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校对)第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650

  两位掌柜做事还是很稳当的,进了蜀州城便砸钱,刺史身边的官员几乎都被他们拜访了一次,这次可谓大出血,但两位掌柜毫不心疼,他们知道这次花钱的重要性,瓷窑被定为贡瓷后,郝东来和石大兴的格局眼界已不仅仅只在青城县了。
第一百零二章
进献贡瓷
  两位商人,要送一批瓷器给当朝贵妃,难度很大。
  进了蜀州城后,郝东来和石大兴托了很多关系,砸了很多钱,最终连蜀州刺史都没见到。
  商人的地位太低下了,尤其是官员,更不愿跟商人有任何交集,何况还是堂堂的刺史。
  不知花了多少钱,郝东来和石大兴快绝望时,当初花了大钱建立塑料兄弟交情的刺史府司功参军元岁祥给二人出了个主意。
  贵妃銮驾至蜀州,蜀州附近几乎所有的地方官员都来了,不仅如此,连剑南道节度使鲜于仲通也随驾在蜀州城。
  官员跟商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如此绝佳的抱贵妃大腿的机会,谁会放过?鲜于仲通也不能免俗。
  尤其是,贵妃娘娘回乡省亲的诱因便是蜀州青窑,而蜀州青窑就是鲜于仲通发现,并且亲自命名的,如今贵妃回乡,对鲜于仲通来说是个绝好的刷脸兼邀功的机会。
  所以贵妃的銮驾还在路上时,鲜于仲通便屁颠屁颠地从益州来到了蜀州,接管了一切招待准备工作,蜀州刺史裴迪被他踹到一边去了。
  元岁祥告诉两位掌柜,向贵妃进献瓷器这件事,若是托鲜于仲通,效果会更好。
  两位掌柜顿时心动,于是小心翼翼地来到鲜于仲通的临时居所外,照例使了钱,向随从提起了青城县的瓷窑。
  意外的是,两位掌柜没等多久,里面便传话,节帅宣见。
  两位掌柜惊喜若狂,怀着激动的心情见到传说中的剑南道节度使后,如履薄冰地站在鲜于仲通面前,笑起来特别僵硬。
  鲜于仲通倒是很和气,问起了青窑的一些事,又将那批孤品梅瓶取出来观赏一番,尤其对上面的诗句更是赞叹不已,连连惊叹顾青之才。
  随后鲜于仲通告诉二位掌柜,这批贡瓷他一定会亲自呈献给贵妃娘娘,当然,话也说得很含蓄,话里透出的意思很明显,贵妃娘娘万金之躯,你们二位商人不可能见着她,死了这条心吧。
  郝东来和石大兴倒也没失望,这次进蜀州城能见到鲜于仲通已是意外的收获了,他们根本没想过能见贵妃。
  留下孤品梅瓶,郝东来和石大兴识趣地告辞离开。
  …………
  蜀州富商贡献出来的豪宅变成了杨贵妃的临时行宫,杨贵妃回到蜀州城,接见了几位官员后便一直闭门谢客,当然,有些客人是不会拒绝的,比如鲜于仲通,抛开他是剑南道节度使的身份不提,贵妃的堂兄杨钊未发迹前,也曾受过鲜于仲通的恩惠,别人可以不见,但鲜于仲通还是要见的。
  临时行宫很豪奢,在贵妃娘娘回乡之前,刺史裴迪督促富商特意重新装潢了一遍,行宫内池塘水榭凉亭皆俱,贵妃住的寝宫更是富丽堂皇。
  大早上,杨贵妃便坐在凉亭内,宫人为她准备了一张铺了熊皮的木椅。
  杨贵妃已有三十来岁,可保养得非常好,看起来才二十出头的样子。皮肤白皙如雪,黛眉如柳,眉心点着鲜红的三叶菱钿,琼鼻薄唇,唇角微微上扬,天生的微笑亲和脸庞,最传神的是她那双眼睛,清澈无邪,不染凡尘,那楚楚可怜欲语还休的绝世风韵,能令天下所有男人醉倒在她的眼眸里。
  无论从任何角度看,她都无愧“倾国倾城之姿”的夸赞。难怪当今天子励精图治半辈子,终究还是为了她而弃了半生英名。
  杨贵妃此刻托腮坐在凉亭内,身后的宫女打着九翅扇屏的仪仗,还有人捧着香炉,金瓜,玉如意等饰物,都是贵妃仪仗的一部分。
  寒冬天气,凉亭内很冷,寒风呼啸而过,亭内四角生起了几盆炉火,杨贵妃身上也围着厚厚的氅披,可还是有些抵挡不住四周的寒意。
  宦官小心地劝她回寝宫歇息,杨贵妃摇头拒绝,托腮凝视池塘内残败的荷叶,眼眸泛起淡淡的愁怨。
  直到回乡前,她与李隆基仍闹着别扭,老夫少妻本就难过日子,更何况丈夫还是当今天子,夫妻感情里难免夹杂了许多别的因素,上次李隆基发怒,将她遣送回娘家,让她受到了莫大的委屈,委屈已成了难解的心结,夫妻间再也难寻当初的恩爱了。
  有时候她是真爱这位英明天子,因为他的强大,也因为他的恩宠。
  有时候也是真恨这位天子,因为当初把她从寿王身边强行夺走,她不得不背负了天下人的骂声,也因为他的内心其实是无情的。
  这次恩允她回乡省亲扫墓,她的内心还是很感激的,无奈心结仍然难解,她甚至想永远在蜀州待下去,也免去回长安后不知如何面对李隆基的为难。
  旁边的宦官凑上前,躬腰小心地禀奏,剑南道节度使鲜于仲通求见。
  杨贵妃回过神,想了一下,允见。
  见鲜于仲通的地点就在凉亭内,鲜于仲通穿着紫色官服,躬身垂头穿过曲折的水榭,在凉亭前停下,不敢抬头看,低着头行礼。
  杨贵妃含笑命人赐座,鲜于仲通谢过,坐下来片刻后,又站起来,朝杨贵妃道:“贵妃娘娘,臣闻娘娘忧思故乡,臣下不知如何为娘娘分忧,又听闻娘娘颇为喜爱蜀州青瓷,故而臣令瓷窑主人烧制了一批世间孤品梅瓶,进献娘娘,愿娘娘万福金安。”
  杨贵妃抬眸道:“蜀州青瓷?可是当初送进宫的瓷器?它名叫‘蜀州青瓷’么?”
  “正是,此为臣取的名字,陋名粗鄙,不值一笑。”
  杨贵妃含笑道:“怎会粗鄙,节度使真会自谦,本宫倒是确实有些喜爱这批瓷器,多年未曾回乡,没想到故乡竟有了不逊于天下名瓷的贡品瓷器,倒是让本宫颇为故乡自豪。……你说的蜀州青瓷梅瓶在何处,给本宫看看。”
  鲜于仲通微微一笑,请旁边的宦官将府外的瓷器献上来。
  没多久,一个制作精美的暗红檀木盒出现在杨贵妃眼前,打开盒子,杨贵妃眼泛异彩,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声。
  十几个釉彩不一,花案不一,造型相同的小巧梅瓶静静地躺在盒子里,发出炫目的光彩,梅瓶上如同玻璃质地般的光华深深地震撼了她。
  接着杨贵妃眼眸一凝,纤手轻轻地捧地一只梅瓶,赫然发现上面的一句诗。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杨贵妃愈发惊喜,这句马屁……好直接!但人家好喜欢!
  于是她急不可待地捧起另一只梅瓶,上面写着另一句诗:“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啊!
  杨贵妃内心发出少女的尖叫。
第一百零三章
贵妃召见
  梅瓶上的诗令杨贵妃心花怒放,欢喜得不行。
  这些年写诗拍她马屁的人不少,当年李白任翰林待诏也拍过她的马屁,那首著名的“云想衣裳花想容”便是专门赞美杨贵妃的应制诗。
  按说杨贵妃见过的马屁世面不少,可顾青在梅瓶上烧印的那些诗句却格外令她欢喜。
  没别的原因,因为诗句中夸赞杨贵妃的句子太通俗太直接,朗朗上口又通俗易懂,夸杨贵妃的诗句多了,夸得这么直接的委实少见。
  《长恨歌》的原作者白居易,写诗本就是以通俗为特色,传说他写诗之后必先读给市井老妇人听,老妇人若能听懂,他才会将诗作定稿。
  杨贵妃如同着了迷一般,逐字逐句地读着梅瓶上的诗句,越读越欢喜,久郁的心情仿佛都轻快了许多。
  “鲜于节度使,此诗何人所作?”杨贵妃抬眸问道。
  鲜于仲通暗叹,顾青这小子好才情,好运气,也好会拍马屁。
  邀功这种事,鲜于仲通向来是不客气的,刚才呈献梅瓶时他便面不改色地说是他下令瓷窑给杨贵妃专门烧制这批孤品梅瓶,这份讨好杨贵妃的人情便无声无息地落到了他的头上。
  可是梅瓶上的这首诗……鲜于仲通还真不敢据为己有。
  才华这东西很难窃取,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若鲜于仲通将此诗据为己有,杨贵妃高兴之下,令他再作一首,那么他张嘴就会露馅儿,到时候场面就尴尬了,可能从此会被杨贵妃所恶,杨贵妃恶了他,她的兄长杨钊还会给他好脸色看吗?
  风险太大,还是说实话吧。
  “禀贵妃娘娘,此诗是蜀州青窑的主人顾青所作。顾青是当地农户,一位才十七岁的少年,此人才华绝世,性情豁达,有谋者之慧亦有豪侠之义。”
  既然无法据为己有,鲜于仲通索性大方一点,帮顾青吹嘘一番,你好我好大家好。
  杨贵妃眼泛异彩:“才十七岁的少年,竟能作出如此动人的诗句,想必是为英才。没想到竟然是瓷窑主人,此人不凡呀。”
  “是,今年中秋夜,顾青还作了一首中秋词,此词已在蜀州城内广为传颂,甚至传到了益州。”
  鲜于仲通见杨贵妃颇感兴趣的样子,于是将中秋词全文背了出来。
  杨贵妃连连赞叹:“好词句,与梅瓶上的诗全然不同,这首中秋词更有意境,一词道尽人间悲欢,可传世千年。”
  杨贵妃那双会说话般的眼睛此刻满是笑意,道:“天子治下,大唐盛世人才辈出,此少年之才殊为难得。”
  “顾青能得贵妃娘娘之赞,实是三生有幸。”
  杨贵妃纤手轻抚盒子里的一排梅瓶,越看越欢喜,蜀州家乡能产如此精致的瓷器,不仅如此,家乡还出了一位有才华的少年英才,杨贵妃很是自豪。
  这年头的人,乡土观念还是很浓重的,无论身处怎样的高位,都无法抹去心中的乡土情结。
  那位不曾谋面的少年,那首道尽缠绵恩爱的诗,最令她惊讶的是,他仿佛拥有一双神灵般的眼睛,静静地看着她和李隆基的相识相爱,从头到尾每个细节都知道。
  忽然很好奇,他是个怎样的人。
  “鲜于节度使,那位少年如今在何处?”
  “在青城县石桥村,忙着为贵妃娘娘烧制瓷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6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