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看今朝(校对)第8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9/895

  一是目前国内政策上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太快,使得各级政府在一些配套政策上却未能跟上,在城市化过程中,当城市不断的以一种向外摊大饼的方式膨胀,征用农民土地,失地农民农转非之后在得到的补偿上和社会保障以及就业权这些方面政策出现了明显滞后,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上保障上考虑不到位,或者说有一些考虑却没有花更多的力气去作。
  这使得这一批刚刚进入城市居民的群体没有充分享受到作为城市居民的好处,特别是在缺乏就业技能的情况下的那些四五十岁的群体,距离退休拿社保还有相当年成,但是要去像年轻人一样去学技能或者打拼一番却又显得力不从心的群体,深刻感受到了失去土地之后带来的负面影响,极易产生一些不平衡的心态,如果再夹杂有贪腐、分配不公和一些个案在其中,再有一些别有用心者从中煽风点火,就极易引发不稳定事件。
  第二个因素涉及的群体更为巨大,也更为复杂,影响也更为深远。
  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人口不断从农村进入城市,无论是通过大学扩招之后大学毕业进入城市的,还是城市经济发展对农村各种能人、人才和劳动力的吸引进入城市的,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
  而城市人口大增和城市居民对居住条件改善的渴望都使得对总体住房需求迅速放大,而这也使得可以获取巨大土地出让金的地方政府对发展房地产行业会非常热心支持,这种大气候下,整个全国都形成了一波近乎于疯狂的房地产热潮。
  再加上国内一些先期富裕起来的群体的资本缺乏稳定可靠的投资渠道,这直接会导致投机风潮盛行,资本大量进入房地产领域,特别是炒房团的搅混水,使得国内房价进入了一个飞速攀升的通道。
  这也就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房价攀升速度远远超过了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速度。
  2002年一月工资也许还能买上两个平方住房,到了2004年也许你就连一个平方都付不起了,而且这种态势会越来越明显。
  内地情况也许稍好一些,而沿海一线城市呈现出来的房价火箭速度已经让人瞠目结舌,很多人后来都会回忆起当初所谓的白菜房价,但是当你真正深处那个时代时,你丝毫不会感觉到那是白菜价,只不过后来你会发现上涨之后的房价变成了天价,让你无论如何都难以承受而已。
  当然对于沿海地区来说,他们的收入更高在承受这方面的忍耐力更大,一些难以承受这个高房价的外来群体甚至也还可以被动的返回家乡工作生活,而这个增长速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哪怕是无数专家以各种理由来断言房价会下跌,甚至搬出来的理由似乎也的确合乎情理,但都一样未曾成功。
  房价的高涨不仅会让城市普通劳动者感受到生存的危机,要不按揭贷款买房成为房奴,要么就眼睁睁看着房价攀升使得买房成家的美梦距离自己越来越遥远,而且也会极大的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住房应该属于安全、社交和尊重需求都必不可少的一种需求,而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会让这个群体陷入一种焦虑和恐慌甚至绝望的情绪中,这对于一个社会来会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当相当大一个群体都生活在一种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时,其给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情绪会让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都呈现出一种容易爆发激怒的不稳定状态,如同干燥的柴堆,只要遇上一点火星子就会点燃,而这一点矛头极易被指向作为承担着房价调控政策的政府。
  作为过来人的沙正阳自然很清楚未来的房价问题会给整个社会和政府带来多么大的困扰和压力,当然对于现在的他来说,他暂时还顾及不到那么深远或者高层次的东西,但作为中州市的市长,要想让中州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那么在房地产这一块上,他就需要有周全的考虑,确保中州市的普通住宅价格不能成为中州市吸引外来人才的阻碍,这也是他最看重的一点。
  孙韶华是沙正阳比较看好的人,他希望从一开始就能把自己的这个观点传递给对方,同时更希望对方能够体会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考虑,志同道合者往往都是最能配合默契的,沙正阳希望未来孙韶华能够和自己实现这一点。
  ……
  “我想听一听你们对城市人口户籍政策上的一些看法,或者说是你们怎么看待现行户籍政策与未来我们中州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问题。”
  沙正阳准备开这样一个座谈会已经有一些时间了,随着年关日近,如果再不抓紧时间,就只能放到年后来了,而他不希望放在年后来,他希望能够在年前就这一问题达成共识,然后在开年之后就要推动他的人才招揽计划。
  参加座谈的政府部门有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人事局、市卫生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以及几个主城区和高新区、开发区的负责人,也包括中州一些央企、省属国企和市属大型国企的负责人,另外也专门邀请了一部分民营企业代表。
  这一次座谈的话题就是如何更好的吸纳引进各方面人才来为中州市经济发展服务,破除篱笆,打破规矩,一切服务于中州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
  关于这方面要讨论的话题,沙正阳要求市府办在一个星期之前就将相关的讨论话题和政策交给了各部门,要求他们就这些问题和政策进行一个初步的研究,在座谈会上就如何从自身的角度来为中州经济发展所涉及到的人才引进招揽出谋划策。
  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吴坚谈了他的一些看法,认为市公安局这边对户口的管理更多的还是服从于省公安厅的相关政策,他也介绍了一些其他省市所执行的户籍政策,当然他也听出了沙正阳此次召开这个座谈会的一些意图,就是要在放开城市人口问题上有所突破,特别是在对特定群体的开口子上要率先启动。
  这个问题也比较复杂,涉及到公安机关自建国以来一直延续的户籍政策,自上而下,包括公安部在这方面都很慎重,要想轻易改变或者调整,恐怕都不是中州市委市政府能直接拍板的。
  对于这一块,沙正阳也没有指望市公安局就能拿出个什么新颖的意见来,他也清楚要调整政策,哪怕是一些细小的试点,只怕都要到公安部里边去了,但他坚信,只要有利于发展,这也不是什么不能打破的金规玉律。
  十多年后城市之间的人才大战,不是让无数城市都卷入进来?各种层出不穷的优惠政策次第而出,各种原本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还不是一样都纷纷松绑?
  一切都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囿于这些教条中,只会错失良机。
  吴坚介绍中规中矩,但是并没有拿出多少有新意的东西出来,沙正阳也没有太在意,他更关心是的其他一些部门,包括人事、组织和教育乃至财政部门的看法,另外企业上对引入人才的放宽条件降低门槛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他也很关注。
  “市长,我刚才也听了您的一些介绍,感觉您的着眼点还是在如何通过多层次的引入人才来实施我们的人才强市这一方略,通过人才荟萃来弥补我们中州市在高等教育资源缺失带来的发展潜力和后劲问题,您的目标群体主要是放在了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上,我的理解没有错吧?”
第099章
民心民意
  发言的是市教育局局长苏娅,也就是邱觉晓的姨妈,年中从市财政局副局长调任市教育局局长,是一个很精明能干的人物。
  短发、清瘦、目光锋利,一看就是一个不简单的角色,口才好,脾气犟,头铁,连雷仕群都有些怵这个女人,但是从财政局副局长调任市教育局局长的时候,雷仕群又颇为不舍,在沙正阳面前也是一力推荐这个女人,认为这个女人能力不逊于孙韶华。
  沙正阳还是很少听到雷仕群如此评价一个干部,而且还是一个女干部,所以他也很好奇这一位担任教育局长不久的苏局长有什么高见。
  “嗯,苏娅你说得差不多吧,主要群体是大学生和研究生,但是包括但不限于这个群体,还应该当将那些已经工作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各类人才包括进来,像只要是我们企业,包括机关和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人才,那些愿意到我们中州来创业就业的,我们都应当敞开双臂欢迎,我们特别要欢迎那些敢于和愿意到我们中州来创业的人才,我们要为其提供足够充分的各类条件,放宽他们的户籍门槛只是一方面,另外市里边还会在人才公寓、住房补贴、交通津贴等方面来为他们提供支持,……”
  虽然还不清楚苏娅的意图,但沙正阳还是很耐心的介绍自己的想法。
  “市长,我赞同您的这方面观点,但是我们还要考虑到另一方面,这一类人才固然是能夯实我们中州市未来可持续发展基础和潜力后劲的,但是其他呢?”苏娅目光灼灼。
  “其他?”沙正阳迟疑了一下。
  “对,其他,我是指除开你说的这些,更多的还是那些进入我们中州市从事中低端产业的人群,比如一般的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人员,这一类才是主流,相较于您刚才提到的那些人群,恐怕这个群体会是十倍百倍于他们的数量,这一部分人大多数来自农村,但是他们也同样在我们中州工作,同样在为我们中州的发展做出贡献,那么市长您怎么来看待这一部分群体的户籍管理问题?”
  咄咄逼人啊,所有参会的人员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如果这不是沙市长和苏局长之间的双簧,那这个苏娅就真的有点儿放肆了。
  沙正阳虽然有些触动,但是也不以为意。
  雷仕群早就和他提醒过,说这个苏娅在有些事情上较真起来真的是铁头,油盐不进,很有点儿得理不饶人的架势,这也是她为什么在市财政局一直是业务好手,资历也够深,始终只能在副局长位置上打转儿。
  要知道她是文革之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中央金融财经学院毕业的高材生,36岁就担任了市财政局副局长,但是在副局长任上一干就是7年,直到去年才调任教育局长。
  “唔,苏娅这个问题问得好啊,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一部分已经在我们中州市工作劳动,但是户籍却不在我们中州市,或者说难以迁入到我们中州市主城区内的人群,再说直白一点,就是这部分群体他们也许已经在中州工作生活多年,但是却始终没有被承认为中州人,他们自身和其配偶子女都难以享受到中州市民的各种政策,比如教育和医疗,……”
  沙正阳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坦然提出。
  这个问题也不是新鲜事儿,实际上在全国各地,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早就在探讨这个问题,但是却始终没有一个定论,或者说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财力和城市建设的限制,这个口子没有人敢随便开,在开这个口子之前,都需要好好考虑一下,一旦打开,那么会带来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和后果,如果没有一个明确详细的规则来作为限制,那么海量的人口涌入,你这座城市能否提供足够的城市公共服务?
  解决不了的话,你如果贸然提出,那么就是不负责任,甚至可能带来一片混乱,灾难性的后果。
  这是基于现实考虑所必须要慎重对待的问题,不是谁热血上头就可以一拍脑袋解决的问题。
  沙正阳当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前世记忆早就帮助他在这方面有所准备,只不过他之前一直认为这个问题尚不成熟,或者说可以押后放在以后来考虑,现在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吸引人才的问题,尤其是中高端人才,这是确保中州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但现在既然苏娅提出来了,他当然也不会回避。
  “嗯,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苏娅显然没有预料到沙正阳会如此坦率的摊开来说,略微有些惊异,但是还是点头。
  “这个问题我考虑过,在座的都是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了,也是一级领导干部或者之前企业里担负一定职务,要么就是我们的企业主,我相信你们所接触到的应该有不少这样那样的群体人员,我先前提到的中高端的人才,大家都清楚这对于我们中州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像苏局长提到的这一类普通群体我们该如何来看待,或者说,我们中州市人民政府是不是应该也把这个群体纳入到我们的考虑范畴中来呢?”
  所有人都被沙正阳抛出的这个话题给吸引住了,可以说农转非也好,中州市下辖县城镇户口迁入主城区也好,外地市的户口进中州市区也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公安机关一直卡得很严,除了按照政策工作分配和调动、婚迁、投靠等几类群体,其他迁入者就属于特殊审批了,现在沙正阳提出了这个问题,不得不让人感兴趣。
  “市长,这涉及到一个政策的公平性和一致性问题,为什么像这类中高级人才可以解决户口,而其他人则要另眼相待呢?”苏娅语气很平和,“我们在座的大家当然都知道,这是现实所迫,客观现实决定了我们中州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把一切居住在我们中州城市中的人员所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服务问题完全解决掉,这不是我们中州一座城市的问题,而是全国所有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都面临的问题,准确的说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我们国家没有经历过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工业化阶段,而是直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个阶段的欠缺,我们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真正步入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才不过短短的二十多年,要想一下子达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现实,……”
  苏娅很好的抓住了这样一个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能力。
  “但是我们是不是就这样一直坐等下去,等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达到一定阶段就水到渠成呢?我觉得那样过于被动保守,并不适合当前新形势下我们的发展路径和策略。”苏娅斟酌着言辞。
  “市长刚才提到的着力吸引中高级人才,助力我们中州的发展,夯实我们中州的发展潜力后劲基础,这很有必要,但如果我们对于其他工作生活居住在我们中州的这些普通群体所面临的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束手无策,我觉得也是不合适的,而且也很容易引起一些非议,起码我们应当考虑通过一些措施和渠道来适当缓解这个问题,当然具体客观困难也摆在我们面前,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市政府也许要进行一个综合周密的调研才能得出结论。”
  沙正阳笑了起来,环顾四周,“苏娅,要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拿出一个方略来可不简单,调研是肯定要搞的,但是我觉得也还是应该有一个方向,嗯,我感觉苏娅你应该是对这个问题有思考的,怎么,是觉得不成熟呢,还是觉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这可是把大家召集起来开的座谈会,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必拘泥于自家门前雪这摊子事儿,说吧。”
  这个女人看来的确是有些想法,这样也没什么不好,沙正阳倒是觉得只要有能耐亮出来,组织上有的是机会给你们展示。
  “市长,我可不是敝帚自珍,而是的确没有考虑成熟,或者说只有一个大致思路,……”苏娅见沙正阳态度很好,犹豫了一下,才缓缓道:“要一下子解决所有这些外来人口的户口以及解决户口之后所涉及到的公共服务问题,肯定不现实,但是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一份希望,那就是他们通过自己在这座城市中的努力奋斗,勤奋工作,是可以成为这座城市中的一员,这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条件,就是能自己养活自己,在这座城市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为这座城市做出了贡献,这样拿出一个公开透明合理科学的条件出来,让大家觉得有奔头,能实现,就足够了。”
第100章
人才济济
  不愧是雷仕群都很看好的干部,光是这份思路就不简单了,而且还能很好的切合当下民生为本的这种情怀,难怪雷仕群说此人若是用得好,不逊于孙韶华,未来必定有光明的前途。
  沙正阳印象中,像城市暂寄住人口转换为常住人口的这种政策现在各地都还没有一个说法,甚至像燕京、上海、广州、深圳这等大城市对此都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方略出来。
  这类一线城市暂住人口的数量实在太惊人了,没有哪个政府敢轻易开口子,甚至对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落户这些大都市都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其他省会城市和二线城市也都纷纷效仿。
  的确是现实状况不允许他们在这个问题上轻易改变政策,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还难以对这些暂住人口提供充分的供给。
  别说暂寄住人口了,就算是常住人口,很多城市在教育、医疗等资源的保障上也都是捉襟见肘,难以维系。
  说到底,要完善这一类社会公共服务保障,那都是需要政府的大投入,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需要多少投入,从学校到教职员工的培养,这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医院和医生护士,这同样也需要长久的积累,也就是需要持久的投入才能见效。
  这都意味着财政要不断的输血才能慢慢把这些社会公共服务完善起来,可有几座城市在面对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都已经焦头烂额时还能兼顾这一块?
  但如同苏娅所说,一级政府难道就因为自身无力提供充分的社会公共服务保障就把这样庞大一个群体拒之门外?或者说就对这样大一个群体的需求束手无策置若罔闻?这当然不行。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要研究出一个方略出来,要拿出一条路径来,哪怕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你起码也要有一座独木桥才能让人看到希望不是?如同当年高考和古代的科考一样,不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但这样一份希望给大家,大家就愿意为之去奋斗去努力,更能激发起人们对自己人生积极向上的拼搏,就该如此,才能体现我们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宗旨。
  “大家觉得苏局长的这个观点如何?”沙正阳微微颔首,目光再度环顾四周,见不少人都凝神沉思,显然苏娅的这个意见还是让很多人有所触动。
  以前不是没人想过这个问题,而是大家都觉得从上至下都没有一个政策,甚至连意向性的意见征求都没有过,而公安机关严格执行的原则似乎是难以更改,再加上连京津沪深穗这些城市都是如此,大家也就跟着效仿,也没有几个人真的有那份胆魄去打破这种局面。
  “胜宽,你说说。”沙正阳微微扬头,示意蒋胜宽发言。
  “嗯,苏局长的这个观点很具有突破性啊。”蒋胜宽抿了抿嘴。
  他和苏娅关系很好,甚至有意让苏娅来接自己这个市政府秘书长的班,但是这话他没和沙正阳提起过。
  毕竟这个市政府秘书长相当于市政府的大管家,最好是沙正阳自己认可的人选,自己顶多旁敲侧击敲敲边鼓。
  另外他也有些担心苏娅的性格过于刚硬,不太适合秘书长这个需要四面协调沟通的职务。
  当然,他也认为如果苏娅能够在市政府秘书长这个位置上好好锻炼打磨一下,更有利于苏娅的成长进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9/8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