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4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6/1605

  说完举手向西方一指:“一百六十里外的郑州,基地正在成型,条件还很艰苦。”
  “要大家远离热闹的汴京城,要大家离开舒服安逸的职事差遣,投身于接下来数十年如一日的紧张,机械,繁复,辛劳的学习和生产里边去,是我对不起大家。”
  “你们中,有华选的进士,有明算的举子,有商会的宿老,有工坊的技工,出身不同,各行各业。”
  “但是能够站到这里,已经说明,你们都是能独当一面,别有专长的精英。”
  “我不能向大家保证功名和前程,更不能保证高官与厚禄。我只能保证——你们的名字,将会被今后千千万万华夏子孙永远铭记;你们的伟业,将吹响华夏重回强盛的号角;你们的功勋,将昭耀这片万古天地!”
  “从今以后,大宋的军旗插到哪里,你们的荣誉,就在那里!”
  “这,就是我们要证的道!”
  群情激昂,挥手狂舞:“敢为皇宋效死!”
  ……
  郑州境内,有嵩山,箕山。
  嵩山之麓,有一座影响力巨大的书院,嵩阳书院。
  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
  大将军柏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
  二将军柏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门庭过道,树洞中可容五、六人。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金鸡欲飞。
  三将军柏较之前两将军偏小,但是枝叶最多,最为繁茂。
  每当山风吹起,枝叶摇动,如响环佩,犹闻丝竹之音。
  嵩阳书院是关学的一大思想中心,范仲淹,司马光,二程,都在此讲学,李复听闻苏油到来,特地从洛阳赶来相见。
  如今关学和蜀学,互为体用表里,已经呼应结合为一个整体,蜀学为关学理论提供了无数论据和方法,各种自然发现加上逻辑,辩证,让这个体系越来越牢固,越来越周密。
  相应的,作为重要奠基人,张载和苏油,在蜀洛士大夫之间的名声,也是日益崇高。
  李复如今在苏油身前,执的都是弟子礼。
  李复带着苏油来到一块高达的石碑前:“此乃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唐天宝三年刻立。”
  “嵩阳书院当时还是嵩阳观。观内住着一位老道士,名叫孙太冲,道号‘嵩阳真人’。他终日上山采药仙丹,为人治病。为此,方圆都来嵩阳观取药治病。”
  “玄宗一次身染重病,久治不愈,听说孙太冲炼的仙丹很灵验,就派大臣到嵩阳观讨取。服用之后,果然痊愈。”
  “为了纪念此事,玄宗派了大臣,到嵩阳观立碑铭志。开工时,领作的石匠问监工大臣:‘此碑当多高?多宽?多厚?’监工大臣随口答道:‘碑越高越好,碑首载帽,知县监办,限期百日。”
  “碑成之后,高一丈,宽六尺,厚三尺,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八分隶。全碑千余字,字态端正,刚柔适度,毫法遒雅,是唐隶中的精品。”
  苏油点头,大奸者必大能,李林甫的文章写得其实相当不错。
  就听李复言道:“关于此碑,还有一个传说。”
  “百日之期,其实只做了八十一天,谁知碑身立起来了,碑帽却戴不上。监工大臣为了催促尽快地戴上碑帽,一连杀了三个县官,六个领工头目。”
  “到最后第九十七日,监工大臣亲自到碑前,对石匠下令说:‘再限三日,要不把碑帽戴上,大家都不用活了。’全体石匠听到命令,一个个愁眉苦脸,却依然束手无策。”
  “正在无奈何之际,忽然从东南方向来了一个老头,走到碑前,这边瞅瞅,那边看看,笑眯眯的一言不发。”
  “有一个石匠对老人说:‘师傅还是快些走吧!免得在这里跟着我们遭灾。’”
  “老者回答说:‘我亦是一个手艺人,走到那里,吃到那里,做到那里。这半辈子入土的人了,还怕个啥,还不是过一天,少一天,啥时候土圆到脖子上,也就算完事了。’
  “那位老人说罢,转眼不见。”
  “一位老工匠一拍脑门喊道:‘土圆到脖子,我知道了!’”
  苏油笑道:“所以大家用土封了石碑,一直到石碑上部,然后将碑帽顺着土坡送上去戴好,之后挑走黄土,是吧?”
  李复笑道:“老师听过这个故事?”
  苏油摇头,他是想到了金字塔:“没有,不过理工精髓,就是省时省力,提高效率。其实办法太多了,用此法甚至能造出方圆数里的大石塔,何况区区一个石碑。”
  李复说道:“传说那名老者,就是鲁班,这一带一直流传着这个故事。”
  苏油拍着厚重的碑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也是理工之学的经典应用,其中的力学原理也很经典,要不这次讲学,便从这个石碑故事中所阐释的原理讲起吧。”
  ……
  汴京城,王安石宅。
  王雱与吕惠卿在检查来往信件。
  王雱看了信件:“知陈留苏涓也上书,道是陈留县离京师开封距离最近,建议将义仓法在京师试点推行。”
  吕惠卿说道:“之前知齐州王广渊、知唐州高斌建议,请恢复义仓制度,并总结设置义仓的经验,作为长期推行的准则。”
  王雱说道:“第一等户每年纳粟麦二石、第二等户一石、第三等户五斗、第四等户一斗五升、第五等户一斗,所纳粮食储存于里社,每一社仓委派专人负责,村社由耆长负责农户纳粮工作,县官登记每年里社粮食的具体数量。”
  “收成好的年景呢,可以根据义仓粮食的多寡收纳;收成不佳的年景呢,则根据义仓粮食的多少赈济当地百姓。如果义仓粮食储存时间长则可以借贷给老百姓,或新陈相易,以避免粮食的损坏。”
  “苏涓还具体陈述了义仓制的可行性与一些可能出现的弊端。宋神宗接受了上述地方官的意见,决定恢复义仓法。
  吕惠卿说道:“都是热心人啊……”
  王雱冷笑:“怕都是热中之人吧……国家常平仓,不就是干这个的?轮得到他们来多此一举?这就是地方上想分夺中枢之权,好上下其手而已。”
  吕惠卿点头:“也有可能,之前唐公清点计司,这是官员们想要借东墙,补西墙,负担最后都在百姓头上。”
  王雱冷笑道:“小打小闹,等新法出来,总要他们大吃一惊……对了,怎么能治一治我那俩叔叔?”
  吕惠卿微笑道:“公子,家和万事兴,参政兄友弟恭,阖家和谐,不是好事儿吗?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不过听闻参政的俸禄,夫人都不得碰一下,每月到手便随意交于两兄弟支配?这就不太合适了。”
  “你看,公子如今业已踏入仕途,所谓修齐治平,这个家也该操心起来才是,免得别人闲话嘛。”
第五百四十三章
古怪的正确
  第五百四十三章古怪的正确
  王雱听得只是微笑,轻轻点头。
  吕惠卿接着说道:“听闻官家都将内库交由皇后整顿了,为什么没有交给宫内两位王爷?名不正,言不顺啊。”
  “所以为了家中和睦,公子应该当仁不让,把这个家理起来,将每月用度安排妥当!一来让参政也看到你的能力,二来嘛,如今参政俸禄不菲,何必随意花掉?置办些田亩,休沐之日,也得林泉之趣嘛。”
  王雱会意,笑道:“就如国政一般,先从财政把法度建立起来。”
  吕惠卿笑道:“齐家而后治国嘛,从我者留之,非我者去之,不然还怎么做事?道理都是相通的。”
  两人心照不宣,对视一眼,都是一笑,然后继续查阅书信了。
  三月,王安石上任以来第一次大人事调动,引发了又一场朝争。
  河北都按察使,知开封府,翰林学士滕甫罢,知郓州;
  翰林学士郑獬罢,知杭州;
  宣徽北院使王拱辰罢,知应天府;
  知谏院钱公辅罢,知江宁府。
  事情从滕甫开头,之前滕甫主动请求巡查河北,比司马光和苏油早一个月回京,重新履任开封府的职位。
  王安石以河北振兴,需要重臣坐镇,郓州的煤铁,滨州宁海,沧州盐山两处盐场又是新务,滕甫救灾时就在郓城,了解当地情况为由,认为为了国家考虑,在司马光和苏油都被皇帝拒绝外任的情况下,滕甫就是最佳人选。
  同时王拱辰因为之前的履历存在瑕疵,一直在朝堂的风评中就不是正人,故而应一起外放。
  滕甫在朝堂上声名很好,和王拱辰一起外放,这就有点恶心人了。
  而且从知开封府改知郓州,还是刚刚在河北立功的情况下,明显有失公平。
  于是朝中私下传言,认为是当年知贡举时,王安石和滕甫起过冲突,王安石“深恶之”。
  加上赵顼对滕甫也很看重,朝中私下传言,王安石害怕滕甫对赵顼产生过多于自己不利的影响,才想方设法将之外放。
  另外,还因为一件事情。
  曾经有一次,赵顼问滕甫:“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
  滕甫回答:“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小人如野草藤蔓,必附乔木才能成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6/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