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5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8/913

  嵬名康达脸上抑制不住的疲倦,毕竟年纪大了,但是他紧走两步,来到了李秉乾的面前,目光如炬,盯着李秉乾问:“大王,如果大宋肯给李逵,大王是否敢用黑大帅领兵?”
  “这个……”
  李秉乾傻眼了,他光顾着给大宋难堪,却忽略了李逵的身份。李逵肯定会心向大宋多一些。如果让李逵领兵,别多三万人马就足够李秉乾喝一壶的了。
  良久,李秉乾无奈的摇头道:“不敢用,也用不起。”
  别的好说,就西夏军不少将领对李逵的盲目崇拜,就足够让李秉乾胆战心惊了。在李逵的身上,已经有了功高震主的所有条件。更何况将党项的精锐让李逵指挥,万一,他就怕万一李逵调转了枪尖,将兵锋对准他,他可没把握能够战胜李逵。到时候,大宋说不定能兵不血刃,就用党项人自相残杀,一劳永逸的解决了西夏。
  嵬名康达掷地有声道:“既然不能用,就该考虑将李逵送出我大夏。除非大王决定将李逵留在我大夏,永绝后患。”
  李秉乾果断摇头道:“不行。他和军中不少统兵将领的关系不错,尤其是本王是依靠着他才获得了皇位。要是真对他出手,其他人怎么想?岂不是要人人自危?还是……还是送这麻烦出境吧?不过孤要大辽使团保证,三国签订盟约,不能在停战期内宋国进攻我大夏。”
  李秉乾说完,仿佛身体内的力气被抽光了似的,瘫软在榻上。
  而嵬名康达却躬身道喜道:“大王英明,老臣立刻去办。”
  三日后,兴庆府外修建的高台。
  西夏国君、辽国使团,还有宋国使团,递交了三国的国书之后,开始祭拜。
  年前半个月不到,安焘等人个个面露喜色登上了回乡之路。
  站在黄河边的土丘上,李秉乾遥望宋国使团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了视线之中。李秉乾面带刚毅,目光坚定,华盖之下的风采终于有了一代帝王的气派。谁知道他此刻的内心之中,唯一的一个念头竟然是:“终于将这个祸害送走了。”
  说李逵是祸害,绝对不是胡说八道。
  李逵在西夏小半年,除了最初的一个月,安分守己不说给宥州的寺庙打工,没有祸害人。可是一个月之后,他接连祸害死了西夏的国师,太后,皇帝……
  还有至少十万西夏军队。
  可让李秉乾难受的是,他麾下的不少将领,竟然还对李逵还有点依依不舍,孽缘呐!
第565章
御史才是真爱
  风卷着雪花在空中打着卷,如同白色的气旋,很快就消散出去。
  李秉乾紧了紧狐皮裘,从怀中摸出一卷带着他体温的地图,展开之后,一行大字赫然落在绢帛右手边——神龙大陆舆图。
  既然是神龙大陆,那么在东方东土的位置,自然应该是龙首的位置。这是中原人的习惯,头才是最为重要的身体组成部分。
  看着手中的地图,李秉乾挑了挑眉,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似乎他手中拿着的地图是假的地图。这舆图出自李逵之手,据说是大宋秘书省珍藏前朝的舆图。李逵看在李秉乾的面子上,这才勉为其难的李秉乾画了出来。至于有没有神龙大陆,李秉乾吃不准,李逵就算是知道也不会说。
  再说了,就按照李逵的尿性,他也觉得没错。亚欧大陆,为什么要叫亚欧大陆?凭什么自家在哪里都要受西方的定义。如今天下数万万人,也只有他能差不离的画出亚欧大陆的主图。至于名字,就应该他想怎么起,就怎么起。
  他就算是将这片大陆说成是——百丈村大陆,也是完全没有问题。
  只是李逵的绘画水平差一点,完全没有学到苏轼的真传。他在苏轼门下的时候,虽尽力去学了。可问题是苏轼会的才艺学问实在太多了,他根本就不敢什么都去学。当然有些根本就不用去学。比如说苏轼自认为天下少有的医术,江湖游医的水准,很害人。
  认识苏轼,近距离观察苏轼,李逵才发现。苏轼神秘的背后是强大的自信。苏轼的医术,周围人都觉得很不靠谱。但唯独他坚信,自己是神农门人,医圣传人。
  但不得不说,苏轼在诗词歌赋,在文采,在绘画等才学上,确实站在这个时代的最顶尖的水准。李逵连书都来不及读,怎么可能去学需要耗费很多精力的绘画?
  所以,他画出来的地图,总给人一种玩闹的感觉。
  很臃肿,同时也极其随意。就像是一头吃撑着的了的神龙,软趴趴地卧在地上打盹。
  李秉乾用自己发散思维洞悉,也看不出来地图上那个丑陋的大陆和神龙有一丝一毫的关系。没办法,李逵尽力了,他水平也就如此,无法给李秉乾一个精致的,看上去很像回事的地图。当然,这份地图上看去也不会给人太假的样子。毕竟地图上标注的很多国家都是真的。就是李逵也吃不准,哪些国家如今在不在。
  李秉乾手指在地图上婆娑划过,心头唏嘘道:“这地图应该是真的吧?”
  可李秉乾心里还是没底啊!
  李逵这厮,靠谱吗?
  没办法,西夏渴求辽国下场拉西夏一把。但问题是,辽国虚张声势做得很有气势,但真要让辽国真刀真枪的和大宋干一场。强大的辽国也没有这份胆量。不是不敢和大宋为敌,而是打了之后呢?万一谁也奈何不了谁,谁也没办法收手,那怎么办?
  总不能到时候辽国和大宋大战,最后的转机变成了西夏吧?让西夏坐收渔翁之利吧?
  这等傻事,辽国也做不出来。
  在马车上,安焘终于松口气了,他没有辜负朝廷对他的期待,一口气去定了四州的归属权。同时横山的控制权也完全已经控制在了大宋手里。这样的结果,肯定会让大宋君臣欣喜若狂。这是大宋自仁宗朝之后,大宋对外谈判最伟大的胜利。
  别看谈判仅仅是将大宋和西夏边境的实际控制权确定了下来。可问题是,大宋的边境,什么时候大宋朝廷能说了算?
  其实,大宋并不差,差的是面对辽国和西夏,没有太好的办法。步兵打骑兵,不是每一次都有套路对方的机会。
  安焘惬意地撑了个懒腰,旅途中就不用装什么士大夫的风范了。再说了,周围都是自己人,也没有必要。他之所以叫来李逵,更多的是因为他有点担心:“人杰,你给李秉乾的那份神龙大陆的地图,不会是真的吧?”
  李逵是个正经人呐,怎么可能随便就骗人,除非他也不知道。他当即点头,严肃道:“真的,肯定是真的。”
  “可是……老夫怎么没有听说过有神龙大陆?另外舆图上真有这么多国家吗?”
  安焘的怀疑很有必要,尤其是面对李逵的时候。
  李逵睁着大眼珠子明显视线有点飘忽,抬手比划道:“学士,你不否认我大宋之龙脉在东方吧?”见安焘点头,李逵继续说:“另外,您读过《大唐西域记》吗?”
  这是一部相对冷门的书,主要是记录玄奘法师去西域的见闻,由唐朝的秘书省整理之后成册。可能是当时的唐朝准备以玄奘的见闻,然后攻略西域,乃至整个中亚。不过后来被搁置了起来。但这本书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总有一种神秘,但又向往的情节在其中。
  自从西夏夺走了甘凉两州之地之后,大宋一度琢磨过是否联络西域的诸国,对西夏南北夹击。这也没啥丢人的,当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去西域,还想着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呢?可惜,等到大汉真的来到西域才发现,大月氏竟然被打跑了。
  大汉能做,大宋自然也能做。
  这个念头至今还没有被熄灭,枢密院的大佬们将这本书作为战略补充琢磨。可惜,西夏控制了丝绸之路之后,断绝了中原和西域的往来。一直没有让大宋和西域联络成功。
  《大唐西域记》这书,在民间肯定不会散播。但是在秘书省之内,肯定会存有。
  李逵之前就是秘书省的官员,他看过自然没什么稀奇。可安焘却微微蹙眉起来,玄奘时期的西域,列国星罗棋布,近百的小国,难不成李逵都画在了地图上?可实际上,安焘也看过李逵给李秉乾的地图,要是没有他的首肯,李秉乾也休想拿到这份西域地图。
  可他总觉得古怪的是,李逵画的是西域吗?他怎么感觉像是一只老母鸡后头跟着一群小鸡仔的幻觉?
  安焘紧锁眉头,追问:“人杰,《大唐西域记》老夫研习过,可今非昔比,沧海桑田,如今的西域恐怕早就不是大唐时候的西域了吧?”
  “学士高见,确实大有不同,好在有耶律小王爷帮忙。辽国在西域有属国,只要这些国家没有弄错,每人会认为图有问题啊!下官以为,这就差不离了。”
  李逵庆幸的样子,仿佛做了件了不得的事。可说起来,确实了不起。他竟然凭借一本《大唐西域记》就西域的疆域给画了出来。可安焘却从李逵的话之中,发现了端倪。
  什么叫——差不离!
  地图舆图能用‘差不离’这个词吗?
  有句话叫: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相传大唐从长安去西域,要走一年时间啊!万一西夏的大军走错了地方,岂不是要完蛋。李逵……这厮太不靠谱了。
  安焘看向李逵的眼神有些后怕,主要是因为李逵这家伙胆大妄为且不说,还总是半道上做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并且概不负责。
  安焘给李秉乾这位西夏新君默哀一阵,然后对李逵埋怨道:“这样一来,岂不是西夏西进就会受挫?”
  “不能啊!学士,下官对黑汗,回鹘,于阗等国都是按照辽人的描述来画的,肯定错不了。”李逵笃定道,就一个中亚地图,要是如今的中亚小国名字实在让人意外和难以琢磨,他多少能画出个七八分像来。可谁让他也不知道偌大的一片区域,大概有一千万平方公里吧,李逵这么琢磨,他就是很不负责任的胡乱写了几个国家。
  但是他也不是处处偷懒,反驳道:“学士,至少波斯和天竺应该没错的。其他的凑合一下,也不要紧。反正真要是西夏的军队打到了哪里,难道他们就不会问路吗?”
  问路?
  安焘彻底无语,恨不得指着李逵的大脑壳质问:“你以为这是进京赶考呢?还问路,党项人打过去,是抢劫的强盗,谁会真心实意的告诉他们真实的情况?”
  李逵扭动着水桶腰,很不舒坦的在车厢里转了个身。没办法,他个子太高,身材魁梧,在相对普通的车厢之中,显得颇为狼狈。不过他也有问题要问安焘:“学士,下官这次要和你一起去京城了吧?”
  “你去京城干什么?”
  安焘抬起眼皮看向了李逵,眉宇间有点诧异道:“陛下没有征召的话,过了宥州你就该到地方了。”
  “什么?过来宥州那不就是延安府吗?”
  李逵难掩脸上的失望,情绪道:“可我给大宋立功了啊!”
  “你这功劳也没办法说出去,老夫也为难。不过放心,功劳是你的,也跑不了。”安焘忍不住数落李逵:“你瞅瞅你,科举高中之后,进士及第会有重用。但是六年通判你总该要做满吧?即便朝廷恩典,三年是最少的期限了。不同于其他升迁,一份官职,大部分都会任期满之后,才会酌情升迁。你瞧瞧你自己,身为延安府通判,在延安府才做了几天的官?”
  “即便你功劳再大,通判和知州这两个官职任何官员都躲不开。即便六年对你来说长了些,可三年总该要做吧?”
  这话已经是肺腑之言了,这是做官的正途。升官太快,在大宋是有这样的人,但是在官场肯定混不好。
  安焘看着李逵不安分的样子,有点好笑,不过和李逵合作了一把,看在大体……李逵还算靠谱的份上,他觉得给李逵一点保证很有必要。这个后辈,他要说欣赏,肯定欣赏不来,可要说真让李逵埋没在仕途之中,他又舍不得。
  李逵的能力没问题,才能也没问题,关键是动不动就拉胯。
  而且还官迷。
  当然,后者对安焘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问题。他玩味道:“小子,安分在延安府呆上三年。等三年后吏部大考老夫给你保举枢密承旨的职位如何?进了枢密院,就是自家地头,一年之后,升你都承旨。”
  在大宋,地方文官升迁要是还在地方上,基本上就只能考虑转运使衙门,提举常平司衙门,提举邢狱司衙门的副手。通判直接升迁知州也有,但不多见。如果是朝廷重视的官员,一般会召入京城。通判是六品官,但大宋的京官的身份太尊贵,一般不仅不会升官,在品级上还会降一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8/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