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2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6/913

  “听你语气似乎还不服气。既然如此,可敢将考卷贴在县学墙外,让众人评判?”李逵终于露出了他的獠牙,这一刻,他仿佛吃定了谭敏一般,不让对方有任何退缩的机会。
  谭敏张了张嘴,他其实已经认输了,但李逵并没有打算给他退路。可谭敏哪里受得了这份激,昂首道:“有何不可!”
  “光你一个人不行。”李逵冷笑道。
  谭敏怒极,吼道:“难不成让所有学子的试卷都拿出来贴墙上吗?”
  “这可是你说的。”李逵突然对周元躬身道:“县尊,为免他人非议,学生恳请县尊允许学生自清之请。至于谭敏,学生恳请县尊赦免他的过错,毕竟年轻人犯错,是可以被原谅的。”
  周元愣住了,李逵他怎么担心,但是李云?为什么他看向李云的样子,似乎也是一脸笃定,仿佛是赢定了一般?
  这让他心中警觉起来,这俩小子难不成还有后手?
  周元是李逵的老师,虽然弟子被放养了两年多,但师徒名分还在,也不会故意打落李逵的面子。于是点头应允道:“准了!”
  不过很快,周元发现李逵的用意。
  沂水县本来就不怎么盛行文风,士子的学问良莠不齐,两极风化极为严重。不少参加县试第二场考试的士子的文章,真不怎么样。突然间被贴在县学院墙外,顿时引来了不少人围观。本地人看不出高低,但外乡人有些识货的人。
  立马就看出了文章的优劣。
  不过,眼下都是县试的士子。看到自己的文章不入流,但也本着学习的态度,看旁人的文章。突然发现,也不入流。顿时心头冒出一些杂念,或许参加解试有希望。
  当他们散去之后,也没有激起多大的波澜。
  但是第二日开始,多了一些外乡人。
  托李逵的福,如今的沂水县商贾云集不敢说,但雪花盐已经名声在外,往来沂水的商贾也有不少。商人中有不少曾经的读书人,因为科举无望,或者其他原因放弃了科举之路。他们听说沂水县最近出了一桩稀罕事,县试第二场之后,直接将士子的考卷贴在了县学院墙外,顿时勾起了好奇之心,来看热闹。
  “此子文章狗屁不通,连字都写错,太跌份了。”
  边上的本地士子模样的人顿时心头暗骂:“你行,你去考啊!”
  “这个叫马铭的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圣人的典故都能弄错,也不知道读的哪门子书?”
  “哈哈,沂水县真是个神奇的地方。要是当年我是沂水学籍,解试轻而易举,说不定如今已是太学上舍生了!”
  ……
  县试不糊名,不誊录。考生的名字赫然出现在考卷上也就罢了,突然间被外乡人嘲笑,顿时心中懊恼不已。
  更要命的是,这些商贾天南地北,哪儿都有。
  京城的就不说了,应天府,河南府,大名府,江宁府……似乎这些文风鼎盛的地方,总有不如意的读书人流落成为商贾,来沂水县县学之外找自信。
  想起自己的臭名可能迎风千里,飘到大宋的各个角落。不少士子内心崩溃了,甚至开始怨恨谭敏。
  要不是他,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事?
  要不是他,爷们还能装成读书人,如今臭大街,不怨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还能怨谁?
  第二天,有些卷子的名字地方,被扣了字。
  第三天,失落了十七份卷子。都是考的不怎么样的卷子。绝对不会有人认为,是文章太好了,拿回家收藏起来。
  ……
  而这一天,也是县试最后一天开考的日子。县学之外,谭敏愕然发现,自己和平日里的‘朋友’打招呼之后,对方似乎唯恐不及的躲开。有人甚至面带怒气,咬牙离开,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谭敏不明白,但是有人明白了,这个人就是邹选。
  他忍不住心中惴惴,李逵这厮看着面黑,心更黑。此举无疑是将谭敏放在了所有沂水县士子的对立面。可以说,谭敏以后在沂水县,将成为人人唾弃的对象。
第246章
县试第一
  纵使沂州士子成为整个大宋学界的笑柄,对于沂州读书人来说也无所谓。
  没错,真没看错,是无所谓。
  本来,沂州的士子在大宋的风评就很不好。这地方吧……其实不出士子,而是出反贼。大宋有点影响力的叛乱,一小半都和京东东路有点关系。而沂州,无疑是重灾区。但凡中原的叛乱,沂州城都无法幸免,被反贼反复攻破。对于朝廷来说,地方势力太弱,无法控制沂州的局面是最主要的原因。至于临沂颜氏,还真压不住暴躁的沂州百姓。
  有人以为,大宋的叛乱基本上都不成气候,唯独差点成气候的方腊叛乱,还早着呢。至于说为什么方腊叛乱会成气候?
  因为方腊叛乱发生在大宋最为富庶的苏杭地区。
  而且方腊很有机会占领江宁府。
  江宁府是什么地方?
  六朝古都,其势虎踞龙蟠,又有大江天险保护,是成就帝王之业的龙气汇聚之地,说玄幻点,就是有龙脉庇护。作为南唐的都城,江宁府的防御自然不成问题,尤其是控制了长江的航运之后,真有可能将大宋划地而治,生出一个和朝廷分庭抗礼的王朝。
  而在方腊之前,沂州的叛军头子王伦(与梁山的那个没关系,仁宗时期的人物),带领大军,从京东东路的沂州打到了淮南路的采石矶。
  没错,这是大宋有历史记载的唯一一次叛军打出路一级行政区的叛军。而采石矶是什么地方?江宁的门户,一旦采石矶失守,江宁也守不住。真要是让叛军攻克了采石矶,大宋的历史说不定真能改写。
  至于王伦?
  他是沂水县人民的骄傲啊!草莽眼中的大英雄。
  一个地方的小县城,最出名的人竟然是让大宋朝廷惊恐万分的反贼头子。这还有什么好说的,读书真不是沂水县精英们的首选。
  至于说李逵的小手段让沂水县的士子们蒙羞了,别多想了,沂水县的读书人神经大条着呢,根本就不会因为文风不盛,而自惭形秽。基本上所有的读书人都不会以中进士为人生目标。沂州虽然有临沂颜氏,可颜氏不过是将祖宗祠堂放在临沂。
  颜氏的富贵已经延续了一千年,打从汉朝开始,就是世家门阀。子弟多半去京城发展。留在老家的,只有两种人,告老还乡的老人,还有就是没什么才能的看家子孙。前者,风烛残年,没几年好风光了;后者秉承了颜氏的家风,基本不会多事。
  所以,沂水县士子丢人,是个人原因,和地域黑没有关系。
  反正沂水县已经够黑了,根本就不怕再黑出点光来。
  导致结果就是,李逵将沂水县士子黑了一把之后,竟然没有人怨他的不是。反而将谭敏这个始作俑者恨到了骨子里。大家都不是中进士的料,为何你要跳出来?
  策论考试就是在这种奇怪,且压抑的气氛之中举行。
  不同于论,诗赋之类的题材。地方科考题目,在策上,很不重视。不重视的原因不外乎,策是以皇帝身份向国之栋梁询问的考题,出题者如果是县令和知州的话,基本上没有资格代表朝廷出题;第二个原因就简单了,策是时政,地方官员即便有资格出题,也会担心出的问题太尖锐,而导致自己陷入非议之中。
  比如说西夏问题。
  河湟问题。
  宋辽的战略问题。
  出题者都不会去碰,就算是皇帝也会很小心。
  还有,百姓的赋税问题,没钱缴纳徭役的钱,民间被掩盖的最黑暗的疾苦问题,都不会出现在策论的考试之中。
  高屋建瓴也好,粉饰太平也罢,反正策论的范围其实并不大。
  不外乎祖宗之法是否要变;具体的财政问题如何解决;人心散了,还能不能要……
  周元出的策论题目很简单,‘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李逵看着考卷上的题目,啧吧了一阵,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老师在苏门之中不受待见了。
  至少,周元出的考题虽然是元佑年间的标准考题,应该是前科的省试考题。
  可终究缺乏一种大气概,显得小家子气,给人一种随波逐流的感觉。
  苏门虽支持旧党,但同时也是朝堂之中几乎是唯一的反对派。一味的追求稳,自然不犯错,但也不会太出彩。
  这道策破题很容易,可惜,李逵心里头不屑一顾。
  “臣对曰……”
  策论的格式就是这样,题目是皇帝出的,答题必须要又‘臣对’的格式,要不然就有藐视朝廷的嫌疑。
  至于说题目,更本就没有任何新意。直接那前几年的省试或殿试的策论题充当。
  当然,这样做完全没有问题。
  毕竟,县试和解试对于大宋的科举来说并不重要,至少在省试之前的考试,重要性都是要打折扣。原因就是解试相对大部分的考区来说都不算太难,甚至难度比不上太学的上舍生的选拔。用以往的题目,也完全说得过去。也算是大宋科举的潜规则了。
  别看题目看似简单,但做题的人多了,想要出彩就不容易了。
  好在县试而已,只要文理初通,在北方大部分州县都能妥妥的过了。
  李逵在草稿上写下一个个论点,然后琢磨一阵,措辞和文藻,一个时辰之后,才开始动笔写起来。
  一千字的策,写起来不算太麻烦,但写完也至少一个时辰之后的事,加上誊卷,足足耗费了两个多时辰。
  别看元佑年间的策都有一股仁义的风气。
  考题还都是出自小皇帝,但李逵明白,明年的省试绝对不会如此简单。小皇帝被如同犯人一般的监视了多年,内心早就对保守派的主张厌恶的不得了。伊川先生程颐的帝王教育,早就宣告失败,只是很多旧党的人还不知道罢了。
  如今旧党在朝堂上还没有彻底败下阵来,所以考题还会选用元佑考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6/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