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1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5/1605

  至于第五等那些,感谢参与,下次再来。
  真要过了这关,皇帝那里,反而好办,基本就是个过场。
  因此时人都以秘阁六论为难,把阁试称为“过阁”。
  除了要专心准备,应付这漫无范围、又无所不问的阁试,还要去考官那里托请打听,拜托他们手下留点情,出题不要太偏太难太搞事。
  两宋三百多年间,两三年一次科举,进士一共两万多人。
  而制科御试,仅仅举行了二十二次,几乎十五年才举行一次,而且只有四十余人入等。
  平均下来,一次也就一两人。
  这门考试之所以如此精贵,是因为它是改变很多底层官员仕途的捷径,可以从地方一步跳进中央——当然,首先你得有这份本事儿。
  然而,可怕的张方平张变态张天选,这样的考试,他过了两回。
  第一次是景祐元年,制科中茂才异等,立刻有了知谏院的职衔,做了大县昆山县的知县。
  宋代县级干部有两种——知县和县令。
  县令属于地方官员,而知县,则是中央派到地方去的任职的,属于中央官员序列。
  中间的差别大了去了,总之就是,老张通过这次考试,从地方官员摇身一变成了中央下派干部。
  第二次,中了贤良方正科,这回有了知制诰的身份,也就是皇帝秘书衔,迁睦州通判,相当于副市长。
  接下来就是知开封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仕途和当年同榜的那些同进士苦逼们相比,就成了天上和地下的差距。
  张方平历史上并不以文章见长,因此苏油可以断定,老头绝对是凭借自己的记忆力金手指,多拿了几个通,弥补了进士试上的低等,连来两次咸鱼大翻身,啊不,鲤鱼跃龙门。
  苏洵当然非常高兴:“还不赶紧感谢侍郎提携!”
  苏油只好躬身行礼,表示服从,心里却在嘀咕:“总觉得哪里没对……”
  果然没对,等到大家告辞出来,苏油和大小苏嘀咕起考试情况,他们俩也觉得匪夷所思。
  苏辙说道:“不知道学士问什么考你数学,我们的策论是《管子》中的一句,呵呵呵,差点没想起来,要不是子瞻敲笔管,这次就丢大脸了。”
  苏油惊讶道:“你们还敢在张学士面前作弊?”
  苏轼说道:“没有啊,我是觉得笔管里边有东西,想抖出来而已……”
  “呵呵,叔叔我就当真的听……”苏油翻着白眼,转头对石薇说道:“薇儿,你肯定觉得好生没趣是吧?不对你脸怎么这么红,发烧了?”
  石薇将苏油伸出的手抓住:“小油哥哥,你是不是以后就留在成都了?”
  苏油笑道:“原来你在想这个?看张学士的架势,可得比眉山惨,而且我告诉你啊,张学士超级变态的,他看书从来只需要看一次,听汇报也只需要听一次,还从来不用做笔记,因此他的一个小时,起码得当常人两三个小时,搞不好我就算呆在成都,也没时间来看你。”
  石薇不以为意:“没关系呀,知道你在成都,离我很近,我也开心。”
  “……”
  好吧,女孩的心思还是别猜好了,苏油又问起几人的安排。
  苏洵说是带大家放松一下,游览游览成都景色,待到锦江四月初八大游江之后再回去。
  ……
  苏油手里事情非常多,因此要留成都,必须提前做好安排。
  拴住如今是井上的干将,正是跟着李老栓李大栓长本领的关键时候,不能动。
  张散以前是渔业组组长,如今正在跟着绘制帆船图纸,学习造船,新船五月下水,如今也是关键时期。
  陶煤组小七哥张麒,在搞水泥配方,井上那流民发现的是铝土矿和硫铁矿,真正的硅酸盐水泥已经只差临门一脚。
  加上重要的玻璃,动不得。
  内务组张胜,要指导学宫食堂,码头食肆,还要管理方知味酒楼的小童,更是动不得。
  六哥糟娃张藻,商务组组长,自己不在眉山的时候还得把忘雨轩扛起来,也不能动;
  剩下的,就只有基建组刘嗣,和杂务组苏小妹了。
  苏小妹很萌,还机灵,说是领导的杂务组,其实几乎就是苏油的秘书组组长,相当于总裁助理的地位。
  没办法了,苏小妹不但不能动,还得继续增加她的权力。
  只有将刘嗣调来帮自己料理成都的事务。
  写了厚厚一沓纸,将接下来的工作安排妥当,苏油才琢磨如何与程文应,范先生,龙昌期,唐淹交代。
  耽误之急是眉山和二林部,大理之间的关系。
  苏油决定让龙老头来干这个,让龙范二人直接建立联系。
  以龙昌期在眉山大理的威望,问题不大,唐淹从旁协助,再将阿囤元贞安排到龙老身边,作为龙昌期的关门弟子。
  至于自己其它的产业,酱园调料之类,移入可龙里归八公管理完事儿。
  基本能够料理得过来,只可惜了自己从大理带来的那几头奶牛——牛奶,长个子的好东西呀……
  次日清晨,大家起来准备骡马,苏洵决定带大家伙儿去武侯祠祭拜大丞相。
  结果刚出门就被张方平派人召唤,苏油那小子呢?有话问他。
  待到苏油来到使司,进门就吓了一大跳。
  椅子上坐着俩黑眼圈的老头,跟二林部进贡的花熊似的。
  俩花熊一边抓住苏油一只手:“三个五一个一,到底怎么能凑出二十四?!”
  苏油不觉好笑:“明公,管勾,薇儿说的那题有些超纲了,其间涉及到了一个分数的概念,并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
  将解法算式写下,大略讲解了一遍,拱手道:“就是这样了,昨天的《算数初步》第二册里,有分数概念的讲解,你们慢慢研究,我还得去给大丞相烧香呢……”
  看着屁颠屁颠跑出门去的苏油,两花熊相视摇头苦笑:“这题也实在太缺德了,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第二百二十章
买房
  第二百二十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诸葛亮在蜀中百姓心目中威望崇高,在蜀中文人眼里,也是千古文臣的典范。
  相比周公和孔子,他似乎更温和,更悲情,更具情操。在百姓心中,也就更加伟大。
  然而实际上,大丞相治蜀,用的是严刑峻法,不过民乐从之而已。
  如今苏家四人,就在反复论辩这件事情——严刑峻法,和民乐从之,不是应该是矛盾的吗?大丞相怎么做到的呢?
  苏洵的观点,是诸葛亮得先主后主无条件的信任,能够放手实现自己的理想,毫无顾忌,因此小人不敢挑拨,无隙可乘,只得遵从。
  苏辙认为,诸葛亮善于调和局面,能平衡土著派和外来派之间的关系,获得他们的信任和依赖,大家齐心协力,不是一人的功劳。
  苏轼的观点很简单,就四个字,公平无私,只要一碗水端平了,大家就都能接受。
  苏油的理解则完全跳脱了诸葛亮本身——法律这东西,是底线,所谓严与不严,其实就是底线的高和低而已。
  但是偷一头牛,是充军还是砍头,对于从不偷牛的人来说,其实没有任何区别的。
  因此严刑峻法不是毛病,关键是让老百姓平日里说话做事,都远远高于这条底线。如此一来,即使严刑峻法,也形同虚设,百姓就不觉其严。
  从这个意义上说,诸葛亮的严刑峻法,其实徒具其表,离老百姓动则触碰的那条上限还远的法律,不是真正的严刑峻法。
  这需要引导风气,将老百姓的行为上限提高,所以如今大宋的一些现象,比如因为是读书人,偷了银器还能当成美事来传扬,这就不行了。
  这会伤害风化,让百姓无所适从,是没有道理的。
  汉昭烈陵前石人石马并列,在苍松翠柏之间,自然会让人引发思古之情。
  石薇从包里取出一个面饼:“小油哥哥,军屯的锅盔,你吃吧。”
  受情绪的牵引,苏洵想到这弟弟的身世,心下也不免有些怜悯:“张学士也是一片好心,明润你在成都,要日日请教,学业不可半刻放松。其实这样也好,你在眉山,事务缠杂,太分心了。”
  “眉山产业,有你嫂子给你看着,尽可放心,在成都也不要亏了自己,该花用的就花用,该置办就置办。”
  苏油点头:“谢谢堂哥关心,我定然好好学习,也会照顾好自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5/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