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毒(校对)第2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4/477

  “你再生一个孩子就没了,自己看着办吧!”洪涛没解释更多,转头下楼了。
  “要公主呢?还是要儿子……不成,我得去问问大哥!”蒋二郎越是得不到解释心里就越没谱儿,把怪弩拆完装好,还嘀咕这事儿呢。
  反向滑轮弩,这真是后世的高科技,但实现起来却不太难。只要有了合适的材料,制作它的难度并不比制作一具反曲弓复杂,甚至更容易。
  洪涛在金明池的时候就琢磨过这种可以算划时代的远程冷兵器,不过当时没有弹簧钢片,也没有钢制滑轮可用,折腾了半天,全因为材料强度不够失败了,还差点让崩开的弓弦把自己打伤。
  但这种武器的详细图纸他没丢弃,而是留给了高翠峰,让他找人先研究着,有机会就做出来试试。如果能成功,那新军就又多了一种远程利器,完全可以取代钢板弩成为制式装备。
  和蒋二郎说的差不多,反向弩的优点就是弩臂向前、向内弯曲,使得弩的整体宽度减少了很多,从而也降低了重量。另外由于弩臂装在弩身中部,重心更平衡,使用起来也更稳定。
  这还不是最大的优点,它上弦非常省力,既不用脚踩也不用腿蹬,成年男子一只手就可以把弓弦拉满,越到后面越省力。
  这就是两对滑轮的作用,假如做成滑轮弓的话,可以持续拉弓好几分钟都不带松手的。换成普通反曲弓,张飞来了也拉不了那么久,稍微瞄准就得松手。
  这种变化有什么用处吗?那是必须的,否则后世的人也不会去研究这么一对儿计算起来非常麻烦的轮子。
  它能让弓手充分瞄准,并且增加拉满弓的次数。到了实战中,这两个优势就能决定一个弓手的射击精度和射击频率,作用大大滴。
  改成弩也照样用有,钢板弩得靠脚蹬才能上弦,射速要比弓箭慢。现在有了滑轮的帮助,上弦大大降低了难度,不敢说能有和弓箭一样的高射速,那也差不了太多。
  试想一下,钢板弩的威力加上每分钟好几发的射速,新军的投射密度会凭空增加好几倍,敌人承受的打击也就跟着高了好几倍。
  要说缺点吧,必须有,反向滑轮弩的缺点有两个。第一是造价要比钢板弩高,这一点洪涛还能承受,高的也不太多,主要就麻烦在那两对儿形状不规则还很要求精度的滑轮上了。
  第二是维护起来没有钢板弩那么简单,尤其是牛筋和丝混合在一起编制的弓弦,磨损到一定程度之后必须更换,否则很容易突然断裂,然后把弩手抽伤。而普通钢板弩真没啥需要维护的,急了抡起来还能当肉搏武器用。
  洪涛已经想好了,要把反向滑轮弩定型之后量产,逐步替换新军的钢板弩。火枪不能用,那就先拿反向滑轮弩凑合。这玩意不管在射击距离还是射击精度上真不比前装滑膛枪差,重量好像还要更轻一些,造价肯定也便宜。
  “这就叫欣欣向荣嘛……”有了领先的武器、畅销的产品、利益攸关的百姓,洪涛觉得未来还是很光明滴。
  尤其是城门外的两个小棚子更让他欣慰,那里是新成立的税监,前面排了两条长长的队伍,多一半都是长相各异的外族。
  他们就是通过这条古丝绸之路从中亚而来的商人,从服装上洪涛只能认出波斯风格和阿凡提风格,其余的一概不认识。
  但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带着货物进出甘凉路就必须交税!这种情况从五月初才开始,然后越来商队越多,让新任的税监菲尼克斯有些尴尬。
  当初安排人手的时候是他力主只招收二十名税警,湟州和凉州各半。理由就是税监的开支得压缩,不能养闲人。现在他终于见识到了什么叫大国,稍微往前走一步就是小国百年才得一见的盛景。
  此时这个老帅哥正带着十名税警挨个检查商队的货物,再根据货物的属性按照不同的税率收取税金。
  为了不让自己的名誉受损,他已经两三天没睡个踏实觉了,寅时就爬起来上班,往往到了戌时还没收工,天黑了没事儿,挂上汽灯加班!
第494章
没钱,就去借!
  “累死你个王八蛋!”洪涛对这一切全当看不见,更不主动去提增加人手的事儿。
  他对这头凤凰的长相比较嫉妒,再加上诗人的名头就全是恨了。在他眼里,长得比自己帅的男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岁都该死!
  犹太人已经把新税法补充完整了,在这方面他们还是挺有信用的,没在里面埋故意埋地雷,至少洪涛没看出来。
  他们的税法和大宋有本质上的区别,不太依靠行政命令,更趋向于完全靠经济手段调控。比如在粮食的税率上,按照新税法规定,粮税是最高一档的,比原来的二十抽一高多了,和黄金相同。
  这样一来就很少有商户会来湟州和甘凉路做粮食买卖,两地的价格差再算上税收,不光没钱赚还得赔不少。
  如此制定税率的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当地的粮价,在这方面他们谁的也不用听就知道粮食的重要性,同时也能看出来湟州和甘凉路并不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经济模式。
  所以像毛纺品、铁器、玻璃、蜡烛肥皂、罐头这类工业产品的税率就要低得多,从成本上鼓励外地商队多采购。
  不过这些税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时都有可能调整,并会及时在城门口的大黑板上用白粉笔写明。这块黑板叫做黑板报,专门刊登官府的动向。
  不管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也不管第一次来还是经常走动,谁也不用问,只需在这块巨大的黑板下面站上两刻钟,再花几文钱请个通译给念念黑板上的字,基本就能知道此时此刻的新规定了。
  那旧规定咋办呢?这事儿官府就不管了,因为已经有人先给做了出来。凉州城南门东边的几家拓荒民已经不全靠种地了,在自家土地上盖了好几座木头房子。
  一部分当做邸店,一部分做为酒楼和茶楼,买卖还挺兴隆的。在这里住店、存货、吃饭,都能享受一种收费服务,就是讲解本地律法,很受商人的喜欢。
  这还得拜凉州军管的福儿,城内缺少必要的民用服务设施。对于这个事儿王二建议过,能不能也开办两家邸店和酒楼经营,肯定比城外拓荒者的小店买卖红火。
  “军队有国家供养,官府有税收供养,为何还要与民争利?要是官府看到什么挣钱就做什么,以百姓的能力根本无法竞争,那他们该如何生活?”
  王二其实就是这么顺口一提,她也搞不清官府到底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但洪涛因为这个私下的建议就把湟州知州刘松、马尾城知县蒋大郎和大部分青年团、促进社成员给叫到了凉州,专门开会研讨。
  “若是官府没钱,遇到大事也不好办吧?”王二的建议其实也代表了不少人的想法,谁主政一方都喜欢手里有钱,不是说为了贪墨,而是可以随时划拨,干点什么事儿都方便。
  蒋大郎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因为他已经快被马尾城的7人代表折腾疯了。想修个新的市场让马尾城显得规整点,他们嘀咕好几天,结果拿出来一大堆数据,楞说现在的市场完全够用,没必要再花钱盖新的。
  不过这笔钱也没省下来,代表们说去碱厂的路太烂,干脆修修得了。蒋二郎忍了好几次没使用一票否决权,但心里很不痛快,到底谁是知县谁是百姓?
  这股子憋闷的来源就是帅司大人的馊主意,非要弄个什么代表制度。当时没看出来,合算这玩意后劲儿很大!
  现在又不让官府做买卖,蒋大郎很想问问,要是帅司大人没有那么多产业,该如何训练新军抵御西夏人。但鼓了半天勇气还是没敢说,只能比较隐晦的打个擦边球。
  “这个问题得两说着,本官能挣钱不假,但有谁敢站出来保证会用自己的钱练兵打仗?这只是一个没办法的办法,若想长治久安不可能总靠个人养兵。假如哪天本官奉旨卸任了,难道湟州和甘凉路都不过日子啦!必须得有个谁来都一样的规则,才能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官府没钱应对大事,完全可以和百姓借嘛。只要这笔钱用在正确的地方,本官觉得百姓们不会吝啬。毕竟这里是他们的家园,官员可以随便调配,难道百姓也能随时搬家?”
  洪涛特意叫这么多人来开会,不是想讨论王二的建议对不对,而是想借着这个机会讲一讲该如何按照新规则当好管理者。以前官员那一套不好用了,必须与时俱进。
  否则等自己一离开,换上个思想比较守旧的大宋官员主持工作,湟州和甘凉路的新政马上就得土崩瓦解。只有让管理者和百姓都习惯、认同新政,才有可能保存住这份成果,不让它轻易荒废。
  “和百姓借钱……恐怕除了大人的威名,其他人都没这个本事吧。”
  此话一出不光蒋大郎傻眼了,在座的大部分人眼里都有些失望。说来说去还以为帅司大人能有什么高招儿呢,这种办法连个小吏都明白结果,根本没可能性。
  历朝历代只听说过官府给百姓加税,或者干脆抓走白干活儿,借钱?谁敢借,不还咋办?难道让百姓去州衙里搬东西抵债,这不是笑话嘛。
  “哈,我就当你是在夸我。这件事儿没法靠说来证明,这样吧,本官不出面,就由刘知州和紫菊操办,以湟州银行的名义向百姓借一次钱,咱们大家看看效果如何?”
  对于众人的失望洪涛看在眼中,心里美滋滋的。他不是贱骨头,而是觉得手下人里没有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辈,很欣慰。
  不明白没关系,可以慢慢学,学不会没关系,可以去做别的工作。但一个人心术不正、为了掌权就不择手段,脸皮都不要,就真没救了。这样的人能力越强危害性越大,再聪明也不能重用。
  “再多问一句,有没有人愿意和本官打赌,就赌钱能借到手,不光不会赔,最终官府还会赚。注意啊,官府不许用任何强制手段,也不能给债主任何优惠政策,只许承诺合理的利息。”
  看到众人都大眼瞪小眼不吱声,洪涛决定再刺激刺激他们。这里的官员年轻人居多,满脑子新思想但缺乏经验。能把养父、老师赌赢,对他们而言不是惶恐而是荣誉。
  “属下赌了,一枚金币!”王十带头表了态,要是养父自己去借钱,她必须相信可以借到。但是让湟州银行出面借,还不许给优惠政策,又得付利息,最终还能赚钱,这事儿不管用哪种术数方法计算都是不可能的。
  “属下再加一枚!”王二和王十是一对儿狼狈为奸的怪胎,既然一个要冒险,另一个必须跟进。
  “大人,末将不敬了……算我两枚!”蒋二郎心底的怨气很浓郁,非常乐意见到驸马吃瘪。
  他倒不是反对新政,只是觉得有点过了,能趁这个机会把驸马斗败,说不定可以让新政稍微收敛收敛,顺便也让自己这个城主当得舒服点。为了这个目标他不光押上了自己的全部家当,还冲着蒋二郎玩命使眼色。
  “末将斗胆问一句,能不能押注在大人这边?”蒋二郎对政务不太关心,更搞不懂这些事情到底有什么含义。但他对帅司大人开出的赌局有自己的见解,不光没跟着哥哥一起押注,还要站在对立面上。
  “想什么呢,本官向来是吃独食的。古人云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枚金币就把你哥哥卖了?”
  洪涛真不乐意在打赌的时候找同盟军,支持自己的人越多就意味着自己的收入越少,以一博众、大杀四方才是当庄家的意义所在。
第495章
公债
  “末将放弃……”一看帅司大人铁了心不带自己玩,蒋二郎干脆不参加赌局了,当了旁观者。
  “我说你们几位也别光看着啊,好歹来点嘛。四个人押两枚金币如何?赢了就能翻倍。本官的赌品向来过硬,一把一利索,绝不拖欠!”想作壁上观的人不止蒋二郎,四名犹太大拉比也没加入赌局,这让洪涛很不满意。
  “尊敬的大人,赌博是魔鬼发明的,我们族人不需要尝试一夜暴富。”这次代表族群说话的换成了老骡子,他的声音很低很浑厚,语速控制的也恰到好处,听起来真有点神圣感,不愧是个老神棍。
  “恭喜你萨米基纳,汉语学的不错,都会绕着圈子骂人了。来来,莲夫人,你登记造册,把赌资先收到金库里。一定要单独存放,别和公款混淆,这些钱很快就要成为你的私房钱了。”
  这就是洪涛痛恨宗教的原因之一,他们太难忽悠,对于一个大忽悠而言,有信仰的人就是天敌。不参加就不参加吧,自己并没损失,只是莲夫人就要少赢点私房钱了。
  七月底,湟州银行贴出了布告,题目非常难懂,公债!几乎没人能明白啥叫公债,难道借钱还分公母吗?
  但内容极度吸引人,原来公债就是官府想借钱,称为公债确实没错。而借钱的对象不是大商号、也不是富人,是所有人!
  湟州银行代表湟州府衙向所有本地居民借钱,为期二年,到期之后不光返回本金还给利息。利息不低呢,和市面上普通私人借贷相差无几。
  借多少呢?三千枚金币,不能算太多钱但也不少。按照大宋的比价,这就是九千贯足陌铜钱。放在开封可能不值什么,搁在湟州就是一笔巨款。
  除了借钱数量和偿还时间之外,布告上还写明了用途,三千枚金币将全部用来扩建湟州城。这个事儿是湟州人都盼望的,11人代表已经提过不止一次了,但都由于州衙没钱而搁置。
  大家为什么想扩建湟州城呢,因为随着正式居民和外地客商的增多,原来的州城已经完全不够用了。
  城内越来越挤、越来越乱、越来越脏,尤其是以前盖的那些低矮土坯房,在风雪楼和很多新式建筑的衬托下,怎么看怎么别扭。
  现在大家都比以前富裕了,也有能力翻盖旧房子,但是真动手的没几个。原因很简单,原本的地基太小,房子挨着房子根本没有扩展的空间。谁乐意多花钱盖房子,结果还是住那么大点面积呢?
  这不光是生活舒适度的问题,还是湟州人的脸面问题。每次听到外地客商说这座城市还不如他们家乡的小镇,本地人的心里就不是滋味儿,谁不愿意听别人夸自己的家乡啊。
  可这座年久失修的小城真没法夸,要夸顶多也就是把风雪楼单拿出来,说它从外观到内饰、从菜品到服务都不比开封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4/4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