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3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7/913

  没等他说完,李林跳起来了,指着三叔公质问道:“三叔,你不是说家族没钱了,黄金万两,得十几万贯了吧?您老这钱哪儿来的?”
  “老夫的钱哪儿来的,还用告诉你?”三叔公冷着脸,刚才还和颜悦色的样子,这一刻就成了阴云密布。
  可李林不服啊!
  老头太可恶了,说好了不藏私的,族人都可以知道族产的多少。可一转眼,这老头竟然背着族人,竟然藏下这么大一笔财富。李林反抗三叔公,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一次,他觉得自己站在道义之上,一定要给三叔公一点好看。最次也要落下三叔公的脸面。
  可三叔公呢?
  只是冷笑着看着李林,等到李林心里被三叔公看地一团乱毛的时候,他老人家才开口了:“李林,老夫有点私房钱,就不用你惦记了,族老都知道,你还没有资格。但是你的小金库,老夫只要想断了,你转眼就找不着信不信?放到族里大会上,老夫凭这一条,就能将你放到长山岛吃海草去。”
  李林愣住了,他……气咻咻地转过脸,骂骂咧咧地出门去找自己的手下晦气:“叛徒,肯定你给我身边安插了叛徒,这帮不要脸的东西,老子平日里好吃好喝的养着这帮混账玩意,竟然还出卖我!”
  “啊啊啊——”
  出门之后,还能听到李林这货近乎疯狂的鬼叫。
  三叔公不动痕迹的给皇帝赵煦上演了一幕什么叫‘留一手’的手段,而且‘留一手’不是目的,捏住把柄也不是目的,关键时刻,就是让反对者对自己的怒火转移到别人头上,这才是他此举最高深的境界。
  但赵煦也有些担心,毕竟他来之前,高俅给他说了不少李家人的情况。
  李林的身份,有点像是族长三叔公的亲卫头子,地位和皇帝跟前的韩德勤有点类似。而且这段时间,一直是李林保护三叔公。万一,李林因为被三叔公捏住把柄,回乡的路上,起歹心怎么办?
  想到这里,皇帝赵煦忍不住撑起上半身,轻声问道:“老前辈,你就不怕你的哪位侄子因为被你拆穿了隐秘,而对你不利?”
  三叔公淡淡的笑了笑,神情怡然自得道:“捏住手下人的把柄,不是为了惩戒他们,更不是为了让他们畏惧。把柄这玩意,用不用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告诉你的手下,你不傻,还有就是让他不要越过你的底线,这才是把柄的最厉害的用处。就像是当官的被贬谪,都贬谪了,就是说明他们失败了,甚至连希望都没有了,那么他们还有什么顾忌呢?另外,李林敢对我不满,但是不敢对我不利。因为对他来说,老夫当族长,总好过其他人当族长,毕竟老夫是他亲叔叔。”
  “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告诉他,他有罪,需要戴罪立功!”
  咯咯咯……
  说的得意之处,三叔公笑的贼欢快。
  而赵煦更好奇了,这些比他老师程颢交给他的帝王绝学强大的不是一星半点。好奇道:“老前辈,这些都是你从哪儿学来的?”
  “一部分是琢磨出来的,另外就要说几年前,老夫在市集上遇到了一本宝书。”
  赵煦心中有点激动,恳请道:“还请老前辈让晚辈一观。”
  “颜松,拿我的宝书出来。”
  家有珍宝,最高兴的时候,当然是让人观宝的时候。颜松拿出那本被三叔公视为珍宝的宝书,摊开之后,赵煦看了一眼,脸有点黑:“只见上面三个字,《帝王术》让他心头愤懑难平!哪个无良书商把如此紧要的书胡乱印出来卖钱?该杀!”
第401章
差点忽悠出一个帝师
  说起帝王术。
  一般会分为两个流派:法家和儒家。
  为什么没有道家的黄老之术呢?
  毕竟三代无为之治,却成了后世无数帝王向往的天国。可降三代以后,无为之治的本质其实是仁政。朝廷不胡乱颁布法令,使百姓不会因为法令变动而遭殃。
  再说,黄老之术管理王朝实施起来非常困难,朝堂上无欲无求,对外没有扩张的需求和胆量,对内矛盾没有激发出来。这样的王朝环境不是说没有,但很少见。
  而法家和儒家就不一样了。
  法家的出现,直接结束了春秋战国中原分封的一片散沙状态。战果之后,各诸侯国都开始变法,魏国、秦国、楚国、赵国、齐国,都没能避免。但最终,法律最为严苛的秦国脱颖而出,建立了华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大秦帝国。
  而且法家的思想不仅仅从战国兴盛,其实一直延续到汉朝都有法家治国的思想。尤其是在西汉,法家和儒家争斗不休的局面下,大汉王朝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还是偏向了法家一点。甚至在隋唐时期,法家还是有很多的拥趸。
  毕竟,酷吏这种任何官员都痛恨的坏种,在唐朝还非常兴盛。而酷吏,其实就是法家的一个旁枝。
  从武帝时期,公孙弘推荐了同门董仲舒,而董仲舒提出了‘君权天授’这个概念之后,汉武帝才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这仅仅是确定了儒家的学术地位,并没有将其他诸子百家的东西都扔掉。
  帝王术。
  或许也就是从那个时期才传下来的传说。
  可对于皇帝来说,这种邪说,肯定是不能容忍的存在。
  赵煦在看到《帝王术》这三个字封皮的书之后,目光中就流露出冷冽的寒光,站在边上的郝随忍不住了打了个寒战,他发现了皇帝的异样,转而心头幸灾乐祸起来:“老贼,死到临头了,咱家看你怎么活下来。”
  赵家的皇帝平日里算是架子最小的皇帝,赵煦也是如此。
  可是当他看到《帝王术》这本书,而且这本书流落在民间的那一刻,心头的怒火是难以平息得了的。
  赵煦凝视着封面,突然抬起头对三叔公道:“我能看看吗?”
  “拿去看吧?也不值钱。”
  三叔公很大方的将他的心肝宝贝往赵煦面前一推,随意的说到。这话在理,他老人家也舍不得花大价钱去买一本根本就看不懂的书。
  原因嘛?
  三叔公这辈子都不会给人说,他原来以为这本是皇历来着。几年前,他还不怎么识字,认识的字也有限,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他正好在赶集。对方要价很便宜,就当皇历卖给他了。回去之后,就偷偷摸摸的拿给李逵看过,然后被李逵一通嘲讽,说:“三爷爷,您老又被骗了。”
  三叔公心里头那个生气啊!
  什么叫‘又’,他多精明的一个人,就因为认识的字少,就活该被骗吗?
  后来不信邪的三叔公决定废物利用,那时候李氏开始发达了,搬到了县城边上的庄子里。再后来,颜夫子来族里的族学当先生,颜松过了一段时间也来了。
  有了颜松给他读书,讲解,他才明白了这本书的所写的内容,浩瀚如同星河,无边无际。
  说到钱,真不值钱,就卖一吊。
  算起来,也就是六七十文。大宋的书籍以精美著称,京城知名的书局出的书籍,动辄几贯一本。还有一种就是文人自己找刻书匠人,印制之后送人。早年苏轼就很热衷这种事,他经常没钱,也和他过段时间就要自费出本小集子诗词,亲戚朋友都送一遍有关。后来,实在太穷了,苏轼也没有了这个爱好。
  赵煦虽然和好奇,但没有开口问,这书的价值。在他看来,书的价格并不重要,内容才是他最为关心的地方。但是郝随这个宦官不一样,宫里头的宦官都是从穷苦人家出来的,对钱特别敏感。尖尖的喉咙阴阳怪气的对三叔公问道:“这不值钱的书,多少钱买来的?”
  “一吊钱。”
  三叔公坦然道。三叔公这个人坦荡的时候,啥话都不避讳。
  “一吊钱?哈哈,这等货色,您老也能当宝贝?”郝随嘲讽道。
  三叔公不为所动,郝随碎嘴子和他过不去,有的是他的主人去管教他。郝随的主子还在边上呢?就看赵煦的心思。赵煦出宫之后,化名黄佣,但都一样。可赵煦的心思都在书上头,根本就没有发现宦官郝随竟然和三叔公有争宠的心思。反倒是三叔公不咸不淡道:“书的好坏并不在其价格,而在书中的韬略,你可懂?”
  问宦官,韬略,郝随能说什么?
  要说治水,郝随还能说说。大宋的官员也好,宦官也罢,做官之前都或多或少的学习过治水的办法。说是上过治水补习班也不为过,这是办法千奇百怪,无所不有。
  他只能暗暗咬牙,把心头的不甘放在肚子里。
  此时的赵煦,心思都被这本《帝王术》吸引住了,他小心翼翼的翻开之后,一股子劣质纸张的腐臭味,扑面而来。赵煦忍着心头的不适,打起精神看起来。细看之下,大失所望。
  乱七八糟的内容,似乎什么都有一些。
  《鬼谷子》中的内容《持枢》、《中经》,《荀子》中的内容,《君道》、《臣道》……但看着看着,赵煦仿佛看到了一点门道,这书大部分讲的是人心。
  如何揣摩,如何控制,最后就是驾驭权术。
  虽然篇幅打乱了,文字也杂乱无序,内容也破有错处,还能看出这书似乎是用书局废弃的雕版印出来的,有些字都模糊了,显然是无良奸商,用别人家丢弃的雕版,拼凑出来的一部书。说是《帝王术》,还不如说是大杂烩。
  合上书本,赵煦再次看到封面,低声自言自语道:“这图似乎哪儿见过。”
  郝随定睛一瞧,颇有成就感的兴奋道:“是灶王爷。”
  随即指着三叔公嘲讽道:“你把灶王爷当皇帝,还不是老眼昏花?”
  三叔公面对指责,轻笑道:“管他是谁,管用就好。老夫用这本书中的才学,学到了别人没有的本事,这本书就是《帝王术》,能解决世间万物之困,有何不可?”
  郝随觉得三叔公是强词夺理。
  可赵煦毕竟不一样,他从小都是被一群学富五车的老师围着灌输各种各样的道理,当然帝王术也不会欠缺。但谁让给赵煦上课的首席崇政殿说书是程颢老爷子,自然要将儒教的仁义版帝王术一股脑塞到皇帝的脑子里。
  仁者无敌啦!
  义之所向啦!
  都是赵煦需要学习的重点。反而对于权谋之类的涉及少了一些,程颢甚至违心的告诉赵煦,《鬼谷子》是天下第一邪书。
  做学生的,老师越是制止,他就越要试一试。
  《鬼谷子》赵煦也看过,但没有深入细读过。好在他能认出三叔公宝书中不少都是鬼谷子的内容。但他也不觉得这本书有那么神。犹豫再三,赵煦决定考一考三叔公,问:“前辈所言,一切困纾皆有所解,可否出个问题,让前辈解答。”
  “当然。”
  百丈村李家人什么时候害怕过?三叔公也不虚。
  赵煦问:“既然此书是《帝王术》,那么小子的问题就很简单,可否以此书评判帝王过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7/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