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校对)第2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4/650

  张怀玉难得地露出了喜悦之色,笑道:“确实是不多见的大胜,顾青好本事,大唐又能扬眉吐气了。”
  张怀锦兴奋地道:“嗯!是顾阿兄的本事让大唐扬眉吐气的!”
  张怀玉失笑:“你啊,对你的顾阿兄可是五体投地了,怀锦,顾青眼看越走越高,你也要多读些书,多学点本事才好,将来若能帮上他,他才会对你更重视,心里才会给你留出一个位置,明白吗?”
  张怀锦笑容一滞,凝神想了想,道:“我会多读书的,明日便读书,阿姐,你也要多读书,咱们姐妹要联起手来,莫忘了宫里还有一位公主垂涎顾阿兄的美色,对他虎视眈眈,咱们纵然身份比不过她,至少在学识上要超过她。”
  张怀玉笑道:“什么垂涎美色,什么虎视眈眈,你整天到底在想什么,好好做自己的事,公主什么的,并不重要。”
  微风入室,拂开桌上的书本,恰好翻到了“煮酒论英雄”那一页,张怀玉的目光不经意地瞥过,只看到了上面的一句话,“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张怀玉瞬间有些失神。
  书是顾青写的,所以,这句话其实是借曹操之口,述说他自己的生平之志么?“包藏宇宙”“吞吐天地”,这个男人的胸怀志向如此远大,下一步他会在安西做出怎样的大事?
  张怀锦双手托腮坐在她面前,目光怔忪地望着窗外的蓝天,良久,幽幽地道:“阿姐,我好想他啊,好想偷偷跑去安西,待在他身边,陪他打仗,陪他治理安西,看他在将士们面前威风八面的样子,陪他经历所有的喜怒哀乐……”
  张怀玉摇头叹道:“莫给他添麻烦了,实际一点吧,明日有几个石桥村的学子来长安,我一直在长安等他们,明日陪我去见见。”
  “石桥村的学子?”
  “嗯。”张怀玉露出欣悦之色,笑道:“有几个读书颇有天赋的,读了两年多,算是略有小成,我写信让他们来长安看看,算是游学,顾青说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很有道理,有时候开阔眼界,增广阅历比读书更有用。”
  张怀锦纳闷道:“几个学子用得着如此重视吗?”
  张怀玉严肃地道:“石桥村出来的每一个人都值得重视,他们未来将是顾青值得信赖的左膀右臂,顾青将来麾下要有勇武无敌的将军,也要有谋略不凡的文人幕宾,无论文武,石桥村都能给他。”
  …………
  兴庆宫。
  李隆基捋须长笑,他的手上握着安西捷报奏疏。
  杨贵妃一脸容光焕发,顾青的胜利令她面上愈添光彩,今日的杨贵妃小模样竟多了几分强作矜持的得意之色。
  高力士躬着身子,站在旁边陪笑,李隆基龙颜大悦,高力士也打从心底里高兴。
  “老奴恭贺陛下,陛下识人之明天下无双,竟从万千朝臣里发现了顾青这颗绝世明珠,真是没想到这个顾青能文能武,不仅诗作名动天下,帅才也是惊才绝艳,大唐名将辈出,新老皆俱,全是陛下慧眼识人,盛世当可延绵万年。”
  李隆基哈哈大笑,指着高力士笑骂道:“你这狗奴,今日嘴上抹了蜜糖么?非是朕有识人之明,顾青这颗明珠当初可是朕的娘子发现的,说来皆是娘子之功,哈哈。”
  杨贵妃掩嘴咯咯直笑:“陛下,妾哪有什么功劳,当初发现顾青此人可没看出来他有这般本事,无非是因为他是妾的小同乡,自幼父母双亡,妾心中怜惜,只想着送他一场富贵而已,幸好顾青争气,不曾辜负圣恩,妾也算脸上有光彩了。”
  李隆基大笑道:“娘子莫谦虚了,千里马也需遇到伯乐才能奋蹄千里,娘子就是顾青的伯乐,让史官记下来,未尝不是千古佳话……”
  “汉朝时武帝卫皇后之甥霍去病也不过是个纨绔子弟,凭借外戚的身份闯祸生事,谁能想到这个纨绔子弟居然能击破匈奴王庭,封狼居胥成就一番绝世功业呢,我大唐也不能让霍去病专美于前,顾青便是朕的霍去病,哈哈!”
  杨贵妃喜不自胜,笑道:“陛下是千古明君,有陛下的胸怀与恩典,顾青也定有封狼居胥之日。”
  “娘子所言甚是,今日捷报之喜,岂能无歌舞酒宴贺之?娘子快去花萼楼召乐工歌舞伎,朕稍停便去赏舞饮酒,与娘子共贺安西大捷。”
  杨贵妃妙目飞快看了一眼高力士,然后识趣地告退。
  殿内只剩李隆基和高力士二人,李隆基的笑容渐渐敛起,表情已没有了刚才的喜悦。
  高力士轻声禀道:“陛下,监军边令诚密奏,顾青已掌控了安西都护府大半权力,高仙芝如今已察觉了什么,言行颇为收敛忍让,看来陛下让顾青牵制高仙芝,他已做到了。”
  李隆基嗯了一声,道:“让顾青在安西站稳脚后,明年便让高仙芝回长安任职吧,经由此战可以看出,顾青有能力经略安西都护府,朕不介意让他经略安西,前提是不要做出格的事,相比高仙芝,朕还是更信任顾青一些。”
  高力士笑道:“是,顾青年轻但很稳重,尤其是朝中并无结党,骊山的山火一事也能看出顾青对陛下的忠诚,安西交给顾青还是颇为放心的。”
  李隆基垂头又看了一眼桌案上的报捷奏疏,缓缓道:“顾青的奏疏里还提到一件事,经此一役,他带去的左卫兵马也折损了不少,请求朝廷拨付增兵,还要一应战马兵器和粮草……”
  高力士看了看李隆基的脸色,小心地道:“陛下的意思是……”
  李隆基沉吟半晌,道:“告诉杨国忠,给他吧,从金吾卫和左卫再拨两万兵马给顾青,安西都护府自开元年间开始,常驻兵马便一直是四万到五万,若不是前年高仙芝率部与大食一战折损太多,朕何至于调拨京畿兵马增援安西,这个高仙芝,哼!”
第三百零三章
疑心难消
  大唐的西域被归为“陇右道”,陇右道是大唐最大的行政区,其中陇右道的北庭都护府主要为了防范北方的突厥部落,安西都护府为了防范西面的大食和西域诸小国,以及西南面的吐蕃。
  可以说,安西都护府在大唐整个疆域来说,其军事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立国百余年,曾经强大的突厥被太宗和高宗两代帝王灭得只剩下一口气,高丽也被高宗平了,曾经的薛延陀已四分五裂,可以说,如今的大唐之外,最强大的敌人只剩下吐蕃了。
  而安西都护府和河西,陇右节度使便是防范吐蕃的重要军镇,其中安西都护府更是与吐蕃交邻的第一道防线。
  李隆基决定向安西增兵,其实与顾青的奏疏无关,无论顾青上疏要不要求增兵,出于大唐西部战略的考量,李隆基都会增兵,自大唐立国以来,西域驻军从来没有少于五万人,大唐的开元和天宝年间亦如是。
  只是这两年高仙芝在西域玩得太出格,动辄灭国灭城,柿子专拣软的捏,一不小心遇到大食这个硬茬子,一场遭遇战便折损了安西都护府一半的兵力。
  由此导致的恶果很严重,这次吐蕃悍然入侵,攻陷于阗城,便是看准了安西都护府内防空虚,有机可趁,若非顾青率军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吐蕃牵制安西兵力,偷袭河西陇右节度使的战略意图很可能就成功了。
  李隆基从军报上看到了这次战争的本质,增兵安西早已在他的计划之中。
  金吾卫和左卫各调一万兵马,对于京畿防务来说不算太伤筋动骨。
  拱卫长安城的各卫兵马大约二三十万,抽调两万出去对长安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至于战马钱粮兵器这方面,李隆基更不在乎。
  虽说如今大唐的百姓日子过得有些勉强,但盛世终归是盛世,能在史书上留下盛世的名声,百姓的日子过得如何另当别论,但国库委实是比较丰盈充沛的,要钱有钱,要粮有粮。
  高力士将李隆基的话一字不漏地记在心里,正要告退时,忽然想起一件事,又道:“陛下,您数月前遣中官辅趚琳秘密赴范阳查访,今日早间已有消息传回长安了……”
  李隆基眉头一挑:“哦,有何消息?安禄山可有反意?”
  高力士恭敬地道:“辅趚琳送来的书信里称,安禄山在范阳平卢等地驻扎兵马十五万,但查其粮草兵器和军械并无异常,安禄山朝贺后回到范阳,言行皆很本分,麾下诸将领并无密信所说的皆是胡人,而是汉人占了大半,上次长安城外莫名截获的那封密信,大多不实,或许有人构陷安禄山,挑拨君臣失和……”
  李隆基皱眉道:“辅趚琳真是这么说的?”
  高力士从怀里取出一封信,双手递给李隆基,道:“辅趚琳送来的原信在此,请陛下御览。”
  李隆基仔细看了一遍,然后将信折起,喃喃道:“安禄山果真无反意?这封信上没说安禄山半个不字,言语颇多赞誉之辞,难道是朕多心了?”
  高力士轻声道:“老奴以为,陛下不算多心,无论安禄山有无反意,他手中握着十五万兵马却是事实,陛下的担忧不无道理。”
  李隆基嗯了一声,道:“授他三镇节度使,委实有些过了,如今骑虎难下,若欲收回安禄山部分兵权,反倒真中了别人的计,造成君臣失和,而且……突然收他的兵权,也恐将士哗变生乱,倒是麻烦了……”
  沉吟许久,李隆基终于下了决心,轻声道:“高将军,去给三省兵部传旨,抽调京畿道与河南道各地兵马换防,调许州,滑州,洛阳驻军各半,渡黄河驻扎邢州,晋州,庆州,三地增设都督府,原郑州刺史安重璋调任都督,协防黄河以北诸州,都督府下诸将诸官由杨国忠与省部朝臣商议后任命。”
  高力士凛然领旨,脑子里仔细回想了一下李隆基刚才说的几个地名,面色微微动容。
  既然收不回安禄山的兵权,那么便只能采取防备之势,以正常换防的名义抽调地方将士驻扎邢,晋,庆三州,三地呈品字型拱卫长安。
  而原郑州刺史安重璋是开国名将之后,其曾祖安兴贵官拜右武侯大将军,爵封凉国公,是著名的武德十六功臣之一。安重璋生于将门,自幼熟读兵书,其人用兵最大的优点是擅守,给他一座城池,他能守得纹丝不动,固若金汤。
  从李隆基这番调动兵马和任命的都督人选来看,对安禄山的疑心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重了。
  如果安禄山果真兴兵谋反,那么三座品字型的城池便正好在反军进攻长安的必经之路上,交由安重璋来守的话,能给长安的朝廷留足充分的时间来应对。
  帝王本就多疑,一旦对某个人起了疑心,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安禄山的兵权终于成了李隆基的一块难愈的心病。
  记下了李隆基的所有吩咐后,高力士正准备告退,李隆基忽然在他身后淡淡地道:“那个派去范阳平卢的辅趚琳,你去查一查他。若查出他收受了安禄山的贿赂,待他回长安后秘密将其杖毙。”
  高力士一凛,急忙领命。
  …………
  蜀州,刺史府。
  宋根生穿着五品浅绯色官服,头戴璞巾从刺史府走出来。
  宋根生的模样比当初成熟了很多,他甚至蓄起了胡子,颌下一捋黑须油亮,被打理得一丝不乱,相比以前当青城县令的时候,如今的宋根生眼神中多了一抹稳重和威严。
  整整一夜没睡,直到天亮才处理完所有的公务,宋根生走出刺史府,站在门口伸了个长长的懒腰,呼出一口浊气。
  半年前,蜀州刺史府别驾出缺,顾青给剑南道节度使鲜于仲通写了一封信,信里很直白地向鲜于仲通要官,一州别驾是五品官,鲜于仲通很痛快地给了,直接写了一份任命状发到了蜀州刺史府,蜀州刺史裴迪二话不说马上将宋根生从青城县调到了蜀州。
  与别人寒窗苦读,高中进士再官场苦苦熬练资历不同,宋根生的官运出奇地顺畅,从未考过科举,凭“举孝廉”而当官,短短两年已是蜀州刺史府别驾,相当于行政二把手。
  宋根生的官运与顾青在长安的地位有着紧密的关系,鲜于仲通之所以那么痛快地将蜀州别驾给了宋根生,自然与私人感情无关,鲜于仲通根本不是那么仗义的人。
  任命宋根生为别驾时,恰好是顾青刚被天子封了县侯,又升了左卫中郎将,尤其是升官封爵的理由其实是救了天子的性命。
  鲜于仲通远在益州,但也听说了顾青的事迹,不由暗暗感叹,当初还只是个贫瘠山村的少年郎,两年时光荏苒而过,不知不觉那个少年郎竟已成了天子的救命恩人,而且还封了爵位,他终于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说不定以后鲜于仲通还要反过来抱他的大腿了。
  对顾青在天子心中的地位有了充足的了解后,鲜于仲通当即决定一定要与顾青交好,这根粗大腿与他早有渊源,他与顾青更是相识于微末之时,顾青的发迹与他有着很深的联系,这样一根大腿怎能不抱?
  正在发愁如何与顾青拉近关系时,顾青帮宋根生要官的书信送来,鲜于仲通大喜过望,二话不说便任命了。
  说到底,宋根生的官位其实是官僚集团利益交换的必然结果。
  是的,顾青,鲜于仲通,包括如今的宋根生,都属于官僚集团中的一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4/6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