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长去哪了(校对)第2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4/561

  高仙芝恨恨道:“当凌迟,首级传檄三军!”
  边令诚大呼:“咱家奉旨行事,何罪之有?”
  顾佐一挥手:“就照高节度的意思办,拖下去!”
  军士们大为振奋,几个军校一拥而上,拳打脚踢间将边令诚拖到一旁,边令诚骇得魂飞魄散,还在喊冤,喊了几句便惨叫连连,却是军士们开始动手了,一人一刀!
  砍到一百多刀时。边令诚就没了呼吸,军士们还不解恨,干脆围上去乱砍,将他剁成肉泥,头颅倒是保存得不错,用大旗插了,高举示众。大旗所到之处,引发阵阵欢呼。
  顾佐吩咐,将高仙芝所部及一千六百多溃兵中的队正以上军官聚集到身边,向他们道:“天子乱命,所托非人,以奸宦边令诚监军,欺压将士,凌辱众军,以致潼关失守。罪不在诸君,在先帝、在朝廷、在顾某。顾某身为太师,代表朝廷和今上,向诸君道歉!”
  说罢,顾佐揖手为礼,向四下鞠躬,礼数至诚,登时令军士们感动莫名,纷纷道:“与太师何干,是那贼子作孽!”
  顾佐续道:“诸位将士与叛军作战,不顾生死,奋勇杀敌,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我顾佐发誓,只要我为太师一日,绝不让诸君流血还流泪!”
  一席话说在了所有人的心窝上,自高仙芝以下,各个心里暖洋洋的。当朝太师向这些普通军卒们道歉,大家何曾见过这一幕?虽然正值严冬,寒风凛冽,但每个人都感到无比熨贴,许多人哽咽着,周围一片沉寂,只闻隐隐啜泣之声。
  顾佐游走一圈,拍拍这个的肩膀,用衣袖擦擦那个的眼泪,眼眶红了:“你们都是朝廷的功臣啊!今奸宦授首,冤屈已平,希望各位戮力同心,与叛军殊死奋战,保住我们的长安,保住我们的大唐!再有任何不平之事,都可以来找我顾佐,顾佐绝不推诿,将士们再小的事,对顾佐而言,都是天大的事!”
  话语毕,上百人跪倒在地,齐呼:“愿为太师效死力!”
  顾佐点头,看着周围跪满了的军校将佐,暗自感慨,都是好同志啊!于是慷慨道:“潼关虽失,然诸君奋勇杀敌、拼死断后,为保住大军元气抛头颅洒热血,为我军重振旗鼓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此为大功也。有功必赏,此乃顾佐之责也!”
  说着,将边令诚上缴的储物法器打开,就在原地倒出来,哗啦啦的铜钱自袖口流出,在地上蹦跳翻滚,渐渐聚成三尺高的钱山,差不多倒出来三分之一,估摸着也有三千多万,这才止住。
  顾佐环顾四周,道:“这些钱,不足以弥补诸位牺牲之万一,算我一点心意吧。请高节度整顿军伍,将这些钱分赐将士。”
  战场上顿时欢声雷动,士气愈发高涨。
  两千败兵重新厘定建制,全部划定归属,交高仙芝指挥,于当夜退向长安。
  路上,高仙芝见到了赶来迎接的封常清,两员大将四目相顾,长吁短叹。
  封常清撤得早,对京师的情形了解较多,向高仙芝讲述一番后道:“你我往日自诩为天家忠狗,结果呢,吃了这番大亏,思来想去,还是身后无人啊。”
  高仙芝似有所悟:“你的意思是……”
  封常清道:“你我败军之将,若就这么回了长安,恐难逃避惩处,我听说太师有拥立之功,顾命六大臣乃‘顾命之臣’……顾命知道么?太师之命……”
  高仙芝点头道:“今日太师亲自出手救我,崔乾佑如此修为,也败于太师之手,其道法当真深不可测。且太师为人宽厚,又识得我等难处,我已有意拜入门下。”
  封常清道:“就是这个意思,想要脱罪,唯仗太师!走,现在就去。”
  二人趋至顾佐身前,表明心迹后,纳头便拜,倒令顾佐有些吃惊:“我听说高节度原为辽东新罗门子弟,应当也算白云宗旁枝吧?封节度则出自王屋派,都是天下大宗,却如何想要加入怀仙馆?”
第九十七章
掎角
  高仙芝首先道:“下官原为白云宗外门执事,此为边令诚要胁下官的原因,其实下官二十年前投入军中之后,就渐渐与宗门不相瓜葛,入金丹、元婴,都是在军中而成,与白云宗无干。”
  顾佐问:“你为潼关大将,白云宗没有拉拢你么?”
  高仙芝道:“李史鱼来找过我,但我跟他说,我不想祸乱天下,他便走了。”
  封常清也道:“我和高公情形类似,与王屋派的交葛,这些年很少了,论起来,我和龙长老还是师兄弟,当年他入了内门,我则在外门。也只有太师这般纯粹修行宗门出身的,才能知道我和高公的尴尬,我们这种外门弟子,当年不过是宗门的过客而已。”
  封常清从军之时,是从高仙芝的亲军侍从干起的,因才干卓异而屡次超拔,可以说深受高仙芝提携之恩,虽然如今地位已经平起平坐,却时刻恭呼“高公”。
  顾佐听罢点头:“二位将军的本事和品行,我都知晓,也很敬重,若二位真愿加入怀仙馆,我求之不得。”
  封常清和高仙芝当即拜倒,口称“馆主”,听顾佐间要讲述了一番怀仙馆的历史,受了怀仙馆长老之职。
  于顾佐而言,能收纳这两位大将,自是喜出望外,两人不仅知兵,手下有两万多自潼关下来的战兵,而且本身还是元婴修为。有了两位元婴加入,怀仙馆实力再次突飞猛进,达到了三元婴,在这乱世之中,自保之力大增。
  两万余潼关败军涌入长安,令长安的气氛更为紧张,但顾佐对守住长安却多了几分信心。
  陈玄礼和李嗣业的北衙精锐五千余人,哥舒翰、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南衙禁军两万余人、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潼关守军两万余人,再加上顾太师嫡系的南吴军和益州兵四千余人,募集城中修士和武师、精壮,又得了三万人,整个长安已经聚兵八万。
  高端战力上,有炼虚修士岐王领衔,十四名元婴,金丹近三百人,筑基修士近两千人。
  长安军甲充足、配备二十万大军不成问题,粮草也十分充盈,全城军民可坚持半年以上。
  所谓守城不可死守,坐困于城中是不行的,顾佐的打算是兵分两路,一路以龙武军和南衙禁军为主力,依托朱雀大阵紧守城池;一路由南吴军、益州兵和潼关军驻兵于城东的龙首原,借助龙首原较高的地势,以龟甲离玄阵凝聚土墙,结成大寨,用天都阵守御,辅以三元极真法阵和两仪剑光阵,和长安呈掎角之势,互为奥援。
  这样的防守布置,顾佐相信守住长安是没有问题的,朝廷同时还向天下颁布了勤王令。
  至少顾佐掌握的情况来看,自家的两诏八州之地已经快要动员完毕,一支万人大军即将北上,同时,丽水诏、益州也在组建勤王军,人数在两万左右。
  关内各州的勤王军正在向长安进发,山南、江西等地也有不少州郡正在组建勤王军。
  只要顶住叛军一段日子,矬其锋芒,形势就会逐渐好转。
  二月初一,龟甲离玄阵在龙首原上聚起了圆形土墙,南吴军、益州兵和潼关军在土墙之内整备战守法器,以废置的自雨山庄为中军辕门,结成坚固的大寨。
  二月初二,两座天都大阵、三元极真法阵和两仪剑光阵布置完毕,就算安禄山以三炼虚齐攻大寨,应对起来也不在话下。
  二月初三,交过手的崔乾佑和尹子奇率军一万抵达长安,接着是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田承嗣等大将,各领本部,于长安以南和龙首原以东下寨。
  二月初四,长安东北方向出现了史思明的旗号,同日下午,东南方向看见了安禄山的帅纛。
  二月初五,顾佐在长安城南的明德门上,见到了乘九马车驾巡城的安禄山。车驾所过之处,伪燕叛军高呼“万岁”,呼声地动山摇。
  天子李亨也在城楼之上,望之而面露惧意。顾佐安慰道:“陛下勿忧。此为贼军兵锋最盛之时,咱们稳守城池便可,十数万大军屯于野地,又在我坚城之下,只利速战,只需拖他个两三月,军器粮秣跟不上,敌军必乱。”
  见顾佐镇定自若,李亨也稍微平复下来,连声道:“就指望太师了!”
  顾佐让人将李亨送回宫中,把洛君叫来问话:“点过么?”
  洛君道:“安逆中军五万,安守忠等各部加起来四、五万,史思明大营也是五万人的规模,加起来十五万人左右,大概就是这个数。”
  顾佐疑惑道:“他不是在东都称帝了么?主力都带来长安,就没想着在东都留镇一支信得过的兵马?还有河北,按理说也当有心腹大将镇守才是,为何都带到了长安?是真想毕其功于一役?”
  拿这个问题征询何履光的意见,何履光道:“很可能便如太师所言,安禄山就是想一战定江山,或许是他太过自信,又或许有别的原因,但无论如何,都不是用兵之道。哪怕长安丢了,我军还可以退往益州,想一战而定天下,未免想多了些。”
  何履光的见解也代表了军中绝大多数将领的意见,安禄山要么盲目自信,要么就是还有别的用意,只是谁都想不透他到底是怎么考虑的。
  二月初六,叛军尹子奇部、田承嗣部分别试探性进攻了明德门和龙首原大寨。
  驻守明德门的是陈玄礼麾下龙武军的一个营,龙武军是随崇玄署围剿过妖兽的,征战经验很丰富,很轻松便击退了尹子奇所部。攻守双方伤亡都很小,守军只有十余人中箭,都是轻伤,叛军也只死了七个人,伤者三十余。
  在退敌的同时,李嗣业指挥一个营的羽林军在旁协助守城,虽然只是帮着放箭、抬送滚木、熬煮热汤,但毕竟是踏上了实战的战场。下了城楼之后,这帮纨绔子弟和贩夫走卒的士气顿时高涨起来,滔滔不绝的夸耀着自己的胆气和军功,似乎多少敌人都不在话下了。
  顾佐对此还是乐见其成的,这样的战争,士气是第一位的。
第九十八章
守战
  田承嗣部对龙首原大寨的进攻要稍微激烈一些,他的本部兵马没有打过南吴军,以起兵以来的获胜经验为遵循,发动了对龙首原大寨的重。所以说经验主义害死人,田部兵马的冲击遭到了南吴军的迎头痛击。
  一刻时的攻守交战,双方都没有动用大型法阵和大型器械,田承嗣部战死三十余人、伤百余人,南吴军在占据地利的优势下,也有五人阵亡、十余人受伤。
  由于长安城和龙首原大寨互为犄角,叛军虽有十五万之众,也无法围城,只能试探着进攻各门。
  从二月初八开始,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田承嗣、崔乾佑、尹子奇等部开始进攻长安和龙首原大寨,规模变大,战况也骤然紧张起来。
  到二月十三日,史思明各部也开始轮流攻城。
  顾佐召集陈玄礼、李嗣业和哥舒翰、郭子仪等人议事,讨论当前战况,李嗣业表示,光守不攻太过被动,叛军连续多日试探,任意选择进攻方向,骄横之情溢于言表。他主动请战,表示愿意出城打一次反击。
  这些天,顾佐亲力亲为,在长安城墙上巡视守御,还经常趁夜出城,飞往旁边的龙首原大寨了解战况,知道李嗣业说的没错,叛军的确表现得很是傲慢,对守军不屑一顾。
  但李嗣业的主动请战,还是让顾佐有些犹豫,这会不会是叛军的慢敌之计?再者,这半个月敌军各部轮番上阵,为什么不见重型攻城法器?
  对此,李嗣业满不在乎:“总要打一打,不打就什么都发现不了,察觉不出来……至于危险?打仗哪有万无一失的事?若是战死,太师也不用太过挂念,大丈夫马革裹尸,乃我辈正道!”
  李嗣业有二百陌刀手随他进京,是新建羽林军的镇军之器。原先顾佐还担忧这支兵行动不便,难以出敌,但真见了之后就放心了。这二百陌刀手修为最低都是炼气圆满,巨大的陌刀法器抗在肩上,身上套着重甲也如若无物,行动起来轻松如意,毫不费力。
  这天,攻打南城安化门的是叛将何千年所部,这支叛军非范阳、平卢本军,是相、魏等州郡兵马,看上去要稍弱一些。
  陈玄礼、李嗣业都来见顾佐,建议拿何千年部入手,主动打一打。
  顾佐考虑之后同意了,亲自送李嗣业至延平门。这里已经聚集了五百兵将,以二百陌刀手为骨干,三百龙武骑兵保护侧翼,准备出其不意奇袭安化门外正在攻城的何千年所部。
  顾佐向李嗣业叮嘱道:“李将军,此番出城,不要离城三十丈,于此之内,若有不测,我尚可想办法救你,再远就不好办了。”
  李嗣业点头:“末将知道了!”
  几个军校下至各队,大声宣读将令:“出了城门,沿墙根向左行进,后队跟着前队,不许超出队官的位置,自个儿心里数清楚,第三座城门入城,就这样!”
  “跑完这一圈,每人赏钱一千!”
  “此战不论人头,不要割首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4/5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