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成章(校对)第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20

三深入生活,了解全面作家必须深入生活是无须多加解释的。
在青年作家中,许多是在业余时间从事创作的。这似乎就有了问题。他们是不是应该及速转业,去专心进行写作呢?这个要求首先是由于在工作岗位上所见不多,所闻不广,不易丰富生活经验。我以为不该这样理解问题。事实证明:参加这次大会的代表们大多数是有工作岗位的业余作家。他们的作品内容多数是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接触到的,吸收来的。他们一方面是各种工作岗位上很好的工作者,另一方面又在业余时间写出来作品。这说明:在工作岗位上的确能够深入那一单位的生活。而且这样的生活是比偶尔下乡三月或入厂半年更扎实可靠的。一位小学教师写儿童文学总比只到小学参观几次的作家写得好的可能更大些。他和儿童们生活在一起,去参观的作家只是走马观花。况且,我们今天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工作岗位必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岗位。我们热情地工作,就必须遇到随时出现的矛盾与困难,随时参加斗争。这就是写作的好材料。
我们的一位店员所知道的关于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或者和一位作家所知道的一边多,但是他比一位作家更熟悉店员们的生活。假若这位店员能够执笔,他会比作家写得更亲切生动。我们的文艺高潮的到来不能专靠着现有的作家们去到各处生活,写出几部作品来,而是靠着所有的工作岗位上的青年业余作家们各尽其才,各就所知,大量地写出多种多样的作品来。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青年业余作家们都集中到一处,深造三年五载。即使可能,那也不见得一定妥当。我们的社会就是个大学校,在各个工作岗位上的青年都在尽力于社会主义建设,参加革命斗争。有了相当的文艺修养之后,他们是会以各种文艺形式,写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活课本来的。我们的各守岗位,深入生活,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正是极其艰苦的锻炼——革命的锻炼,写作革命文学的锻炼。
反之,我们若在发表了一两篇作品之后,即离弃工作岗位,去作职业作家,就不一定能够成功。离开工作岗位即是离开深入生活的据点。这已经是个损失。同时,我们去到生疏的地方,从新生活,困难既多,也旷费时日。假若我们东走走西看看,而无所得,便始而丧气,终于一事无成。这样,我们就既耽误了文艺创作,又半途而废地抛弃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荣任务,真是一举两失。作个写不出作品的有名无实的作家,是最痛苦的事!以我自己来说,我承认自己的劳动纪律相当强。可是,我写出什么好作品没有呢?没有!这时时使我心痛。一个职业作家是不容易作的!
那么,是不是我们终身都作业余作家,永无专业的希望呢?我们的希望很大,因为我们的社会制度是不埋没任何人才的,是重视文艺工作的。事实证明,今天出席的代表们便是经过党、团,或文艺团体,或刊物编辑部,或组织上的鼓励与培养,才有今天的成就的。在旧社会里,我们这种大会是无从开起的。今后,培养文艺新军的社会力量必然日益加强,图书的获得日益方便,文艺创作的空气日益浓厚,发表作品的机会日益加多,这都给我们创造下更好的条件,只要我们肯努力钻研与实践,我们的成就必会无可限量。我相信,在座的青年,在十年八年后,会有不少成为有名的作家的。我预祝你们的成功!
深入生活好比挖井,虽然直径不大,可是能够穿透许多层土壤。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坚持工作的好处就是在一个地方钻探下去,正像打井,一直到发现了水源。这些源源而来的活水使我们终生享受不尽。在文学史上,许多有才能的作家总是写他亲手掘成的那口“井”,并不好高骛远地去写他们没见过的海与大洋。同时,我们在一个岗位上越久,我们接触到的这一部门的人物与事情也越多。假若我们能够全面地了解一个银行,或一个农业合作社,我们所接触到的该有多少人,多少事啊!因此,我们在一个固定的岗位上坚持下去,我们就会全面地去了解这一个单位的一切,就有用不完的写作资料。请细细考虑一下吧,是这么深入了解一个单位的全面生活好呢,还是今天到这里,明天到那里,浮光掠影地去体验生活好呢?
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永远死守据点,不离家门一步。绝对不是!我们需要看看祖国的高山大川,祖国百废俱兴的建设,领导祖国建设的伟大人物,使我们更认识祖国,更热爱祖国,以期把我们所写的一个地方的事物和祖国建设的整体联系起来,从一个地方的一个人物或一件事情看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幸福远景。深入一种生活并非与世离绝,孤立起来,像鲁宾逊那样。事实上,鲁宾逊的孤立不倚,克服困难,正是那一时期的侵略征服、称王称霸的那种野心的正确反映。参观、游览等等,在我们的社会里是没有多大困难的。我们的日益增多的出版物,随时布置的政治、学术和时事的报告等等,也都给我们许多吸收知识的方便与机会。我们应当尽量利用这些方便与机会。我们一方面要固守据点,深入生活;另一方面也要博闻广见,知道世界大势,了解时代精神。我们所写的一段小故事,不但足以教育中国人民,而且也能启发世界人民,教他们看出我们的生活改变是符合真理与人民利益的。
政治热情是文艺创作的最大的鼓舞力量。我们必须时刻关心国事,用我们的笔配合祖国建设日新月异的进步与发展。在我们的社会里,不关心政治的人必然会落后。进步的应当表扬,落后的应当批判。假若我们自己不关心政治,不参加革命斗争,我们就无从歌颂,也无从批判,我们的作品便可有可无。我们不需要可有可无的作品。政治与艺术的结合,只有在我们的社会里才极其密切。这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的一个特征。这种密切结合很难从古典主义作品里找到最好的范本。这须由我们去创造。这是我们的光荣!在今天还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人是没有创造勇气、设法逃避现实的懦夫。
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热爱生活,才能使我们的笔端迸出生命的火花,燃起革命的火焰。生活是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的。设若我们只了解某一方面的生活,而不把它与时代潮流结合起来,我们的作品就必然不会光芒四射。不热爱生活,生活便受了局限,作品内容也便受了局限。就是专从文学技巧上说,也只有热爱生活,我们才能够使语言不至于干巴巴的,令人难过。语言的丰富源于生活的丰富。尽管我们要写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我们也需要多少多少生活知识;这才能够作到:虽然花样不多,而朵朵都是玫瑰!在适当的地方,我们的文字中需要精辟的比喻,不能长篇大套都是干巴巴的叙述。比喻是生活知识的精巧的联想。在生活中没有仔细的观察,广泛的注意,这种联想便无从得来。“云想衣裳花想容”和“露似珍珠月似弓”等等比喻,虽然已不新颖,可是至今还留在我们的口中,这便证明我们喜爱这种联想。它证实了作家有很高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它使我们看见了永难忘记的形象。因此,一个作家而对美术、音乐、舞蹈、足球和“草木之名”等等发生兴趣,绝不是多此一举。我们应当生龙活虎地活着,不该呆如木鸡。热爱生活,多才多艺,我们才能有丰富的生活知识,使我们的作品内容,以及文字,都充实生动,不至于显出声嘶力竭的窘态来。
四提高思想,注意理论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人需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毛泽东同志的著作。
作家们需要比别人学习的更多,因为一来是:假若我们没有这个思想基础,我们就不会科学地去分析眼前的错综复杂的现象,找不到真理;二来是假若我们找不到真理,我们便没法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故事,传播真理。追求真理与传播真理是作家责无旁贷的任务。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是我们的光荣!
假若我们放弃追求真理、传播真理的责任,而只以技巧支持着文艺,尽管呕尽心血,我们也不过只能写出有技巧的八股而已——读起来很好听,里边却没有任何思想内容。技巧与思想相得益彰,而不是对立的。
思想不是我们自己生活上的点缀,也不是我们作品中的点缀。学习一点就差不多了的想法是自欺欺人的。过去编写民间戏曲的有个“窍门”:“戏不够,神仙凑。”公子落难实在无法救出来,便忽然来一阵仙风,把他救走。我们今天难道也还那么偷懒取巧么?即使我们利用的不是神仙,而是掌握原则的老干部也不行啊!可是,这个现象的确存在。看吧,颇有一些话剧,到正面人物一出来,观众们便戴上帽子了。观众们知道,老干部一出来,说几句有原则的话语,一切问题便都解决了。这样的点缀点缀一定算不了有思想性!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是坚定我们自己,与敌人作斗争的武器!
上述的例子还可以说明:言行必须一致。我们应当怎么认识,怎么行动。革命思想的实践成为革命行动。没有这种实践,思想便只是点缀,而“戏不够”就须“干部凑”了。我们学习到的思想若是无补于我们的行动,那些思想便不能化为血液,贯串全身,使崇高的思想变为崇高的品质。这样,我们学习到的思想便永远是点缀,无益于我们自己,也无益于我们的作品。反之,思想由实践而表现到行动上去,我们才能有高度的政治热情,的确以追求真理,传播真理为己任,才能创造出具有高度思想性的作品。我们应该是拥护真理,从斗争中寻求真理的百折不挠的战士,以文艺作品鼓动人民的革命斗争热情,而不是为个人的名利,仗着一些技巧,写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我们在日常行动上若是敌我分清,有憎有爱,我们才能写出划清敌我界限,明辨是非的作品。
谈到文艺理论,它也不是和创作对立的。理论指导创作,使我们提高。在我年轻的时候,我看不起文艺理论。我以为只要写出作品,便尽到作家的责任,理论与我有什么相干呢?结果,我写了不少,可是都立不住脚,都相差无几,没有显然的进步。我盲目生产!创作应该是最清醒的,闭着眼乱写怎能成功呢?
我既不注意理论,也就不大知道时代的文艺趋向。随便拿到一本古典作品便视如珍宝,也想照样写那么一本。我心里说,只要我写出可以媲美古人的东西,就可以传之不朽。这样心理便使我盲目崇拜古人,而忘了我是生在今天,我的作品应当为今天服务。我落在了现实的后边。时代是前进的,而我的作品,因为忽略了当前的文艺方向,却往往扯住时代的腿。在思想上,作家应当是先知先觉,我却有些不知不觉,麻木不仁了。
因为对文艺理论不感兴趣,我也不大接受批评。我的最厉害的法宝是:“我写的不好啊?你来写!”事实上呢,批评者并没因此而败下阵去,吃亏的反倒是我自己。一个严肃的,以传达真理为己任的作家,一定乐于接受批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今天,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给一切进步作家指出明确的方向与创作方法。在这理论的指导与鼓舞下,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看到了一种新兴文艺,使他们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英雄人物,与倡导保卫世界和平、争取人类平等自由的诗歌与其他作品。这些作品给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指出并证实:社会主义的确是人类的良心。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连文艺体裁也须焕然一新。我们今天的抒情诗、讽刺剧与传记等体裁,都须有别于古典的写法。这使我们多么兴奋啊!我们须创造新的形式与新的技巧,前无古人。我们向古典文艺学习的是如何深入生活,洞察世态,是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大胆地揭发丑恶,热情地歌颂光明。至于形式,因为我们有了社会主义的内容就不便机械地因循摹仿。我们继承民族传统,不是因袭,而是使它发展。
我们不但连文艺形式都须有所创造,我们还该大胆地树立自己的风格手法,自成流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在内容上,在形式与风格上,都是要丰富多采的。
同志们,能在这里作这个报告,使我感到骄傲!在我面前的是几百位文艺青年生力军,这证明作家队伍的壮大已是事实。继续努力吧,同志们,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都以最多的劳动,最艰苦的学习,最谦诚的态度,去创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丰富建设社会主义的六亿人民的文化生活吧!让我们的老作家与青年作家亲密地携手前进,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批评,使我们的文艺战线日益坚强,一齐创作出无愧于毛泽东时代的作品来!
谈相声的改造
在民间的杂耍里,相声是最难创作与改编的。在抗战中,有几位北京艺人逃到重庆,凑成一个杂耍班子。为宣传持久抗战,他们需要新词,我曾替他们编制了好几段歌曲,都被采用。我也试写相声。可是,费了不少的力气,我只写成了一段,而且是很坏的一段。以后,我就知难而退了。就我所理解得到的,编与改编相声的困难是:
(一)资料:在现有的那些相声段子里,不管形式与寓意如何,它们的资料总是很丰富的,艺人或民间文人创制一段相声,必是费了许多工夫,去搜集在一个题材下所需要的材料。他们接近民众或生活在民众里,所以观察与调查都很方便,从而得到一应俱全的参考。他们开一张菜单子,便把一个地方所有的菜名,上自山珍海味,下至咸菜佐料,都毫无遗漏的调查了来。同样的,他们对于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也都细心的观察,所以写木匠就有木匠的一切工具、行话、姿态、行规;写医生,道士……亦然。因此,相声中的事实与人物多半是精确生动,说出来使人爱听,而且相信。
一段相声编好之后,便慢慢的成为艺人们公有的,于是今天由一位艺人充实一下,明天又由另一位充实一下,一来二去便变成极结实的一段活儿。
这样,我们若要创造一篇相声,我们就必须到活图书馆——民间——去观察,去搜集资料。否则一定碰壁。我们若能幸运的写成一段,必须交给艺人们去试演,演一回修改一回;艺人和听众都是我们的最好的批评者。这工作是忙不得的。
若是改造旧相声呢,我们必须珍惜那些老材料,不可大刀阔斧的乱删。要知道,旧相声段子缺欠的不是资料,而是思想的方向。只要我们能给一段活找出个路子,使那些老材料得到新的气脉,它就会有了新的生命。
(二)逗哏:相声以逗哏招笑为主。它是曲艺中的丑角。这可也就是它的致命伤,因为:讽刺是招笑的,而相声中也的确毫不客气的讽刺过各种人物与各种世态;可是,慢慢的,艺人们只图招笑,而忘了讽刺;或是讽刺的对象不是贪官恶霸,而是贫苦的民众;这可就麻烦了。忘了讽刺,相声便失去了威严,而一味贫嘴恶舌。搞错讽刺的对象,便黑白不分,很难成为宣传的工具。
要改编相声,我们必须替那些老段子恢复了讽刺,同时要把讽刺的对象弄清楚,好教相声也担起点宣传的,教育的责任。
相声是要招笑的。因为要招笑,所以应用了重复,对比,矛盾,等笑的原理中的定律。在这些定律中,被运用最多的是矛盾律。这个定律是说着说着正面,冷不防来个反面,非常好笑。可是,这就使相声很难尽由正面宣传的责任,也就是相声极难改编的主因。去了哏吧,不成其为相声;保留着吧,又只是泄气。在抗日战争中,某君写了一段投笔从戎的相声,其目的在宣传青年从军。可是,因为它要招笑,结果是未尽到宣传之责,反而泄了从军人的气。我记得,其中的一节是这样:
甲:你真有爱国心!
乙:当然!喝,我就穿上军衣,戴上钢盔,防毒面具,拿起手提机关枪,大枪,戴上盒子炮,刺刀,拉着过山炮。甲:你干吗哪?
乙:我给军队搬家哪!(包袱一)
甲:你就上了阵?
乙:没有。
甲:怎么?
乙:我吓得忘了穿裤子!(包袱二)
这么几句话里倒有两个包袱(使听众发笑),按着老规矩说,这的确是段好玩艺儿。可是,从它所要尽的责任上说,它不单没有使听众感动,想去从军,而且把大家的气都泄净,而把从军大事一笑置之了。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几乎在每一段老相声里都可遇到。
那么,在我们改编相声的时候,应当怎办呢?牺牲了宣传?不对!不要逗笑?也不对!据我看,假若我们能调动,把反动派,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等拉来作挖苦的对象,则包袱仍可保留,也还能有宣传的效果。还以前面引用的一段为例,假若我们把“乙”口中的“我”,变为陈诚或白崇禧,岂不大快人心么?反之,假若我们不能这么调动一下,那就只好牺牲了逗笑;我们不能为了逗笑,而作反宣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