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拍情景喜剧开始(校对)第5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6/658

  就像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用三顾茅庐试探刘备的仁厚和胸襟,最终认为是一个可以辅佐的明主。
  还有人说商鞅这么做是在自抬身价。
  好东西就得抻着来,设置一些门槛,有利于对方提高对方的重视,上来就交底,反而会让对方不珍惜。
  这是一种高明的自我营销手段,诸葛亮的三顾茅庐其实也是这个套路。
  反正不管是那种说法和解释,商鞅和孝公君臣相宜的过程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
  而如此知名的历史事件,《大秦帝国》也不可能不提。
  但是话又说回来,《大秦帝国》既然以商鞅为正面主角,就肯定不能“政治投机者”这个负面版本。
  自抬身价这个中性偏贬的形象,也最好不用。
  所以,“良臣择主”这个喜闻乐见的戏码才是《大秦帝国》最好的选择。
  在《裂变》剧情中,商鞅在百里遥的邀请下,远赴秦国。
  心有大志的他,没有上来表明身份,而是暗中观察秦公为人。
  当时,秦孝公发布招贤令,有数百位士子前来仕秦,然而孝公并没有急着面试,而是提了一个要求,让各位士子便访秦地,在根据所得献上治秦之策。
  很显然,秦孝公十分明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道理。
  可是孝公的要求,却得到了很多士子的不解,大家纷纷抱怨,更有甚者直接拂袖而走,孝公无奈,只能以利诱之,总算留下了不少人。
  而商鞅在其间没有说话,事后找了景监帮忙,借了一些衣物,便前往秦国最贫穷的地方寻访。
  历经三月,商鞅亲自目睹经历了老秦人的贫穷艰难和不屈刚毅的精神,也让他对秦国这片陌生的土地,有了不一样的感情。
  等他回到都城后,商鞅根据遍访秦地时沿途记载的《有关秦国和老秦人风土人情考察报告》,挥笔而就,写下《强秦九策》。
  不过,有了强秦之策的商鞅,没有急着交给孝公,而是来了一个“三说(shui)孝公”,考察孝公是否是自己心目中的“明主”。
  于是,历史名场面发生。
  面对只知夸夸其谈,言论多华而不实的商鞅,孝公失望至极,觉得商鞅沽名钓誉。
  而商鞅经历两次陈策过后,却越发认定秦孝公是识货之人,是可以助他实现胸中抱负的明主。
  于是,商鞅卸下伪装,在渭水河畔,第三次约见了秦孝公。
  这也是今天《裂变》剧组要拍的戏。
  按照剧本设定,商鞅几人是在渭水上的木船相谈,彼时正是冬天,四下都是迷雾弥漫,河面还有薄冰覆水。
  这个场景并不是无端放矢,而是借景喻事。
  商鞅和孝公坐的船就是秦国,所处的环境也是秦国面临的局势——行迷雾、履薄冰。
  随着两人的交谈,初步达成强秦变法的意愿后,象征着秦国的木船,冲出迷雾,破开坚冰,也隐喻秦国从此脱离枷锁,奔向光明。
  怎么听着这么像南湖那条船啊………
  剧组拍摄目前在影视基地集中拍摄,没有跑去实景另拍,而是采用了近景远景借位。
  专门造了一个木船舱内的景,摆在绿幕上,演员对戏,拍摄近景。
  等拍完这些,找时间再去租用古船在河上补拍远景和全景,然后把两组镜头用特效合成在一起。
  这不是糊弄,其实这么做比直接拍实景拍还麻烦,实景拍摄都在船里,反而有各种限制,这么分开来拍,镜头运用和站位都更自由。
  而且这只是一种尝试,拍出来如果效果不好,还可以实景再重新拍一回。
  精品大剧,又是重头戏,精益求精一些,多番拍摄尝试是常有的事。
  左乐还算正常的,有的龟毛导演,一个镜头拍几百遍,硬生生把演员拍得心理崩溃。
  这么一比,左乐都算是“粗制滥造”了………
第五百四十三章
大型飙戏现场
  长庆影视基地,《裂变》剧组摄影棚内
  绿幕空地正中央,放着木船一比一还原的船舱和甲板,副导演带着美术、道具在拍摄之前进行最后的检查。
  船舱旁边,站着几个化妆打扮好了的演员,一共是五个人。
  秦孝公、商鞅、景监,以及作为护卫的黑伯和车英。
  其实在剧本里,还有一个划船的船夫,不过仅在远景有个身形,表明船不是无人驾驶,这次没有远景,就没必要让他出现了。
  甚至车英和黑伯,其实也都是背景板,前者寥寥两句台词,后者更是一言不发,只有两个镜头。
  这场戏的真正关键人物,还是秦孝公和商鞅,外加一个在中间圆场捧哏的景监。
  侯永饰演的秦孝公,留着短须,头戴高冠,一身朴素庄严的黑色袍服,气质沉稳,不怒自威。
  而陈首明演的商鞅则是一袭白衣,玉面无须,透着一股潇洒儒雅气概。
  至于一旁张剑饰演的车英,衣着打扮较之两人,明显普通平庸了许多,这也是故意为之,为的就是减弱存在感,突出商鞅和秦孝公两人。
  没一会工夫,场景检查完毕,左乐说清楚了戏,几个演员各就各位。
  黑伯和车英,一个守在甲板上,一个守在船舱门口,船舱内,商鞅、孝公对面而坐,景监侍立一旁。
  随着站位清晰明确,左乐回到监视器前,示意大家准备好,然后下令开拍。
  “
Action——”
  在场的都是老演员了,导演一声令下,纷纷就进入了状态。
  此时的剧情背景,是秦孝公第三次面对商鞅,因为前两次的经历,对商鞅观感很差,这次赴约,一来是给景监面子,二来是维护秦国礼贤下士的好名声。
  但他心里,对商鞅还是颇为不喜的,姿态语气上难免带着一些敷衍和漫不经心。
  而商鞅此番要向秦孝公献上国策,并且希望打动秦孝公,所以此时他的内心是十分坚定的,并充满了“进击”欲望。
  但同时因为君臣之分,商鞅又不能表现的太过强势,于是整个人的姿态是严肃中带着不卑不亢。
  其他三个演员,虽然没有多少镜头,但情绪也要时时刻刻在“戏里”,随着剧情进展而变化。
  刚开始,黑伯是秦孝公的近人,知道孝公的想法,对商鞅无感。
  车英来此是为护卫,谨守本职,没有过多的想法。
  而知晓内情的景监,则对这场谈话抱以深深的期待。
  虽然一句台词都还没有说出,但看到几个演员表现出来的角色神态,久经战场的左乐在监视器后直接一拍大腿。
  “这戏有了!”
  果不其然,已经进入状态的几位演员联手给做了贡献了一场精彩大戏。
  ………
  此戏开场,先是寒暄。
  秦孝公以国事繁忙为由,解释了这些天不见商鞅的原因,商鞅自然不会质问此话真假,借坡下驴,还捧了两句孝公关心国事。
  没有过多的废话,以应对商鞅失望之极的秦孝公,无心和他继续掰扯,简单扯了几句由头,就打算随便找个官职给商鞅打发了事。
  然而商鞅却没有接话茬,反而看着船舱窗外的景色向秦孝公提起了几个问题。
  关中土地平坦,沃野千里,为何秦国拥有这样天下列强都少有的优质土地资源,数百年间却荒芜薄收,人烟稀少?
  渭水汤汤,在秦无险,可谓天赐佳水,为何秦国数百年来却坐失渔盐航运之利,府库财货日渐空空?
  秦人朴实厚重,尚武之风深植朝野,可为何秦国没有一只攻必克、战必胜的强大军队?
  三个问题,犹如一把钢刀,直插秦孝公肺腑,孝公微不可查的叹了口气,眼神复杂。
  守富饶之地而贫穷,用强悍之名而兵弱,踞山川形胜而沦丧。
  这些问题,又何尝不是他心中之痛!
  而与此同时,孝公也对面前的商鞅有了一丝羞恼,他不是恼商鞅提及秦国痛处,而是认为商鞅以秦弊而邀宠。
  说白了,前两次的面试,让孝公对商鞅失望之极,认定商鞅是个只会夸夸其谈的庸才。
  所以,哪怕这次商鞅这回说到点子上,先入为主的孝公也没觉得商鞅有什么厉害之处,毕竟秦国的弊处,但凡有识之士都有目共睹,并不算什么高见。
  所以孝公有些讥讽地反问了一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6/6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