多不满意的情形,那些尸位素餐的,那些混吃等死的,那些得过且过的,还有那些本身是有些能耐本事,却不愿意用在正道上的,但实际上还有更多的人仍然在拼搏奋进。
  朱凤厚也好,苏伦康也好,能耐都不差,他们现在一样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
  确立了目标,那就坚定不移大胆的去做,这才是有为者所为。
  沙正阳甚至有一种预感,秦都市未来的状况会在朱凤厚为首的一帮干部的努力下,比起前世的没落黯淡会截然不同。
  哪怕是朱凤厚明年真的升任副省长了,但他相信无论是哪个继任者,都能够看得清楚形势,都会毫不犹豫的沿着这条路径干下去。
  或许他们这些人中也会夹杂一些个人的私心,比如仕途上的出人头地,但沙正阳觉得也可以理解。
  每个人都要以纯粹的共产党人标准来要求,可以如此期盼,但落实到实际工作上就需要客观面对,我们只能说是尽量向着最好的方向去做,只要是有利于大局有利于工作的,这都可以接受。
  程颂要走,吕宗平有可能要去接任这个消息还是让沙正阳有些震动。
  程颂一直和沙正阳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从国家发计委时候结下的香火缘一直维系到汉川,可以说沙正阳能够到汉都市工作,乃至从市长助理到市委秘书长,从市委秘书长到组织部长,程颂都是一力赞同和支持。
  汉都既是省会又是副省级城市,而且经济总量更是占据了全省相当分量,所以这个市长分量其实比一般的副省l长更重,原来也有从副省l长到汉都市来担任市长的情形,但如果说从市长到常务副省l长,那肯定还是一个不错的升迁。
  若是吕宗平到省里,朱凤厚来汉都市,不知道汉都市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
  茅向东和吕宗平关系处得不错,朱凤厚和茅向东关系却是寻常,茅向东到汉都担任市委书记,朱凤厚就离开汉都到秦都当市委书记,朱凤厚的成长晋升还是在黄绍棠和沈建红时代。
  当然茅向东的身份决定了就算是朱凤厚来当市长了也不可能有什么大冲突,只不过还能不能像现在这么默契顺畅,就不太好说了。
  最主要的问题是朱凤厚性格比较强势硬朗,不太喜欢妥协,这一点和吕宗平略有不同,若是和茅向东意见相左,就很容易起引发矛盾。
  一回两回或许朱凤厚可以退让,但久而久之,这种矛盾积累起来就肯定会影响工作。
  忽然觉得自己好像有些杞人忧天了,这是自己需要考虑的问题么?沙正阳哑然失笑。
  茅向东和朱凤厚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处理人际关系只怕比自己还要强太多,何曾到了需要自己替他们考虑的时候了?
  朱凤厚若真的到汉都担任市长,自己这个组织部长只怕还更好办。
  在用人观上,朱凤厚和自己有更多共同语言,或者说更鲜明激进,这可能和他是从体改委出身有关,相比之下,茅向东和吕宗平在这一点上都显得更稳妥一些。
  ……
  汉都市委组织部的规模不小,沙正阳也是正经八百担任组织部长之后才算是真正认识到。
  除开办公室外,组织一处、组织二处、组织三处,干部一处、干部二处、干部三处,宣传和教育培训处,公务员处,研究室,老干处(机关党委),监督处,人才办,党建办,十来个处室,竟然有六七十人。
  时间不等人,相关工作交代给曹万林之后,沙正阳也就开始了自己的调研之旅。
  在担任市委秘书长之后,沙正阳基本上没搞调研,主要是工作性质决定了市委秘书长更多的还是在市委内部范围内开展工作,对外更多的安排布置和协调。
  但组织部长不一样,这就要求他必须要逐县逐区的一一走到。
  当然,从组织部长这个层面,调研不像市政府那边副市长那样具体繁琐,那边涉及到的工作就更细微,甚至要就具体事项进行研讨指导,这边更多的还是原则和方法上来进行指导交流。
  沙正阳的风格是简洁明快,一个区县两小时,上午或者下午都可以,听完汇报,要么看一个点,要么就不看,第一次下来,肯定更多的还是听看了解。
  当然也有侧重,一些明确有指向下一步可能要调整班子的区县,那么就要了解细致一些,在下去调研之前,也要对部里边掌握的情况更吃透。
  按照茅向东的指示,三个月之后,就要启动调整的工作,再给组织部这边两个月时间,也就是10月之前,区县班子肯定要考虑动一批,特别是一些明显不在状态、反映不佳的班子成员要果断调整。
  凌子峰觉得这一位新来的年轻部长和以前其他的部长风格都不太一样。
  第一,调研不带部里边的副部长,而是一个人;第二,带的跟随出行的调研人员不带处室正职,只带副职,甚至普通干部,拿他的话来说,一把手事情都多,对下边情况也熟悉,没必要跟着他自己跑调研;第三,调研时间短,干净利索,从不在下边吃饭,甚至在食堂就餐都很少,除了比较远的津县因为时间原因在食堂就餐外,已经走了的几个区县,无一例外都是回了市委。
  这都和前几任部长的风格迥然不同。
  当然也还是有一样的,新领导嘛,谦和,下去调研时,说的不多,更多的是听和看,甚至连问的也不是很多。
  但这和之前自己获得的印象不太一样。
  据说他在担任市长助理和高新区、经开区书记时很能说,在市委秘书长任上也是以口才著称,怎么到了组织部这边却截然不同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0/8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