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12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6/1605

  但是在国家没有给予明确答复,下达指导意见之前,一个考官,当然必须按照原有规定来执行。
  这就叫“程序正确”。
  当然程序正确也存在例外,那就是事发突然,即将给国家百姓造成严重损失的时候,可以从权。
  但是出考题,明显不在此例外之列。
  所以苏辙童鞋应当承担责任。
  但是话又得再次说回来,苏辙承担了责任,并不是意味着他这件事情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因此朝廷应当在处理苏辙的同时,也对他说提出的意见,予以高度重视。
  如果《三经新义》有问题,那就应当集合全天下的博学才士共同讨论,制定出一本符合大宋标准的“官方版本”《新义》出来,作为考试参考教材。
  有问题的部分,要标明有问题;有异议的部分,要标明有异议;未定的问题,要标明未定。
  这是有先例的,著名的《史记三家注》,便是这样的体例。
  至于考试,只能从已定的,无疑义的那些内容中选取,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道奏章说白了还是理工“求同存异”,“实事求是”那一套,但是不能说苏油的奏章有什么毛病,完全站得住理,立得住脚。
  可问题是,如果要照苏油这个搞法,大家都服气的“博学才士”,都有哪些?
  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苏油第一次将朝廷的博弈摆到了明面上来,而且推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集体讨论,求同存异,明确分歧,搁置争议,照顾多数意见。
  赵顼对此颇为犹豫,主要是他要顾忌王安石的面子。
  反倒是王安石上书,提出《尚书义》的问题相当严重,《周官义》也有很多地方不严谨,这是事实。
  他提出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就是先办一份报纸,名叫《学报》,只攻学术,不涉政争,大家都可以投稿,水平高的予以发表,启发讨论,最后趋同。
  王安石都认账,赵顼就不好再坚持了,同意先开一个学报局,点了程颢为编修,先办几期《经义学报》再说。
  苏油再次上书,陛下,安石相公这个法子好啊,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办个《数学学报》、《理工学报》、《化学学报》、《医学学报》、《农事学报》、《经济学报》啊?
  吓得赵顼赶紧按住,明润我们别闹好不好?这里边好些都是国家机密,先缓缓再说吧……
  戊辰,陈昭明上奏,汴京到陈留铁路改造完毕,第一列火车已经上路,时速最高五十公里,实际运转时速二十五公里,一次可以带动十节车厢,运输货物五十吨。
  陈留到汴京城不过四十里,两个小时就能一个来回,换成粮食一天能转运一万石。
  如果提速,还能多一倍。
  这个运力在大宋已经堪称恐怖,但其实也不算是多么的了不得,因为毕竟如今从东南转运到陈留的粮食,平常年岁都高达四百万石。
  像去年那种连续两年大丰年,转运发运加起来,更是高达千万!
  但是铁路在时间、人力、沿途参耗、官员贪污上节省出来的财富,那就堪称巨大了。
  想到要是洛阳到汴京的四百里建成之后,再加上陈昭明说过的调度站,这条路上其实可以同时跑很多列火车,赵顼心里就美得慌。
  这个月,提举商州胄案高士林抵达郑州,提举军器监,同时主持铁路修建大局。
  桥梁工程和涵洞工程研究,也正式提上了日程。
  中国的拱桥技术已经积累了上千年,著名的赵州桥,这个时期已经存在,桥梁跨度近八十米。
  也就是说,一条跨度两百多米的河流,现在的宋人,只需要两个桥墩,就能够利用拱桥跨过去。
  后世建立于兰州的第一座跨越黄河的中山铁桥,长度也不过二百三十三米。
  现在有了钢梁技术和钢筋混凝土技术,造桥的难度不在桥面,而在桥墩。
  苏油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开挖岔河,修好桥后再将河流还原。
  二就是用大钢梁扎入河心,然后在外套管,利用锅驼机抽掉管中的水,就能够下到河底挖掘桥基,再搭建铁架浇灌混凝土,应该能够造出足够承重的桥墩来。
  这个方案对付深水肯定不行,但是修建满足从长安到胶州半岛的桥梁工程,应该已经够了。
  涵洞就没有办法了,只能是炸药,很多地方甚至挖不了洞,需要直接开沟,也就是将涵洞上的整个山体的土石全部移走。
  工程量虽然大了很多,但是技术难度小了很多,再加上一些可以走之字形轨道的地方,经过考察,从长安到兰州的这段道路,涵洞减少到了三十五处。
  当然这些都是方案设想,离实际操作还早得很。
  壬戌,李宪过扁都口,与刘昌祚合军。
  河西节度使巢谷奏报,阿里骨沿途携裹黄头回鹘暴民,洗劫商道,给河西走廊甘州、肃州、沙州带来巨大安全威胁,请求大宋同意遣军进剿。
  赵顼同意党项八部军进入河西,扫荡走廊,保证来宋贸易商团的利益。
  追逐战从甘州开始,巢谷和李宪一日挥师百里,用了十四天的时间,将阿里骨和沿途黄头回鹘赶过了沙州。
  戊辰,童贯奏报,沙州西面出现了黄头回鹘大军,他们是来接应被巢谷李宪驱逐的阿里骨和黄头回鹘匪帮的。
  这个情报充分说明,活跃于甘沙一带的马匪,与黄头回鹘有着直接的联系,黄头回鹘的军事势力不解决,河西走廊就得不到安全保障。
  戊子,赵顼下诏,重组西域都护府,建节沙州。
  以巢谷为主帅,童贯为监军,王厚、刘世恒为副将,合计新军六千,铁鹞子五千,八部轻骑三万,征讨阿里骨和黄头回鹘。
  巢谷受命,不过没有慌着征讨,先是让陈慥带着招募的新军退伍伤残军人,西域亡命徒,投效的黄头匪首,敢于冒险得商队头目,进入沙州以西的祁连——昆仑走廊,负责刺探情报,联络力量,绘制地图。
  这些事情和苏油已经没什么关系了,青唐入宋,扫清河西之后,整个宁夏的安全生态,已经非常巩固。
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
家事
  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家事
  大军西进的同时,苏油上奏,请求派遣商团、使团、僧团,分别从大陷谷、沙州、兰州入吐蕃、黑汗、塞尔柱、于阗、疏勒、龟兹、阏氏、高昌、伊州、阻卜、白鞑,初步建立外交关系,掌握这些国家与城邦的情报。
  赵顼下诏大建金刚崖寺,亲书“弘法祖庭”四字匾额,授益西央为西路弘传活佛禅师、吉多坚赞为东路弘传活佛禅师,并赐金紫袈裟,锡杖,名香,并精装《敦煌宝笈》洒金卷第一批三十卷,《敦煌蕃经》第一批二十卷。
  益西央和吉多坚赞接受了赵顼的任命,派出五百多名僧徒,陪同大宋使臣奔赴各个城邦、小国、部落,传播佛学和大宋的荣光。
  二月,太师致仕文彦入觐,置酒垂拱殿。
  而苏油也重新回到兴州,举行了一次三路士子的“摸底考试”。
  为了让士子们学问尽快提高,苏油特意从眉山、嵩阳书院礼聘了大量的教师,前来授讲。
  河西士子们的水平其实是不差的,只是被隔断在中原以外太久,有些东西,需要重新回归到大宋的“主流思想”里边来。
  思想问题是大问题,解决了思想问题,也就解决了大问题。
  可问题是,大宋自己的思想问题都还有些成问题。
  关蜀理学,虽然已经成为显学,但是也还没有大到一家独步的程度。
  而且关蜀理学本身,其实也在不断分化,发展非常快。
  好在苏油高举的复古大旗和“天理人情”的口号,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
  因此体会理解关蜀理学,既是河西士子们最容易接受,最方便融入大宋主流的途径;也是关蜀理学进一步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有力措施。
  摸底考试不是科举,但是确是按照科举实战来进行的,和学宫平日里的考绩方式不一样,苏油称之为“期末考试”。
  为了给士子们一个下马威,苏油亲自出题,比真正的礼部试难度还要大。
  卷子发下去,整个学宫里顿时一片哀嚎。
  苏油对学生们的反响很满意,对李济笑道:“李公你看,都知道哭,说明大家还是很上进的嘛……”
  李济都要无语了,这还是人话?
  轻咳了一声:“国公,是不是太难了一些?主持学宫以来,我也研究过大宋这些年来的考题,我们这只是路转运司的学宫,何至于搞成这样?”
  苏油端起茶杯喝了口茶,看着下面战战兢兢写卷子的学生们:“李公你要讲道理,当年我们的科举可比这难多了,还要考诗赋。以我老堂哥的文名,都折在了那上头,这才哪儿到哪儿?”
  李济苦笑摇头:“要加上诗赋,那我党项一族休想考上一人了。”
  苏油笑道:“已经不考了,不过大宋重文事,这文章上要是过不去,那也是仕途惨淡。”
  “李公,培养族中的下一代,也就是十几年的事情,现在八姓不缺财力,请些先生,买点书籍,家学自己就可以搞起来了,端看重视不重视而已。”
  “今后的三路,肯定也是流官管领,这是制度。”
  “你们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在这套体制里边出头,而且每一代都要有人才,这样才能保住家族的地位。”
  李济微笑道:“不知道会不会给国公一个惊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6/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