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毒(校对)第1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6/477

  听闻富姬还要从鄜延路出关,沈括把头摇的和拨浪鼓一般。此时的鄜延路边境到底在哪儿还没定下来呢,附近刚刚打过几场大战,夏人牧民肯定也都跑光了,就算有再好的货物,找不到人也没法换。
  沈括一直以为富姬的驼队是王诜用来补贴军资之用,同为边关守将,他对湟州的处境也略知一二,并不认为这么做有什么不对。
  荒山野岭的朝廷又不给充足钱粮,如果不靠走私拿什么养兵?自己能帮衬一二就帮衬,总不能眼看着王诜的下属轻易丢了性命。
  “如此也好,多谢沈大人提醒。此处为寨堡,想来没有上好酒肆。驼队中有我家官人酿造的好酒,路上还打了两只黄羊,今晚还请大人赏光到我营中坐上一坐。”富姬演的很像,故作恍然大悟外加后怕的样子,然后开始回礼,人家提醒的对自然不能失了礼节。
  “如此甚好,晋卿真乃全才,腹中有沟壑,还精通庖厨之技,酒水更是勐烈……不知多几位客人可否?鄜延路兵马总管种大人断不会来,但朝廷监使徐大人和李中贵同在米脂寨,本官出面相邀即可。”谁说搞技术的人就一定情商低,沈括能做到这个位置情商低的话早就被远窜崖州了。
  他这么做的目的是在给洪涛拉人缘呢,就算不是一路人也不妨正常接触。当然了,王诜和种家的恩怨他就不想掺合了,那不是一顿饭几句话就能平复的。
  “如此就有劳沈大人了,姬先回去准备,戌时自会派人来接……不知徐大人和李中贵居在何处?”
  富姬心里这个乐啊,要是没有沈括的提议,想找到徐禧还得费一番功夫。如果他缩在军营里不出门,保不齐得等好几天。这下好了,不光出门,还有了大概时间,就缺个行进路线了。
  “本官会邀徐大人、李中贵先到营里来,届时由你一并接去,省得跑来跑去。此处不比延州,禁军、厢役、蕃兵聚在一起,行走甚是麻烦。”沈括自然不知道富姬心里如何打算,随口就定下了地点。
  这顿饭自然是吃不上了,天色刚黑,富姬就带着三名随从亲自来接三位大人赴宴,几个人连同亲兵刚刚走出营门,就遭到了一名身着军服的禁军军官突袭。
  由于事发地点就在军营门口,这里又是一座边境寨堡,谁都没意识到危险,更没有心理准备。
  三位大人连甲胄都没穿,结果很容易就被这名刺客得了手,两支弩箭几乎把徐禧和李舜射了个对穿,然后又举刀扑向了沈括。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富姬挡在了沈括面前,用她的身体帮沈括挡了一刀。再然后扮作驼队随从的王大和王二就扑了上来,两柄短刀一上一下插入了刺客的胸腹。
  这时沈括的亲兵也反应了过来,接连又是两刀,这名刺客算真死透了,就算放到后世也救不活,脖子都快被砍断了。
  “这这这……岂有此理!富娘子、富娘子,你可安好?”沈括毕竟是个文人,带兵上阵没问题,但面对面厮杀差很多意思,脸都吓白了,身体哆嗦了半天才想起询问富姬的伤势。要是没有她的舍命一挡,自己恐怕也得躺在地上。
  “我家官人的甲胄确实厉害,只是外衣破了。”富姬的小脸也是煞白,不是吓的,而是紧张。
  这一切都是事先演练好的套路,她的外衣下面有一层链甲,全由好钢编制,是洪涛专门让王大头的徒弟给打造的。
  由于把钢条打制成钢丝太麻烦,做成一个个相连的小环更麻烦,所以数量不多,一共就那么几件,富姬就有一件。
  驼队不是军队,不允许穿戴金属甲胄,这在大宋境内是犯禁。可是没有必要防护洪涛又不太放心让富姬一个人四处转,才想出这么一个折中的办法。
  当初把这件链甲给富姬的时候,可把这个女人感动的不善,在她看来这就是爱啊,还是浓香型的。
  “那就好、那就好……快唤郎中!徐大人、李大人!”此时沈括也顾不上去琢磨王诜的创造发明了,转身赶紧去看徐禧和李舜的伤情。
  “没救了,此人忒是歹毒,弩箭上还蘸了毒……”王大和王二砍倒刺客之后,第一时间就凑到了徐禧和李舜身边,看似像查看伤势,其实是要看看两个人死透了没。
  “大人,刺客乃羌人,不知为何穿了种大人营中的甲胄……”亲兵也没闲着,他们把刺客浑身上下搜了一遍,发现了N多羌人的特征,比如纹身、服饰、挂饰和长相。
  “可恼、可恨!传我命令,关闭四门捉拿羌人细作,再把种大人叫到我帐中……富娘子,此处不是久留之地,还是速速去吧。唉,可惜本官还有诸多问题不曾写下来……”
  沈括现在脑子里是一片乱麻,羌人怎么混进来的?为何穿着种鄂下属的甲胄?寨中还有几个?朝廷特使死了该如何汇报……富姬一行人是否该怀疑根本就没想,只是为没时间给王诜回信而感到惋惜。
  当晚米脂寨就封锁了,连同附近的清边寨、抚宁城一并严查,不许任何人通过。但富姬一行人例外,她们在封锁之前就离开了米脂寨,走得特别急还不会引起别人怀疑,逃离是非之地不急成嘛。
  要说女人办事有时候也有好处,她们心细,只要不过于慌张和感性就是大优点。为了尽量避免嫌疑,富姬并没直接回湟州,依旧按照原计划拿着沈括的亲笔信去了环州。
  出关后又做成了一笔大买卖,还新开辟了一条商路,这才带着几十匹战马和橐驼向着湟州方向疾驰而去。
第317章
按捺不住
  种鄂和沈括会不会继承徐禧的意见,大动干戈征集民夫修建永乐城?朝廷会对这件事儿如何看?还会不会再派人到鄜延路指手画脚?种鄂会不会因为刺客的事情被牵连?
  这些事洪涛一概不知,他在听完富姬的汇报之后就直接扑了上去,不顾女人的挣扎,三下两下就赤诚相见了。谁叫徐禧、永乐城还筑不筑、朝廷会派谁来、皇帝怎么想、种鄂受不受影响全和他没关系了。
  按说这件事儿就不该管,为了一群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视私利比国家还重的国贼,让自己的女人餐风露宿跑那么远当杀手,真不值。
  “以后再自作主张想这种馊主意,用自己肚子给别人挡刀,我就把你休了!”
  更不值的是富姬居然替沈括档了一刀,不管是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这也都太危险了。那件链甲就在床头放着呢,上面有一道明显的划痕,可见这一刀力气不小。
  “官人也没娶妾身……”已经是第三次和中意的男人合欢,除了疼痛之外富姬也尝到了些许欢愉,胆子相应的大了起来,缩在男人怀里撒起了娇。
  “嘿,还敢挑官人的礼了!待回到府里,必须让长公主好好管教管教你!”
  一说起这件事儿洪涛就理亏,确实欠人家一个婚礼。自己无所谓不意味着别人也无所谓,尤其是良家姑娘,这点礼节有时候甚至比什么都重要。
  “妾身不敢……见长公主……”按说这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儿,可是听在富姬耳中却不那么美妙。
  她从小在宫里长大,见多了后宫嫔妃之间的争斗。自己只是宫女出身,就算有驸马护着,能斗过长公主吗?答案好像想都不用想。
  “还有的怕那就好,先让长公主好好教教你该如何做功课,看你还敢不守妇道!”
  一提起功课,洪涛忍不住又想起远在几千里之外的长公主。当初她也是羞涩保守,不一样让自己改过来了,看来在富姬身上还得多下功夫。
  事实证明徐禧死的很值,没了他的坚持永乐城还是继续筑造,只是规模小了很多倍。剩余的财力和劳动力全都向北推进到横山一线,一口气修筑了五座寨堡,几乎把每条能南北贯穿山脉的路径都守卫住了。再加上原本的四座寨堡和米脂寨,构成一条纵深上百里的防线。
  沈括和种鄂率领的八万军士就以这些寨堡为依托分驻在横山一线,西夏若派大军来攻之一,其它寨堡就会迅速派兵支援,或者干脆去抄敌军的后路。
  想要把这九座寨堡统统围困起来,西夏真没那么多军队,总不能其它边关都放弃。北宋在永兴军路一线安置了二十多万战兵和三十多万厢役,任何一处的空虚都会导致满盘皆输,这个道理夏人还是能看懂的。
  于是两军又恢复到了之前的对峙状态,只是战略优势略微向北宋这边倾斜了。失去了这部分横山天堑,宋军随时都可以顺坡而下攻入西夏境内。而西夏就变成了原来的宋人,时时刻刻要防备着北上的宋军且无险可守,防御压力骤然增大了不少。
  但游牧民族的兵力动员能力确实比农耕民族强,饶是要加强祥佑军司、神勇军司的兵力不足,西夏朝廷依旧用最快的速度向卓啰和南军司派遣了新的援兵,人数在两万人左右。
  是否还有更多、新任军司统兵是谁还不知晓。这些消息全都是蒋二郎在西夏境内袭扰时零散搜集来的,可靠性上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洪涛也不急于知道对方将领是谁,不管是谁对自己而言都是个陌生人,半点了解也谈不上,何必去操那个心呢。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但这句兵法有时候并没啥用。洪涛相信,只要给新军足够的训练时间、新式钢板弩能如期装备到新军手中、罐头厂能如数交付订购的罐头和压缩饼干、改进的箱车能顺利抵达马尾城。不管知不知彼,谁碰见自己这支新式军队谁都得跪。
  除非对方能聚集十倍于自己的数量,还得全部是不怕死的悍卒,才有可能用围困的战术慢慢耗死自己。
  但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出现,因为自己和新军一直都躲在暗处,就算拿下了马尾城、诱杀了嵬名阿吴上万人,目前知道自己和这支新军的夏人几乎没有。
  从逻辑上讲,不会有任何一位夏人将领头一次和自己接触就如此重视,真正需要知己知彼的反倒是夏人。至少在头几次的遭遇战上,他们会吃不了解敌情的大亏。
  另外就是洪涛根本没打算单独出击,或者说已经无法单独出击了。神宗皇帝到底还是没忍住诱惑,再被种鄂和自己的大捷一刺激,那颗本来就不甘平庸的心又有些蠢蠢欲动了。
  年初的时候从湟州城传来了一封朝廷公文,种鄂和沈括升官了,实职未变,依旧镇守鄜延路。这个决定很正确,他们俩一文一武、一内一外配合的挺好,刚刚弄出点成绩就调职太不合算。
  同时也证明徐禧白死了,皇帝和朝臣们并没简单的依靠刺客甲胄就把屎盆子扣在种鄂头上。另一方面也说明种家在朝野上下还是很有势力的,否则依王安石的性子,白白丢了一员改革派大将,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公文里还有另一份东西,作者叫李宪,现任熙河路经略安抚使。那他写了什么呢?洪涛也没太看懂,经过莲儿的翻译才明白。就一个意思,建议神宗皇帝趁着西夏国内不稳、失去横山天堑的机会大举讨伐。
  这个主意有点激进,但也不是言之无物,还有一份详细计划。李宪建议兵分五路大举北伐,他本人带领熙河路和唃厮罗部族内附蕃兵共计七万从兰州北上进攻卓啰和南军司;
  秦凤路边军四万由会州北上进攻西寿保泰军司;永兴军路五万边军由环州北上进攻静塞军司;鄜延路边军十万出横山主攻祥佑军司;而西夏的另一支边防主力神勇军司就交给河东路来牵制。
  此战总计需动员大约三十万战兵,厢役和民夫倍之,可谓是大总攻。那么战略目标是什么呢?很出乎洪涛的意料,李宪居然选择了凉州。
  另外四路其实都是佯攻,只为了牵制西夏军队无法随意调动,而熙河路与唃厮罗的吐蕃兵才是主力。前者与卓啰和南军司在卓啰城激战,后者的三万吐蕃兵则趁机从青塘以西下高原直插西凉府。
  一旦凉州城陷落,西夏的麻烦可就大了。这里是河西走廊的东端,北面是茫茫的阿拉善三大沙漠,南边是连绵的祁连山脉,只有中间这么一条路可以贯通东西且适宜人类生活,要不怎么叫走廊呢。
  这条走廊如果被宋朝截断,西夏实际上就会被分成两瓣。东边和西边无法再轻易连通,还失去了一片肥沃的土地和草场。
  损失大麻烦更大,一旦西夏调兵西进攻打凉州,宋军就可以从兰州北出进行拦截,还可以在永兴军路用兵,让西夏首尾不得顾。
  而且西夏在西部地区并没有太多兵力部署,仅在瓜州有西平军司的二万多人。要是得不到后方支援,光西域回鹘和黄头回鹘就会蚕食东进,搞不好会一直打到甘肃军司。
  李宪这个计划不可谓不准,也非常隐蔽。宋朝和西夏打了几十年仗,从来没有一次针对过凉州的行动,很具有欺骗性。
第318章
致命缺点
  那么这个李宪是谁呢?他和王中正、黄蜂一样是宦官出身。最初只是在边关各路担任走马承受一类的监军,但见多了、经历多了,作战经验和眼光也自然就增多了。真正让他的作战能力有质的飞跃,还是王韶。
  他曾经是王韶的副手,跟着王韶一起走过了熙河开边的上百场大大小小战役,在王韶被召回开封之后,熙和路实际上是由他在经营,且成绩不错。不仅保住了战果,还把吐蕃各族收服不少,算是一位少有的军政人才。
  当然了,人无完人。做为一名宦官,李宪再怎么有本事,也逃不出皇帝仆人的思维模式。想尽一切办法讨好皇帝是他们天然的第一选择,因为不管他们的功劳多大,一旦失去皇帝的庇护就狗屁都不是了。
  这份作战计划里就有讨好皇帝的成分,神宗皇帝想干什么、乐意干什么,这些宦官是最清楚的。皇帝刚有点念想,宦官们就会想尽办法去实现。
  后世里也一样,谁能走在领导前面谁才有机会升迁,事事让领导提醒、有时候提醒都不觉悟,这辈子就老老实实干活吧。
  “他比王中正如何?”为洪涛提供李宪具体信息的还是黄蜂,都不用召唤,一看到公文里有李宪的名字,黄蜂干脆也别等叫了,亲自就来了马尾城。
  “不太一样,此人多次为帅独领一军,且战功卓着,可说是陛下的爱将。只是有些骄横之气,即便如王老将军那般人物他也敢顶撞不从。”
  黄蜂对李宪的评价比王中正高多了,话语间还有些许羡慕之情。一名宦官能做到如此地步,确实也值得被同僚敬仰。
  “那你知为何唯独没有湟州军的出兵任务吗?”洪涛对黄蜂的评价不置可否,又提出一个问题。
  “……想是陛下知其秉性,不愿让帅司大人在其麾下受气。且湟州刚刚退敌万余,照理也应稍微喘息。”黄蜂现在胆子也大了起来,都敢在背后揣测上意了,这事儿放在以前是绝对不会干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6/4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