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不咳嗽(校对)第1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3/267

  “还记得吗?我和你讲过我对大宋的期望。我希望大宋也慢慢摆脱皇权至上的思维,即使不像帝国一样完完全全把权利限制住,至少也得把它关在笼子里,别再随便出来伤害国家了。像这样做,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通过战争把大宋朝廷打下台,然后由我们着手重建;另一条就是让大宋从内部自己调整,我们从外部施加影响和压力,逼着它不得不改变。我个人更愿意选后一种方式,因为我也无法断定我就是对的。为了一个不知道对错的目标,就杀得血流遍地,那我和文浩、赵范、史嵩之之流有何区别?”
  “有了文浩,我这个计划成功率就高多了。你一直都说文浩在利用帝国、利用海商、利用朝廷,但你有没有想过,我是不是也在利用他?你没看到嘛,自从有了文浩他们这一群人之后,大宋朝廷的变化越来越大了。这是一个好现象,文浩就是大宋的异类,有他在朝廷里搅合,比我们光在外面施压的效果要强很多。一个国家、一个团体,最怕的不是外压,而是内耗。从这个角度讲,文浩是我的得力助手,他正在诱惑最希望他干的事儿。”
  “当然了,我也不可能任他胡作非为,假如他要脱离我的控制,那我就会警告他,再不成还有监察部的特别手段,到时候也不晚。别以为他当了什么宣抚使我就动不了他,就算他当了皇帝,我今天想让他死,他也活不过下个月去。而且大宋不像帝国,他们没有一套离开谁都能正常运行的规则,人一死,他的理想、追求、智慧、经验就全随风而去了。”
  “假如现在我死了,帝国皇帝由谁接任其实都一样,不管是皇帝、议会、政府、人民,谁都无法掌握绝对权力,谁也不能随便改变规则,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坚持要把规则放在第一位的原因。我不想我一闭眼,我、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全都化为泡影。我们不光要把名字留在纪念碑上,还要把我们毕生的智慧、经验、理想留给后人,这才是我们最宝贵的遗产。”可能真的是老了,洪涛现在非常喜欢给别人上课。三句话就能说完的东西,他三十句都说不完,来回来去的引申。这也是他找不到人聊天的原因,谁愿意没事儿听他白话着玩啊。
第一十九章
照根上挖
  “南受教了,陛下心中所想学生永远学不到,很是苦恼。”但是有例外,文南就喜欢听洪涛白话,因为他能从洪涛的话里学到东西,还学得津津有味。
  “哈哈哈哈……别苦恼了,很多人不是说了嘛,我是神,你不能去嫉妒一个神,是吧?”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尤其是有人夸自己学问高的时候,洪涛都会很高兴。缺啥喜欢啥嘛,这也是人性。
  “对了,你一提起文浩,我又想起一件事儿,他不是一直都在揣摩帝国嘛,我就再给他点帮助。你说帝国和大宋来个文化交流如何?不用他使劲儿探查,我给他送上门去。”洪涛的脑子属于间歇性的,很多事儿平时都想不起来,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蹦出来。一般人绝对跟不上他的节奏,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下一分钟要说啥。
  “文化交流?陛下可否详细说说?”啥叫文化人,就是像文南这样一提文化两个字儿就特别兴奋的。
  “航海学校不适合再办下去了,它完成了它的使命。以后帝国的孩子可以去麻逸港、卡兰巴港上学。教育部和国防部正在这两个地方修建一所普通大学、一所军校。等它们完工之后,航海学校就可以成为帝国与大宋甚至周边各国的文化交流场所。它依旧是学校,只是课程有些变化,面向的学生不再以帝国学生为主。让很多国家的孩子在一起上学,还可以轮流听到其它国家学者的讲课,你说是不是一件幸事?”
  想全面改变一个国家,最快的就是动用武力,这个办法简单粗暴有效,但成本太高、成功率也有点低。其次就是通过经济手段,向往过好日子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最后还有一招儿是最彻底的,那就是文化。这一招不能单独使用,它一般总是跟着武力或者经济手段之后出现,像一股清风拂面,大部分人都感觉不出来。因为人性就是这样,总是崇拜强者,然后习惯性的认为强者的一举一动都是值得学习的。
  现在洪涛就要动用这个大杀器了,文化侵略虽然慢,但它最彻底,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往厉害了说,它能在不知不觉间灭掉整个民族,一点都不夸张。
  细数一下,从有史书记载以来,有多少个民族就这样消亡在历史的长河里,是他们的人全死光了吗?不是。是他们的文化被同化了,他们的思想没了,光留下一个肉身。可以是其它任何民族,唯独不能成为原本属于他们那个民族了。这种方式不光狠毒、绝户,还具有很强的欺骗性。你可以为它起无数个听上去非常美妙的名字,用来迷惑目标国的人民。
  假如你带着刀枪去,对方肯定会对你抱着很大的警惕;如果你带着投资去,人家心里也有戒备,生怕你占了大便宜;但是当你带着电影、歌曲、戏剧、食物、漂亮衣服、咖啡、圣诞节过去时,大多数人都不会介意。伸手不打笑脸人,谁也不会想到这些东西会给自己、后代带来什么影响。
  当然了,这些东西刚开始确实没啥作用,可是如果搭配上强大的武力、发达的经济一起来,它们就不再是普通礼物,而是强者的代表。会让人不由自主的去接受、去崇拜、去欣赏、去学习。
  如果此时政府不能加以控制,让这种东西太多了,布满了生活的每个角落,那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就会受到入侵。这时候再想把它们的副作用消除掉,就会遇到很多阻力,因为人民已经习惯了这些东西的存在。你指着一个汉堡包告诉一个孩子和他妈妈,这是文化侵略,孩子会对你吐舌头,孩子妈妈会以为你是个疯子。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唐宋时期,从东南亚各国到高丽、日本,都以使用大宋的产品、文化为荣,甚至很多国家高层都要自觉学习大宋的文字。你家里要是没有几本汉语书,还敢说自己是文化人?这就是大宋对周边国家无意的文化入侵。
  再举个离我们更近、睁眼就能看到的例子。从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对日本、韩国、美国、欧洲文化的接纳度也很高,就算你到一个小村子里,也能找到这些痕迹,谁身边没有几件外国产品?谁不把使用进口商品当做更高的享受?有多少人从心底欣赏外国动画、外国电影、电视剧、歌舞、生活方式?有多少人为了让孩子提高在社会上的竞争力,玩了命的把孩子送出国去镀金?
  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说明一种认同感。洪涛现在要的,就是让大宋人对金河国有这样的认同感,只要把这个玩意搞出来,一切就都好办了。
  至于说大家嘴上怎么说,那不重要,嘴上天天骂小日本、高丽棒子、美帝国主义的人,心里就一定是这样想的吗?事实告诉我们正相反,越是骂得欢的人,心里越爱。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忙不迭的投入他们咒骂过的那些国家里去,不光自己去,还要拖家带口的一起去,就算自己去不了,也要把孩子弄过去。
  这一切又说明了什么呢?他们口是心非,平时说的都是瞎话、骗人的?也对,但这只是他们的人品操蛋,还有一个问题更重要。他们这种举动,正说明了那些东西确实更先进、更高级、更值得去追求。不管想不想承认,事实如此。
  具体到大宋,能用文化入侵它吗?洪涛的回答是百分百肯定。如果大宋还是原来的大宋,是东亚、南亚地区是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发达、艺术最发达的那个国家,想用文化入侵它很难,除非把它灭掉,然后再经过上百年、几百年的统治,才有可能达到。
  但现在的大宋已经不是原来的大宋了,或者说现在的世界已经不是原来的世界了。就在大宋下面,出现了一个比它更富有、更强大、更先进、更有侵略性的金河国。在金河国的武力、经济优势面前,大宋处处被动,所以文化入侵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这一切早就已经开始了,自打海峡公司成立以来,一部分宋人就已经开始逐渐习惯了金河国的一切。通过比较,确认是比自己以前的生活要好,然后就敞开胸怀开始接受了。至于这些东西到底是好是坏、深层次的含义是什么,这些人不会去想。他们也不应该去想,做为普通人,谁会去想这些事情呢?凡是对他们有利的东西,他们自然会接受。这时候该出面思考、得出结论、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不是老百姓,应该是政府、朝廷。
  可惜不管是大宋朝廷还是欧洲那些国家的政府,都还不懂这些,或者说没意识到这些。在洪涛面前,他们在很多事情上都是二傻子,想怎么蒙就怎么蒙,蒙完你你还得笑着夸我仗义,这就是时代差距,和人的智商没关系。洪涛是在利用整个人类通过几百年总结出来的理论去对付几百年前的人,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这次洪涛已经不满足仅仅去影响海商以及他们周边的人群,他要直接向着大宋的根基开刀,目标直指士人阶层。你们不是国家的精英吗?那我就先影响你们,只要把你们中的一部分人说服了,这个国家的根基就不稳了。然后不用自己费劲,这些精英们就会在内部打起来,不管最终谁胜谁负,其实自己都已经算成功了。这种影响一旦形成,很难一次性消除掉。
  想向大宋的士人阶层开刀,就必须自身够硬。他们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是思想很坚强,普通的刀剑根本无法刺穿他们的防御层,连触动他们思想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去让他们认同自己的理念。
  洪涛手里有这么厉害的武器吗?答案也是肯定的。别忘了,洪涛的皇帝头衔前面,还有个校长呢,这个头衔放到大宋,就算是在士人阶层里也是个很让人尊敬的存在。这可不是自封的校长,问问航海学校里的每一位毕业生,不管是正规学生还是代培生,谁没听过校长的课?谁敢说洪校长是不学无术之辈?
  这一点洪涛很有自信,信心来源于文南、文浩这样的大宋士人,还来自于赛义德、弗雷德里希二世那些外国学者。他接触过无数学者、大儒,就算是郑清之那样的人,也只能说自己是严重偏科,临了还得补一句:这是个很博学的人!
  航海学校就是洪涛的预设阵地,他要在这个已经名誉大宋南部城市的高等学府里,利用自己脑子里这点放到后世连正规大学生都不太够格的知识,去和大宋的士人们来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具体说就是他要开坛讲学啦!洪皇帝、洪校长要亲自出山,把自己从帝国皇帝的身份变成一个文化流氓,用人类知识的结晶去满足他玩游戏的兴致,顺便安利一下自己的思想。目的就是弄出更多的文南、文浩,然后让他们去大宋搅合,搅合得越乱越好,这样自己才能浑水摸鱼。
第二十章
有路就有小报纸
  “大幸!大幸!先生有没有具体打算?”文南就算是再长一百个心眼,把他和文浩的心眼全加起来,也猜不到面前这位口口声声说文化交流的皇家加老师,心底里会有多麽狠毒、龌龊的想法。在他看来,洪涛要做的这件事儿比发明什么大炮、海船还要伟大,传播知识、探讨学问,这是士人们的最高追求。
  “具体打算嘛,我打算定期在航海学校里公开授课,如果大家乐意,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研讨会,可以把各自的想法都说出来,到底谁对谁错,拿出来辩一辩嘛,你觉得会有人来听不?如果一堂课来不了几个阿猫阿狗,那我讲起来也没啥意思啊!”要问洪涛身上最厉害的器官是什么,嘴是唯一答案。他宁可瞎了、聋了,也不愿意去当个哑巴,不能说话的世界就是他的末日。讲什么洪涛一点都不发愁,脱稿都能扯几个小时蛋,稍微备备课,说上半天毫无问题,只要给水喝就成。但是有没有人来听,就是个大问题了,皇帝亲自出马,人少了很没面子。
  “不会、不会,先生放心,只要您肯开课,允许外人来听,我保证到时候教室里只会人满为患。别人我不敢保证,文浩那些人肯定会来,按照大宋的习惯,他们必会拉上身边的朋友。如果这些人先生还嫌不够,我可以再去临安把陛下开讲的事情传一传,朝廷里看您书的人可不止一个,虽然大家对先生的评价各不相同,但我想他们都想来听听您当面教诲的。”洪涛的安排让文南喜出望外,这比他预想的还好。原本他以为皇帝又是打算玩票呢,现在看来,自己这位先生是真的要赤膊上阵了,也不知是哪根筋不对付了,以前劝他多讲两堂课都难,现在自己要往上冲。
  “哦,那我就放心了,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拉上几个盟军吧。你就这样去宣传,这次讲课的不光是我,还有来自大秦国、大食国的诸多学者,讲授题目嘛……就以大秦国为题吧,我来给大家讲讲大秦国那边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按照洪涛这种鸡贼性格,就算文南给了保证也不放心,为了防止到时候冷场,他打算再拉几位外国学者一起去。
  赛义德目前就在卡兰巴港,和他一起的那几位交流学者还在广州和泉州,接过来也不费劲。至于讲课的题目,他原本想以如何限制皇权为题,但又怕这个题目对大宋士人们太刺激,于是就改成了介绍大秦国,这样很容易就能带出皇权的问题。
  “好,这样好!陛下定个日期,南这就回大宋,去替陛下摇旗呐喊!”一聊起这个问题,文南啥辛苦都没了,刚回来就又要走,恨不得明天就能开讲。
  “还是再等二个月吧,一来是这边的学校还没建好,二来也给大家留个赶路的时间。这段时间你还是先协助泊蛟把政府里的事情捋一捋吧,别忘了,我已经不是帝国总理了,刚才咱俩说的这些只是我们私下的闲聊,如果想要把它们变成现实,你就得先去说服泊蛟,然后再去说服其他部长,最后还得去说服议会,有你忙的!”
  “对对对……是南莽撞了。如果陛下没有什么其他事情吩咐,我就先去准备准备,明天正好要去和总理述职,顺便把这些事情和他提一提。”文南拍了拍脑袋,洪涛说的没错,就算大宋所有人都想来听课,也得给人家留个赶路的时间不是。而且洪涛提醒的对,这些事情都只是洪涛的想法,不像原来当总理的时候了,只要几个人私底下一撮合,就能形成提案,现在做啥事儿都得走程序。
  继续帮大宋训练新军、借钱给大宋朝廷让他们购买更多火枪,这两件事很快就通过了议会的审核,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这已经是金河帝国的既定国策了,利益是显而易见的,不用洪涛掰开了揉碎了给他们讲,他们也能琢磨明白。现在的议员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些唯唯诺诺的老派元老了,经过了多次选举之后,很多一部分都换成了更年轻、头脑更清楚、更愿意为自己所代表的族群争取利益的人。
  这些人虽然没有金河国的二代们那么激进、热血、冲动,却比他们更懂得去追逐利益。还有什么比出售武器更好的买卖呢?不光是对大宋,火枪这个东西就快要登陆日本了,那个岛国上也有内斗的传统,哪怕目前还没开战,帝国也会想办法让他们赶紧打起来的。枪炮一响黄金万两,这是洪涛当年在议会上说的话,现在已经成了很多议员的座右铭。洪涛不光用航海学校培养出来一群小狼崽子,还用议会训练出来了一群战争贩子。
  据说已经有人私下在琢磨如何利用大食人之间的宗教派别去挑动阿拉伯半岛上的战争,虽然冶炼厂、机械厂、铸造厂目前都是国有企业,光靠个人短时间内还买不起,政府也不不可能卖。但是它们这些大企业周围还有很多提供零配件和服务的小作坊呢,这些玩意并不在帝国军工管控范围之内。一旦武器需求量猛增、这些配套服务也会增加,这些小作坊的订单也会像雪片一样飘来。这些钱放在国家层面不算大,但是放到个人兜里,能把人撑死!
  从九月中开始,南宋沿海多个城市的报纸上就出现了朝廷新军在汴京大败的消息。这些报纸也是洪涛对南宋的一种文化入侵,现在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朝廷官员,很多人都有隔几天早上看一份报纸的习惯了,这能让他们更多的了解当下时局、政策、货物售价等等信息。不管你专注于什么方面,总能在不同的报纸上找到你需要的东西。
  报纸经过七八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行业,光在广州这座城市里就有十多家不同的报社,针对不同人群来编辑出版各自偏重点不同的报纸。而且还衍生出一个更新的行业,送报人。这些没有什么手艺的人现在可以靠着双腿,每天背着好几包报纸,去给预定了报纸的人家送报上门,并挣的一份还算凑合的工钱,至少够一家人吃饱肚子的。
  由报纸发行业带来的好处还不止一个送报人,为了满足这么多报社的印刷需求,造纸、铸造铅字、生产维修印刷机、制造印刷专用油墨都发展了起来,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很难确切统计,但是社会效益很明显。很多流民现在都不用去四处游荡、惹是生非了,他们凭借勤劳就可以找到一份工作,每天有固定收入,运气好、学手艺快的工钱会更加优厚。干上几年,就能在广州城郊买上一座小房子,然后娶个媳妇在此安家。
  这种变化是任何一个朝廷都希望看到的,别小看这些流民,安置他们会花掉朝廷很大的精力和财力,要是能在民间自己消化,就等于省了很多国库的钱,干嘛不乐意呢。至于说这些报纸上有些言论不太中听,朝廷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忍了。反正大宋人的这张嘴从来也都没闲着,不能说以骂朝廷为乐趣吧,隔三差五骂几句也是很正常的,大家也都习惯了。
  可是这次就有点过份了,朝廷在前线确实失利了,可这也轮不到民间来说三道四,甚至还指桑骂槐的点明正是由于朝廷瞎指挥,才致使上万将士尸骨无存。更加令朝廷难办的是,报纸上登出来的消息还挺靠谱,虽然没点名,却也和点名了差不多,就差把朝会上每位大臣的发言复述一遍了。
  这样一来,这场战斗的失利原因在哪儿就一目了然了,朝廷想转移视线、编瞎话糊弄都没办法,老底全让人揭了。
  要是光骂朝廷也就算了,很多报纸上并不是光骂,还有褒奖,很高的褒奖,可惜不是给朝廷的,而是单独给那一万多名在前线战死的将士的,就差把他们说成了一万多名岳相公。
  这就有点太膈应人了,一边是对朝廷百般揭短,一边是对阵亡士兵玩命赞扬,两下一比较,只要不是傻子都会有这么一种感觉:不是咱们大宋的士兵不成、也不是咱们的武器不成、更不是咱们的战马没有蒙古人多。之所以战败,最重要也是唯一的一个原因,就是朝廷昏庸外!如果没有朝廷瞎指挥,现在这一万多人将士不光不会死,他们应该已经在汴京城里欢呼了。
  最可怕的是这种大逆不道的消息流传得很快,承载它们的就是一张张印满了小字的报纸。这些报纸虽然是在沿海城市才流行的东西,但是随着看惯了报纸的商人们四处流动,不出一个月,它们就能出现在大宋任何一路、一州、一县里。只要不是荒山野岭、交通极其不便的地方,有路就有小报纸!
第二十一章
烟瘾
  “哼,这又是那位皇帝的手笔!我就纳闷了,这些办报的家伙就不怕朝廷治他们的罪吗?难道说朝廷不杀士大夫,连一个市井小民也奈何不得?”此时广州城海峡街上一座小楼的三层,正有几个人坐在软软的皮沙里交谈着。这座小楼就是文浩的宣抚司衙门,说话的是新任宣抚判官赵庸。别看他是个心胸狭隘之辈,但对文浩言听计从,这次南下任南洋宣抚使,文浩又把他带在了身边,成了一名重要的属官。
  “杀了又如何?杀掉报馆主人,造纸厂、铸字厂、油墨厂都得倒闭。这些工厂、作坊大多在广州、泉州城里,它们容纳了几千名流民,这么多人一下子没了生计,广州、泉州会有大麻烦的。杀人的是我等、杀的人是宋人,与金河国何干?搞不好最后背黑锅的也是我等兄弟,此事不可!”相对于不学无术的赵庸,已经在广州当了两年多通判的徐琰有脑子多了,实际工作经验让他非常清楚贸然对一个行业整体出手将会面临着什么局面,甚至连更后面的事情都考虑到了。
  “那也不能任他们如此妄为下去,总要想办法阻止。朝里已经有言官在说大人和我等是在养虎为患,一旦控制不住局面,大人在朝中会很被动。”刚刚要对主人表表忠心,就被徐琰一番话给压了下去,赵庸很不爽,但他又说不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只能把一直都不太对付的言官拿出来说事儿。
  “子规,稍安勿躁。你刚才的判断很准确,这次报纸之风潮背后肯定有那位洪皇帝的手笔,看来他是想借着这次新军大败的事情来打击朝廷的声誉,这是很明显的。那么下一步他还要干什么呢?这位皇帝向来喜欢提前布局,往往一步后面还跟着第二步、第三步甚至第四步,诸位先把报纸之事放一放,来想想他的第二步是什么。”文浩在朝中担任了两年副相,变得愈成熟、沉稳,再配上一缕长髯,派头很足。
  “我一直也没想通这个问题,按说郑清之一派应该是他在朝中最大的助力,如果在新军问题上做文章,那最终吃亏的应该是主战派,可是这么做对金河国有什么益处呢?把主战派搞垮,他们在朝中岂不是再也找不到可以呼应之人?”听了文浩的分析,一旁的矮个子赵瑱说话了,在场的这几个人里只有他穿着官服,因为他是从泉州远道而来。
  “会不会金河国与郑相之间出现了矛盾?不对不对……他们的外交部长刚刚去了临安,先拜访的还是郑相。”赵庸还是那个最先回答且回答得最不靠谱的人,这次不等别人反驳,他先把自己的答案给否了。
  “老爷……”这时传来了几下轻轻的敲门声。
  “进来!”被打断了思路,文浩有点烦躁,低喝了一声。
  “禀老爷,隔壁海峡公司的孙董事长求见。”一名老仆打开了半扇门,刚钻进半个身子,就差点伸手去捂鼻子,但还是忍住了,屏住了气息说完要禀报的事情。
  “哦!他来了?先请去客厅用茶,我这就过去。”文浩有点意外,虽然海峡公司就在宣抚司旁边,但除了自己刚来那几天对方的董事长跟着几位大海商登门祝贺之外,平时并没有交往,这次突然造访很肯定是有事儿啊。
  “你们兄弟俩能不能少抽点,这屋里都快待不住人了!”原本待在屋里还没觉得不适,但是走到门口被外面的新鲜空气一吹,文浩突然觉得呼吸顺畅了很多。而武家兄弟却还一人举着一根草药卷子在那儿冒烟呢,对屋子里的味道浑然不觉。
  这种叫做大中华雪茄烟的玩意据说是一种宁神安脑的草药,最先也是由那位洪皇帝吸食的,不管走到哪儿他手里都举着一根这玩意喷吐着烟雾,还把这种草药当礼物送给一些朝中重臣,甚至理宗皇帝都有。
  刚开始几年还没觉出来,即使有人抽也是在家中,别人看不到。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抽这种草药的人突然就多了起来,不仅能在临安见到,广州、泉州甚至明州都能看见手里举着一根草药卷子吞云吐雾的人。不仅是海商,很多手头富裕的文人和官员也开始有了这个习惯。
  要是家中来了客人,上一瓶用冷水镇过、用透明玻璃瓶装盛、来自大食国的葡萄酒,属于很高的礼遇。如果再能拿出一个小木盒,里面装满了雪茄烟,那就是极高的礼遇了,非知心朋友不可求。一旦木盒的雪茄烟变成了用精致皮套包裹的单独包装,那来的肯定是好基友,两个人之间肯定有不可说的秘密。
  因为这玩意很金贵,两盒三十支就卖一个金币,合成大宋铜钱差不多就是五百钱一支烟。此时广州城郊附近的民居,造价大概就在十五贯一间。也就是说抽这个玩意,就算一天一根,一个月就把一间房子烧没了。而那种皮套包裹的雪茄烟更贵,一个金币只能买到五支,还不是经常有货。
  据说这种草药卷子的原料是金河国皇家由海外仙山采摘回来,然后由十五岁以下的未婚女孩子放到大腿上搓制而成,所以产量不高。这个说法很多人都信,因为洪皇帝的身世一直都是个传说,海商里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是来自仙境。你还别说,这些烟还真是由女孩子卷出来的,只不过不是金河国的女孩子,因为金河国禁止雇佣未成年人工作,而是远在开普敦的黑人女孩子,别说十五岁,十岁的都有。
  当然了,不是放在大腿上搓出来的,这就是慈禧听了洪涛的故事,然后故意放出来的一个说辞。他要真敢让黑人女孩子把雪茄烟放到大腿上搓,然后给皇帝抽,洪涛敢把他轧成片也卷起来抽。
  但是大宋人偏偏就喜欢这套说辞,他们的口味可比洪涛重多了,看个摔跤都喜欢找两个膀大腰圆的妇女穿着兜裆布过招,抽女孩子在大腿上搓出来的烟在他们看来是个很风流的事情。风流这个词儿在大宋不光不是贬义词,还是百分百的褒义词,就和后世夸一个人时髦、时尚、有品位差不多意思。
  “我们兄弟俩穷啊,就算有钱在明州那个破地方也买不到这么好的上等货色。看到没,此根烟草上印着几个暗红色的小果实,这叫咖啡味儿的,据说是洪皇帝最喜欢的口味,一般都不外卖,叫做特供,全是供他们的皇帝抽的。德馨兄好福气啊,刚来广州不到两个月,就搞到了这么多皇家特供,此时不抽还待何时?”武家兄弟是搞技术的,性格洒脱,即使是文浩当了朝中重臣,他们依旧和原来一样不卑不亢,该开玩笑开玩笑。听了文浩的话不光没收敛,还嘬得更起劲儿了。
  “道听途说尔,那位皇帝抽什么你们俩怎么会知晓?还不是卖货的奸商编来骗人的,只为多赚几个钱!”赵瑱是市舶司的提司,对商人的小把戏多少了解点,很不屑。
  “这些都是海商们的馈赠,你们要是觉得好,等回明州的时候一并带上,拿回去慢慢抽!我先去前面看看。”文浩也抽过这种雪茄烟,不过他不喜欢那股子呛人的味道,也没觉出来这玩意有什么让人心神安宁的作用,反倒是让自己的口鼻很不舒服。
  文浩出屋去了前面的客厅,武家兄弟可就忙活开了,把他书房横扫了一遍,一人抱着一堆木盒子坐在一起分赃,连带着徐琰和赵瑱也加入了这个行列。这两位也是有点烟瘾的人,刚才是碍着面子,现在一看武家兄弟都下手了,当下也心痒难耐,就算抢不到太多赃物,先拿两支抽也是好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3/2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