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章(校对)第4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9/643

  正值盛夏丰水时节,而且今年的水势明显比往年更大,水上漂浮着很多从岸边卷起的树木枝干以及草叶,正在缓缓地流动。
  吴回看见了将他从战场上擒获并带走的人,是一位看似很年轻的后生,感其神气令人觉得非常清净冲和,却又似深不见底,另有一股隐而不显的威严气度。
  虎娃就背手站在那里望着远方的云梦巨泽,他今年成为奉仙国君时已经三十岁了,但自从突破大成修为时,本尊的形容一直就是十八、九岁的样子,此刻眯着眼睛不知在想些什么。
  虎娃已经感觉到吴回醒了,紧接着就听见了吴回的声音:“你是谁,为何拥有崇伯鲧大人的信物,又为何将我从战场上带到此地?”
  虎娃之所以能那么顺利地拿下吴回,甚至连斗法交手的过程都没有,就是因为他祭出的那枚玉环。这倒不是说那神器玉环的神通妙用有多么强大,只因它是崇伯鲧的信物。
  崇伯鲧将此物交给虎娃时曾有叮嘱,让他在有必要的时候出示给重辰部的君首吴回,而虎娃选择的时机真是太出人意料了。吴回当时受伤中毒且神气法力几乎耗尽,以虎娃之能不难击败甚至斩杀他,但想生擒之却很难。
  吴回肯定不会甘心成为九黎的俘虏,他还有强大的神器火灵幡护身,宁愿身死也要舍命反击,若虎娃不慎恐也会受到重创。而且吴回身为重辰部的君首,说不定还有保命的秘宝能在最后时刻动用,对这种人永远都不能低估。
  至少虎娃所认识的侯冈,本人虽突破七境修为不久,可身上却带着仓颉先生给他的那么一堆神符,无论是哪位高人若小看他都会吃亏的。九黎五位大巫公必然都存着这等心思,所以当时谁都没动。
  吴回发现虎娃飞天追来,速度竟然比自己祭出火灵幡还要快出一线,也是震惊不已,但随即就看见虎娃祭出的神器玉环。他干脆就没有反抗,顺势让虎娃以玉环摄去。
  虎娃转过身道:“我叫虎娃,那枚信物,当然是崇伯鲧大人亲手给我的。我来此是为了救走奔流村族人,不料已晚了一步,那么留下来便是要为他们报仇。先前之所以祭出信物,只是想好好问伯君大人一些事情,不料我尚未开口,你便主动让我擒获。”
  说话的同时发送了一道神念,介绍了自己的身份以及出现在此地的原因。从当初斩化身印证修行、离开巴原路过奔流村开始,一直讲到在奉仙国朝会上见到蛊黎钟,然后赶到九黎却未及救得奔流村一族的性命,又见证了这场大战。
  虎娃当然也详细地告诉了吴回,少甲辰是怎么死的、而他当时又做了些什么。吴回愕然良久,下意识地想站起来,但是腿一软又坐下了。
  吴回此刻的感觉仍然很虚弱,最终长叹一声道:“原来是你!崇伯鲧大人给你信物,也是希望我能坐下来与你好生说话。否则我若知你是谁,换一种情况,恐怕就直接祭出火灵幡先动手再说了。”
  虎娃:“你很信任崇伯鲧大人嘛!”
  “那是当然!”吴回又长叹一声道,“你飞天而来时,我已察知了你的修为。你若想将我留下,以我当时的情况是走不脱的,若不想成为九黎的战俘,就得舍命反击。总之你若不让我走,我便不可能再活下去。可你却祭出了崇伯鲧大人的信物,那也是我的一线生机。”
  虎娃曾行游中华之地,当然也知道崇伯鲧的威望崇高,否则也不会被人尊称为“崇伯”。崇伯鲧也是颛顼一系各部族的领袖,而重辰部便是属于颛顼后人一系的势力。
  以吴回当时的状况,不可能从虎娃手上逃走,但也不可能做九黎的俘虏,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像蛊黎钟那样舍命攻击,就算死也要重创对手,能拉着敌人同归于尽则更好。
  可是虎娃祭出了崇伯鲧的信物,使他看到了一线生机,所做出的选择并不是信任陌生的虎娃,而是信任崇伯鲧。假如虎娃是奉崇伯鲧之命要拿下吴回,那么吴回就很配合地让对方拿下。
  虎娃点头道:“看样子我是赌对了,果然可以让你好好说话。”
  吴回却眯起眼睛道:“奉仙君,你既然没有杀我,又想做什么?尽管我信任崇伯鲧大人,但并不认识你。我先前确实想逼迫九黎把你交出来,哪怕是交待出你的身份来历也行,没想到你却主动出现在我面前。你能否告诉我,我儿少甲辰之死是谁的阴谋,你又为何要蓄意挑起纷争?”
  九黎几位大巫公早就提醒过虎娃,这件事没法不引起误会,越是有眼界的高人便越会猜疑虎娃当初的用意,就算知晓了事情经过,很多人恐怕仍会将虎娃视作一位挑起冲突的“大阴谋家”。
  不论少甲辰之死责任在谁,假若不是在这种情况下,吴回十有八九会选择先动手再说。
  虎娃苦笑着摇头道:“事情的经过我已经告诉你了,就是那样的,我并无任何预谋,无意中它却成了各部纷争的借口。与其说我挑起纷争,还不如说你们皆早有预谋,否则那些猪龙与赤甲兽又是怎么回事?那恐须举全族之力、花多年功夫才能弄出来吧。
  我亲眼看见了少甲辰之死,但我并不为此抱歉,因为我确实觉得他该死,也觉得奔流村族人无辜,所以才会愿意帮助那些人。你们都想多了,我来此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把人救走;留下的目的也很简单,就要是找到凶手为他们报仇。
  伯君大人,你应该清楚自己那个儿子是什么货色,少甲辰的死,我没有责任,你才有责任。你宣称为少甲辰报仇而发兵,难道是早就料到了此事,提前准备好了那些猪龙与赤甲兽?以你我的修为,其实不需要说这些废话,我只是想问——奔流村一族是不是你派人杀的?”
  吴回已有化境修为且修炼多年,神通强大法力深厚,有火灵幡在手更是威武难敌,但他毕竟没有九境地仙修为,奔流村一族的惨案不可能是他亲手做的,却可以派人出手。
  吴回面现怒容道:“你要为奔流村一族报仇,与我又有什么关系?我并没有杀奔流村的族人,而他们却是从重辰部逃走的家奴,身为家奴却杀了少主!若换做是你,也不可能不去追究,不论最终如何处置,也必须先将人拿回审问清楚。”
  虎娃没有再纠缠这种问题,也叹了口气道:“既然不是你派人做的,那么伯君大人可知,还有谁会做下这等事情?”
  吴回面带忿色反问道:“奉仙君为何不去问问蛊黎钟呢?奔流村一族被屠灭,对谁最有好处?我要的是活人而非尸首,就算我想杀他们,也要先将他们带回去审明了再杀。这么偷偷摸摸地下手屠村,除了背上恶名、激起九黎斗志,对我又有何益?”
  这么分析起来,蛊黎钟确实有很大嫌疑,可惜这位大巫公已经连尸首都找不着了,想问都没地方问去。虎娃不禁又回想起蛊黎钟最后看向自己的眼神,这位寿元无多的老者应该不是亲手杀害奔流村族人的凶手,但他却可能知道凶手是谁。
  蛊黎钟最后看向虎娃的眼神有点怪,不仅含着期待与催促,而且还带着深深的歉意。
  虎娃之所以有此猜测,原因也不复杂。蛊黎钟很清楚奔流村族人的处境凶险而身份敏感,不可能不时刻关注着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蛊黎部若真想保全奔流村一族,不派人随时监视并保护也是不可能的。
  凶手若想行凶,就算蛊黎钟不能阻止,也不太可能毫无发现。蛊黎钟却什么都没说,很可能已知道凶手是谁,却默许了惨案的发生,因为这对他的计划确实最有利。
  虎娃又问道:“蛊黎钟或许知情,但他是宁死也不会说的,更何况他已经死了。出手屠灭奔流村一族的人,却不可能是蛊黎钟或另外几位大巫公,他们皆没有那等修为。杀人者至少拥有地仙手段,而像那等高人,是很难受人驱使的,杀人也应是自己的主意。
  伯君大人身为重辰部君首多年,想必对这一带的各种情况都很了解。像那样的高人可不多,有可能出手去屠村灭族者更少。你能否告诉我,都有谁有这种可能呢?”
  吴回有些不耐烦了,但不知是给崇伯鲧面子还是别的原因,仍然答道:“伯羿去了南荒一遭,妖邪尽除,那些隐匿的高手死得死、逃得逃。九黎几位大巫公没有地仙修为,他们也没有可驱使的地仙神将了。难道你猜疑我儿禄终或是共工部的君首帝江?”
  虎娃:“此事不能仅凭猜疑,我得有证据,否则先前就可以直接拿下蛊黎钟拷问了,但是对于你们这样的人,那么做也是没用的。”
第七部:鲧禹治水
第001章、为什么
  吴回当然不会认为奔流村灭族惨案是禄终做的,禄终不会绕过他擅自做此决定,就算有此打算也会事先与他商量。而且以禄终的脾气,杀人也不会以这种方式,报仇就是报仇,必会公开宣扬。
  至于是不是帝江干的,尽管是处于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吴回也没有妄下断言,这就需要虎娃自己去问帝江了,前提是虎娃能找到帝江,并有机会当面问这种问题、让对方心平气和地回答,据说帝江的脾气很是凶残暴烈。
  提到帝江时,吴回一度咬牙切齿,最终却仰天长叹道:“老夫率大军渡泽,信心满满以为能一举击溃九黎,不料却大败而回,过于托大自负了。但老夫之败非重辰之败,此番亦非败于九黎之手,只是帝江可恨!”
  虎娃也很无语,对这场战争确实不太好评价。吴回其实已算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统帅了,无论从战略布置、战术安排、战场指挥或战斗意志等各个方面都挑不出任何问题,但他却输了。吴回说自己过于托大自负,但是像他这种人完全有自负的资本,在战场上也没犯什么错误。
  而且从更宏观的战略层面看,失败的也未必是重辰部,因为九黎诸部的损失远比重辰部大得多,所受损失的持续长期影响也更深远。
  在虎娃看来,吴回战败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是低估了九黎反击的决心,最后一场决战中孤注一掷,集合族中精锐青壮前赴后继发起一波波冲锋,竟然能承受那么大的伤亡代价仍奋勇死战,而蛊黎钟则在大战刚开始时,便以那种方式将重辰部军阵撕开一个缺口。
  其二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共工部的插手。
  重辰部豢养的猪龙数量毕竟有限,一次将十支军阵悄然运送到云梦巨泽南岸,已经是后勤能力的极限,这一点倒怪不着帝江。那时的吴回也自信,满心认为凭自己率领十支军阵奇袭,就能吸引九黎大军主力决战并胜之。
  可后来战事进入相持阶段时,重辰部本可以运送更多的精锐军阵陆续抵达战场。现在回头看,假如在最后一场决战中,吴回手中能出多几支整编精锐军阵,结果就可能完全不同。
  共工部君首帝江以调停的名义屯重兵于领地边境,禄终也率领另一支大军在边境与之对峙防范,这不仅牵制了吴回大军的后援力量,更重要的是,禄终也未能来到九黎战场。假如吴回身边有禄终,还有禄终调来的增援军阵,结果又会怎样呢?
  可惜自古很多事情,是没法回头去假设的,尤其是战争的结果。
  吴回已经站了起来,走到了岩洞口看着远方的水面道:“这里是何处?奉仙君想问的已经问了,又打算如何处置我呢?”
  虎娃:“我从巴原来,按巴原古时的传说,此地名叫武落钟离丘。五百年前,少典氏之后盐兆和武夫率领一支族人,从这里造船筏渡过云梦巨泽,又越巫云山脉进入巴原,最终开辟蛮荒建立了巴国。此地若在枯水季节与云梦巨泽东岸相连,步行可达。
  至于我,不想处置你,也用不着处置你了。这不是我的战争,我也无意插手。既然你不是奔流村灭族血案的凶手,那就不必改变什么。我若未拿下你,你便会逃回重辰之地,那么此刻也请回吧。”
  吴回走出洞口,看了看周围的环境道:“我如今伤势未复,但时间紧迫,既然是奉仙君带我来的,也请您继续帮个忙。”。
  虎娃:“送你回去当然没问题,但也请伯君大人帮我一个忙。此去重辰之地,能否创造机会,让我当面问一问禄终和帝江?”
  吴回当然能把禄终叫来回答虎娃的问话,可是帝江他怎么约?吴回却很干脆地点头道:“可以!天子使者应该很快就要到了,届时我儿禄终、共工部君首帝江以及九黎诸部的首领都会到场。奉仙君只要自己愿意当然也可列席,在那种场合你尽管问话,但也得回答众人之问。”
  天下各部有纷争冲突,天子帝尧职责所在,必须会派人查问、调停并做出公断,更何况是涉及到共工、重辰这样重要的大部族。吴回在盛夏时发动奇袭,就是想抢在天子使者到达之前击溃九黎,届时战场上大局已定,天子使者也不得不接受即成事实了。
  吴回的确赶在天子使者到达之前结束了战争,可惜这场大战是他败了。
  吴回也提醒虎娃,想到那个场合参与查问,也得接受其他人的质询。虎娃的所作所为本就受人猜疑,似是一场大阴谋的推动者,如果他在那种敏感的场合再现身插一手,搞不好就是坐实这种嫌疑了。
  虎娃当然清楚吴回的暗示,却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望着远方道:“看伯君大人的身体,醒来后最好再休息一个时辰,然后我便送你回去。”
  两人不再说话了,吴回定坐调息,而虎娃站在不远处算是为他护法。大约过了一个多时辰,吴回这才长出一口气,还没等他睁开眼睛,又听见虎娃问道:“为什么?”
  这一问没头没尾好突兀,但在这种情况下,指的不可能是别的事。虽然心中已经想到了很多理由,但虎娃终于还是没忍住,要亲口问吴回本人。
  吴回睁开眼睛道:“奉仙君是想问为何有这一战吗?其实这早已不是第一战。我重辰部先祖本无祝融氏封号,那本属于炎帝后人。自颛顼为帝时起,重辰部便坐镇于云梦北岸,历代君首之责奉帝命传承至今,便是镇压与防范九黎之乱。
  炎帝榆罔归顺轩辕天帝后,天下本可大定,可蚩尤野心勃勃再度叛出、自立炎帝,又掀起滔天战祸。蚩尤战败后的残部九黎,经历代南迁而居南荒深处,自称获罪流放、无姓之黎民。可是奉仙君想一想,九黎各支虽多有消散、融入中华之民,但存留后人可曾放弃不甘之异心?
  二百年来,拢聚南荒中的九黎诸部想干什么,我亦不是不知。他们仍企图行招魂之事。蚩尤已死数百年,可他们仍想唤醒另一个蚩尤,或者说蚩尤始终未去。
  颛顼为帝时,曾下绝地天通之令,九黎残部抗命反叛,为我重辰部所败,云梦巨泽北岸大片领地就是那时被重辰部所得,而九黎则再度南迁。颛顼帝行怀柔仁策,战后并未赶尽杀绝,同时娶了重辰与九黎女子为妃,并命我重辰与奔黎联姻。
  可是九黎五大部如今仍在南荒聚谋,怀不甘之心而蓄异志,暗中动作早已被我所悉。重辰部历代君首传承之责不可忘却,奉仙君只看到我率大军进犯九黎,可你有没有想过,若无重辰部在此,数百年来又会经历怎样的九黎之乱?”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往往都有道理。历代天子对待九黎的政策,都是想尽量让他们与中华各部融合,而不是总带着蓄势反叛的异心。
  尤其是颛顼帝当年便有想法,欲像少务平定巴原一样,将九黎也视同为中华子民,可是以五大部为首的一批黎民自己不愿意啊。他们觉得自己数百年来一直就是受欺压的,从心理上并不认同除黎民之外的中华各部。颛顼帝是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九黎无异心,这话说出去连虎娃都不信。此番重辰部比预计提前半年发动了进攻,但九黎仍立刻就能组织起那样一支强大的军队。有些事情若去深想,会令人出一身冷汗的,吴回做出了这么多有针对性的战略布置,才重创了九黎,但他最终还是战败了。
  假如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换成九黎大军突然进犯呢,猝然之间谁又能挡得住?九黎在暗中蓄积这么强大的军事力量想干什么?是去山野中猎杀野兽,还是去开荒种地?
  须知黎民的生存环境艰苦险恶,而且所居的地域易守难攻,很少有外族会打他们什么主意,若仅是为了自保则远远超出了必要。而且蓄积与保持这么强大的军事力量,对民生也是极重的负担,会使黎民的生活更加困苦。
  既然不是为了自保,且对内部而言更是加重了生存的负担、使民生更加困苦,那么其目的就只能是为了随时对外发动进攻。他们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这么做,因为在大江北岸,有重辰部和共工部镇守并时刻保持着警惕。
  假如九黎与巴原之间没有蛮荒阻隔,能悄然打通顺畅的道路,那样一支大军若突然杀入巴原,事先若没有针对性的准备或布置,巴国肯定也会吃大亏的。等少务反应过来组织反击,九黎想彻底打败巴国则不太可能,但割据巴原一隅未尝不能做到。
  这只是一个假设,但仅仅是这个假设就令人直冒冷汗了。
  若九黎总是怀有敌意和异心,暗地里还有实际行动,重辰部又怎能放心?如今五大部整合,九黎也算完成了自蚩尤战败后的首次残部一统,又通过丹朱与共工部成为形式上的友盟,扫清了在南荒发展的障碍,那么下一步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9/64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