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校对)第4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7/650

  “公爷,若叛军占领长安后继续南下,安西军当如何处之?”
  “寻找战机,尽快与郭子仪,李光弼,安重璋,高仙芝等将军取得联系,在各自的地盘抗击叛军,慢慢对叛军形成包围之势……”顾青看着沉默不语的众将,忽然笑了:“各位不必沮丧,咱们的希望还是很大的,叛军兵锋正锐,但长久消耗之下,最后失败的必然是安禄山。”
  “仅仅是咱们安西军,便已歼灭了叛军好几万,这几万可都是安禄山从范阳带出来的精锐边军,歼灭他们的精锐,日后安禄山就算在各地拉壮丁扩编叛军队伍,但整体的战斗素质已经在飞快下降,等到将他的精锐消耗得差不多了,剩下那些临时拉来凑数的壮丁一击即溃,不足为敌。”
  “安禄山,已走在一条死路上而不自知,时间可见证兴亡成败,诸位稍安勿躁,我大唐王师终将是最后的胜利者。”
  顾青一席话终于令众将的心情开朗了一些。
  李嗣业讷讷道:“叛军若破潼关,伤亡必然不小,咱们安西军若奋力相抗叛军主力,未必没有一战之力,公爷,咱们没必要跑到南方去。”
  顾青摇头:“算算叛军如今的兵力,安禄山起兵时二十万,从北席卷到南,各个城池几乎没有像样的抵抗,折损顶多一万,后来被咱们在庆州伏击了一场,折损两万余,函谷关又被伏击一场,折损两万余,洛阳城和潼关,至少折损三四万,算起来叛军确实折损严重,如今大约只剩了一半之数。”
  “但是,一半之数也有十万大军,而且不比安西军差,他们曾经也是百战边军,更何况以安禄山的脾性,攻打潼关的同时必然会派人在关中大肆强拉壮丁充军,临时增补两三万人马不难,而咱们安西军,已不足五万之数了,以五万对十多万,或许能胜,但一定是惨胜,我为何要拿将士们的性命去换这场惨胜?”
  “胜利确实要付出代价,但有些代价可以不必付出,我很贪心,既要胜利,也要将士们活着。为了这两个目的,我不介意绕点远路。”
  众将终于明白了顾青的用意,对顾青的战略安排心服口服,于是起身齐声道:“遵公爷将令。”
  …………
  第二天一早,大军继续往潼关进发。
  到中午时,忽然一骑从前方飞快奔来,一名斥候赶到中军顾青面前抱拳道:“公爷,前锋沈将军传来急报,潼关已被安禄山叛军攻破!”
  顾青大吃一惊,脸色瞬间变得很难看。
  猜测归猜测,然而一旦自己的猜测真正发生了,仍然对他产生了不小的震惊。
  “沈田打听清楚了?潼关真的已失守了吗?”顾青焦急地问道。
  “沈将军派出去的斥候传回来的消息,斥候赶到潼关时,正好见潼关城墙上已失陷,无数叛军攀上了城墙,与守军在城墙上激烈厮杀,没过多久,哥舒翰的帅旗被扯下,换上了安禄山的帅旗。”
  顾青神情震惊,耳朵仍在嗡嗡作响,下意识大喝道:“韩介,下令全军住马停下,派人告诉前锋沈田,马上撤回来。”
  一名亲卫策马离去。
  “哥舒翰如何了?”顾青又问道。
  斥候摇头:“潼关已落叛军之手,咱们的斥候不敢靠近,只好匆匆回来禀报军情,具体事宜并不清楚。”
  顾青骑马立于山道上,刹那间脑中一片茫然,竟有一种天下之大无处可去的孤独感。
  潼关已破,安西军再去潼关已没有意义,去长安救援也赶不及了,唯一的去处只能如昨夜商议的那样,转向去邓州,然后继续往南,转战江南道,依托江南产粮之地与叛军周旋。
  “韩介,速速派斥候去长安,看看长安城如何了……”顾青顿了顿,又补充道:“若能入城,顺便看看张九章府上和李十二娘府上,看他们撤离了没有。”
  然后顾青又叫来了常忠,命他派出一支两千人的兵马先行去邓州,到达邓州后,第一时间占住邓州官仓,任何人都不准动,包括当地刺史官员也不准动。
  “从今日起,朝廷不再有任何钱粮补给了,我们安西军已成了一支孤军,钱粮都需自筹,任何城池的官仓都占了再说……”顾青冷冷地道。
  常忠迟疑道:“若陛下怪罪下来……”
  “陛下恐怕早已离开长安了,这等时节,他连自己都顾不上,哪有闲心怪罪咱们?常忠,你见过乱世吗?官不管,军不管,能不能吃上饭全靠自己的拳头,今日开始,咱们将经历真正的乱世,无法无天的乱世。”
  “传令全军,改道往南。”
  日落时分,又一名斥候匆匆赶来。
  这名斥候从潼关出逃的败军中探到了更具体的消息。
  叛军这几日攻关愈发激烈,潼关守军已有不支之象,哥舒翰拖着沉重的病体坚持在城头指挥,这才勉强稳住了军心。
  然而叛军疯狂地用了火攻,潼关城头守军伤亡颇巨,哥舒翰本来就患了严重的风疾,见状心情焦虑之下,竟在城头昏过去了。
  哥舒翰一昏倒,潼关守军的军心士气瞬间跌落谷底,守军大部分是河西军和从长安城调拨的军队,河西军英勇抗敌之时,承平已久的长安军队却生了畏惧之心,于是有人扔了兵器就逃。
  军队里最害怕的就是这种情况,一旦出现第一个逃跑的人,军心士气简直比雪崩还快,于是潼关城头很快出现了第二个逃兵,第三个逃兵,最后来自长安城的军队将士全都逃了,只剩下残破的河西军苦苦坚守。
  叛军攻势本就凌厉,潼关城头又逃了那么多将士,河西军再英勇也抵挡不住,攀上城头的叛军越来越多,河西军不得不与叛军在城头激烈厮杀,最终潼关不可避免地失守了。
  哥舒翰在昏迷之中被部将紧急送下城头,往长安方向逃去,而此战剩下的河西军已只剩下一万人,也跟着哥舒翰一同逃往长安。
第四百八十三章
君离民散
  长安城。
  城中各坊,宫闱禁中,皆是一片兵荒马乱。
  叛军破了潼关的消息传到长安,这座昔日最繁华,子民最自信的城池瞬间崩溃。
  无数百姓商人哭喊着跑回家,催促着婆娘收拾行李,朝臣们大惊失色,有些人连官服都没穿便站在兴庆宫外,各国使节则不敢置信,他们打死都不敢信如此强大的帝国居然能被一支叛军攻到国都城下,然而事实却令他们不敢不信,于是带着随从飞快离城,连告别的国书都无暇递了。
  纷乱的街头巷尾,如末日降临般惶恐,百姓们拖家带口匆匆出逃,为非作歹者在大街上公然偷盗抢掠百姓商人,巡街的官兵却视如不见,他们也在为自己的前程性命焦虑。
  不知何时,城内民居中有人纵起了火,大火烧毁空屋,一股股黑色的浓烟扶摇直上,给这座曾经繁华的城池渲染上绝望的气氛。
  不得志的文人们失魂落魄,与喧嚣拥挤的出逃人群擦肩而过,他们悲怆地仰天叹息,漫口吟诵昔日太平时的佳句,此时听起来像是凭吊盛世的挽诗。
  托着陶钵的僧人是最淡定的,他们身披袈裟在人群中逆行,脸上看不出任何焦虑惶恐之色,从容地穿过人流,站在街尾与文人隔街对视,然后互相行了一礼,文人面色惨然,继续吟诵着诗句漫无目的地走在城中,僧人托着陶钵,单掌竖于胸前,默默吟念经文,语声悲凉,梵音穿透尘世的惊怖,努力安抚世俗人间的惶恐。
  兴庆宫内也是一片忙乱。
  李隆基早已打算离开长安,然而他却没想到潼关失守得如此突然,此时此刻,兴庆宫外朝臣们跪地哭嚎,而宫闱之内的宦官宫女们则惶急地收拾着行李,羽林卫调动频繁,还有一些宦官宫女趁着纷乱悄悄逃出了兴庆宫,乔装成百姓模样,从此与这座歌舞升平的宫廷告别。
  李隆基站在大殿廊柱下,看着宫中这片从来不曾见过的杂乱吵闹场景,神情木然看不出情绪,高力士神情惶急站在身后,想催却不敢催,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轻声道:“陛下,羽林卫已集结,御驾一应用物也装上了马车,陛下该启程了。”
  李隆基没动弹。
  高力士急道:“陛下,叛军已破潼关,很快便兵临长安,此时若不走,待叛军围城后便再也走不了了。”
  李隆基仰头,眼泪扑簌而下,凄声叹道:“朕……对不起祖宗社稷,对不起黎民士子,朕有罪!”
  高力士劝慰道:“只是一时暂避而已,陛下无须自责,大唐仍有百万王师,过不了多久,王师便会为陛下收复长安,收复天下,叛军不得民心,得意不了多久的。”
  看着宫外远处升腾而起的黑烟,李隆基叹了口气,道:“传旨郭子仪,李光弼,高仙芝等将领,可留关中继续抗敌,朕放权于他们,可允他们召集各州兵马,也允许他们就地招募百姓青壮为团结兵,告诉京中朝臣,有愿与朕离京巡幸者,有自愿留在关中抗敌者,朕皆允了。”
  “着羽林卫清空国库,不留给叛军一米一黍,京中百姓愿与朕同行者,亦允之。”
  高力士急忙一一记下,吩咐宦官速去传旨。
  良久,李隆基又道:“朕的娘子呢?快宣娘子来。”
  高力士又命宫女将杨贵妃请来。
  杨贵妃比以往清减了许多,自从上次李隆基口不择言后,她仿佛一夜间看清了这位太平天子的本性,这些日与他的关系一直不冷不淡若即若离,二人再也找不回当初的夫妻甜蜜恩爱的时光了。
  李隆基宠爱依旧,只是杨贵妃醒了。
  见到李隆基后,杨贵妃行礼,李隆基将她搀扶起来,柔声道:“娘子,潼关守军不争气,被叛军破了,他们马上要兵指长安,朕与你且离京巡幸,暂避一时,待来日……”
  杨贵妃眼睑低垂,轻声应是。
  见杨贵妃平淡冷静的模样,似乎对叛军即将围城毫不着急,李隆基不由有些意外,想到这些日子杨贵妃对他的冷淡态度,李隆基长叹口气,再也不忍说出红颜祸水之类伤人的话。
  “如此,娘子便速速登上车辇吧,朕决意去蜀中暂避,那里是娘子的故乡,朕去看看你从小长大的地方,如何?”李隆基宠溺地笑道。
  杨贵妃闻言,眼中终于露出一丝激动之色,随即很快恢复如初,垂睑柔顺地道:“是。”
  见她的态度依然冷淡,李隆基无奈地叹了口气,与她登上停在宫门内的御辇,然后下令启程。
  宫门外,无数朝臣百姓聚集,羽林卫列队将百姓隔开,御辇出宫,后面跟随的宦官宫女浩浩荡荡数千,每个人手上捧着精致奢华的用物,朝臣们嚎哭跪于大道两旁,百姓们亦是一片哭声。
  李隆基坐在御辇里,心情酸楚难受,却连掀开御辇珠帘,与臣民们见一面的勇气都没有。
  九五天子,创下煌煌盛世,临老却被叛军打到了长安城外,一世英名皆东付,李隆基深觉愧然,无颜面对朝臣子民。
  羽林卫将士开道,数千人的宦官宫女队伍静寂无声地走出宫门,仪仗过后,李隆基和杨贵妃共乘的御辇缓缓行出,宫外臣民的哭嚎声更大了。
  哭嚎的人群里,不知何人忽然大声问道:“陛下何时回长安?”
  声音传进御辇,李隆基泣不成声,下令御辇停下,掀开珠帘站了出来。
  臣民见天子露面,纷纷拜伏于地,山呼吾皇。
  李隆基流泪看着黑压压的人群,哽咽着大声道:“朕会回来的,大唐仍是大唐!”
  人群亦爆发出一阵大哭声,所有人皆伏地辞别天子,请天子保重的声音一阵比一阵高。
  晚年再昏聩再糊涂,他终究有着半世英明,泽惠于天下万民,前人恩荫也好,天时地利也好,毕竟他确实创下了大唐盛世,“盛唐”二字直到千年后仍在史书中闪耀,透过陈旧古朽的书页,散发璀璨的光芒。
  天子御驾离京,出城赴西南巡幸,城中皇子权贵朝臣子民皆与天子御驾同往,偌大的长安城,一日之内人口便少了一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7/6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