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毒(校对)第2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7/477

  有关王中正得怪病的说法是自己让人编造的,现在居然有人用自己的招数来对付自己,不查清楚睡觉都睡不着。
  “确定是由这三家商号里传出来的?”和在渭桥镇拿刺客束手无措相比,洪涛在湟州想要知道什么可就容易多了。
  王十二的巡检司和王十的花膏作坊,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分别提供了两方面获得的消息,互相一印证,目标的轮廓就基本被勾勒清楚了。
  自打湟州城有了罐头厂、马尾城又烧造出了透明琉璃,来自内地的商人就逐渐多了起来。他们基本都在城内的百货商场里或租或买一个摊位,然后再租用当地人的房屋居住,专门向内地贩卖这里的特产。
  同时也会从内地贩运一些布匹、水果过来,但是在通往兰州的道路修好之前,贩进来的货物量不大。毕竟他们不像水虎翼有军队押运,更没箱车可用,长途运输利润不太高的货物等于是赔钱。
  这也是洪涛没修凉州到甘州的驿道,而是先打通去兰州道路的主要原因。不解决交通问题,除非湟州产金子,否则贩运啥都没什么利润,更吸引不了太多商人。
  对于这些来自内地的商人洪涛还是很宽容的,无论货物种类,全部采取十抽一的税率,并且在整个甘凉路和湟州采取单税制。只要在一个地方交过税,拿着税票就可以任意通行,不可以再收税。
  至于这些商人的底细洪涛还没来得急仔细盘查,原本只是由王十带领的花膏工坊暗中做些甄别工作。
  但王十手下的儿童团和青年团人手也不多,直到有了王十二的巡检司之后,才开始把户籍和身份档案工作正式建立起来。
  流言之事就是她们破获的第一个大案,三家来自内陆商号的伙计成了主要嫌疑人,而他们的掌柜也难逃干系。
  这三家商号分别来自长安、洛阳和梓州,表面上看距离挺远,梓州干脆远在成都府,应该没有太多交集。可实际上他们三家的掌柜暗中联络很频繁,就算本人不碰头,隔几天也会有伙计互相走动。
  而有关帅司大人得怪病的流言就是其中两个伙计传出来的,最初只是在百货商场里小范围传播,随着买卖货物的人才慢慢散播开。
  不能说闹得人心惶惶吧,也有不小的副作用,甚至影响了周一日贷款工作。很多本打算开春就贷款置办农具的当地人突然改变了主意,打算看看再说。
  如果洪涛再晚回来一个月,这些人恐怕就会误了今年的春耕机会,再后悔也得等一年,等于变相的拖慢了洪涛在湟州推行的新政。
  “他们会不会怀疑这个伙计的死?”王十二和王十获得确切消息的手段一模一样,先是通过当地人暗中追查流言走向,绝大部分湟州人见到儿童团和青年团都不敢说瞎话,深知这些半大孩子的手段和与帅司大人的关系。
  待有了大致目标之后,她们俩就兵合一处,暗中把三个怀疑人都给抓了,突审之后得出结论。另外两个抓错的再暗中放掉,对剩下一个正主儿用尽手段,把能想到的全问清楚,然后制造一起惊马踩死人的事故掩人耳目。
  “不会,这个家伙和城外种花的蕃人寡妇有染,我们就是在寡妇花田附近下的手,用的还是寡妇家的马。只是当晚我找人把寡妇灌醉了,嘿嘿嘿……”
  说完了自己的安排,王十忍不住捂着嘴笑。估计除了灌醉寡妇之外,那个人肯定还干了别的小孩不该看的事儿。
  这种人王十手里多得是,花膏工坊里那些俘虏都快被她用花膏折磨疯了,让干啥就干啥,把新生儿子卖了都不带眨眼的。不光不能反抗,脑子里提起这个念头都是罪过。
  而她有了这些帮手之后就更加肆无忌惮,各种下三滥的招数层出不穷,这次居然用上了色诱。还不是美女色诱壮男,而是反过来了。
  “……”看着面目姣好,一举一动还有些许羞涩感的王十,洪涛又想起了凉州的王二。这俩玩意真是一丘之貉,骗死人不偿命的货。可以后怎么嫁人啊,谁娶了她们谁家祖坟里得都打架,太愁人了。
第420章
黄金
  “你笑什么笑,巡检司是执法部门,怎能直接去做这些龌龊事,万一传了出去该如何收场!”王十干的工作本身就见不得人,内心黑暗一些还有情可原。
  但王十二就不同了,她是堂堂公安局长兼法院副院长和大检察官,必须要洁身自好,一点人品上的瑕疵都不能有。
  “知州大人已经定下了万全之策,一旦走露了消息,十姐就会安排人顶罪,我只需说他是巡检司临时雇佣的西夏俘虏杂役即可,周大人会帮忙证明。然后把人往木杆上一挂,没人会追究,反倒更恨西夏人了。”
  王十二对驸马的批评不太服气,因为她已经想到了这个问题,并做好了预防措施,所以不应该被批评,还应该褒奖。
  “……你们长大啦,官人把湟州交给你们也就放心了。继续监视这三家,不要轻举妄动,现在还不是时候,待本官把币制改革做完再回过头来找这些人算账。”
  一听还有周一日掺合洪涛就没啥担忧了,这个女人虽然只比青年团的孩子大几岁,但社会经验非常丰富,处理起事情来调理很清楚。
  这两年全靠她和刘松一文一武互相配合把湟州经营得稳稳当当,才让自己有了足够的闲工夫去前面对付外敌。
  一年之计在于春,不管是耕种还是放牧,春天总是起始。农夫们忙着把土地犁松,让那些虫卵暴露在阳光下,同时也能把干枯的杂草树叶翻到下面,自然而然就成了肥料。
  牧民则要仔细伺候那些即将分娩的母羊和母牛,不光得给它们多喂一些好料,还得时刻注意气候变化,往往一场倒春寒就能让整整一年的辛勤劳作化为乌有。
  商人们也不闲着,随着气温升高、积雪融化,各地的道路虽然还有些泥泞,但只要能走他们就绝不会停止倒腾货物的脚步。一队队、一支支规模各异的商队也陆续出发了。
  向北是去马尾城和凉州的,那边有便宜的牲畜、金贵的琉璃、新颖的毛纺品。向东的则是返回内地,积攒了一冬天的动物毛皮必须尽早运回去才能卖个好价钱。
  往常很少会有向西的商队,因为青塘那边不太安稳,且粗狂的吐蕃人也没啥好东西能拿来交换。不过今年有了很大的变化,湟州、马尾城、凉州城都贴出了告示大量收购土碱。
  这玩意以前没有太多销量,所以也没人专门去青海湖那边贩运。现在突然变成了俏货,可以拿来换琉璃具、毛纺品和罐头。商人们哪忍得住啊,就算不熟悉也得去碰碰运气,一回生二回熟嘛。
  最主要的是青塘换主人了,还不是外人,而是以前的湟州团练使溪大人。照理说跟着帅司大人干了一年多,怎么也能学会点做生意的本事吧,更不应该对湟州来的商队过于苛刻。
  事实上溪罗撒也正翘首期盼来自湟州的商队呢,他之所以能坐稳位置,不全是靠的武力,更多还是利益,这一点他确实和洪涛学到了真谛。
  去年曾经答应过的商队、货物、粮食和兵甲利器呢?假如无法兑现当初的诺言,那他这个位置就坐不牢,更别想着什么西征,内部能摆平就是老天爷开恩。
  随着商队出去的还有一种东西,流言,或者叫传闻。这次的传闻来源比较给力,据说是从湟州的炼铁作坊里开始的。内容比较匪夷所思,有不少家在内地的工匠都写信回家,让家人用闲钱大量收购黄金。
  黄金这种贵金属在北宋并没什么大用,一般只是做为首饰和装饰品使用,平常人家谁也不会去刻意积攒。况且黄金的价格很贵,一般家庭想积攒也积攒不起。
  北宋的黄金产地很少,据洪涛所掌握的材料,全国各州路总共只有登、商、饶、信、汀、南恩六州有金矿。
  登州属京东东路,就是后世的山东蓬莱一代;商州属永兴军路,就是京兆府东边,后世为陕西商县;饶州属江南东路,应该是后世的鄱阳湖以东、景德镇以西的地区。这里不光有金矿,还是很主要的铜产区,德兴市号称中国铜都。
  信州也在江南东路,后世被称作上饶市;汀州属于福建路,后世改成长汀市;南恩州属广南东路,也就是后世的广东省阳江市。
  一共六个黄金产区,四个全在长江以南,还一个登州离湟州比江南还远,最近的就是商州。可惜的是这里的金矿产量很低,总共三个矿场年平均税课三十五两左右,也就是说每个矿场的产量都不到二百两。
  北宋对金矿采取二八抽税,国家拿二成,剩下八成视情况由国家榷买,或者按照官价自由出售。按照元丰四年的记录,全年总共抽税和榷买的黄金总量为一万两出头,确实有点少。
  王冠家倒是可以帮着在汀州、南恩州、甚至登州购买黄金,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要想快速获得足够的黄金当货币,只能依靠这些商人。利润足够的话,黄金就算产自珠穆朗玛峰上,他们也能想办法给扣下来。
  除了黄金来源之外,洪涛还得设计一种重量合理、价值合适的金币做为标准币值。
  图案什么的倒在其次,啥样都成,最主要是得参考北宋的黄金价格,别忙活了半天又出现铜钱那样的结果,大家全不花金币了,都攒着铸造金佛。
  在北宋政府能控制的地区,黄金实行禁榷制,只有官价。最初的定价为十贯,而银的定价为一贯。不过银价浮动比较大,时涨时落,而黄金的价格比较稳定,基本是缓缓的上升。
  神宗登基时,市面上的金价在一两十三贯左右,到了元丰五年,市面上的金价也在十五贯以内。
  不过有些数据洪涛看不太懂,比如说紫磨黄金、上等金、次等金、金沙之类的品阶划分,互相之间的价格能相差二三倍,估计是纯度不同吧。反正紫磨黄金就是北宋最纯的黄金了,价格也最高。
  那黄金到底怎么区分纯度呢?古人靠观察和经验,比重这个玩意还无法精细测量,只能是大概其的猜。
  比如说紫磨黄金,就算是比较纯的,更纯的叫赤金,到底怎么个赤法洪涛也不清楚。他也不想清楚,因为他不准备用现有的纯度当标准。既然是自己发行货币,对不起,只能霸道一次了,就按自己的标准。
  古人已经懂得用汞来提纯黄金了,后世里起了个名字叫汞齐化。就是用汞和金沙加水研磨,黄金和汞形成汞齐,再加热把汞蒸发掉,剩下的就是黄金。如果还嫌不够纯,那就再把汞齐化过程反复几次,估计纯度怎么也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不过汞可是剧毒,稍不留意就得出人命,所以提纯黄金在古代是个很需要技术也很要命的活儿,一般人还干不了。
  洪涛不打算和古人抢这碗饭吃,也没必要改进提纯黄金的技术。他觉得在古人的基础上用最简单的方式获得相对更纯的黄金就足够了。
  办法很简单,把成色不足的黄金加入硼砂融化,里面的杂质就会被硼氧化浮在上层,去除之后就能提纯。而去除掉的杂质别扔,攒多一点用强酸溶解,过滤蒸发之后还可以得到一部分纯金。
  这就是洪涛鸡贼的地方,都能发行货币了居然还琢磨着如何去占小便宜。不是不开眼而是性格使然,干啥事儿要是不能占便宜他浑身就那么不得劲儿。
  但还不能强买强卖的占,必须动脑子斗智,这样占到的便宜再小他也觉得无比美妙,忍不住偷着乐。
第421章
黄金2
  以后任何人拿着黄金来铸币工坊铸造金币,都必须过提纯这一关,得到了大致相当的纯度之后才可以进行铸造。
  金币的铸造其实是最简单的,比铸造铜钱还容易,因为黄金软。不过为了减少磨损,里面还要加入四分之一的银,有点类似后世的18K黄金。
  图案也是洪涛自己设计的,正面为神宗皇帝大头像,转圈都是文字,写有元丰库平二钱。背面是个盘龙,龙头在中间呲牙咧嘴,龙身盘在周围形成一圈龙纹。
  每枚金币重二钱五厘,差不多十克,含金量二钱,很厚重压手,质地也比纯金坚硬的多,但又不像铜金合金容易氧化变黑,只要用手指搓一搓就会光亮如初。
  辅币就小多了,也薄,中间依旧带着方孔。这是为了照顾古人的生活习惯,他们就乐意把钱串起来携带,有皮钱包也想不起用,而是把一些零七八碎装在里面。
  两种钱币都是王大头的锻造工坊进行冲制,没错,不是铸造而是用冲床和精钢模具压出来的。合金辅币还会经过酸洗工序,出厂的时候有的地方锃光瓦亮,有的位置则像磨砂一般,看着一点不比金币气势弱。
  当然了,币值要相差许多,合金辅币一枚就是一文。按照开封的金价,一枚湟州金币可以兑换三贯足陌小平钱,也就是说一枚湟州金币顶三千枚合金辅币,反之亦然。
  原本洪涛还设计了两种辅币,十文和百文。但是经过走访调查之后发现,宋人不太习惯用这种大面额的辅币,他们总觉得吃亏了。
  其实大面额、小面额辅币都是一个意思,它们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只是用法律强行和黄金挂钩而已。
  但这个道理一时半会儿大家还理解不了,洪涛也没人手去挨家挨户走访专门做法律普及工作,干脆就暂且不发行或者小批量发行大面额辅币,给人民一个适应的过程。
  货币体系弄出来了,总得有个发行单位吧,不能说以后铸造工坊连铸币厂带银行全兼任,所以还得弄个银行出来。
  哎,这回莲夫人就可以粉墨登场了,她戴着金丝边眼睛、左手一架纯银小算盘、右手一只纯铜拉链公文包,身后还跟着紫菊、王六和王八三位女将。每个人的瞳孔都是方的,眼镜片后面闪烁着金属的光芒。
  别看洪涛舍不得修缮府衙,但他舍得盖银行。原本的化学实验室小院已经开始动工了,这里将会成为一座三层大炮楼,里里外外三层警戒线,还有地下金库直通悬崖后面的湟水。
  一旦防御不住敌人进攻,黄金储备就会从此转移上船,沿着湟水顺流而下直抵兰州。就算水流湍急不适合行船,这些黄金洪涛宁可沉在水底也不想留给敌人,只求玉碎不求瓦全。
  除了这四位银行女经理之外,她们还从渭桥镇、马尾城、凉州城调来了二十多个第三批、第四批儿童团的大孩子,开始重点培训业务知识,其中还有几位外援,都是王家带来的账房先生。
  以后银行的业务不光是发行货币、发放贷款、吸收存款和替当地政府审核预算,还要进行汇兑业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7/4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