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校对)第3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0/650

  见顾青突然释怀的表情,玉真皱了皱眉,笑道:“看来你今晚是故意的,本宫也奇怪,以你少年老成的品性,应该做不出仗势欺人的事,说说吧,到底为了什么。”
  顾青尴尬地笑道:“今晚有点小膨胀,就想干点仗势欺人的事,没别的目的,真的。”
  玉真笑了笑,道:“不愿说便算了,我是方外之人,不理红尘之事。不过我倒是一直想召你见一面,既然今日有缘遇到了,正好与你说一说。”
  “殿下有事尽管吩咐。”
  玉真眼眸一转,见旁边李白已醉倒在地,一手撑着脑袋,两腿大叉开,肆无忌惮地打着呼噜。
  玉真轻叹一声,这冤家,睡着了都那么的狂放不羁,果真如仙人般对人间的权势富贵不屑一顾。
  目光又转向顾青,对顾青这位少年才子,玉真一直颇为欣赏,论才华或许不如李白王维,但论对大唐社稷的功劳,却比李白强多了。
  李白之才只能是权贵闲暇之时取乐玩赏所用,而顾青之才,却可为国所用。
  这就是二人最大的区别了。
  “听说你从安西调回长安了,回来这些日子,可有见过万春公主?”玉真缓缓问道。
  “呃,当然见过。”
  玉真目光如剑盯着他:“只是见过,你却没什么表示?”
  顾青疑惑道:“臣……应该表示什么?送礼吗?”
  玉真叹了口气,摇头喃喃道:“也不知万春到底看上你什么,就算不小心被看光了……哼!”
  顾青眨了眨眼,顿时明白了玉真的意思,不由苦笑道:“殿下,臣已有心仪的女子了,名叫张怀玉。”
  玉真冷冷道:“本宫知道,已故贤相张九龄的孙女,顾青,你已贵为县侯,素来被陛下看重,以你的身份,还有资格谈论心仪的女子吗?你的婚事只能取舍利害,心不心仪的,早已不重要,你在安西这几年,可知万春如何挂念你?你不但没给她只字片语,没想到回了长安还装糊涂,既然你装糊涂,本宫便让你清醒清醒……”
  顾青脸色顿时难看起来:“殿下何必强人所难,我与张怀玉两情相悦,已然谈婚论嫁,殿下何苦插手我俩的亲事?”
  玉真冷笑道:“本宫只是见不得睫儿委屈,她哪里配不上你?论美貌,论身段,论出身,论性情,皆是上上之选,比那个张怀玉岂不是强上许多?舍美玉而取顽石,何其愚也。”
  “明日我便去觐见陛下,请陛下赐婚,尚万春公主于你,顾青,你当好自为之。”
  顾青表情渐冷:“我若不答应呢?”
  玉真冷笑:“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敢抗旨么?”
  顾青眯起了眼睛:“我试试。”
  玉真大怒:“好个狂徒……”
  话没说完,雅阁外忽然传来杂乱的脚步声,韩介闯进来道:“侯爷,不好了,张家两位小姐和,和……万春公主来了,她们还领着许多羽林卫,正在青楼里打砸。”
  顾青和玉真吃了一惊。
  玉真脱口惊道:“睫儿怎会和她们在一起?”
  顾青脱口而出的却是:“她们三人是如何知道我在青楼的?”
  韩介却在门口催促道:“侯爷,如何行止请侯爷定夺。”
  顾青有些慌乱,若只是张怀锦或万春来了,他完全不怕,理直气壮坐在雅阁里等她们,但张怀玉也在其中,那可不好解释了,解释不清的话,至少要在床上养半年的伤。
  韩介焦急地催促道:“侯爷快决定,羽林卫已打到后院了。”
  顾青迅速瞥了玉真一眼,沉声道:“俗话说‘不是猛龙不过江’,俗话又说‘好汉不吃眼前亏’,俗话还说……”
  “侯爷别说了,不就是逃跑吗,来不及文绉绉了,咱们……嗯,咱们暂避锋芒!”
  顾青赞道:“不错,暂避锋芒……”
  来不及与玉真辞别,顾青被韩介飞快拽出了门。
  玉真嘴角一勾,忽然大声道:“顾侯爷,莫忘了本宫说的话。”
  顾青消失片刻后,万春公主一马当先杀气腾腾闯进雅阁,进门后不由一呆,立马收起杀气腾腾的表情,不自在地道:“皇姑您也在呢,我……咦?不对,皇姑为何会在青楼里?”
  玉真指了指脚下睡得鼾声如雷的李白,道:“为了他。”
  李白曾经在宫里当过翰林待诏,而且其人在长安甚至整个大唐都是明星级别的知名度,万春自然认识他,打量一眼后愕然道:“李太白?”
  几步冲过去,万春踹了踹李白,道:“喂,你快醒来,给本宫作几首好诗听听。”
  玉真不满道:“睫儿不得无礼,该我问你了,身为公主,为何深夜打砸青楼?”
  说话间,张怀玉和张怀锦也进来了,见到玉真公主后二女一愣,急忙行礼,乖巧地站到一旁。
  玉真特意在张怀玉脸上打量了一番,英飒之气毕露,有巾帼英豪之相,顾青心仪于她倒也不是没眼光。
  万春神情慌乱,眼珠转个不停,良久,期期道:“听说平康坊的青楼颇负盛名,侄女想来见识一番……”
  玉真冷笑:“带着羽林卫冲进来又打又砸,你便是这般见识青楼的?”
  万春仍嘴硬道:“我是公主嘛,公主出行总需要一些威仪的,打打砸砸就是要让青楼的人对我敬畏……”
  玉真冷冷道:“行了,别编了,实话告诉你,顾青跑了,刚刚从后门跑的。”
  万春一愣,接着大怒:“本宫亲自来捉奸,他竟敢逃跑!来人,去青城侯府!”
  玉真怒道:“给我站住!公主的体面还要不要了?今晚这般胡闹,明日定有御史上疏参劾,你父皇没了面子,岂会饶你?”
  …………
  李隆基驾至长安兴庆宫时已是第二天早上。
  一大早便下旨停了今日的朝会,将杨国忠,陈希烈,郭子仪等重臣召进宫议事。
  随着李隆基一同回到长安的,还有安禄山起兵叛乱的消息。
  消息是不可能瞒住的,安禄山已经渡过黄河了,长安城的臣民才刚刚知道,说起来甚是可悲。
  百姓们刚听说时并未当回事,这些年大唐不是没有叛乱,大多是受灾的农户,以及被兼并了土地的难民,叛乱刚发生便迅速被朝廷扑灭,如同一颗小石子扔进大海,只泛起了一点小波浪。
  然而对有识之士来说,安禄山叛乱却是天大的坏消息。
  因为知情的人知道安禄山手中握有多么庞大的军队,有多么剽悍的战力,那可是十五万边军啊。
  十五万边军加上五万异族精锐兵马,他们掀起的风浪岂是几百上千号人的难民造反能比的?
  被知其利害的人解说一番后,长安城顿时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叛军已渡过黄河,而朝廷甚至还未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任叛军一马平川,河东河南在一个月内便被叛军吞下了,眼看要打进长安城。
  盛世的风景犹如一场大梦,在兵灾面前瞬间瓦解,成了一抹只存留于记忆的美好画面,接踵而来的,是数不尽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兴庆宫,兴庆正殿上,李隆基面容苍老了许多,面沉如水地注视着眼前几位重臣。
  “高将军,叛军打到哪里了,前方可有军报?”
  高力士躬身道:“陛下,叛军仍在蒲州城下,与安重璋胶着对峙,蒲州城被安都督守得固若金汤,叛军久攻不克。”
  李隆基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欣慰之色:“安重璋不愧是名将,未辜负朕的嘱托,甚善。传旨,厚赐安重璋的家人,追封他的父母祖先。”
  心情稍微舒缓了一些,李隆基沉声道:“几位卿家,安禄山贼子胆敢叛我大唐,其罪当诛,如何平叛,诸位今日拿个章程出来。”
  杨国忠首先发言道:“陛下,安禄山忘恩负义,胆敢叛唐,臣以为应重惩。臣得知安禄山起兵叛乱的当日便下令长安城卫拿下了他的长子太仆卿安庆宗,臣谏言,先诛安庆宗,以儆攀附叛军者,此举为震慑人心。”
  李隆基对安禄山早已痛恨至极,闻言毫不犹豫地道:“准,命刑部将安庆宗斩了,首级悬于城门之上,以震宵小贼子。”
  老将郭子仪缓缓道:“陛下,恕老臣直言,安重璋守蒲州城恐守不了太久,叛军兵锋极盛,二十万兵马久攻之下,蒲州之失只在早晚,老臣以为,应迅速调集大唐四方兵马,入关中,赴长安,救驾勤王。”
第四百三十一章
选将之疑
  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开元末年以后,李隆基改变大唐军制,将大唐分为十个军镇,每镇设节度使,十大军镇拥兵过甚,总兵力达到五十万左右。
  
  而大唐国都长安,虽有著名的“长安十二卫”拱卫都城,但十二卫兵力合计才八万人。
  也不知李隆基从哪里冒出来的蜜汁自信,总觉得开创了开元盛世,大唐国都便固若金汤,天下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怎会造反?既然不会造反,长安何须太多兵力拱卫,平白浪费粮食,不如将这些兵力全部发往边镇,让他们为国戍边,开疆辟土,岂不比在长安无所事事浪费粮食强得多?
  李隆基大抵便是出于这个想法,于是长安的总兵力才区区八万人。
  直到安禄山叛乱,李隆基终于察觉这个要命的问题了。
  叛军已渡过黄河,显然是冲着长安来的,长安是大唐国都,都城若陷于叛军之手,天下人心俱失,以讹传讹之下,说不定百姓们都会以为大唐亡了。
  郭子仪的谏言很有道理,必须马上调兵勤王,必须守住长安,否则问题就大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0/6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