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14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34/1605

  赵仲迁笑道:“本来直接以慈善基金的名义从董非那里搞碘酒也不是不成,但毕竟犯了忌讳,董非估计会推三阻四。”
  “换做只进烧刀子跟烧曲,就好说得多了。咱们啊,让他想推都不敢推!”
  王经跟着呵呵笑:“实在是劳烦公子了。”
  赵仲迁摇头失笑:“些许小利而已。”
  这还是小利?
  见王经一脸的惊诧之色,赵仲迁叹了口气,收起了马上入冬还在把玩的折扇,点在王经身前的那部资料上:“这里,才是大利。”
  王经有些糊涂:“这不就一本资料?能有多大利?”
  赵仲迁微笑道:“这生意要是能做得成,你我二人,一人至少……百十万贯吧。”
  说完又补充了一句:“舶来钱。”
  王经大惊失色,这尼玛能赚大辽四年的岁币之数:“这到底什么东西?”
  赵孝奕露出神秘莫测的微笑:“铁厂。”
  “铁……铁厂?”王经彻底给震傻了,郎君你是上天降下来扶保我大辽的吗?
  早在三十年前,辽国使臣听说苏油改进了炼钢工艺,搞出了日出钢材万斤的高炉,立即就要求去探访。
  那一次辽人被苏探花摆了一道,最后将事件定义为苏油谎报政绩。
  等到苏油做开封府尹,开始铺设陈留到开封铁轨,辽人才反应过来,当年那事情,是真的!
  只可惜自从那次以后,辽人就再也没有机会打探到宋人的炼钢技术了。
  这几年宋国的钢铁产能,虽然辽国不知道准确的数量,不过从包图城的猫腻看,宋人的炼钢技术真的是突飞猛进。
  辽人也不傻,知道萧古里那边突然爆产能,跑不掉与宋将种谔有关,不过这事儿对辽国有大利,大家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赵仲迁点着书册:“准确说,是铁厂需要的设备,炼焦厂需要的设备,机械厂需要的设备。”
  王经现在只想将赵仲迁的扇子拨开,将那本书册牢牢抓在手里:“公子不怕我辽国拿去仿造,然后这生意就黄了?”
  赵仲迁笑道:“仿造也可以,比如那机床,你们造出来之后,车车木头,车车铜料,应该是没问题的。”
  “不过大宋的钢材、轴承,其硬度与精度怕是贵朝达不到,毕竟这是我大宋发展了小四十年才出来的东西。”
  “刚刚说了,这些都是宗室的产业,他们委托到我这里,我也就在商言商。”
  “这份书册,只是表示我的诚意,麻烦丞相拿去给室尚书看看,有没有用,有多大用,室尚书说了算。”
  “最近使相给河东路沈括订购了一套,作价三百五十万贯,但是这东西只造一套,成本太高,得三套以上才有些赚头。”
  “如果辽国觉得有必要引进,我就发动宗室勋贵去求请太皇太后,做成此事。除了卖设备,还会同意辽国遣人前往大宋,掌握利用这些设备,进行生产的技术。”
  如此大事,王经不禁又惊又疑:“这样做不是变成两国公务了?对你我却又有何好处?”
  赵仲迁笑道:“当然会有好处,还是大好处,不过咱们得做得任何人挑不出毛病来。”
  王经说道:“还请公子讲讲。”
  赵仲迁说道:“锦州的丰锦钱号,是丞相的产业吧?”
  王经当然不会告诉赵仲迁实情:“不是,不过老夫倒是与东主有些交情,说的话他们倒是会听的。”
  赵仲迁笑道:“那来钱的路子就多了。”
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
名利兼收
  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名利兼收
  刷地一声打开折扇:“我随便举几个啊……”
  “如果借用远航演习为名,用乳狮号来运送设备,这运费,就算是朝廷给我们省了,当然这笔运费,贵国还是得给,最起码,丞相一半,我一半。”
  “这套设备,报给司徒是三百五十万贯,给辽国的价钱肯定不会低于这个数,但是三套同产,成本必定会大减,宗室们不给点回扣表示表示,他们好意思?”
  “不过这一笔,我就不和丞相分了。”
  王经有些不满:“这不好吧?”
  赵仲迁哈哈大笑:“我瞎给丞相报个数,丞相也不知道啊?就不用自寻烦恼了吧?你的那份,咱另外找辙。”
  王经手心有些冒汗:“郎君讲来。”
  赵仲迁说道:“如果是丞相主持这件事儿,咱就给个评估价,四百五十万贯。”
  “这个事情是大项目,涉及到的设备、图纸,非常之多,锦州的工业基础和金融基础算是辽国最好的,丞相不妨选些能人攒个团,成立一个商行,专门负责为辽国引进设备。”
  “这个商行负责和大宋谈判,除了正常的佣金,丞相还可以奏请贵朝陛下,每谈判下来多少价钱,商行可以从节约的钱财里抽取多少作为奖励,以激励他们努力为辽国争取利益。”
  “我们假设这个激励是两成,如果商行能够将价钱从四百五十万压到三百五十万,可就为贵国节约了整整一百万贯,合得佣金多少?二十万贯。”
  “这二十万贯,丞相是不是拿得清清白白?”
  王经不由得心花怒放,赵仲迁一定就是唐四郎,看看人家做生意这手段!
  却听赵仲迁说道:“不过这些,都是小头。”
  运费佣金,加起来不下三十万贯了,还是小头?!
  “丞相要知道,大宋是不会收绢钞的。”
  “啊?对啊,那这生意不是做不成?”
  “怎么做不成?”赵仲迁一脸看小白的样子:“没有绢钞,这不还有岁币跟舶来钱吗?”
  “这个……”
  “丞相,以往岁币,辽国拿去不过是赏赐之用,如今辽国已经行了分粟之制,这岁币的作用其实已经大减了。”
  “这笔生意要让两边都做成,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七年的岁币来购买!”
  “大宋最重脸面,能用这种方式免去七年岁币赏赐,朝中诸公才不好阻挠,宗室游说也更有把握。”
  王经都惊呆了:“这不是……我大辽一文不出,白得三百五十万贯的设备?”
  “七年!”赵仲迁不禁翻起了白眼:“你们陛下能等这么久?”
  “那怎么办?”
  赵仲迁说道:“国库没钱,可民间有啊,辽国沿海诸州,舶来钱何止三百五十万贯?”
  王经已经有些晕了:“那也是人家的钱啊?”
  赵仲迁说道:“这就是丰锦钱庄的功能了,辽国可以委托大宋,印制三百五十万贯的舶来债券,或者叫建设债券,总之不管叫什么吧,以七年岁币为抵押,将之发卖给商贾们,规定只能用舶来钱购买,不就可以了?”
  “他们会买?”
  “给利啊!司徒订购的高炉,那是日产万斤铁料的家伙,一个厂三个炉,一天就是三万斤。”
  “一斤铁料就算只赚百文,一天就是三千贯,一年利润就是一百一十万贯。”
  “这个钢材预计三年就能回本,就算给商贾们一半的利息,五年时间就收回全部投资了。”
  “本来七年才能投产的钢厂,如今只需要一年就可以投产,投产五年收回投资,是不是大功劳?”
  王经点头:“有五成利,商贾们定然乐意,老夫有把握筹集三百五十万贯舶来钱,支付给大宋。”
  “给什么给啊?那就一噱头!辽朝对大宋,只以七年岁币来支付,对内则通过发行债券,收取到三百五十万贯舶来钱,自由使用到铁厂出钢为止!”
  “有了这三百五十万贯,数年之内,丞相能不能给辽国再造出几个产粮之地?这一进一出,丞相又给国家赚了多少钱?省了多少钱?”
  “可这还是没咱们的啊?我让丰锦钱庄出资认购债券?或者买地改田?”
  “怎么能这样?”赵仲迁再次翻起了白眼:“认购债券,丞相想让贵朝陛下知道你富可敌国?买地改田,那得多久才能回本?不怕让御史弹劾到灰头土脸?”
  王经打了个哆嗦,连连摇头,却又不甘心:“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我们这还是啥都没捞着啊?”
  已经三十万贯保底了还啥都没捞着,赵仲迁听得直乐:“丞相啊,我就问你,如果这事儿能成,这个债券,好不好卖?”
  “稳稳当当五成利息,指定好卖。”
  “那要是有商贾手里没有舶来钱,只有绢钞,却又想买债券呢?”
  “那舶来钱会变得抢手,与绢钞交换的价格会出现变化!等下……我们可以赚这个差价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34/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