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毒(校对)第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477

  在沈括眼中,西夏就像是街头的泼皮无赖,既不会致命又非常恶心。在宋国和辽国之间,这个无赖把什么叫有奶就是娘、朝三暮四、毫无信义诠释得淋漓尽致。
  可是吧,不管宋国还是辽国还都拿它都没什么太好的办法。你尽遣主力去攻打它就向后撤,留出空间来和你周旋,且西夏武力值还不低,轻而易举很难被完全打败。且两国又不敢举倾国之力讨之,深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可不理吧,它就有事没事儿的过来占便宜,今天抢你个村子、明天夺你个镇子。从锅碗瓢勺到人口牲畜什么都要,一分钱不嫌少、一万块不嫌多,乐此不疲。
  大白高国,这才是西夏国的本名,汉语称为白高大夏国,简称夏国。因其位于宋国西北,故称西夏。
  夏国的主要民族是党项,为羌族的一支,羌笛何须怨杨柳里的那个羌。
  这个民族历史挺久远的,以前是吐蕃的一部分。后来党项羌和吐谷浑联合起来反对吐蕃,吐谷浑被灭了,党项羌一看苗头不对干脆就依附了唐朝。
  安史之乱以后,郭子仪怕这些异族趁机闹事,建议唐代宗把党项羌迁到了银州以北、夏州以东的地区,这里正好是南北朝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大夏国故地。
  迁过来这部分党项羌被称作平夏部,也就是后来西夏皇族的部落。
  唐僖宗时这部分党项人的首领拓跋思恭因剿灭黄巢起义有功被赐李姓,封夏国公。夏、绥、宥、银四州慢慢就成了拓跋氏的私人领地。当时这部分党项军队被称作定难军,打仗比较厉害。
  此后的百十年,党项羌俨然成了西北地区的一股藩镇势力,不管中原谁主政都依附于谁,要政策、要投资,但绝不参加战争,在一边偷偷的修生养息。直到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它也依旧低眉顺眼的归顺,被委以夏州节度使一职。
  古人云一山难容二虎,以老赵家的尿性是绝对不允许有藩镇势力存在的,于是宋太宗就着手准备削藩。
  可惜事与愿违,李家运气好提前得知了消息,然后就反了。但依旧没建国,直到李元昊继承了夏国公位子时才正式称帝。
  建国初期西夏与宋国、辽国都打过几次大仗,胜多负少,这才稳住了局面,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谁也不能一口吞掉对方,但谁又都不放心谁,有事没事还得打一打,打完了再接着谈,往复循环、周而复始。
  但是吧,历代由所谓能人凭借一己之力建立起来的政权都不太稳固,因为根基是人而不是制度,人一没根基就垮了。
  李元昊死后西夏内部也陷入了权利争斗,今天你杀我、明天我杀你,纷乱不堪。目前西夏的真正掌权者和清朝末期一样,是皇帝的母亲梁太后。
  神宗皇帝之所以想要对西夏大动兵戈,也正是看到了其内部不稳,西夏皇族刚刚叛乱。虽然没成功,但对西夏国力损耗不小,想借此机会一举平定这个心腹大患。
  “存中以为如何,可否一劳而永逸?”这些东西洪涛在两位丞相给的资料里看过了,写得更仔细。
  “……不易……”也就是沈括这种理科生的思维模式,换个别人百分百会说肯定赢,吾皇高瞻远瞩,万岁万岁万万岁。
第115章
先知彼(上)
  “为何?”洪涛自然也认为神宗皇帝此次的算盘打错了,别问为什么,只因为历史上西夏是被蒙古人灭掉的。也就是说它这次不仅不会输,还能欢蹦乱跳的活好久呢。
  “夏国军力不弱,且战法相克……”沈括长叹了一口气,继续给洪涛解释详情。
  西夏全国有300万人左右,但它的军队数量高达50多万,而且是常备正规军,临时征召的还不算。
  而宋国有1600万户,壮年男性人口2000多万,真正的作战部队也就60多万,所以说两国在单一兵力对比上并没太大差距。
  至于说厢兵,那玩意不算兵,甚至连民兵都算不上,当做农垦兵团或者建设兵团更合适,只是一群军事化管理的民夫。
  平均5个人养一个兵,是不是太穷兵黩武了?必须算啊,在此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就算10个人养一个兵也是非常困难的,西夏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很简单,西夏的兵不用养,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当兵打仗区别不大。拿上武器就是士兵,放下武器拿起鞭子就是牧民,连适应期都省了。
  而且西夏的士兵才真叫义务兵呢,他们去打仗的时候从马匹到装备都是自己准备,国家不管。死了活该也没有抚恤金,仗打输了各回各家也没工资,赢了就把战利品分分。抢的多就赚得多、抢的少就赚的少。
  这就是游牧民族的优势,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时代,和天灾斗、和瘟疫斗、和病虫害斗,活下去着实不易。
  相对于中原的农耕民族而言,他们每天都等于在打仗,对生死看的比较淡,狼性更浓郁,不抢不杀他们自己就活不下去。打仗不用动员,也不用讲大道理,只要许诺随便抢,抢的越多越光荣、杀的越狠越英雄就足够了。
  所以不管在亚洲还是欧洲,北方游牧民族打起仗来总是占优的。南方的农耕民族只能在武器装备上玩命琢磨,以期能抵消掉对方的优势。但大部分时间也只能被动挨打,稍不留意就得大败。
  西夏以族帐为最小单位,凡15岁到60岁的男丁都是征兵对象。每帐如有两丁就抽一正兵、一辅兵组成一抄,每帐有4丁就抽两抄。你家要有5个男丁,那恭喜你,剩下的1个可以不用去参军打仗了。
  兵有了,装备呢?也不是一点不给,但和不给也差不多。遇到打仗的时候,每个正兵发给一匹马、一匹骆驼,但死伤了要赔偿,故被称作长生马、长生驼。
  另外按照官职大小还会发给中高级军官一些旗、鼓、枪、剑、棍、棓、粆袋、披毡、浑脱、背索、锹、镢、斧、箭牌,铁爪篱等,普通士兵屁也没有。
  粮饷就别想了,打赢了随便抢,抢回来上交一部分剩下的自己分。打输了……都尼玛输了还有脸要钱,赶紧滚回去养马养羊,准备下一次打赢了再抢回来吧!
  他们把打仗做为一种投资,既然是投资那肯定是有赔有赚的,谁也不会因为没拿到粮饷不满。
  现在有些年轻人张嘴闭嘴就谈武力值,这种武力值谁乐意要?谁想整天拿命去赌博。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给大家的印象是好战、善战,可谁又仔细琢磨过他们为什么好战善战呢?
  如果和宋人一般吃的饱、穿的暖,兜里有几个闲钱了还可以去瓦子里看看杂耍,或者带着一家老小去夜市尝尝小吃,谁乐意风餐露宿行军、顶着箭雨冲锋?
  这种勇敢是假的,那不叫勇敢叫生存,不打仗就会被饿死,不勇敢成吗?
  在军制上西夏模仿的还是宋朝那一套,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统帅部,军队分为左右两厢,下设12监军司。
  黄河以东为左厢,下辖神勐、绥州、宥州嘉宁、威州、西寿保泰、卓罗和南6监军司。黄河以西为右厢,下辖朝顺、甘州甘肃、瓜州西平、黑水镇燕、白马强镇、黑山威福6监军司。
  后来又增设翔庆、中寨、天都、沙州、你合饿州、嘉宁6个监军司,合计18监军司。
  每个监军司设都统军、副统军、监军使各一员,以贵戚领其职。余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官数十,不分蕃汉悉任之。
  在兵种上西夏军队和宋朝军队区别很大,主要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其中几个军种比较有特色。
  铁鹞子,西夏军队中的主要攻坚力量,人数3000左右,全部是重骑兵,分成10队,队长都是善战将领。这些骑兵和马匹都穿戴重甲,冲锋时骑手和马鞍绑在一起,死了不坠马,也就不会影响冲锋速度和阵型。
  卫戍军,有点像宋朝的上四军,人数在3万人左右,但却配备了7万辅兵,可见其精锐程度。这支军队也是专门守卫皇城的,一般不离开兴庆府。
  质子军,是从西夏贵族中选拔的子弟兵,人数5000左右,由皇帝亲自指挥。平时负责守卫皇城,或者陪着皇帝外出,基本就是中央警卫部队。
  擒生军,正军3万、辅兵7万,他们的主要工作除了打仗之外就是抓奴隶和抢东西。
  泼喜军,这是西夏的炮兵部队,会用骆驼携带一种叫旋风炮的装备,可以把拳头大小的石头远远扔出去攻击敌人。至于旋风炮是什么模样沈括也不知道,但从它的人数上来估算,这种装备应该用处不大,才200人左右。
  山讹,也叫步跋子,是西夏步兵里的精锐部队。全部兵源来自山民,据说在山间行走如履平地,远途奔袭能力非常强,有点像后世的山地部队。
  撞令郎,在俘虏中选拔兵源,战时由这支部队先冲锋,减少西夏部队的伤亡,说白了就是用外族当炮灰。
  另外西夏还有很少量的水军,主要布置在境内大河附近,估计是防止宋朝水军突袭。其实这个军种完全多余,逆流而上对于宋朝水军来讲也是难题。
  除了军队比较强悍之外,西夏人的炼铁和锻造技术也有独到之处,规模不大小而精。最有名的就是西夏剑、神臂弩和瘊子甲。这三样装备沈括都亲眼见过,连他也啧啧称赞。
第116章
先知彼(下)
  西夏剑和神臂弩洪涛也见过,自己家里就有一把皇帝赏赐的西夏剑,又是镶金又是宝石,装饰得很华丽,确实比宋朝禁军配备的刀剑硬度高一些、锋利一些,但也仅仅如此。
  在洪涛看来这种剑就是用生铁反复锻造,再加上后期热处理得当,工艺上没什么太难的,但产量不会很大,仅手工锻造这个工序就限制了其规模。
  工匠要把先把生铁加热,不断敲打使其内部杂质剥落,降低碳含量。韧性无非就是后期热处理时控制降温速度,和生产灰口铁的原理类似。
  说白了这种剑就是一种钢,但含碳量很难准确把握,所以制造起来成功率也低。就算其再锋利对战局也无关痛痒,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就算西夏军队中的军官也不是人人都能佩戴此种宝剑,象征意义更大。
  神臂弩到是个好东西,不过这玩意宋朝也能自产,换了个名字叫神臂弓。说是弓,其实还是弩,只是个头放大了不少。因为宋朝缺少质量好的牛角,为了获得差不多的射程和威力只好放大尺寸,这也是不得已的事儿。
  瘊子甲比较难用语言形容明白,沈括只是说这种甲片上有突起,就像是长了一身瘊子,故此得名。
  此甲是一种鳞甲,由一片一片的铁片串联拼接而成。这种甲片四周很薄中间凸起,硬度比熟铁高,相同面积重量就比熟铁轻。这样能多串联一些甲片在身上,甚至头脸都罩上,有效的防御了箭矢的攻击。
  在沈括看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锻造技术,到了洪涛眼里就是小儿科。瘊子甲的甲片之所以轻薄且硬度高,无非就是冷锻呗。说白了还是铁片,比碳钢的性能还要差一大截。
  而且采用冷锻的制作工艺有个大问题,和西夏剑一样,产量。在没有大型锻造设备的情况下,采用冷锻方式会非常耗费人力。甲胄和兵器如果没有数量规模,有和没有基本就差不多,对战争没什么帮助,也不用太过关注。
  “西夏国内经济如何,两国互榷时多以何种商品交易?”对于西夏的军事力量洪涛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总体上讲情况不乐观。
  本来人家就骑兵多,现在还有了配合默契的多兵种和犀利的武器,尤其是远程武器神臂弩,这让宋军在对阵中占不到太多便宜,怪不得能在相持了这么久的战争中略占上风。
  也就是西夏国力撑不起再多的装备,边上又有一个辽国虎视眈眈,否则宋军可能连防御都够呛能防住。这已经不是谁指挥能力强弱的问题,而是全方位的被压制。
  但洪涛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军队和武器,再厉害的西夏军队也是由人组成的,是人就得吃饭、生产、生活。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又不能速战速决,结局就只有一个字,死!
  “西夏产良驹、橐驼、牦牛、羊、青盐、麝脐、皮毛,种麦、黍、荞、稞、秫、粳、麻、萝卜、蔓菁、蕖菜。以平夏地区水草最为丰腴,其余各地莫不贫瘠,戈壁大漠甚多。然其扼守东西通路,也多从西域各国贩来货物,珊瑚、乳香、白氎、玉、硇砂、檀香、玛瑙、琉璃都有之。互榷以青盐数量为最,麝脐、皮毛、橐驼、羊、玉、琉璃多有之。青盐曾多次受禁,每次夏国使节来朝总是提及此物。”
  沈括确实做过功课,对西夏的内政外交军事都有所了解,谈起来一点不勉强,期间还谈到了宋朝对西夏采取的贸易战。
  宋人打仗还凑合,但做买卖的本事堪称一流。眼见在军事上无法获得利益,转而就在经济上出招了。
  西夏虽然守着河套地区,但国土大部分依旧是山区和荒漠,粮食并不富裕,物产也不太丰富。唯独从盐湖里弄来的食盐特别富裕,于是就大量向宋朝出口,用来换取国内所需的粮食、茶叶、铁器、丝绸等物。
  宋朝政府干脆就拿青盐开刀,严禁进口,让西夏很是难受。后来西夏政府也学聪明了,你不是不让我通过正常渠道出口嘛,那干脆就玩走私吧。
  宋朝实行盐榷制度,所以盐价比较高,一旦西夏的低价青盐入境势必会影响宋朝的榷盐销路,一举两得。
  但和宋朝政府玩经济西夏人还真不是个儿,眼看边境走私青盐的数量越来越大,光靠抓了砍头也不是个事儿。因为青盐一入境,抓的、砍的大多是自己百姓,对敌国一点伤害都没有。
  咋办呢?宋朝政府干脆就在宋夏边境地区放开榷盐交易了,然后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海盐运过来,用比青盐还低的价格出售。
  西夏的盐湖里产盐量再大也顶不住取之不尽的海盐啊,老百姓也不在乎青盐比海盐更好看、更好吃,反正都是一个味儿,咸了就成呗。
  结果不用禁止走私,走私犯们干脆全改行了。继续从西夏贩盐到宋国无利可图,往内地贩运的话……有几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4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