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校对)第3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1/650

  “大唐十大节度使,安禄山已窃其三,剩余的七大节度使,不知可有勤王者……”李隆基神情灰败,黯然叹道:“节度使久沐天恩,然天子有难,能知恩图报者有几人?”
  郭子仪沉声道:“陛下,老臣以为,除了安禄山贼子,大唐其他的节度使都是效忠大唐,效忠陛下的,安禄山起兵突然,叛军推进太快,陛下当速速决断,否则长安有被叛军攻破之虞。”
  老成持重的陈希烈也道:“安禄山叛唐的消息已传遍长安,长安臣民正惶恐不安,天下人的眼睛都盯着陛下,臣请陛下振奋精神,拿出当年闯宫诛韦逆之气势,将叛军平灭于长安城之外。”
  李隆基满心惶恐不安,年已老迈却被最信任的臣子背叛,帝王意气一朝丧尽,此刻已是心灰意冷,被两位老臣劝慰几句后,李隆基终于打起了精神。
  再怎么年迈不堪,再如何心灰意冷,祖宗留下的社稷不能丢,他这个大唐皇帝更不能消沉,亲手开创了盛世的帝王,若晚年骤然变成了亡国之君,写进青史里会被后人唾骂嘲笑几千年。
  “两位卿家说得对,朕必须要振作,高力士,传旨各大节度使,命他们尽起麾下兵马,火速开赴长安救驾勤王,尤其是离长安最近的陇右和河西两大节府,命他们速速率兵回京,不得片刻耽误。”
  高力士躬身领命。
  李隆基又道:“国忠,长安国库以及各地官仓所余粮草若何,可有详数?”
  杨国忠道:“国库所余不多,但能支应得起二十万兵马三月所用,趁这段时间紧急调拨京畿道,山南道,江南道,淮南道等各道官仓粮草,经漕运大运河运抵长安,若长安能固守三个月,时间上大致是够的,各道官仓粮草若至,足可撑应四十万大军一年所需。”
  李隆基心头稍定,缓缓点头。
  亲手开创的盛世,终究还是有可取之处。天下粮食相对富足,朝廷有底气支应得起一场大战,这便是盛唐的底蕴。
  陈希烈补充道:“老臣以为陛下还应颁一张安民告示,以安臣民之心,并传檄天下各道各州,细数安贼之罪,明示天下士子百姓勿附贼逆,除贼拥唐,还有,颁严令禁止商贾炒涨粮价,擅自抬高粮价者立斩,三族连坐。”
  李隆基点头,将郭子仪和陈希烈的建议采纳。
  郭子仪又道:“陛下传旨各州各军镇开赴长安勤王,但也不能完全指望他们,若安贼兵马推进神速,恐怕等不到勤王大军,老臣以为,可就地招募长安附近百姓士农商贾青壮,组建团结兵以应大变,长安武库兵器足够,就地招募者操练一月半月勉强可用,总之,事急关头,一切从权处置,不惜代价以守住长安城为首务。”
  李隆基缓缓道:“诸卿所言甚善,朕皆准也。”
  顿了顿,李隆基忽然露出黯然之色,道:“朕这些年犯了不少糊涂,其中最大的糊涂便是错信了安禄山,此皆朕之过也,而致社稷遭难,江山蒙尘,朕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天下士民,若能顺利渡此劫难,朕定斋戒沐浴,进太庙请罪,从此做个纳谏采言的明君。”
  “时穷舛难之际,幸得诸公不弃,朕在此拜谢诸公,来日平定贼乱,朕定厚谢诸公。”
  杨国忠等人纷纷感动地起身行礼:“谢陛下隆恩。”
  诸臣散去,分头准备抗击安禄山叛军事宜,李隆基独坐殿内,想想自己半生英明,半生昏聩,终致此难,又想起安禄山背叛自己,终究错付了多年信宠,李隆基更是羞怒交加,各种情绪千滋百味,一齐涌上心头。
  想着想着,李隆基竟流下泪来。
  人到时穷之际,突然变得清醒起来,回首这些年的错误,不由愧怒难抑。对于未来,他更感到迷茫。
  一个快七十岁的迟暮老人,还能像当年那般得意飞扬,从容面对一切噩难吗?
  无论体力,智慧,心境和时势,都与当年完全不同,李隆基这次是真觉得绝望了。
  高力士轻轻走入殿内,站在李隆基身边温言安慰道:“陛下勿忧,安贼不过是癣庎之疾,不足虑也。天下正统仍是李唐,这是任何人都夺不走的,安贼跳梁小丑,妄图挑衅天威,终将被天下耻笑。”
  李隆基擦去了眼泪,索然长叹道:“朕……只是觉得自己真的老了。朕已骑不上战马,拎不起长戟,无法与将士们南征北战,原本以为大唐在朕的治下能够盛世永绵,百世不衰,临到暮年才惊觉这个念头多么可笑……”
  “朕,本应在史书上留下重彩浓墨,可恨安禄山,一场叛乱将朕的身后名全毁了,后人翻开史卷,看朕这段治下的大唐,究竟该夸朕创下盛世,还是骂朕有眼无珠,误信奸佞,而致天下之乱?”
  “盛世自朕而起,又自朕而逝,岂不可笑?如同人生一场黄粱大梦。”
  高力士眼眶泛泪,哽咽道:“老奴求陛下莫出消沉之语,陛下,大敌当前,陛下当振作。”
  李隆基阖眼半晌,睁开眼时又恢复了清明。
  “天下兵马大部皆在节度使之手,剩下的七大节度使你觉得会有几人起兵勤王?”
  高力士毫不犹豫道:“七大节度使若闻长安危急,一定都会起兵救驾的。他们都是大唐的忠臣。”
  李隆基讥诮一笑:“忠臣?此时此地,朕还敢相信‘忠臣’二字吗?”
  高力士一凛,垂头不敢回话。
  李隆基忽然又道:“安西节度使离长安最远,如今领兵的还是裴周南吗?”
  “是,顾青被陛下调回长安后,曾有旨意令裴周南暂领安西节度使。”
  李隆基皱眉:“裴周南暂领节度使不过是权宜之策,一介迂腐文人,怎能领兵?逢此危急之时,裴周南不宜领安西军,否则恐生变乱。”
  “陛下的意思是……”
  李隆基脑海里不由自主冒出顾青那张不高兴的脸。
  将顾青调回长安是因为李隆基对他不放心,顾青太会闯祸,而且目无王法,李隆基派去的人他说杀就杀,简直是在挑衅皇权。一名手握重兵的边将做出如此举动,对帝王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信号,所以必须将他调回长安。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
  如今大唐生乱,长安告急,李隆基很清楚裴周南那个文人驾驭不了安西军,若要将安西军调回玉门关内勤王,首先必须要换一员智勇双全,并且军中威望能镇得住数万兵马的大将,那么,换谁替代裴周南的位置,担任安西节度使呢?
  李隆基迟疑不已,沉吟半晌仍未决定人选。
  高力士见李隆基神情犹豫,小心地道:“陛下,裴周南若不能领安西军,何妨让顾青继续任安西节度使,顾青在安西三年,安西军与顾青彼此知根知底,将知兵,兵知将,顾青赴任不需与将士磨合,上任便可马上率军平叛……”
  高力士一边说一边观察李隆基的脸色,见他的表情没什么变化,高力士接着道:“顾青对陛下的忠诚,想必是没有问题的……当初他手握重兵,陛下一纸诏命让他回来,他丝毫没有耽搁便果断轻车简从回了长安,显然并无任何拥兵自重的心思。此子或许经常闯祸,但小节有亏,不泯大义,陛下执之在手,亦是一柄利器。”
  李隆基陷入了沉思。
  顾青,确实是一柄利器,而且目前看起来确实有个忠臣的模样,但李隆基不知为何总是有些疑虑,这次顾青从安西回到长安,李隆基见过他一面,那一面明显看出顾青与当年不同,眉宇间散发着自信,隐隐还有几分强横的霸气。
  虎狼之辈,食敌噬血,然则安肯穴居陋巢?既有虎狼之力,必有虎狼之心。
  李隆基阖上眼,沉思半晌,仍拿不定主意。
  良久,李隆基忽然问道:“顾青这几日在长安都做了什么?”
  高力士愧然道:“老奴与陛下今早一同回的长安,尚来不及询查。”
  正说着,殿外宦官禀奏,玉真公主求见。
  李隆基闻奏一怔,犹豫了一下,宣见。
  没过多久,玉真公主穿着百纳道袍,手中拎着一柄装饰用的拂尘,出尘清高的形象出现在李隆基面前。
第四百三十二章
玉真保媒
  玉真公主与李隆基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妹,每年情人节都会被单身狗衷心祝福的那种。
  公主这类人在物质和地位上都是崇高无比的,理论上可以在大街上横着走。但是公主也有公主的烦恼,她们的烦恼是钱无法解决的。
  历代公主都逃脱不了宿命,那就是婚姻。
  在帝王眼里,公主是工具,是棋子,是礼物。番邦国王交好,送个公主去和亲,臣子功劳太大,送个公主以示恩抚,门阀世家要笼络,送个公主来联姻。
  总之,公主就是帝王霸业里的祭品,注定无法逃脱的宿命。
  也有的公主比较聪明,她们知道自己无法逃脱命运,于是在年轻的时候开始布局,假装崇信佛道,年岁稍长之后便请求出家为尼为道,从此一生自由,虽然无法正常的嫁人,但至少能够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至于男女之情,除了没有名分,还怕找不到男人?
  活蹦乱跳的男人抬进来,榨成人渣抬出去,按厨余垃圾分类。吃的就是个生猛新鲜,广东人再敢吃,敢跟唐朝公主比吗?
  玉真公主就是典型的例子,不愿成为祭品就索性出家,出家后公主待遇不变,也没人逼着她嫁人,她的道观成了她狂欢放纵的伊甸园,而她,仍是唐朝公主。
  玉真入皇宫很频繁,常年来往于皇宫和道观之间,见李隆基更是家常便饭,自己的亲兄长,想见就见,从来不在乎时间场合。
  李隆基见到这个亲妹妹不由有些头疼,年纪一大把了,听说在道观里男男女女的夹缠不清,这辈子大约是没有嫁人的念头了,将来给她送终的只有他的皇子们,勉强算是不负此生吧。
  玉真今日来得风风火火,见了李隆基也不行礼,劈头便问道:“皇兄,长安市井皆言安禄山反了,可有此事?”
  李隆基叹道:“皇妹,你是方外之人,军政之事不需多问。”
  玉真走到李隆基面前,对高力士的行礼敷衍地点点头,然后扯了个蒲团在他身边坐下,道:“怎能不问?我的道观就在终南山,若安禄山那贼子真打进长安,我的道观怎么办?”
  李隆基冷着脸道:“若真被他打进了长安,朕的兴庆宫太极宫都保不住,区区一座道观算什么?”
  玉真见李隆基脸色难看,不由忐忑道:“安禄山真反了?长安城……不会守不住吧?”
  李隆基皱起了眉:“你今日来做甚?朕很忙,你若无事便去后宫找娘子,找睫儿,莫耽误朕处置国事。”
  玉真定了定神,道:“我今日来找皇兄有正事,想给睫儿保一桩媒……”
  李隆基饶是心神不宁,此刻也不由提起了兴趣:“何人配得上朕的睫儿?”
  玉真是女流之辈,显然对安禄山叛乱一事并未放在心上,她久居方外,对大唐的王师很有信心,在她看来安禄山之乱无非派兵平了便是,大唐如此强盛,还怕区区叛乱?
  所以此刻她对万春的亲事更上心。
  “顾青此人配睫儿正可,简直是天作之合,皇兄难道不觉得吗?”玉真兴奋地道。
  “顾青?”李隆基愕然,随即苦笑。
  刚才还在与高力士议论顾青,没想到皇妹来了又提到顾青,而且要保他和睫儿的媒,这事儿在如今这个时节提起来,感觉颇为怪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1/6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