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校对)第3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6/650

  江湖飘零,聚散无常,习惯了独自承受风雨,尝尽世间炎凉悲喜,终于有一个人对她说“我保护你”。
  二十年的单相思,终究循了因果。
  将李十二娘送出府门外,顾青与她作别,看着她上了马车离开,门口硕大的灯笼下,顾青只影孤身,静静地看着门外的街道。
  街道上已经有许多百姓商人提着行李,匆匆往城门行去。
  安禄山叛军可能会攻破长安的消息传开,百姓商人皆感不安,许多按捺不住的人已经有了举家离开长安南下避难的打算。
  大人骂,孩童哭,马儿嘶鸣,脚步杂乱,还未见刀兵,已有乱世之象。
  一个孩子不小心跌倒在顾青面前,顾青蹲下身扶起来,轻轻拍着他的背,安慰大声嚎哭的孩子,孩子的父母赶上来,狠狠朝他屁股拍了一巴掌,又朝他嘴里塞了半颗煮熟的鸡蛋,孩子哭声顿止,笑嘻嘻地吃起了鸡蛋,一脸新奇地被大人抱在怀里,随着人流朝城门行去。
  大人们的恐慌畏惧,孩子不懂。
  顾青心情沉重地叹息,明知乱世即临,可是当它真正来临时,看着这些匆忙出城避祸的百姓,他的心里仍然很难受。
  好好的盛世,怎么成了这样?突然好想闯进宫去,揪住李隆基的衣领,正反扇他几十记耳光,然后掐着他的脖子问他,你知不知道害了多少人。
  站在门口,顾青的耳根有些发痒,扭头望去,却见门外灯笼的昏黄光影下,一道熟悉的人影正静静地站着,神情痴呆地看着街上匆匆离城避祸的人群。
  顾青一愣,上前长揖道:“太白兄……”
  李白今晚似乎很清醒,他的身上闻不到酒味,这可就很稀奇了。
  李白没理他,表情依然痴呆,失魂落魄地喃喃道:“为何会如此?为何会如此?”
  扭头木然地看着顾青,李白仿若梦游般失神地道:“顾贤弟,天下果真乱了么?”
第四百三十七章
困龙入海
  生逢盛世是诗人之幸。
  顾青经常在想,李白这样的诗人如果生在生灵涂炭的乱世,千年以后还会有那么多传世经典的诗吗?
  那个一生狂放不羁,极爱自由,与世俗格格不入却才华惊艳的诗仙,乱世里是否还会写下无数令人击节赞叹的诗篇?
  他的诗里是否还会有山河锦绣,梦呓般的浪漫,和狂放飘逸的豪情?
  乱世里的李白,也只能是一个疲于奔命的凡人,他改变不了世界,甚至那些千古流传的诗篇,也会渐渐没于战火。
  李白今夜是特意来找顾青的。
  他已五十多岁了,但对世情仍懵懂得像个孩子。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李白手足无措,他不明白为何好好的臣子要反大唐,不明白有饭吃有衣穿的盛世里,为何还有人不知足,要打破这一切美好的东西。
  李白今夜没喝酒,但脑子比以往大醉之时更浑浑噩噩,一路如梦游般来到顾青的府邸。
  顾青将他请进府,府上前堂内,歌舞伎们列队静静地站在回廊下,等待顾青的吩咐。
  顾青看了看李白,挥手命歌舞伎退下。
  “酒来!”顾青忽然放声道。
  李白就有这样的魅力,与他在一起,顾青都不知不觉变得豪放起来。
  丫鬟端酒而入,顾青揭开泥封,递给李白一坛,他自己也捧着一坛,也不用杯,端起酒坛仰头便灌。
  灌了小半坛,顾青发现李白竟滴酒未沾,不由有些惊讶,这可不符合李白的人设。
  “心事萦怀,无心饮酒。”李白神情失落地摇头。
  顾青叹道:“太白兄喜欢游历山河,喜欢自由浪漫,不如趁早离开长安往南,那里尚算太平。”
  李白抬眼打量他,轻声道:“你比我强,你也会写诗,但你更懂经世治世,二十多岁的你已爵封县侯,强我甚多。”
  顾青苦笑道:“但我却非常羡慕你的人生,你超脱于世俗之外,从来不愿摧眉折腰,想走就走,想喝就喝,别人一醉解千愁,你一醉让千年后的小学生发愁……”
  说起人生,二人都觉得在走一条自己并不愿走的路,像中年人的婚姻。
  “听长安传闻,顾贤弟被陛下封为安西节度使,不日便要启程西去?”
  “是,我奉旨率安西军入关平叛。”
  李白坐直了身子,殷切地道:“能否带上我?我愿报效君上,为国沙场除贼。顾贤弟,我的身手你应该信得过的。”
  顾青目注他的眼睛,缓缓摇头:“对不住,太白兄,我不能带上你。”
  李白急了:“为何?”
  “因为那是军队,军法规矩极严厉,触犯任何一条,轻则军棍,重则斩首,以太白兄狂放不羁的性子,恐怕根本守不住军规,我只说一点,军中严禁饮酒,你能做到吗?”
  李白语滞,神情颓然地垂头叹气。
  顾青笑了:“我视太白兄为敬仰之人,实在不忍害你性命,我为一军主帅,也不可能让你一人破例,否则我难以服众,太白兄,从军的念头还是打消吧,你的性子不适合军队。”
  李白叹息道:“我想做点什么,不仅是为朝廷,也是为自己……我今年已五十多岁了,但入仕的念头一直没断过,不是那种宠臣弄臣般的入仕,而是真正可以造福一方的官职,我出身商贾,科考之途已断绝,只能靠沙场杀敌博军功而入仕,然而这条路也走不通……”
  顾青摇摇头,李白的性格若真当了掌实权的官,真不知是造福一方还是祸害一方,此人极具才华,但连基本的人情世故都甚为糊涂,嗜酒如命,性格极为散漫随便,处置公务的话,会害了很多人。
  沉吟许久,顾青缓缓道:“太白兄若欲博个军功,我给你指条明路……”
  李白两眼一亮:“愿闻其详。”
  “李十二娘你应该认识吧?你明日去找她,她会在敌后对叛军做一些破坏的事,你若愿意与李十二娘一同做此事,来日收服河北后,我愿向朝廷保举你为官。”
  李白思索片刻,随即喜道:“好,太白便应下了,多谢顾贤弟指点,来日若能为朝廷立功封官,太白也不算白来世上一遭。”
  顾青叹息道:“你没白来,真的,你太没白来了。”
  明亮的烛台下,看着李白那张时而迷惘,时而兴奋的脸,顾青心中不由感慨。
  都说史家不幸诗家幸,然而当乱世真正来临,诗家果真“幸”吗?
  除了一些流传千古的诗篇,诗人仍如普通人一样,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战火硝烟里,无人能幸免。
  …………
  第二天一早,宫里便来了一位宣旨的宦官。
  圣旨的内容不出所料,任顾青为安西节度使兼安西都护府副都护,加封太子少保,光禄大夫,赐紫金鱼袋,并赏亲仁坊宅邸一栋,以及长安郊外泾阳县良田千亩。钦命马上启程回安西整顿兵马,率军入玉门关平叛。
  顾青接旨,府中管家和下人们欢声如雷,上前恭贺家主官复原职,顾青淡然笑了笑,府邸和良田,如今看来都是一些虚妄的东西,叛军若打进长安,这些东西转眼便成了叛军的,唯一有用的是官职。
  顾青将许管家叫到一旁,严肃地告诉他,马上遣散府中下人,许管家大惊,跪地恳求顾青不要抛弃他,他已年迈,若被遣散出府,天下之大,无处可去。
  顾青迟疑片刻,终究还是心软了,于是让许管家将家中值钱的物事都打包,装车后运往蜀中青城县石桥村,他在石桥村还有一座宅子,许管家若不介意的话,不妨现在石桥村落脚,待战事平定了再回长安,总之,如今的长安城是待不下去了,必须马上离开。
  许管家忙不迭应了,只要能留下他,去哪里他都愿意。
  顾青又让他带上李隆基赐的歌舞伎和乐班一同回石桥村住下,毕竟是天子所赐,不能随地扔了,歌舞伎也都是苦命人。
  将家里的事安排妥当后,顾青立即出门拜会杨国忠。
  照例送上一份重礼,杨国忠眉开眼笑,连称自己为官向来清廉,实在是两袖清风,顾青此举是坏他的名节云云。
  官场客套话就当是放屁,顾青很有涵养地劝他收下,只是私人礼尚往来,并无以权谋私之念。
  杨国忠心花怒放地收下礼,对顾青更是客气了几分。
  顾青见他收了礼,对他便不客气了,开门见山要钱要粮要战马兵器,昨日李隆基亲口答允过,又喂饱了杨国忠,此事毫无阻碍,杨国忠当即拍板,马上调拨二十万贯钱,两万匹战马,至于兵器箭矢弩矢等等,更是大方得一塌糊涂。
  哪怕如今叛军已快打到长安了,杨国忠仍然不慌不忙,对朝廷国库的东西也是毫不爱惜,说送就送。
  杨国忠的眼里只有李隆基和杨贵妃,只要李隆基不死,别的都是身外物,给便给了,没什么可惜的。
  这样的人居然能当宰相,李隆基晚年之昏聩可见一斑。
  落实了调拨战马兵器一事后,顾青与杨国忠殷殷惜别,二人演技很走心,都红了眼眶,杨国忠亲自将他送出门外,一边挥泪一边从门口随便找了棵垂柳树,从树上摘了一截柳条给他,顾青的哭戏差点笑场。
  这货真是典型的小人,连场面功夫都懒得做了。别人都是送到城外灞桥边折柳,这货直接从家门口折柳,送别搞得如此草率,偏偏还真情流露流了几滴眼泪。
  恐怕打死杨国忠都想不到,他的生命其实已进入了倒计时……可惜了,其实这个祸害活着对顾青本人还是有好处的,朝廷有贪官才好钻空子。
  辞别杨国忠后,顾青心中有些遗憾,这应该是最后一次从朝廷国库捞好处了,待到长安失守,朝廷君臣仓惶逃命,各地勤王军队只能从当地寻找补给,再也无法指望朝廷拨付了。
  一想到是最后一次,顾青忽然有种回去跟杨国忠再谈一轮的冲动,能捞一点算一点,大不了多送点礼。
  午间来到张九章府上,与张家人一同用饭。张九章是鸿胪寺卿,李隆基没逃以前,他肯定走不了,但顾青还是劝他早做打算,先让府中家眷离开长安,待天子逃离长安时,也请张九章千万不要搞什么城亡人亡的无谓举动,勤王大军迟早会收复长安,待到收复后,你在九泉之下会不会觉得亏得慌。
  对顾青的离开,张家姐妹早有心理准备,张怀玉也快离开长安了,她要回石桥村。顾青嘱托她,从石桥村选几个能干的人派往南方常驻,负责采购各地各州的粮食,用以供应以后的安西军。
  顾青如今最担心的不是安西军的战力,而是后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6/6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