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拍情景喜剧开始(校对)第5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2/658

  至于陈首明,国家一级演员,华国演员协会主席,拿过金龙奖影帝、金凤奖视帝双满贯,华国内地男艺人这位能排进前三。
  说实在的,当初筹备《大秦帝国》系列,左乐曾想过让谁演秦始皇,脑中第一个浮现的演员就是陈首明。
  可惜这位年纪有些大了,化化妆收拾一下,演个而立之年的商鞅还行,但是演青年秦始皇,就有点显老了。
  陈首明的人气和演技不必多说,虽然,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位擅长演皇帝,但实际上,陈首明演过不少儒雅的文人角色。
  左乐相信,陈首明能够演出他心目中的那个带领秦国走向强大的法学大家。
  不过陈首明不太好请,近些年他已经很少拍戏,更多的参与幕后或者行政工作。
  作为华国演员协会主席,陈首明身上的官方色彩很浓,在圈子里的地位很高。
  别的演员左乐有信心,这位还真不好说能不能请得动,他带着剧本亲自上门,得到了认真考虑的答复之后。
  就只能把商鞅这个角色放在一边,考虑双男主的另外一位——秦孝公。
  以左乐自身看法,他对秦孝公的欣赏更甚于商鞅。
  《裂变》中的秦孝公,简直是一个完人。
  作为儿子,孝顺母亲,秉承父志;作为兄长/弟弟,爱护小妹,尊重兄长;作为秦国国君,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中,一心求强,带领秦国走向强大。
  而秦孝公这部剧最让人感动的,就是对商鞅的信任。
  剧中商鞅变法能够成功,五分功劳在商鞅,五分功劳在秦孝公。
  无商鞅,秦国变不了法,但无秦孝公,商鞅变不成法。
  在答应了全力支持商鞅变法后,秦孝公就成了商鞅最坚实的后盾,无论何时何地,都是站在商鞅这一边。
  儿子犯错,驱出国度放逐。
  兄长有罪,哪怕是事后跪地赔礼道歉,也要支持商鞅行刑。
  别人不管怎么攻击伤害商鞅,秦孝公都护着商鞅,同时收拾那些商鞅的敌人。
  乃至临死时,为了怕自己死后,那些敌人欺负商鞅,就准备摆个鸿门宴一锅端了,可惜被商鞅阻止。
  找回太子赢驷,也是千方百计的试探,有没有害商鞅之心,甚至先刘备几百年说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话。
  死后还留下密诏,让商鞅可以统领军权,危及时刻,造反自保。
  士为知己者死,当主公当到这份上,也不怪商鞅说出那句“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的誓言。
  而后为了秦国大局,宁愿赴死,也不想引起内斗,毁了秦国的大好局面,让秦孝公的一生心血付诸东流。
  如此君臣,堪为楷模,所以很多人疯了一样磕“青山松柏CP”。
  实在是太甜了!
  针对这个角色,左乐希望的形象是刚毅质朴,威严仁厚。
  他在圈子里扒拉了好几圈,最终选定了两个人选。
  曾在《大染坊》和山河有过合作的侯永,以及曾在《七剑》出演魔教教主的张瑞金。
  两人都是毫无疑问的实力派。
  前者侯永面相忠厚,气质朴实,能演出秦孝公的质朴仁厚。
  后者张瑞金也算半个帝王专业户,形象大气,符合秦国一国之君的刚毅威严。
  面对左乐的邀请,双方的回应都很积极,左乐对这两个都很心仪,打算等一下陈首明的回复。
  如果陈愿意出演,那么侯、张两个人谁和他更搭,那么就选谁。
  如果陈不演,那么商鞅这个角色就归备选王飞,再根据王飞的戏路,挑选搭档。
第五百四十章
大秦好哥哥和人才输出库
  陈首明没有让左乐等太多时间,在拿到剧本的半个星期后,给予了答复。
  同意出演商鞅。
  第一男主定下,左乐马上根据陈首明的戏路风格来征选秦孝公的演员人选,最终选定了侯永。
  就如秦孝公的两个人选,一个偏质朴仁厚,一个偏威严刚毅,王飞和陈首明这两个有望饰演商鞅的演员也有不同风格。
  王飞身上的儒雅气质颇浓,有古之先贤君子之风。
  而陈首明擅长饰演上位者,养成了一些强硬严肃的气势,比较适合商鞅强力推动变法的秦国第一权臣身份。
  当然,这只是形象气质问题,以他们这些老演员的功底,完全可以演出左乐需要角色的另一面。
  但话又说回来,演员本身形象贴近角色某部分,一定程度也会影响剧组整体对角色的塑造。
  比如,剧本原定人物情节安排也会相应发生一些变化,向演员本身靠近,以求角色和演员更好的融为一体。
  陈首明更擅长演大人物,那么剧中商鞅权臣的点就会随之放大。
  与此同时,秦孝公的风格也要改变,商鞅强硬激进,那么他就得温和包容。
  如此,双男主一刚一柔,才能产生良性互补,所以左乐才会选侯永,他完全可以用自己温厚的风格兜住陈首明。
  反观张瑞金,和陈道明都是帝王大人物专业户,本身气质风格也偏硬朗强势,他如果出演秦孝公,显得和商鞅有点针尖对麦芒的意思。
  《大秦帝国—裂变》的双男主之争,陈首明和侯永笑到了最后。
  不过另外两位也不算完全的失败者。
  张瑞金老师,左乐邀请其出演了男三号赢虔,王飞则饰演韩相申不害。
  赢虔,剧中为秦献公长子,秦孝公和赢莹玉的大哥,也是剧中的“大反派”之一。
  然而这个大反派,从剧中的表现来说,并不让观众愤恨,哪怕商鞅的死和他有直接间接的关系,观众也选择理解。
  这和赢虔的出彩人设关系很大。
  根据《裂变》剧情,秦献公在河西之战中重伤待死,临死之前,打算选定秦国的下一个继承人。
  秦献公有两个儿子,分别是赢虔和嬴渠梁(秦孝公)。
  赢虔是长子,又是军中主将,屡立战功,在秦军中威望很高,背后还有很多秦国老士族支持,明面赢率很高。
  嬴渠梁是次子,各方面的资历都比不上大哥,但是他有仁义之心,很受老兵和秦国百姓的尊重。
  而且,嬴渠梁有长远眼光,对秦国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规划,心态城府也很稳重。
  反观赢虔,性格鲁莽,脾气火爆,只会打仗,不吝惜民生兵卒,这样的人当上了秦国之主,秦国就算不被人灭,也会越发的穷困。
  所以秦献公力主次子上位,甚至为防赢虔作乱,逼迫长子在自己面前断指立誓,然后把血书留给嬴渠梁,可以用来抑制赢虔。
  要是换一个人,被自己亲爹这么偏心对待,心里也难免对弟弟心生怨气。
  但是赢虔没有,在秦献公去世之后,力撑秦孝公,有人断发支持他上位,被他当庭驳斥,甚至要血溅对方以示对新任秦君。
  之后,秦孝公各种命令,赢虔也是弟弟指哪他打哪。
  商鞅入秦变法,秦虔也是在弟弟的授意下,第一个跳出来支持,不惜带头和老世族死磕。
  简直是感动战国的【大秦好哥哥】……
  然而赢虔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却因太子犯错被商鞅鞭打,割去了鼻子。
  当然,这里面商鞅也有自己的难处,当时局势紧张,民怨沸腾,不罚不足以平民愤。
  正好又赶上秦孝公当时不在都城,他一个大臣又不好对太子下手,只能推太子太傅的赢虔出来挡锅。
  当然商鞅也不是没错,当时赢虔宁愿以死谢罪,但是商鞅非得坚持律法,处以劓刑。
  劓刑,也就是割鼻子,这个刑罚是有羞辱之意,对犯人处以人格摧残。
  作为秦国重臣、秦君之兄、宗室之长,赢虔遭受如此之刑,无异于奇耻大辱,也让他彻底恨上了商鞅。
  不过他也明白,秦国变法如火如荼,自己动不了商鞅,所以选择蛰伏,静待时机。
  赢虔的想法所有人都知道,老太后为了大局,甚至要请家法处死长子,以绝后患,好在赢虔聪明,诈死逃过一劫。
  亲爹逼自己断指,亲弟弟间接的害自己无颜面人,亲娘要弄死自己,亲妹妹后来也因故要杀他。
  惨不惨?
  太惨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2/6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