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拍情景喜剧开始(校对)第5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5/658

  这种剧情变化的细节,是左乐拍摄时需要安排清楚的。
  每一个剧情时间段,部队当时的背景,战斗时的状态,都需要完整的呈现出来。
  左乐对这部戏很有野心,也抱着一定的期望。
  对于战争戏,他不想简单的拍两方军队互冲,几个镜头特写,然后然后让主帅分析,然后借他们的口宣布谁胜谁负。
  太无趣了。
  他想要那种金戈铁马,让人血脉喷张的战争大场面,不需要主帅台词解释,仅仅靠镜头就能让观众清晰地感受到战争的局势。
  以前左乐没有这个条件,拍摄、场面调度、设备等硬件方面还好说。
  最关键的是群演很难按照左乐的要求,老老实实配合调度,几千人的大场面,不是简单加片酬就能搞定的。
  而且,这些普通群演也很难演出那种真正战场厮杀的气势出来。
  旁的不说,军阵出列,举起兵刃缓缓上前缓缓上前,这实际上是带有压迫性质的攻击,给予敌方心理压力。
  看剧的观众,也能被剧中的情景感染,体会这场战役的浩大和残酷。
  可这样的戏,如果让普通群演来演,队都站不好,拿着兵器往前走的松松垮垮,一看就是乌合之众,根本体现不出什么所谓的压迫气势。
  别说让观众代入其中了,不找茬看谁笑没笑场都是好的。
  所以战争戏一向是影视圈最难啃的骨头之一,除了资金限制、场景限制、硬件设施等问题,群演素质是最关键的难题之一。
  以前,左乐不缺钱,各种硬件设施都齐全,就是弄不到大数目的好群演。
  当初拍《亮剑》,左乐为了战争戏效果好,各种搜罗精英群演,砸了大价钱,才总算符合心中预期。
  但也只是刚刚及格,距离左乐心中的设想的标准还差得远。
  所以,左乐从那时起,就琢磨着请真正的部队来客串群演,这也为何央视来谈合作,左乐开出的条件之一就是寻求军方帮忙。
  只有那群雄赳赳、气昂昂的人民子弟兵,套上戏服,才能还原出左乐心目中的大秦精锐。
  左乐还打算到时具体拍摄时,可以灵活变化一下。
  备上一批群演,专门演败兵或者是乌合之众,到时两方列阵一比对,观众一下就能看出差距分别。
  啧啧,左乐再一次赞扬自己聪明的小脑瓜…………
  ………
  《裂变》的战争戏,除了秦魏之战,还有齐国和魏国之战,韩国和魏国之战,以及秦国和戎狄之战。
  秦国作为主角,戏份多自然不必多说,而《裂变》剧中之所以大笔墨的描写魏国,原因有三。
  第一,魏国是当时天下的霸主,存在感强。
  第二,剧中商鞅变法的起因,就是秦国在秦魏大战中落败,秦国立志雪耻。
  而商鞅变法的一大成果,就是向魏国复仇,收复失地。
  第三,魏国和秦国是邻居,秦国变强。想要证明实力,第一个面对的就是魏国,难免不起摩擦。
  所以作为秦国前期的第一对立面,魏国想低调都难,自然也要花费一些笔墨来描述,秦国是怎么一步一步的把魏国打入低谷的。
  这个待遇并非魏国独有,等魏国没落之后,就该是楚国疯狂刷存在感了,楚国废了,赵国顶上,成为秦国第一敌人。
  而齐、燕、韩三国也会时不时出来打个酱油,不过总体戏份是不如魏、楚、赵的。
  不仅仅是战争戏,文戏也是如此,秦国内部的文戏最多,其次就是魏国。
  《裂变》大部分的文戏,都是在宫殿屋宇之内,除少部分特殊场景专门重新搭景之外,大部分都可以在长庆影视基地战国城内直接拍摄。
  长庆影视基地的战国城,主体为秦王宫建筑群,建造的恢弘大气,庄严肃穆,站在大殿台阶顶往下看去,真有一种“朕乃天命所归”的感觉。
  不过在《裂变》中,秦王宫等豪华建筑没有秦国的事,而是归了魏国。
  没办法,老秦人穷啊!
  根本建不起豪华的大殿,变法之后,搬到新都咸阳还好,但在栎阳老城,朝会的大殿都挤挤巴巴的,猛一眼看去,还没有魏惠王的寝宫大。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前期家底越穷,越能表现秦国六世积累起来的霸业之艰难。
  就像左乐从原版看到第五部《天下》时秦始皇的豪华大殿,再对比秦孝公时期的“蜗居”,颇有一种我大秦基业已成的自豪感。
  欲扬得先抑,老表现手法了………
  根据制定的拍摄计划,《裂变》是先拍文戏,再拍战争戏,先易后难,角色变化按剧情走,先拍青壮年时期,再拍老年时期。
  确定了拍摄计划,左乐先拍了一些简单戏份,让演员们找了找状态。
  然后上了第一个重头戏。也是剧中的双男主,侯永和陈首明的经典对戏桥段。
  ——商鞅同秦孝公献强秦之策。
  这个片段于《裂变》的重要程度,相当于《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得以请出诸葛亮的隆中对。
  剧中,商鞅变法的开启,“青山松柏CP”的君臣之谊,都是从这段戏开始的。
  丝毫不夸张的讲,这场戏出不出彩,直接关乎整部戏的质量………
第五百四十二章
历史名场面——三说秦公
  历史上,关于商鞅入秦这段经历,是有过史书记载的。
  而整个过程更像是一次教科书式的“面试入职”。
  当时,商鞅的老板公孙痤死了,他临死向魏王举荐商鞅,却未被采纳,商鞅在魏国混的不太如意。
  而秦国这边,新君秦孝公即位,想要恢复秦国当年穆公春秋五霸的地位,于是广发求贤令,商鞅得知后,就西进入秦求取前程。
  来到秦国后,商鞅贿赂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把他举荐给孝公,而且把商鞅捧得很厉害。
  孝公来了兴趣。就接见商鞅,询问他有什么治国良策。
  商鞅是来“求职”的,姿态放的很低,面对老板的询问,先拿出一个标准答案。
  也就是久经考验的道家黄老之学。
  大概理念就是效仿三皇五帝,师法造化,无为而治,属于比较稳妥的回答。
  商鞅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他刚来,还不清楚孝公的想法,怕犯了什么忌讳。
  所以先保一手,找个最挑不出错处的回答,先入职混进公司再说。
  不过商鞅没想到的是,极具野心的秦孝公对黄老之学嗤之以鼻,认为其是毫无营养的陈词滥调。
  连带着商鞅,在他眼里也成了“妄人”,评价“安足用邪”。
  商鞅初次面试失败,还得到了老板的厌恶,这让他思考自己犯下的错误,改变了说法,再次请求第二次面试。
  经过景监的说和,秦孝公给了面子,第二次见了商鞅,还是那个问题,商鞅这次献上王道仁政之策。
  这是儒家的主张,因为有孔、孟二位大贤先后为其张目,是当时很受欢迎的治国之策。
  至少明面上是这样………
  很多国君为了表现自己是一位仁义君主,对外都是宣称国家奉行王道。
  甚至孝公想要效仿的穆公,当时也是因为百里奚主持的王道之法,才让他成为了春秋五霸,这个说法不但在天下流行,在秦国本身也有很强的市场基础。
  果然,秦孝公这次也肯定了商鞅的献策,但还是以和秦国目前的现状不符,未予采纳。
  第二次面试结果依旧不理想,但好歹留下了一线生机,最重要的是,商鞅摸准了孝公的脉。
  第三次面试时,提出霸道法制,提出《强秦九策》,一下就征服了秦孝公,最终得以成功入职秦国高层。
  …………
  可以看出来,商鞅入秦的过程带着很强的功利性。
  某种程度,有点像现在的公司寻求投资人投资。
  先拿一个项目试水,投资人不喜欢再换,投资人还不认可,再换,直到投资人认可,皆大欢喜。
  这个版本的商鞅,形象更像是一个政治投机者,贩卖自己的治国理念。
  甚至让人怀疑,如果孝公喜欢王道,还会不会有名垂千古的商鞅变法。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商鞅试探秦孝公,他是在考验秦孝公是否值得投效,两者的理念是否相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5/6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