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校对)第2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2/305

  有更多人在表达失望与不满,对周围的不满,对家国的不满,对祖宗的不满,对神佛的不满,——我今日何至于此,不能立足世间扬眉吐气?我为什么生在这样一个世界?
  凡此种种欲念交织,齐于灵台呈现难以评说尽处,正是这世间众念纠缠、限制、冲突,推动了世间历史前行,造就了各种“功”与各种“业”。然而梅振衣明白,地藏不是要他去解说这世间众生欲的功业,还是在此情景下回答那一问——何为菩萨行?
  “观世人如一人,合万念成一念,自然洞明。”梅振衣答道。
  这等于开口破法,从方才的欲念交织纠缠中跳出来了。眼前所见又有不同,成了方才所见众生的各种“行”,有的值得赞叹,有的值得感慨,有的值得惋惜,有人可笑,有人可恨。世上众生合一,呈千人千面,而一人之行,亦可见多人多面。
  梅振衣没有再多看,直接答道:“世间事众生自取,向何处而往便是从何处而来,轮回如此,变迁亦如此。悲悯情怀从何而来,幽冥世界亦从何而来。”
  三句话答话,一切回归沉寂,梅振衣从地藏菩萨法座上消失了,又回到无边无际一无所有之中。
  梅振衣再次一抖炼魂幡,这回施展了收摄之法,周围无边的黑暗世界彷佛以他为中心不断涌来,在光芒中消失于无形。既然照不破无边黑暗,那就把周围的虚空都摄入炼魂幡,这幽冥世界中总有可见之物。
  法术刚刚展开,神念中又听见乔觉的声音喝问道:“何为无量光?”
  地藏菩萨也太欺负人了吧?在菩萨座上问完“菩萨行”还不够,又在这无边无物的世界中问“无量光”!然而这回却不是问,而是自问自答,紧接着梅振衣就听见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唱偈之声——
  “无量光照尽十方世界,尽十方世界自性光明,尽十方世界在我光明中,尽十方世界无一人不是我。”
  随着唱偈声,梅振衣忽有触动,心念起处入“众生观”境,自性光明照见幽冥世界。
  幽冥世界中有何可见?就是方才在法座上所见众生的“死”后的幽冥境。“幽冥境”与清明回顾一生的“中阴光明境”有何不同?其实它涵盖了中阴光明境中的一切,但是多了别的感受,让人体会的更加清晰。
  怎么形容呢?梅振衣的第一反应这幽冥境很类似于天刑,但又与天刑完全不同。一生所历之事,与世上有灵众生交往所留下的痕迹,全部被返照回来了。
  什么叫“返照”?举个例子吧,张三曾陷害过李四,他会感受到李四被陷害经历的痛苦,在一生回忆中重新见证这件事的同时,不论李四本人是否知情。
  为什么与天刑不同?因为这些人已经“死了”,肉身炉鼎消亡,只有一缕神识进入幽冥境,处于绝对的清醒状态,既不会昏迷也不能躲避。拿刀切排骨,猪是不会疼的,因为那头猪已经死了,其实一个人肉体上所承受的一切,只有转化为心灵的感知才有意义。
  幽冥境中就是纯粹的心灵感知,返照这一生留下的一切痕迹,在中阴光明境回现的同时。一生所行带给他人的感受随一生的经历都返照回来,感同身受,互相交织、叠加、冲抵。
  梅振衣突然想到一句评语:“幽冥不欺心,人心即地狱。”
  心中想到“地狱”二字,此念一起,众生观中定境更深,仿佛又进入另一层更深的见知境界中,“他心通”自然俱足,不由自主的发动,观境中无一人不是我,眼前众生经历幽冥境的心态,就如自身的感受一般。
  有种种喜怒酸甜,还有无边的惊惧与颤栗,不论生前是富贵还是贫贱,是强大还是弱小,此时就是一缕无从逃避的神识,各人心中皆有所感念。
  梅振衣也有所感念,此念一起,观境又深入一层,进入到众人感念所衍生的境界中,看见了众生经历幽冥境,由此所生的“轮回心”。
  什么是轮回心?玄妙很难形容,勉强打个比方,经历幽冥境的同时,众生都会不由自主的衍生出一种心念——我已经明晰了此生的一切,包括所有与我打交道的人一切真实言行,假如从头开始,会怎么办?
  有人在设想如何干掉仇家,有人在设想如何勾引隔壁的小娘子,有人在设想如何做生意发大财,有人在设想上战场当将军出奇兵大获全胜,宛如一部部穿越重生小说,千奇百怪千姿百态。看上去很爽,但是它是伴随幽冥境回忆感受自然产生的,折射的是另一种“悔恨心”。
  幽冥世界中纯粹的心灵感知无处可藏,轮回心一起,悔恨心伴随而来,如潮水般将神识卷入,梅振衣的定境更入一层,所见又有变化。
  幽冥世界中的“悔恨心”,不是指某人一生中曾有过的悔恨,与生前行事后不后悔没有必然关系。而是经历幽冥境的一生功业返照,清晰无误感同他人因我所受,自然衍生出轮回心,又清晰折射出的“悔恨心”。
  它不以你的愿望与意志为转移。不是说“我不想”就能不想,而是直接印在你的意念中,是一种层层深入的心境剖析,清晰而无处遁形。“幽”为“深邃”之意,“冥”为“暗境”之意。
  以上的叙述似乎是轻描淡写,但是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这层层幽冥世界可真够“恐怖”的!
  梅振衣开始思索这幽冥世界的蕴意为何?此念一起,又进入更深一层的境遇。幽冥世界层层剖析展现,笔墨难以形容。梅振衣也明白了民间传说“十八层地狱”根源何来?
  入最深处有何见?譬如明崇俨之流,一生所摄生魂之历,幽冥境中如受被摄生魂之苦厄,接踵而来几乎无始无终。一生所受功德感念甚微或近于无,苦厄之重在层层心境中皆不能解脱,以致沦落于最深之幽冥。
  梅振衣想起了一个词——“无间道”,或称阿鼻地狱。“一瞬”和“无间”如何对应?在人世间的一瞬,就是中阴光明境中的一生,也可能是幽冥境中的近乎无始无终。
  原来这幽冥世界中并没有改变什么,众生经历的仍是一世尽头那一瞬“中阴光明境”。地藏菩萨并没有凭空添加什么,只是在灵台化转中将之层层剖析为幽冥境,众生将这种奈何难忘的记忆印入阿赖耶识,再入轮回。
  这就是前世的缘法,虽然看不见也形容不出来,但自有其玄妙。
  梅振衣观法已明,又层层出离定境,返至“轮回心”所见之幽冥世界,抖幡大喝一声:“提溜转!”
  “梅公子,是你吗?”一个女子声音传来,随着声音提溜转如一阵阴风被梅振衣摄到身前。
  谢天谢地,这小鬼果然在幽冥世界中历苦海劫,成就不灭之神识,但还没有托舍而去。否则中阴光明境在人世间只是一瞬,梅振衣再大的神通也无法把她带回来了。
  梅振衣一挥炼魂幡护住提溜转,身形一起于幽冥世界中消失。
  ……
  乔觉面容一肃,目光中有赞赏之意,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这时九林禅院门外传来两声马嘶,有一辆马车离去的声音。
  “何人离去?”乔觉问道。
  “吕纯阳带着提溜转离去。”明月答道。
  乔觉又问:“梅振衣呢?”
  “我回来了,就在这里!出入幽冥世界,感叹菩萨大造化功德,但还有一事请教。”开口回答的人,正是站在天井院中的梅振衣。
  ……
  敬亭山外的十里桃花道上,有一辆华贵的马车不紧不慢的前行,奇异的是这辆车没有赶车人,是两匹马自己在拉车,彷佛有看不见的指引。
  哇!唐代就有无人驾驶吗?
  车厢中坐了两个人,梅振衣身穿道袍,发簪是一柄金色的四寸小剑。提溜转在他怀中紧紧伸手相抱,看样子似乎生怕一松手人就不见了。梅振衣就像被一片温柔的风包围,只听提溜转用发颤几乎带着抽泣的声音说道:“梅公子,你竟会身入幽冥地狱找我。”
  梅振衣:“这不是在你意料之中吗?你一直在等我来,否则为何没有托舍而去?”
  提溜转:“我是在等,但是见了到梅公子,我真的好想哭!”
  梅振衣笑道:“此刻哭也无真泪,你还是笑吧,恭喜你历苦海成就地仙,回山之后,我就用九转紫金丹助你凝聚真身炉鼎。”
  提溜转笑了,她笑着抬头看梅振衣,有些疑惑的问:“梅公子,我发现你有些变化,却又形容不出哪里不同。”
  梅振衣:“我还是我,但你面前所见,是我刚刚修成的吕纯阳化身,就是你妄境中所见的吕道长。”
  “你怎么还提我的妄境?”提溜转脸红了,又说道:“我还是叫你梅公子吧,为什么要分出化身与我回山?”
  梅振衣:“我还有事要与地藏菩萨理论,明月仙童在场做见证。”
  “出神入化”之地仙境界,所修成的“化身”是什么?这与菩萨、金仙斩出的种种历世化身不是一回事,它严格的说起来应该叫做“阳神变换分身”,但是修行人一般也称之为化身,明白的人自然不会混淆。
  这层修为境界很重要,尤其对于丹道修行人来说,是到达世间法尽头必须堪破的一道关口。
第242回、五五化身人皆有,世世修行不虚谈
  “阳神变换分身”看上去就是另外一个自己,但也不能单纯的这么理解。千人有千面,一人也有多面,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在生活中就扮演着不同角色、拥有多种身份,每个身份都有不同的内涵、责任、情感与行为方式。
  比如有人在下属面前傲慢难伺候,在领导面前又装孙子,对陌生人冷酷无情,在家人面前又变得和蔼可亲,在单位可能是一位彬彬有礼的人,上了网披上马甲时,又变得愤世嫉俗脏话连篇。如果说化身,这些都是化身,人格中的种种剖面。
  对于修行人来说,首先要作到的是真妄合一、真如不二,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修行,历苦海劫见前世种种,灵台是否能安住无恙,就在于对此生之我的明晰?否则在苦海中会堕入轮回,这一劫是过不去的。
  前世种种就是世间众生轮回万象,所见是我亦不是我,这一段经历却是此生修行的见知,也是修成阳神变换分身的心境根基。明晰此生之我,在此基础上继续修行,超脱炉鼎之限,变换身外之身。
  阳神化身依缘法而修成,剖析一个清晰完整的我,这不是别人仍然是自己,比如梅振衣修成的纯阳化身,就是世间行游有所做为的那个他。
  从心境上来说是如此,从神通上来说却另有玄妙,化身等同于我并无分别,拥有此人格所具备的神识记忆与能力,也可以是神通法力。这当然不能凭空而生,也是法力修成,灭一化身如伤一命,神通法力也会有相应的折损。
  继续往上修行,并非是要分出多少个化身来行走世间,而是要在心境中将自我的各各层面清晰的展现,以达到一生历证圆满。此所谓“化身五五”,指的未必是二十五个化身,而是五方五位明晰无碍。当然了,也有人在演法之时分身五五,其目的在于向晚辈弟子展示境界,以坚定其修证之心。
  俗话说一心不二用,但是有了阳神化身变换神通,斗法时可以同时使用多件法器,平时也可以同时做几件事情。以阳神化身行走,需要时刻消耗法力维持,若没有特定的目的,一般修行人不会总是分出阳神化身。
  修行中达到一生历证圆满即可,不必也不可能无限制的分出化身,除非有佛陀、太上那样的大神通法力,而那种境界,就不是小小的地仙所能企及了。
  修至化身五五次第圆满,再往下修行要将所有化身变换合一,也等于自我人格中的种种剖面完美融合。这一步也很难,修成之后的境界称为“待诏”,一世修行明晰无碍,修为已到世间法的尽头,只待天刑到来,也可主动选择飞升。
  ……
  梅振衣分出纯阳化身带着提溜转坐车离去,本人还留在九林禅院中,只听乔觉说道:“梅公子在此不必称菩萨,称我乔觉僧即可,你有何事要与我商谈?”
  梅振衣:“乔觉大师,就在这幽冥教主法座前,我想问您几句话。”
  乔觉:“但问无妨。”
  梅振衣回头看了一眼九林禅院的大门,那是提溜转离开的地方,又转身问道:“一世尽处历中阴光明境,而后再入轮回,菩萨引众生入幽冥世界将一世功业展现分明,此为大功德。但也有人天年未尽而横死,未历中阴光明境,机缘巧合自感成阴神,因执念未消留神于世,是不是该给他们一个公平的机会?”
  乔觉笑了笑反问道:“什么样的机会?”
  梅振衣:“以阴神身尽天年,若执念消则自入轮回不必多言,若执念不消,那就让它们怀着这一生的执念吧,待天年尽,再引入幽冥世界。”
  乔觉想了想似是自言自语:“若阴神已留于世,世人当有敬畏惊怖,执念消或天年尽再入轮回,应当如此。”
  梅振衣:“既然应当如此,你为何没有这么做呢?”
  乔觉:“你入幽冥世界曾答何为菩萨行,视众生为一人,合万念成一念,无人能与我有此说。”
  梅振衣:“今天我能与你有此说吗?”
  乔觉点头道:“能,就这么说定了。”他做事好干脆,这么重大的一件事情,一问一答间就决定了。
  梅振衣又道:“我还有一事要请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2/3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