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4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3/1605

  苏油找来一张油纸将铳管包裹起来:“我要立刻去给陛下报喜,石通,让四通商号马上将你爷爷接来,还有小天师的化工小组,这次不能再推诿了。还有,将之前设计的刀头图纸送往商州,让高国舅再造一批!这批必须有大工号的!”
  说完对将作们激动不已地说道:“不要小看小小的刀头,欢呼吧!这是改变大宋国运的时刻!叫厨房杀两头猪,今晚大餐!”
  又拿起两枚刀头放到招文袋里,兴匆匆地跑去找赵顼。
  赵顼正在听王安石讲授经学致用之道。
  今天讲《洪范》,即天命,即治国之大法,即治国的理论根基。
  王安石说道:“尚变者,天道也。命非贵贱生死云耳,万物之兴废,皆命也。”
  “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
  “天一生水,其于物为精。”
  “地二升火,其于物为神。”
  “天三生木,其于物为魂。”
  “地四生金,其于物为魄。”
  “天五生土,其于物为意。”
  “天一至于天五,五行之生数也,以奇而生偶,以偶而生奇,其成之者五,故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而天地之数具。”
  “夫太极生五行,然后利害生焉。”
  将天地之数,与五行,五神相结合,并调整了顺序,使之有了理论来源依据,且变得合理,算是王安石在认识论上的创新。
  然后王安石又给赵顼讲术数与义理的区别,道就在那里,体道之用,就是理解天命变化的过程和规律。
  这其中,又分了术数和义理。
  术数,是从起因推究,而义理,则是从结果和表现推究。
  两者所依者,是心,故“养心至精明之至即可悟道”。
  故而从形上论,心道同一,而从形下论,心道依然同一,不过一为道之体,一为道之用。
  因此“其在我者,不可以不思。”
  这句堪与西方“我思,故我在。”相发明,是王安石哲学研究的伟大之处。
  经过多年的研究,王安石还发现《礼记?月令》,《尚书?大禹谟》,和《尚书?洪范》三者论述五行之序是有区别的,他认为这也是合理的。
  时之序,最容易认识,是表象;器之序,也就是国家律法典章,层次稍高;道之序,最为深奥。器序只是应用级别,而道序才是道之本体,最难掌握。
  因此表现在三篇经典上,《洪范》的重要性远大于《大禹谟》,《大禹谟》的重要性,远大于《月令》。
  然后总结道:“其相生也,可以相继;其相克也,所以相治。语器也以相治,故序六府以相克;语时也以相继,故序盛德所在以相生。”
  课程到此结束,赵顼听了个似懂非懂:“如此说来,天行自有常,那为何又会有灾变呢?”
  王安石解释到:“天下事物之变,交替出现在面前,只知道道是永恒,这样是不够的,这样遇到天变的时候,就无法理解了。所以必须考察变化,知道天道的损益而后可。是以君子不可不知损益。”
  “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有处有辩,新故相除者,人也。”
  “天有过乎?有之,陵历斗蚀是也。地有过乎?有之,崩驰竭塞是也。天地之有过,卒不累覆且载者何?善复常也。”
  意思是天地有过,就形成灾变,灾变难道不会累及所覆载的人吗?肯定会,不过天地很快便会回归到常态,自然界很快会恢复正常运行。
  “古书记载,人君僭越,则有旱,人君狂妄,这有涝,那人君既僭越又狂妄呢?”
  “晋武帝五年,彗出轸,十年,又出孛,此皆君王颠覆之象,而其在位二十八年。”
  “事故天地常数,非关人事得失。”
  “尧时九年水灾,汤时七年旱灾,难道是圣君的过错吗?”
  就听一个声音说道:“尧时九年水灾而终治,汤时七年旱灾而民心不移,民用足敷,此圣君之所以为圣也!”
第五百三十九章
天变人事的另一种解说
  第五百三十九章天变人事的另一种解说
  王安石和赵顼一起转头,见苏油腋下夹着一个长长的纸卷,笑盈盈地看着他们。
  赵顼说道:“明润来了,如何不叫通传?”
  苏油说道:“现在是讲读时间,臣也在侍讲之列,加之想给陛下一个惊喜,故而僭越了。”
  “不过听闻介甫公刚才所言,我觉得应该补充一下,因此冒失发言。”
  赵顼问道:“什么惊喜?拿来看看。”
  苏油摇头:“相比惊喜,我觉得道理更重要。介甫公说天地有过,这点我也认同,但是正因为如此,人君更应该敬畏天命,而且不能仅仅表现在态度上,要落实在行动上,以补天之过,而庇佑人民。”
  “九涝七旱之变,从何处表现敬畏?除了敬天礼地之外,每年收积仓储,疏浚河道,丰年亦战战兢兢,常怀旱涝之思,是为敬也。”
  “虽丰稔不稍侈逸,虽太平不稍懈怠,一如大灾之年,是为敬也。”
  “是故天閟毖我成功所,予不敢不极卒宁王图事。天棐忱辞,亦惟用勤毖我民。”
  这是《尚书?大诰》中的章句,意思是以文王慎劳如此,故天命成功,降临周家。之后也必须继续保持传统,慎劳从事,庇佑百姓。
  这是苏油自己在治经上的发明,还是将传统的天变和君王得失扯到了一处,不过换了个顺序,将因果倒了过来,从客观出发,不是看只看天变这个现象,而是要考察君王在天变前后的应对举措。
  处置得当的,就是明君,处置不当的,就是昏君。
  这道理还是温和改良的立场,不过没有任何毛病,王安石也必须点头认账:“陛下,明润所言,是正理。”
  赵顼点头:“明白了,你这又是什么宝贝?”
  苏油将纸卷打开,露出一根沾满油污的铳管,兴奋地道:“陛下,高使相在商州发明了一种新型钢材,硬度极高,可以用作铣刀刀头,加工铳管了!”
  赵顼顿感兴奋:“效率如何?”
  苏油说道:“这支铳管,从上机到下机,仅仅一个时辰。”
  赵顼顿时大喜,如此一天一个铣床就能加工出十二支铳管,一年下来就是差不多四千,要是二十张铣床一起开,那一年装备八万大军……这个……这个……
  这个纯属是想多了。
  苏油拱手道:“臣请集中胄案,将作监能工巧匠,还有我朝算术名家,地方大匠,独立成立一监,专门从事高端军器研发!”
  说完看了王安石一眼:“其运作资金,臣请单独筹备,只对陛下负责,其财务收支,也完全独立于胄案,将作,不列入三司核计,以防敌国窥探。”
  王安石问道:“明润,这是何物?因何如此紧要?”
  苏油看了赵顼一眼。
  赵顼说道:“王公二月就要履任参知政事,尽可告知。”
  苏油说道:“如此恭喜学士了,这是神机铳管,去年清明池大会上,种谊在箭馆演示过的。”
  王安石当时也的确见了,只道是苏油敬奉给赵顼的什么杂耍,而且那玩意儿一看就价值不菲,和现在这个黑不溜秋的东西大相径庭。
  苏油说道:“这件东西的威力,比鹤胫弩犹胜,精准更是倍之,射程可达千步,有效杀伤,可在四百步外尚穿透瘊子甲,数息一发而人力不损。如果能够成军,必是对抗骑军的利器。”
  “之前受铣刀刀头的限制,将作监半年时间,不过制作出了三百支,而且费用巨大,连御龙直一指挥都装备不了。”
  “学士,如果有一支三千到五千人的部队,使用这个进行火力输出,以对抗西夏辽国的骑军,会是什么局面?”
  “除此之外,还有几款军器,你想想将这铁管放大到可以发射十五斤的弹丸,弹丸可以攻击千步外的城池,寨堡,而且还会发生震天雷那样的爆炸,是什么效果?”
  王安石顿时悚然:“军国神器!”
  说完又想到一个问题:“那要是这神机铳发射的弹丸,也能在千步之外爆炸的话……”
  好吧,这个想法很王安石,苏油只好耐心解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弹丸要依靠其自身的质量携带动能,才能飞出这么远还能具备杀伤力,这是有理工公式推导的。”
  “要爆炸就必须有装药,要装药就会减轻弹丸质量,其实如今几种高端军器配合使用,已经足够应付当前的战争了。”
  “当然,硬质刀具的突破,只是解决了诸多技术难点中的一个,要成军,军器只是一方面,涉及到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要达到我说的局面,需要的时日还很长。”
  赵顼一直被大臣们当做小孩一样教育,现在终于可以翘一翘小尾巴了:“此事是将作监的最大机密,对外只声称是天圣节礼花筹备处,学士注意保密,虽家人至亲,亦不可透露。”
  王安石躬身:“谨遵圣旨。”
  两人从宫中出来,王安石走了数步:“明润,国家急需振作,可有意助我?”
  苏油叹了一口气:“唐公已经危重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3/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