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校对)第3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4/609

  若是改变对后世可有影响?
  沈兵不知道答案,他只知道新一轮的宣传战又要开始了。
  这一轮宣传战当然是主打肥料。
  做法依旧像之前一样画成简画然后图文并茂的复制数千张再送往楚地。
  只是送往楚地的难度稍有增加,因为经过之前的宣传战之后楚国贵族都有所防备。
  然而这事却是防不胜防,尤其南方人使用竹制器具十分普遍,比如渔民用的竹排,随便一节锯断了藏进传单想找都找不出。
  于是又重复出现之前一幕,而且较之之前的冲击更是有过之无不及。
  楚王启那边收到新传单后不由大惊:
  “秦人竟有沤肥增产?此事是真是假?”
  项燕想了想就回答:
  “大王,以之前舂米水车及铁器优化观之,此事多半是真。”
  “这沈兵总能突发奇想制出新物事,沤肥对他而言并非难事。”
  楚王启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沈兵的本领他是知道的,是以从拿到传单那一刻他就信了,他之所以会问只是希望得到一个否定的回答。
  接着项燕就说道:
  “大王,我等虽是知道但百姓却不知。”
  “我等何不传说此沤肥不过是秦军骗人的把戏?”
  楚王启沉默一会儿后回答:
  “只能如此了。”
  楚王启嘴里虽是这么说,但心下却知道这不会有什么用。
  主要是因为沈兵这个名字在楚国已是深入人心……沈兵可是屡次击败项燕的人,而项燕又是楚国上将军。
  其实击败项燕还没什么奇怪,原本秦军就比楚军强,秦胜楚败也是正常。
  问题就在于沈兵是以少胜多且不只一次。
  大梁水淹楚军,牵城水战,尤其是汝阴一战……沈兵亲率三千黑甲军击退数万楚军,这使沈兵之名在楚地已是家谕户晓、路人皆知。
  再加上舂米水车一事,就更是让人将沈兵视作神一般的人物。
  于是就像楚王启和项燕一般,看到传单后第一反应就是相信……有如此本领的沈兵,要制出沤肥还不是小事一桩?
  在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之下,楚王启与项燕再宣扬沤肥是秦军骗人的把戏……又有多少人会信?
  只怕他们更会怀疑楚军而不是秦军,甚至会觉得楚军这是欲盖弥彰。
  事情果然就像楚王启想的那样,百姓对楚军的说法只是表面应声……这是为了活命。
  暗地里淮北有沤肥能增产半成一事却是疯传。
  百姓虽说没文化不识字,但计算粮食和税率那却是关系到能否活命,那可是算得精准。
  当下一合计:这增产的半成粮食缴了税都还有富余,再加上不用休田……楚国再低的税率也比不上这个。
  于是还有什么好想的?
  继续往淮北逃……
第二百八十五章
俯首称臣
  局势发展不幸让楚王启言中了。
  不管楚军如何往外散播消息说这是秦军的阴谋,始终没能阻止楚民外流。
  这其中也有一方面是楚国贵族平时都不拿楚民当人看往死里剥削压榨,包括楚王也是,于是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话楚民都选择不相信。
  这正是应了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接着沈兵又将宣传战推到另一个高潮:针对楚军兵士来一波。
  对楚军兵士的宣传战很简单,它只需在百姓中宣传就行无需直接将传单送进军营……百姓知道几乎就相当于兵士知道。
  政策如下:只要楚军兵士愿降,愿从军的便加入军队,愿耕地的便分给田地与百姓同等对待,只需按秦律定期服更役。
  楚军兵士心里有杆秤:这楚国多半是要被灭了,若继续在楚军阵营,不是战死就是被秦俘虏,到时就没这么优厚的条件了。
  所以此时不降更待何时?
  更何况这其中有许多人正处于兵役期间,楚国的兵役却不似秦国兵役一般由秦律规定并实施……
  服役这一点其实秦国与楚国相差不大,因为秦国服役虽是轮更制度但由于连年征战兵力不足,再加上战时又可以临时征召,于是实际服役时长也远大于更役。
  关键在于秦律有二十军功制而楚国却没有。
  在秦军中卖命好歹立功之后还有个爵位还能因爵位分到田宅,而楚国却纯粹是为王公贵族卖命,立功也只是得到些可怜的奖赏。
  甚至还有许多情况是立功之后却被贵族冒领……
  如今楚军兵士有这个降秦的机会,他们自是不会轻易放过。
  于是隔三岔五的就会有一队兵士失踪。
  去哪就不用说了,自是往淮北投奔秦军去了。
  这时就不是楚王启组织朝会,而是贵族们主动要求朝会商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了。
  但商议来商议去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只在楚王启与项燕两人时,楚王启就叹了声:
  “如今之计,我等似乎只有三条路可走。”
  “其一,是先发制人集全国之兵抢先发难。”
  楚王启这想法其实是出于无奈,因为楚国若继续这样下去的话只会越来越糟,那么在此坐以待毙还不如乘楚国还有实力拼一拼。
  项燕想了想,就回答道:
  “秦军以逸待劳士气正盛,而我军却是各族离心形同一盘散沙,此时攻秦非但无法取胜反而会败得更快。”
  楚王启也是这么认为的,他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其二,便是从秦军中盗取制肥之法。”
  这沤肥杀伤力太大,其中主要是不需休田。
  在这情况下就算楚国贵族免税都比不上秦地的产出,于是降税也就毫无意义。
  如果还希望秦、楚平衡的话,就只有取得沤肥技术。
  但项燕想了想,就再次摇头道:
  “秦军也必定知道这制肥之法的重要,是以绝不会轻易透露。”
  “我等想探得此法,只怕难上加难。”
  迟疑了下,项燕就疑惑的问了声:
  “大王,第三条路是……”
  楚王启回答:
  “俯首称臣,如安陵城一般求存于江东。”
  项燕一愣,然后便陷于沉默了。
  虽然项燕也不希望做此选择,但从如今这形势来看似乎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楚国的灭亡不可避免。
  这并非兵马粮草不够多,而是制不如人。
  在这大前提下任何挣扎都毫无意义,最终只能落下战败身死家破人亡的结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4/6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