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毒(校对)第2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1/477

  不管是黄河、淮河、长江、还是运河,两岸都会有纤道,且有法律规定,任何人都不可以占用这些特殊的道路,只允许纤夫行走,就是为了保证船只通行。
  洪涛让温家造这种快速纵帆船出来并不是为了运输,而是打算培养自己的船匠和水手。他干啥事儿都不会完全信任别人,能自己掌握的必须自己掌控。
  当然了,这种小帆船也是一种实力的展现,它可以用优异的性能告诉王浩那群海商,别拿自己不当干粮,咱肚子里是有干货的,也让他们有个期盼。
  另外也是给工匠们上一课,如果不把这些造船匠压服,他们很难改变原本的工作习惯,你说啥他们都认为是外行瞎指挥,无法展开合作。
  “这种船能行?”看到没,模型还没做完呢温老头就开始犯嘀咕了。这位帅司大人造船的方法和他们的传统手艺有很多本质上的差别,自然而然的就会排斥。
  “大人的船想必是有诀窍的……”王浩不太懂造船,但他相信温家的手艺,又相信驸马的能力。两边都不能说错,也不能说对,只能和稀泥。
  “某要慌,本官从来不以理服人,更愿意先摆事实。成不成造出来试试不就知道了,工钱本官出,木头随便用,可行?”
  洪涛就知道他们要有这种反应,有反应就对了,没反应才不和逻辑。后世有一句话很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也云过,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对,造一艘试试便知!”王浩对这个建议举双手双脚赞成。
  “只是大人这艘新船体量不大,如何能运载沉重的货物?”不过他也不傻,不会造船还不会看嘛,一艘五丈多长的小船就算能造八层高也装不了多少。
  “装载货物的船先放放,把这艘船造出来看看效果。如果本官的法门可用,那就按照本官的方法造船,要是这艘船不合用再由温老爹定夺,如何?”
  用来专门装载货物的内河船洪涛也有方案了,不过那种制造方式更天马行空,要是没有一定的信任谁也不会相信。
  “使得!老三,你去挑木料。老大跟我去排滑木,小二,你陪着大人把下料的尺寸搞明白。来来来,开工了、开工了!”
  说心里话,温老头并不太讨厌这位年轻的帅司大人。他是有点喜欢指手画脚,但脾气挺爽快,成就是成不成就是不成,没打算用官威压人。
  老百姓不怕当官的指手画脚,就怕当官的瞎指挥。只要木料趁手,造一艘五丈长的小船费时不过三四旬,还不耽误自家工钱,试一试没什么关系。
  而且温老头还藏了个心眼,把二儿子留在了帅司大人身边,说是要研究木料尺寸,其实就是想偷学。
  把尺寸关系都搞明白,这艘船的模型也就没啥秘密了,万一真是好船温家不又多了一项手艺,这就是劳动人民的狡黠。
第525章
自筹粮草
  “温大虎是吧?来,先见识见识本官的新工具。你们俩别傻看着,过来一起学。这位温家哥哥可是造船的好把式,学不会不许吃饭!”
  温家想偷学自己的手艺,洪涛心里和明镜一样。他们的小狡黠在彭大、王大头、胡家、武家身上照样存在。自己怕他们学吗?不光不怕,还得求着学。
  洪扒皮的独门绝技是这么好学的?谁沾上谁就离不开了。这不是手艺,而是鱼饵,吃了就得上钩,吐都吐不出来,钩子上带倒刺!
  “这叫圆规,看,这么一转就可以画个圆,圆的大小调下面的刻度即可。这叫角尺、丁字尺、水平仪,想横平竖直全靠它们。看到这个吗,它叫做三棱比例尺,可以把图纸上的尺寸瞬间转换成实际尺寸,反过来也一样。嘿嘿嘿,这都是我爹爹发明的,厉害吧!”
  洪涛一挥手,宸娘和赵佣就冲了上来,一个从包里往外掏家伙,一个负责介绍每种工具的具体用法,有些还要做出现场演示。
  把温大虎讲得一愣一愣的,还不敢不耐烦。两个孩子拿出来的工具他是没见过,可马上就能发现其妙用,想不看都不成。
  “大人为何要先造小船?再有两个月就入秋了,大船如不加紧准备冬天一来就要拖到明年。”
  看到驸马闲了下来,王浩赶紧凑上去小声耳语着。他关心的不是造船,而是大名府工坊里的产品。借着造船的时间表,可以间接的搞清楚工坊的建造进度。
  “不急、不急,本官造大船非常快,从无到下水一旬半即可。且不用一艘一艘造,只要人手足够,十艘一起造依旧是一旬半。叔父不用担心无货可卖,除了甘凉路的货物之外,此地很快就可有生铁出炉。由这里直接上海船路途更近,也不失为一笔好买卖吧?”
  造船厂的事儿王浩办的很给力,此时就该给颗甜枣吃了。别的东西洪涛拿不出来,生铁随便装。高炉和焦炭炉已经不是啥高级玩意了,在胡家工匠手里比火炕难不了多少。
  只要它们一起来,想停都停不住,再加上足够数量的厢役劳动力,产量很快就能超过渭桥镇。毕竟这里的铁矿和煤矿几乎在一起,原料充足。
  “还是大人想的周到,此地盛产生丝,价格比两浙路要低一些,可以拉来散茶,运回生铁和生丝。”王浩一听生铁可以敞开数量供应,心中最后一点忧虑尽消。自己赚钱了,也就有心情替帅司大人考虑了。
  “散茶先不需要,大米倒是可以继续。”目前洪涛真顾不上民间喝茶的习惯,再说了,大名府又不要黄金储备,他们爱喝啥就喝啥。
  “大米?大人有所不知,此地和南边的澶州都有百万石谷米粮仓,虽然大多是供应边军的,但粮价并不比两浙路高,算上运费说不定还要低一些。”
  王浩觉得这位帅司大人有时候明白有时候糊涂,往湟州运粮是那边没粮食,往大名府运粮,这不成从渭桥镇收购泥炭运往磁州一样了嘛,必须赔,否则就没天理了。
  “官府的粮食不由本官支配,想开矿、造船、修码头、建工坊都需要人手,他们的口粮总不能也等仓司大人批。叔父心里应该明白,本官走到哪儿都是不合群的异类,同僚无不侧目,想从他们手里及时拿到粮食几乎不太可能,只有靠叔父鼎力相助。”
  说起粮食问题洪涛不由得也发起了牢骚,皇帝还是不敢完全相信自己,或者说他能相信,朝臣们也不允许他把整个河北地区的军政大权全交给自己。
  所以在这里发展和在湟州比起来有优势也有劣势,资源丰富、人力充沛是优势,各种关系、各种羁绊算劣势。
  换成别人来干自己的差事,三年?三个三年也搞不定。从这点上讲大舅哥看人还是比较准的,就知道自己有办法对付。但他从来不问啥办法,因为只要一问就得掏钱!
  “大人封王指日可待,我大宋只要有大人在北朝也无需多虑。”王浩此时才算听明白,合算这位侯爷是掏自己的钱给朝廷办事。
  怎么说呢,如果有人和他讲这种故事,必须一嘴啐回去。昏头了吧,世上还能有这样的官?但现实就摆在眼前,想不信都不成,只有佩服、崇拜外加自愧不如了。神就是神啊,视钱财如粪土,凡人真比不了。
  “北朝?叔父以为本官调任和北朝有关?”恭维话洪涛不想听,可是王浩的恭维话里有个很敏感的信息。
  “……不瞒大人,小人和朋友平时饮酒时也会谈起朝廷大事。大人在西北打得西夏人几年不敢犯边,却突然被调任大名府,想来官家不打算再对西夏用兵,而河北又是据北朝南下的军事要冲,派大人来此难不成真为了改桑林为白叠子花田?”
  私下里谈话时王浩还是挺真诚的,也没把驸马当做朝廷一品大员对待,能说的不能说的都愿意聊聊。同样,这位一品大员也确实没有相应的官威,要是不穿朝服扔到大街上和街头混子也差不多,甚至更次。
  “哈……看来有些事儿还得重新筹划,连江南的商贾都知道本官来此为何,想那北朝君臣也不是傻子。”
  一言惊醒梦中人,原本洪涛以为自己没那么有名,仅仅也就是在西北战场和相熟的商人里呈呈威风。
  现在看来不尽然,假如北朝有一位能攻善守的大将调到了宋辽两国边境的南京道,想必北宋君臣也不会视若罔闻、不搭不理。
  “叔父请自便,本官还有一些军务要处理,失陪!”一想起这件事儿洪涛就静不下心造船,但又不舍得走。这里确实离不开自己,光靠一个模型和一张谁也看不懂的图纸,温家啥也造不出来。
  “黄蜂,去把姬夫人请过来,再让工程兵在此给本官搭一座凉棚。”凑合是洪涛的绝技,如何能既不离开造船厂又可以随时办公呢?
  船匠们的工棚自己不想去,里面卫生条件太差,搞不好还有虱子跳蚤。干脆就在河堤上搭个西瓜棚吧,只要能避免太阳直射就不会太热,河面上的小风一吹再弄根钓鱼竿……齐活,给五星级宾馆都不换!
  高高的黄河大堤上突然出现了一座凉棚,四周无遮无挡老远就能看到,很是扎眼。而且这座凉棚建的规格太高了,全都是怀抱粗的大圆木,有些连树皮都没刮干净,远看有点像一座宫殿的框架。
  开国侯要在大堤上建宫殿!这还了得,第一个不乐意的就是当地的大户。他们就守在黄河边上居住,这道大堤可是生命线,一旦溃决全得完蛋。
  可是没人敢来这里找开国侯表达不满,于是就开始去县衙私下反应情况,赶上村镇里出过进士啥的,直接就向县里递了诉状,状告开国侯王诜行为不检、草菅人命、为害乡里。
  结果还巧了,南乐镇属南乐县管,可是这段河堤不在镇里,正好位于南乐县和魏县的交界处。两位知县谁也不想去触这么大个霉头,互相推诿了好几次,实在没辙了才连诀来到了河堤下面。
  “啊!父母官来了,他们有事儿吗?”洪涛正坐在特制的双人躺椅上和富姬一起喝着冰镇酸梅汤、吃着奶油大冰棍,玩夫妻双双把鱼钓呢。突然听说来了两位知县求见,不能穿着坎肩和沙滩裤露面,又懒的起来换袍服。
  “他们说有人状告大人破坏河堤,是……为祸乡里、草菅人命……”黄蜂真想大声笑出来,活该啊。别人都在忙,让你整天在这里搂着夫人混日子。
  “我靠,真敢整词儿,都草菅人命了。在大堤上盖宫殿,难道他们认为本官属王八的!你去告诉他们,这是瓜棚不是宫殿,什么眼神啊!本官正在忙于公事不便相见,以后再有事就去府衙里找周主簿商议。”
  洪涛接过状纸让富姬给自己大概读了读,差点没抢过来扔到黄河里去。同时也对大名府的政治状态有了切身体验,想在这里推行自己的新政,不杀得人头滚滚根本不可能。
  保守势力太强大,几位乡绅一嘀咕就能把知州给告了,还不怕打击报复。他们哪儿来的自信?别问啊,背后肯定有人撑腰,兴许还不是一个两个。
  这两位知县恐怕也是来看热闹的,和他们废话一点意义都没有,索性就不搭理了,有本事你把本官的瓜棚拆了,没本事就忍着吧。
  自己真没功夫搭理他们,新船的龙骨刚刚成型,下一步就该上船板了和拼接桅杆了,全得自己盯着。钓鱼只是假象,避人耳目用的,要不是搂着富姬能瞒过黄蜂?
  这几天除了指挥造船之外,洪涛只干了一件事儿,就是通过富姬详细了解辽国边境的事情。她已经在南京道、西京道转悠两年了,与辽国百姓、官员、军将都有接触。
第526章
山川督察院
  了解这些东西其实只是做铺垫,王十正从开封赶来,只要她一到,大名府路的反间谍工作就要正式拉开帷幕。不管能不能彻底决断辽人的窥视,最少也得保证不让他们能随随便便就知道自己的动向。
  间谍这个词儿并不是后世发明的,它起源很早,到底是什么时候洪涛没考据过,但在北宋的公文里就能看到。
  前两年神宗皇帝下过诏书,除了褒奖安肃军抓到一个探查州城军事部署并画图准备逃跑的辽国间谍之外,还责成安肃军以后再遇到此类事情,别等对方都要跑到边界了再动手,最好在自己国家境内抓捕,以免引起不不要的外交争端。
  另外仁宗朝的名臣包拯出使辽国的时候路过雄州也曾指出:本州衙校及诸色公人等,多是彼中人户充役。凡欲商量处置事宜,必被窥伺,往往先意漏泄,窃恐浸成大患。
  可见北宋君臣对间谍、反间谍工作还是挺重视的。但因为技术手段和观念的问题,还仅仅停留在让各州军自己挑选、收买边民打探情报的水平上,并没有建立起成系统的专业队伍。
  洪涛就准备改进一下北宋比较业余的情报手段,先成立专门的情报部门和反间谍部门,再着手培训专业的情报人员。目标不仅仅是辽国,以后还得包含西夏、吐蕃、大理、回鹘、鞑靼,甚至高丽、日本、麻逸等等。
  眼下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对大名府城和邯郸县城进行初步梳理,把有可能存在的辽国间谍尽可能多的找出来,然后挨个制造偶然事件进行灭口。
  既不给辽国提供责难的口实,也没必要让北宋朝廷知道,他们的小心肝太脆弱,受不起这种惊吓。
  这个部门的名称洪涛已经想好了,必须得找个特别有品位的,不能总让古人耻笑自己没文化。它叫山川都察院,对外宣称的工作是勘察高山大河、平原湖泊、丘陵小溪的风水走势。
  收集资料,以便让帅司大人能根据老天爷的意愿在人间建城、挖渠、垦荒、筑堤,别因为会错了意引起上天的不满。
  这理由太尼玛无耻了,天生就带着神棍色彩。我来村里逛逛你敢说不让?不让就是故意阻拦帅司大人顺应天意。万一这条水渠挖错了位置引来老天爷怪罪,发起滔天洪水,你担待的起不?
  “嘻嘻嘻嘻……此法甚秒,若是再配上比较特殊的服饰,仙风道骨一些,说不定还能为大人……不,是为陛下招来许多信徒……”
  不等洪涛解释此名的来历王十就融会贯通了,甚至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打算披上宗教的外衣行苟且之事。
  “你给我打住,为谁也不成。我们做的全是光明磊落、利国利民的好事儿,怎可借机行邪教之实。休要啰嗦,速速去儿童团驻地挑人,不许多,十名!”
  洪涛不敢再让王十说下去了,生怕自己禁不住诱惑。其实从某种角度衡量造反比改革省心多了,不用瞻前顾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1/4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