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4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0/913

  “二两?”
  高俅鄙夷的眼神在郝随身上打量,韩德勤表示小看了他,李逵根本就不想和没见识的郝随废话。
  郝随心灵有种万箭穿心的痛,以为自己说错了,只好低声补了一句:“小时候!”
  想起少年入宫时的那一刀,郝随心有余悸。
第404章
杀手锏
  “你们这是什么表情?”
  “我不和霉运缠身的人坐在一起!”
  “可我……”
  郝随能有什么办法,他不过是延续了几十年来大宋朝堂的规矩,而这个规矩只能放在暗地里,不能摆在明面上。当他摆在了明面上之后,规矩不再是规矩,再也不会保护他,他反而成了叛徒。
  别看郝随如今还能跟在皇帝身边,但他离开皇帝,离开皇宫都已经成了定局。跟这位走的近,那么郝随的继任者肯定会怨恨。毕竟作为小心眼而闻名的宦官们,心里都存不住多少事。有点仇,从早到晚都想报了。
  就像是路上的狗屎,踩扁了,却脏了鞋,恶心了自己,啥好处都没有,只能绕道走。
  想到自己要倒霉,郝随心头难掩悲凄。
  好在高俅这人不错,并没有像李逵和韩德勤那么嫌弃他,落井下石。
  李逵他没办法,文官,皇帝的准连襟,他欺负不了。
  韩德勤他更没办法了,妥妥的武勋权贵,朝廷重臣,他得巴结。
  只有高俅,不入流的宫廷蹴鞠队的教头,虽说是个军职,但真要说起来,啥也不是。
  郝随这张老脸对着高俅,良久才唏嘘道:“患难见真情,高俅,咱家以前一直错看了你。以为你除了会点蹴鞠之外,啥本事都没有。没想到,你还是个讲义气的人。”
  这话高俅爱听,他自喻为仁义无双,自然不是说说的。尤其是如今,眼瞅着郝随要倒霉了,高俅怎么可能落井下石?他关心道:“郝公公,你要是离开了宫掖,会去哪里?”
  “京城是不能待了,陛下这次虽然没说,但咱家也琢磨了几个去处。”郝随觉得藏着掖着也没必要,他的敌人在宫廷之中,反而对外臣来说,他是一个毫无威胁之人。说说也无妨:“咱家想过,无非是去大名府治理大河(黄河),如今大河改道,诸相公为大河改道之事争论不休。一来,大河入了辽境,与我大宋北方边境不利。辽国渡水就能威胁我大名府,转而对京城造成威胁,改道势在必然。”
  “二来,大河改道之后,我济州,齐州,十余个州的农田灌溉将无水可用,数百万百姓遭灾,必然要想办法解决。”
  郝随觉得去治理大河,做一个河工也不错,也算是为大宋尽忠了。
  这话虽然说的在理,但李逵却不认为郝随有这本事,大河改道,从齐州莱州附近出海,一下子往北横着移动了五六百里。这要是恢复到原来的河道,几百万民夫都不见的够。朝堂根本就拿不出这么多钱。
  这是人力都难以解决的办法。
  郝随就算了吧?
  他有这本事,神宗时期早就发达了。毕竟,王安石也好,神宗皇帝也罢,都对治理大河有着一股子颇为强烈的执念,为何郝随在先帝没有发达,却要在绍圣年间委以重任?还不是他没有神宗认可的特殊才能。不过,他也没有第一时间拆穿郝随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行径,问:“不知道郝公公可有治理河道的经验?”
  “没有!”
  郝随气馁道,他哪有经验,他连京城都没有出过几次。
  不过,他很快就振作起来,毕竟宦官出宫之后,在外任职,大名府是最好的去处。离京城近,大名府也是大宋数一数二的雄城,人口百万,城市繁华,一点也不比汴梁差。
  他还想到了个去处:“要是去不了大名府,只能去杭州了。”
  可是高俅却不这么看,对郝随道:“郝公公,你光顾着好地方。就没有想过,去个不太繁华的地方。”
  “不太繁华?”
  “啥意思?”
  高俅道:“我听你说过,陛下这些日子和相公们商议西北之事。可见,陛下对西北非常重视。环庆路,鄜延路,都派遣了重臣驻守。可见,陛下对西夏的贪婪已经忍无可忍,说不定一场大战在所难免。要是西北大战,必然需要陛下信任的监军,你就没想过去陕西六路当监军?”
  郝随失宠是板上钉钉的事,高俅已经不怕他了。
  当然,高俅的乌鸦嘴引起了郝随的强烈反应,郝随下一刻就慌神了,六神无主,眼神空洞道:“咱家要是去了这破地方,岂不是要客死他乡?”
  说这话,也是有原因的,大宋的宦官大部分都是开封府,京畿路人。真要是离开了京城,就等于是离开了老家。
  乡土观念很重的时代,尤其还要面对兵祸,郝随是宦官,可不是什么将军,不慌神才怪了。关键是,打仗赢了好说,要是失败了呢?
  即便他当时不死,他也会成为替罪羊的好不好?
  “咱家,咱家……这可如何是好?”
  高俅轻轻的拍了一下郝随的肩膀,同情道:“郝公公,你就放心去吧。兄弟和你共事一场,虽无法帮到郝公公多少,但是你在京城的家人,我高俅会照顾的。”
  “高老弟,没想到你是个热血汉子!”
  郝随颇为感动,但在感动之余,却有点感觉不对劲。他的家人,为什么要让高俅去照顾?
  而李逵和韩德勤完全惊呆了。高俅,你小子太有前途了,连宦官的妻妾你都惦记。韩德勤指着高俅笑骂道:“人家郝随这大半辈子的钱都花在了府邸的妻妾舞姬身上,人都倒霉成这样了。你小子,竟然还想吃现成的。”
  郝随这才明白,刚才的不对劲到底问题出在了哪里?恨不得掐着高俅的脖子,弄死他:“高俅,你原来不是为咱家着想,却盼着咱家死,好继承咱家的府邸和妻妾美姬,咱家做鬼也不会放过你!”
  高俅板着脸道:“郝公公,饭能乱吃,话可不能乱说。我和你是朋友,是同僚,又不是你儿子,怎么会继承你的府邸和妻妾。再说了,你妻妾多大了,我见了得喊叔母吧?”
  韩德勤突然笑起来:“高俅,你这可算错了。郝随的妻妾年纪都不大,比你还小。这厮前两年刚死老婆,还升了殿前押班,可谓春风得意。郝随是宫里头的红人,教司坊管事根本就不敢得罪他,这家伙将教司坊的花魁都娶回家,小妾都成了教司坊的头牌,花了一大笔钱。前几年,在宫中也是头一份。你真要是继承了他的府邸,就等于把整个教司坊都娶回家了。直娘贼,说的老子都有想法了。”
  高俅惊恐的看着郝随的这张老脸,就差心头大吼:说好的忠贞不渝的爱情呢?
  这年头,连太监都如此薄情,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可郝随被高俅这么一吓,真的蔫吧了,他原先只想到了好事,没想到万一,被高俅一提醒,顿时想到了这种可能。去西北,带着皇帝的意志,咬着牙和西夏人死磕。可西夏人贼硬,他牙崩了,都啃不动啊!
  再说皇帝。
  朝堂上平静了一段时间之后,突然又闹起来了。
  起先是因为蔡京,这货突然奏请皇帝,要求恢复前宰相蔡确的官职,身份,还有拟定谥号。
  这个要求看似很简单,因为蔡确已经死了,还有从龙之功,是先帝驾崩之前的重臣,也是坚持立赵煦为皇帝的朝廷重臣之一。但作死,在生前就身败名裂,被一撸到底。
  当然,蔡确还有一个身份,蔡京的族叔。
  这事简单,赵煦本意上在朝堂上议一议,可却受到了苏辙的极力反对。台谏官刘挚也是极力支持苏澈的立场,认为蔡确诋毁同样有从龙之功,且功劳比他还大的宰相王珪。没想到王珪死了,才没有让他的奸计得逞。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证人,李清臣。
  神宗弥留之际,李清臣是翰林学士,知诰。也就是说,神宗对外颁布的圣旨,都要经李清臣的手。
  当时蔡确的阴谋,绕不过去他。
  可李清臣这家伙吧!自命清高,有时候连自己人的污点都要指认。
  其实不需要李清臣跳出来,蔡确真的很成问题,他在地方上任职的时候,受过贿,这在大宋文官之中,是一辈子洗不掉的污点。
  尤其是,蔡确还受到过王珪的极力保荐,对恩人如此狠毒,人品卑劣之极。
  这样等人,怎么可能恢复官职,名誉?
  赵煦也为难,蔡确的问题是很严重,他也不喜欢。但问题是,蔡确有一个身份,他是元佑初年,推行王安石变法的宰相,是变法派在他这一朝旗帜般的人物。否定蔡确,就是否定他自己。这让他非常为难。
  可很快,朝堂的楼又歪了。
  本来好好的批判蔡确,不知道怎么搞的,章惇、曾布几个突然开始转移视线,批判司马光和吕公著。并且上奏皇帝,要将这些人生前死后的官职,爵位,已经朝廷的恩典都废除。
  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很寻常的反击。
  但主持反击的人是章惇,这让苏辙开始警觉起来。不会这么简单,细细想来,深思极恐。一旦司马光和吕公著的身前和死后荣誉都废除了。那么已经下葬的司马光和吕公著是否还能享受开国公等规格下葬?
  一旦不能享受,这岂不是要去扒坟、扒棺材?
  想到这些,苏辙心也乱了。双方在朝堂上大战,唾沫星子就和吐口水一样乱飞,皇帝夹在其中,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这也是皇帝匆匆赶来请教三叔公的原因:“老前辈,之前您教给我的‘拖字决’恐怕不好用了,如今家中管事都指着陈年往事互相攻讦,一旦所有的事都翻起来,免不了要让已经过世的祖母受罪。她老人家当家的时候,听信了小人,但身为孙子,我总不能让管事之间的仇恨,波及到祖母的清誉吧?”
  孝。
  这是华夏千百年来所有王朝的立国之本。
  真要是皇帝赵煦连假惺惺的装作孝子贤孙的这层面纱都保不住了,他成昏君也就不远了。
  三叔公这个气呀,这都什么事?他撇了一眼赵煦,心说:“这样的管事要来何用?弄死得了。”可真要是这么给人出主意,岂不是砸自家的招牌?关键是,他的官还得落在赵煦的身上呢?做上官之前,可不敢得罪了赵煦。
  老头愁地,就差将下巴上的胡子一根根揪下来了,却要维持故作高深的高人模样,确实苦了他老人家。
  突然,他想到一个办法,问赵煦:“有道是人进我退,是为保存实力。但退无可退,却有无法战胜对方的时候,就要想到祸水东引,你琢磨琢磨,你家的管事有没有怕的同僚?”
  赵煦并不觉得这个办法有多大的用处,他不能对三叔公明说,自己家的管事整天吵,还不怎么把他这个当家人放在眼里。
  真要是这么说了,三叔公说不定要让李林带着人帮赵煦打断闹事的贼子的狗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0/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