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校对)第4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8/650

  太子李亨亦随人流出了城,出城以后单独向李隆基辞别,父子二人隔着御辇的珠帘互相对视,各怀心思地上演了一出父慈子孝的好戏,然后李亨领着太子率卫将士走向另一个方向。
  接受了顾青的建议,李亨决定留在关中抗击叛军,与东宫谋臣幕僚商议后,都觉得顾青的建议很正确,留在关中利大于弊,对巩固东宫地位有莫大的好处。
  长安城外,不愿离开的臣民纷纷出城,站在城门外,朝远去的天子御辇跪拜行礼,哭声在风雨欲来的半空久久飘荡不息。
  僧人身披袈裟站在路旁,仍然面色淡然地念诵经文,梵音声声入耳,安抚着人们惶恐悲怆的心灵。
  他们是这座城池里仅存的慈悲与平静。
  …………
  哥舒翰被亲卫们抬下了潼关,潼关注定被破,亲卫们匆忙中找了两匹马,将它们并排固定,然后在两马之间用木块做了个简易的台子,昏迷中的哥舒翰被亲卫们抬到台子上,匆匆朝长安逃去。
  国运倾颓,摊到个人头上都是一场大灾。
  亲卫们已无暇想象潼关被破后,长安君臣将是一片怎样的忙乱,天子是否会降罪于哥舒翰,他们此刻眼里唯一重要的是带着哥舒翰逃命,逃出潼关。
  昏迷的哥舒翰毫无知觉,两匹马儿吃力地在山道上攀爬,亲卫们毫不怜惜地使劲抽打马儿,马儿悲鸣,奋力前行。
  亲卫们的身后还跟着许多人,他们都是河西军将士,当哥舒翰在城头昏迷后,军心士气终于崩溃,河西军将士也失去了守关的希望,跟着昏迷的哥舒翰一同逃离了潼关。
  就算哥舒翰清醒着,也无法责怪他们什么,相比长安军队早在被火攻之时便仓惶逃跑了,河西军毕竟坚持到潼关将破的最后一刻。
  近万人马在崎岖的山道上艰难前行,走了整整一天,路过一个集镇时,亲卫们在集镇上找了个医术普通的大夫,给哥舒翰开了药方喂下去后,哥舒翰终于醒来。
  清醒后的哥舒翰表情僵硬,已说不出话来,全身都动弹不了,只有眼珠能转动,艰难地向亲卫传递着自己的想法。
  亲卫用了很久的时间才猜出哥舒翰要说的话。
  哥舒翰要表达的意思是,不能去长安。
  亲卫立马明白了他的意思。潼关已破,长安城是叛军下一个攻击的目标,去了长安等于羊入虎口。
  那么,接下来去哪里呢?
  亲卫拿出了地图,哥舒翰注视着地图上的城池,亲卫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看到的是函谷关。
  然后亲卫明白了哥舒翰的意思。
  还剩下一万河西军,哥舒翰要领兵据函谷关,继续与叛军相抗。
  亲卫咬牙点头,一行人抬着没有知觉的哥舒翰,领着一万河西军朝函谷关进发。
  走了两天后,仍在崎岖的山道上,迎面忽然来了一队骑兵,为首的骑士高举着旌旗,上面绣着“安西都护府前锋官沈”字样。
  终于遇到友军,哥舒翰的亲卫不由兴奋大叫起来。
  对面的骑兵加快了速度迎了上来,为首一名校尉模样的武将朝马背上的哥舒翰瞥了一眼,沉声道:“尊驾可是河西军所属?”
  亲卫兴奋地道:“我们正是河西军,这位是河西节度使哥舒节帅,我们……刚从潼关下来。”
  安西军校尉抱拳行礼:“末将拜见哥舒节帅,安西军前锋沈将军奉顾公爷之命,率队向潼关进发,顾公爷已知潼关被破,沈将军遣末将迎哥舒节帅和河西友军,与安西军会合,共谋平叛之事,请哥舒节帅随末将入安西军大营。”
第四百八十四章
收拢败军
  遣人接应败逃的哥舒翰和河西军,这是情分。
  顾青与哥舒翰之间恩怨不少,大多是一些不太美好的回忆,当初太平时,二人私下里也曾做过买卖交易,勾兑了不少见不得人的利益。
  当然,这些交易里面,顾青坑哥舒翰比较多,以至于哥舒翰对顾青的印象一直不太好,当初只不过一时冲动,截了安西军的五千匹战马,这个顾青又是兵临城下,又是坑蒙拐骗,墙角挖了一次又一次。
  如果这是报复,顾青早就连本带利收得足够了。哥舒翰几次欲将顾青斩于马下,无奈顾青油滑,跑得太快,哥舒夜带刀却追不上。
  相识两年多,二人恩怨纠缠,谁是谁非已成了一笔算不清楚的糊涂账。
  然而哥舒翰没想到,在河西军兵败如山倒的今日,顾青居然有如此度量,派人接应他去安西军大营。
  哥舒翰与河西军将士立马答应了。
  时穷之际,仓惶不知所去,顾青伸出的这只手就是大恩。
  安西军校尉带领哥舒翰和河西军改道向南,哥舒翰时昏时醒,迷迷糊糊不知翻越了多少山丘,走过多少河流和平原,三日后,终于在一条不知名的河边平原上看到一片层叠连绵十里的白色营帐。
  刚接近大营,哥舒翰便看到顾青穿着长衫亲自站在辕门外,含笑迎接他。
  哥舒翰僵硬的脸上也努力挤出一丝笑意,这些日山水跋涉,哥舒翰药不能停,虽然全身仍然瘫痪,但面部肌肉终于有了些许知觉,也能断断续续说出一两句话了。
  一行人在辕门前站定,顾青上前亲自与亲卫们一同将哥舒翰抬下马,将他抬入早已准备好的软兜担架上,然后顾青才握着哥舒翰的手,叹道:“节帅辛苦了,可惜我率军驰援潼关,终究晚了一步……”
  哥舒翰摇头,吃力地道:“不……不怪你。”
  顾青轻声道:“幸好节帅尚存,此皆老天垂怜,节帅安心养病,留待有用之身,咱们徐图来日。”
  正要吩咐亲卫将哥舒翰抬入大营,哥舒翰却不停摇头,老眼浮上浑浊的泪水,断断续续问道:“潼关,长安……如何?”
  顾青叹道:“潼关已破,叛军占领潼关后,继续向长安城开拔,陛下早在潼关被破之时已离开长安,巡幸西南,长安城大半臣民商人亦都随圣驾离京了。”
  哥舒翰眼泪流个不停,语气急促,吐字愈发含糊不清:“我是罪人,对不起……陛下。”
  “节帅万不可自责,你拖着沉疴病体,仍能率军坚守潼关近一月,已经很了不起了,换了大唐任何将领也做不到,节帅你没罪,有错的是朝廷,他们不该换下高仙芝。”
  顾青躬身望着担架上的哥舒翰,语气轻柔却坚定:“先养病,养好病后,哥舒翰还是大唐的常胜将军,我还想看到你率军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的样子,那样的哥舒翰才是我敬佩的英雄豪杰。”
  哥舒翰嘴唇蠕动几下,终究说不出话来,眼眶含泪被亲卫抬进了辕门。
  顾青仍站在辕门外,环视跟随哥舒翰而来的一万河西军。
  无可否认,这是一万体力精神都已极度疲惫的败军,他们形容枯槁,身上的盔甲大多已不齐,很多人连兵器都扔了,每个人的表情都是麻木无神,像一具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
  顾青叹了口气,下令让部将妥善安排这一万人的吃住,召随军大夫给他们治伤,又让军器监文吏给他们补足了兵器和铠甲。
  走回帅帐的路上,常忠在一旁轻声道:“公爷,末将看这位哥舒节帅的病情,恐怕不轻,全身皆已瘫痪,往后很难上马征战了。”
  顾青嗯了一声,道:“哥舒翰今年已五十岁,老将一生征战沙场,如今风疾重疴,今生怕是站不起来了……”
  然后顾青又道:“但还是要好好治他的病,如今行军途中,咱们随军大夫也只能治治伤病,以后路过城池时不妨遣人找寻民间名医,请入大营给他看病。”
  常忠抱拳应是。
  顾青走了几步,忽然又道:“若哥舒翰无法领军,这一万河西军从此便归入我安西军麾下吧,虽是败军,但提振士气后,仍是一支虎狼之师,潼关之败,罪不在将士。”
  常忠兴奋地点头,尽管眼下的气氛实在不应该高兴,但一想到安西军再次壮大,常忠仍忍不住欣悦起来。
  顾青若有所思道:“这一说倒是提醒我了,如今潼关新败,往东方向必然有许多朝廷败军出逃,你遣出若干骑队往各个方向搜寻,若遇叛军便果断避让,不要与之交战,若遇朝廷败军,可接应收拢,带领他们来我安西军大营,收拢现成的败军总好过临时招募的新兵,对安西军来说,败军也是一笔壮大自身的财富。”
  …………
  回到帅帐,顾青擂鼓聚将。
  潼关破后,前锋官沈田已奉命原路返回安西军大营。帅帐内,众将到齐,聚于一堂。
  顾青心中沉重,打不起精神说笑,让众将坐下后,命亲卫展开地图,凝视地图上的长安,许久不语,最后黯然叹了口气,道:“想必各位都知道了,潼关已破,天子离京巡幸西南,长安臣民随驾出京者甚众,长安……几乎已是一座空城,叛军拿下长安不费吹灰之力。”
  众将沉默不语。
  顾青见气氛凝重,不由提高了声音道:“但是,我们安西军仍是抗击叛军的中流砥柱。我们入关以来与叛军有三次大战,三次皆胜,安禄山的二十万兵马,折损在安西军手中的最多。整个关中都垂头丧气,唯独我安西军,应该昂首挺胸,我们仰不愧天,俯不怍地,大唐的天子臣民都在引颈期盼咱们平定叛乱,我安西军怎能自怨自艾。”
  “战局虽不利,但是如果你们相信我,我便可带领你们逆风翻盘,哪怕安贼占领了大唐国都,我还是那句话,他得意不了多久!”
  一番话终于让众将沉重的心理重新振奋起来,众人起身一齐道:“愿奉公爷将令!”
  顾青嗯了一声,道:“当务之急有几件事,咱们一边向南行军,一边把事情办了。”
  “第一,咱们刚收编了一万河西军,不出意外的话,他们从此便属于我安西军中的一员了,你们必须将他们当作自己并肩征战的袍泽兄弟,大营中禁绝冲突辱骂斗殴,违者严惩。”
  “第二,常忠马上派出斥候单骑,往各个方向出发,包括长安城外,寻找残留的朝廷军队,包括太子殿下的率卫军,郭子仪,高仙芝,李光弼,安重璋等将军所领的军队,与他们取得联系,告之我安西军的行止,随时准备守望相助,互相策应,若遇战机,可联兵向叛军发起进攻。”
  “第三,新募的四千新兵,刘宏伯与段无忌负责操练,每日行军扎营后都要操练,要让他们尽快适应军旅,适应战场,乱世之中容不得他们矫情,两个月后,我要看到他们的成色。”
  刘宏伯抱拳应命。
  “第四,派快马向巡幸途中的天子请旨,允我安西军就地招募团结兵,兵员数量不限,并向天子请临机决断之权,大唐南方各州县官仓粮食军械,安西军若有需要,可随地支取,任何地方州县官员不得拦阻。”
  帐中诸将一愣,沈田迟疑地道:“公爷,开官仓似乎……若天子不允呢?”
  顾青语气渐渐凌厉起来:“平叛是第一大事,若欲天下太平,首先要喂饱咱们的将士,就算天子不允我也要开官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众将见顾青态度坚决,其实也暗暗提气,于是纷纷闭嘴不言。
  顾青又道:“李嗣业何在?”
  一阵甲叶撞击声,高大魁梧的李嗣业站起身,头顶几乎快触着帅帐顶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8/6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