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帝国无双(校对)第3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2/705

  是以,攻太原,莫说辽国现今政局应该还很微妙,但便是不是新帝刚登基,想来也无暇救援太原。
  贤妃和折家军,听闻自己动手后,应该便会东进攻岚州。
  只不过,比较令人厌烦的是党项人,虽然自己没有征募他们,但只怕也会趁火打劫,东侵北汉的州府,尤其是吕梁山脉之西的石州等地,和党项人传统领地很近,有部分党项人前唐时就迁徙至此,夏州党项部,对石州觊觎已久。
  现今,又不想挑起和党项人的战事,但如果不加以限制,令其坐大,遗祸无穷。
第三十九章
围城
  太原府,或者说晋阳城,从前唐就是陪都,唐四都之一的北都、北京,到五代,不是都城也是陪都,实在是现今中原北方最重要的大都会之一。
  历史上,现今的汉主刘钧死后,北汉内乱,赵光义伐北汉,围攻晋阳城,逼得刘钧的养子刘继元开城投降后,便将晋阳居民尽数内迁,一把火烧了晋阳城,数朝古都,毁于一旦。
  赵光义烧晋阳城,是因为晋阳城城高壕深,民风彪悍,和宋人长期互相俘虏对方人口,是以,晋阳军民,抗宋时极为顽强。
  赵光义,担心此处再出现割据政权,是以干脆一把火烧了这数朝古都。
  如此也造成一个恶果,便是中原北伐,北出雁门关之路线,少了一个重要屏障及补给点。
  是以,出雁门关的北伐路线,补给变得极为困难,大军出雁门关,很难再远征,最多便是牵制作用。
  雍熙北伐,宋军分三路,出雁门关的潘美、杨业一路虽然连战连捷,但在曹彬的东路军惨败后,便不得不立即回兵,又在监军王侁的乱指挥下,最终留在雁门关外的杨业兵败被俘,绝食而死,其二子杨延玉也血战而死,这就是后世脍炙人口的杨家将起源。只不过,监军王侁的一些蠢事,都被安在了潘美头上,当然,潘美作为主帅,同意监军之策,令杨业领孤军出雁门关,又听闻杨业战败就率军后退,没有守约接应,对杨业兵败,潘美绝对负有直接责任,后世为潘美翻案太过,有些文章也矫枉过正。
  此时,太原城外,旌旗漫天,齐军联营接寨,将太原城围得水泄不通。
  站在太原城头,汉国国相郭无为眺望着北方,那密密麻麻营帐的中军部分,金黄一片,营帐、麾盖,旗帜全是金色,甚为引人瞩目,就好像,齐军冷酷黑铁打造的军团中,盘旋着一团祥和金黄之气,高贵而又神圣。
  郭无为深深叹口气,“齐天子,果然来了!”
  他身侧站着一名威风凛凛的将领,先帝的义子刘继业,本姓杨,也有人背后称他杨继业。
  望着北方金色旌旗如海,刘继业面色凝重,并不言语。
  郭无为又无奈摇头,指着齐军营势,“看到没,齐天子领的应该就是他的亲军,扎营在北,真是好生狂妄,这意思,便是我诸州援军到来,加我太原军里外夹攻,他仅仅领亲军就能抵抗?”
  “等忻州、宪州诸州援军抵达,我会想办法传出讯息,我等佯作里外夹攻城西齐军,做出我等要护卫国主突出重围之势,刘殿直,你就率突骑……”郭无为指了指北方那金色旌旗汇聚处,“忻州军由北而南令齐军混乱之际,刘殿直袭其中军,一切,就仰仗刘殿直的武勇了!殿直号称无敌,此战,就令齐军见识你的风采!”
  刘继业缓缓点头,此也是没办法的事。
  说起来,整个汉地,七州一府,在籍人口却已经不到十万户,根本无力对抗北伐的齐军,契丹人又刚刚新立国主,加之齐军东路,有合攻幽州之势,所以,契丹援军便是来,也远水解不了近渴。
  齐军来的又快,很快合拢太原城,现今只能寄希望夜袭,如果能击败齐天子及其亲军,亦或趁乱护卫国主突出重围,退到代州甚或雁门关外,等待契丹援军,再图反攻。
  看着北面那黑压压齐军军团营寨,刘继业心里又升起一团豪气,一直听闻齐天子武勇无双,齐军悍勇无敌,此次倒要见见,是不是言过其实!
  ……
  銮营前帐,烛台下,陆宁正翻看党进呈上的册子,关于近期辎重调动的种种,从计划到实际执行情况,还有后续的一些规划想法。
  桌案前,站着的方脸大耳相貌堂堂的将领正是党进,原京戍大营转运使,现今,又加了太行西路转运使一职,总管所有辎重民夫及被送到辽州的粮草调配。
  军中将领负责总管辎重物资在前线路段的运输分配,如此,不管是和诸路军马配合对于粮道的保护还是配给的速度和效率,都大大提高,而且,本来就是京戍大营转运使也就是辎重主官的党进,对调度种种早有心得,临时任命主官的话,很容易犯下一些低级错误,对一场战事来说,就可能是致命的失误。
  “不错。”陆宁点点头,这个党进,倒是搞后勤的好人才,其甚至计划好了,攻下太原后,以太原为补给点,构筑起从太原到代州的补给线一事。
  而且,也做了一旦围攻太原失利,如何令民夫快速撤出辽州囤积的粮食物资,只要能在隆州稍作抵抗,有一两天时间缓冲,辽州的物资便大部分都能输运回磁州。
  如果历史上潘美、杨业的西路军,护送雁门关外汉民回关内的计划由他策划,那么,情况应该不会失控,由大捷变为大败。
  当然,如果潘美能听从杨业的正确建议而不是默认监军王侁之策,西路军也不会惨败。
  陆宁抬头看向党进,正想勉励两句,女卫匆匆而入,双手奉上一封绢册。
  是永安军节度使折德扆的奏疏,折德扆,也就是自己老丈人,贤妃折赛花的父亲,折家军当家。
  本朝册封的节度使三个,一个是安南静海节度使吴昌文、一个是定难军节度使、夏王李彝殷,第三个,就是永安军节度使折德扆。
  此外,多少和中原王朝有羁绊的还有镇凉州的河西军,和镇沙州的归义军。
  这两个军镇,名义上,都统领着很大片土地,其中河西军在甘肃,归义军,则是后世的甘肃西部及新疆部分地区。
  不过,河西军现今,已经被改了汉姓的吐蕃部所占据,归义军就更是路途遥远,还曾经自立为西汉金山国,后来被曹氏占据,自称留后,五代后晋时正式册封曹氏为沙州留后,后汉册封曹氏世袭归义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傅;后周时同样沿袭前制。
  不过自从河西军成为吐蕃人之地,中原和西域音讯更为隔绝,从齐朝立国,曹氏还没有遣使觐见,倒是听说和败逃到青唐州的赵匡胤眉来眼去,毕竟,双方距离比来中原,要近了许多。
  是以,现今被陆宁正式册封的节度使,便是后世的越南北部河内吴家、西夏国前身的李家,以及自己的老丈人,只有这三路。
  至于其他一些官员被加授的节度使,都是遥领,更是虚衔,类似勋位一般了。
  这三路节度使,其实便是包括自己这老丈人折德扆,统治的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王国。
  当然,从历史上看,折家军世镇府、麟二州,一直是中原西北屏障,不管是辽国还是西夏,入侵府州都铩羽而归。
  直到后世子孙无奈降金前,折家军也一直对中原王朝忠心耿耿,和西夏李家、安南吴氏等等,完全两回事。
  陆宁暂时也不准备插手折家军内部事务,其现今独特的子弟兵制度,反而是其军卒有着极强战斗力的优势,当然,这种战斗力局限性很大,主要体现在保卫家乡上,若征募折家军远征,怕战斗力立时大打折扣。
  老丈人写来的军报奏疏,主要便是奏报在他劝说下,岚州汉军已经投降,贤妃娘娘已经率军启程去忻州劝降。
  忻州刺史郭泰,乃是汉伪皇后郭氏之弟,如不出意外,应该会归降。
  陆宁看到这儿,心下微微一动。
  折家和郭家、杨家以及汉主刘家,其实有着许多千丝万缕关系,现今汉主之妻郭皇后,便将折赛花看成妹妹一般,当然,也是汉主拉拢折家的一种手段,当年自己在河北答应娶折赛花之时,实则折赛花正在太原城的郭家做客。
  现今自己提兵征伐北汉,贤妃心情,肯定极为复杂,虽然在尽心尽力做好妻子的本份帮自己,但实则,便说对郭家,如待她如亲妹妹的郭皇后,又哪里会没有旧情,只是,她从来不会向自己流露而已。
  沉思着,陆宁渐渐,有了个主意。
第四十章
抓羊
  暗夜中,刘继业纵马奔驰,身后紧紧追随他的数百彪悍突骑,各个如利箭一般冲击,名“五百义随儿”,都是河东勇士中的勇士,跟随刘继业南征北战,号称“无敌”。
  “杀!”
  直到快到齐军大营之前,这些勇士才和他们的主人一起,猛地爆发出震天杀声。
  前方火光中有些混乱的齐军大营,是他们狩猎的目标。
  只是猎物有些非同一般。
  便是这些历经九死一生锤炼的勇士,心中思及,却也不由自由的,升起压抑之感。
  齐天子。
  这个兴起于中原,渐渐问鼎天下,拥百州之地的雄主,今日的突击,真的能冲入他中军,撕裂他的防线,甚或,令他败退吗?
  刘继业,紧紧盯着前方那高高飘扬的金色旗帜,心中,同样有这个疑问。
  就在一个多时辰前,齐军北部营帐突然杀声四起,毫无疑问,是忻州援军到了且发起了冲锋。
  现今城内和城外消息不畅,郭相派出的信使没有一个能回来。
  齐军北营突然遭到攻击,郭相认为是忻州军在攻击齐军。
  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齐军在用诈,不过,将晋阳城团团围住的齐军,也根本不必自乱阵脚吧。
  为了诱使晋阳城中军马出击,故意给自己制造混乱?也太冒险了。
  就算真的是用诈,但这种混乱,毫无疑问也是攻击齐军的最佳良机。
  胡思乱想中,胯下马已经奔到了齐军营帐前数十步,甚至,已经影影绰绰可以看到黑暗中狼奔豕突的齐军身影,“杀!”刘继业挺起手中长矛,和五百突骑儿郎齐齐呐喊,催动战马,猛地冲向齐军营寨辕门的方向。
  眼见前方就是齐军营寨辕门,刘继业猛地双手握紧长矛,他天生神力,常率五百儿郎突袭敌营,如飞而来,如飞而走,手中长矛,挑开对方木栅已经颇有心得,这种临时营寨,便是如齐军这般搭建起临时寨栏,但往往也不够牢靠。
  刘继业刚刚挺起长矛,突然便觉得身子猛地一空,接着,军马嘶鸣一声,便如踏空一般,随着飞溅的砂石,向前滚落,身后紧紧追随他的数百突骑,一时收势不及,冲在前方的立时也人仰马翻,陷落坑中,后面大约半数,纷纷勒马,正惊惧间,突然,四周灯球火把亮起,喊杀声四起。
  ……
  銮营前帐。
  陆宁慢悠悠喝着茶,折赛花有些无奈的看着他。
  外间,喧闹无比。
  不过,折赛花就是这般,心下不管多么不以为然,也不会说出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2/7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