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大亨(校对)第3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4/624

“何止是有关,上任朝鲜大王就是被我的人杀的!”
第三百一十三章道路1
“啊?”吴伯仁惊骇的看着周可成:“这,这,周先生,您与那位朝鲜大王有仇?”
“呵呵!”周可成笑了起来:“伯仁,这些年来的确有不少人死于我手,但却没有一个是因为仇怨。”
“那,那您为何要对他下手?”
“为何要对他下手?伯仁,我当初出兵斩杀曾一本、徐海,我与他们也无仇怨,你为何不问我为何要对这两人下手?”
“曾一本、徐海都是海贼,您出兵斩杀他们乃是天经地义,又要什么理由?”
“曾一本、徐海是贼,李峘是王。所以我杀曾一本与徐海你就觉得天经地义,杀李峘你就觉得大逆不道是吗?可这朝鲜李朝开国太祖本是前朝的大将,起兵篡位方才成了王,难道说他起兵之时是贼,打进汉京城后就成了王?看来这王贼之间的差别倒也不是那么大嘛!”周可成冷笑了一声:“伯仁,在我眼里,徐海、曾一本与李峘并无区别,我杀李峘的原因也和杀曾一本、徐海的原因一样,徐海曾一本劫掠东南沿海,使得商旅裹足,海贸停滞;李峘身居朝鲜大王之位,我就无法扩大与朝鲜的贸易,他们都是挡住了我前进的道路,所以我就杀了他们,就是这么简单!”
“他们挡住了你前进的道路,所以你就杀了他们!”吴伯仁看着眼前的男人,声音颤抖:“如果其他人也这样,你也要杀了他们?”
“是的!”周可成神色轻松:“伯仁,不管你信还是不信,上天让我来到这个世界是要让我做一件大事的,为了这件大事,我无事不可为!”
“什么大事?”
“伯仁,你应该知道大明不等于整个天下!”
“当然,天下除去大明还有蒙古、瓦刺、倭国、琉球、安南许多其他国家!”
“很好!你果然不是那等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腐儒!”周可成笑了起来:“不错,大明虽大,但只是天下一角罢了,除了你方才说的那几个之外,泰西便有数十国:葡萄牙、西班牙、英吉利、法兰西等等,还有阿非利加州、阿美利加州等等,天下之地若有十分,大明能有一分就不错了!”
“大明只有一分?”吴伯仁大吃一惊,他认识周可成之后眼界宽广了不少,但自小耳濡目染,天朝上国、中央之国的想法早已是深入骨髓,但他认识周可成以来,也知道对方虽然时有出惊人之语,事后却发现从不妄言。
“若说一分还是多了!”周可成暗自盘算了下,明朝的领土如果只算两京十三布政司大概只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即便把奴儿干都司这些地图开疆的加起来估计也就六百多万平方公里,而仅仅亚洲就有四千多万平方公里,地球的陆地面积更是超过了149亿平方公里,即便刨去南极洲这个基本是无人区的大陆,大明在剩余陆地面积中的比例也没有十分之一。
“不过若是算人口来,大明大概占全世界的六分之一左右!全世界大概有六万万人,大明算上隐户大概有一万万!”
“呵呵!”吴伯仁得意的笑了起来:“我大明果然是人烟茂盛、物产丰饶的中央之国!”
周可成冷笑道:“你这话倒也不算错!不过反过来说就是人均资源匮乏、百姓辛苦终日难求一饱、人口相对过剩之国!”
“周先生你这是什么意思?”吴伯仁一愣,问道:“我怎么觉得你这是在说我大明的坏话!”
“我只是实事求是,又有什么好话坏话?”周可成笑道:“你总该读过《商君书》吧?当时三晋人口稠密,土地狭小;而秦国土地平旷,人烟稀少,而商鞅便以田宅相诱三晋之民西迁而来,免其田税三年,三晋之民则接踵而至。五口之家有地百亩、桑田五亩、竹漆五亩百姓只需力耕便可丰衣足食,可若是只有二十亩,那便会人力有余,不得不出外为人佣工,终日劳苦难求一饱,你说现在大明普通农户有百亩田地,桑园、竹漆各五亩吗?”
吴伯仁顿时哑然,周可成方才说的五口之家有田百亩,桑竹漆园十亩并非顺口胡诌,却是战国秦汉时候理想化中产阶级的标配,基本所有诸子百家都认为一个五口之家如果拥有百亩田地,相应的桑竹漆园就可以自给自足,过上按照当时社会标准来说颇为富足的生活。但明代南方的五口之家能有十亩水田就已经是相当不错了,距离秦汉时期的理想社会有天壤之别。这其中有三个因素,首先战国秦汉时期的亩比明代的亩要小得多,其次战国秦汉时期的人口比明代少得多,自然每家农户可以拥有更多的农地;最后那些书籍说的也只是一种理想情况,估计当时的普通农户也没有几个能过上拥有百亩田地,桑园、竹漆各五亩理想生活。不过以上三个因素吴伯仁未必知晓,即便知晓恐怕也不会拿出来反驳,毕竟儒家知识分子的厚古薄今已经是一种本能了。
吴伯仁不解的问道:“那您的意思是我大明还不如那些蛮夷之国呢?”
“我的意思是有短有长,大明的长处是人多,短处是地少。”周可成笑道:“所以就要扬长避短!以己之长易彼之短!”
“如何才能以己之长易彼之短?”
“贸易!”周可成答道:“我大明人多,那就应该多发展手工业,生产需要人力和技术的丝绸、布匹、陶瓷、草席、铁器等货物,与海外交换粮食、木材、矿石等多余之物。还要向外迁徙人口,还有若有富饶平旷、交通方便之地,则将国中贫困无以谋生之百姓迁徙出去,这样一来可以让贫困之百姓得沃土,二来也可以让国内安定!”
第三百一十四章道路2
“原来如此!”吴伯仁听到这里,脸色微和:“周先生所说的大事便是大兴海贸吗?这倒也是一件于国于民有利之事,那为何不禀明天子呢?那样岂不更好?”
“哈哈哈!”周可成闻言笑了起来“伯仁你不是在开玩笑吧,若是朝廷今天知道我真的想干什么,明天中左所和金山卫就会被废止,大明也会征收新饷来攻打我了!”
“周先生你这话未免有些差了吧?”吴伯仁皱起了眉头:“按照你先前所说,大兴海贸一有利于百姓、二可以国用富饶、三可以让国家安定,这都是于国于民有利的好事,朝廷为何会不应允呢?”
“因为此国非彼国,此民非彼民。与此国有利,未必与彼国有利,与此民有利,未必与彼民有利!”
“这个此国彼国,此民彼民又从何说起?”
“打个比方,我大明宗室藩王坐享厚利,你觉得于国有利否?”
“这个——”吴伯仁稍一犹豫,答道:“自然是不利,不过藩王乃是太祖皇帝子孙,裂土分茅,血食不替,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只是有些过分了!”
“错!”周可成冷笑道:“有利无利要看是什么国,若是太祖皇帝之国,这天下本就是朱家的,既然藩王是朱家子弟,祖上留下资产,子孙坐享厚利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若是天下人之国,那这些藩王就是蠹虫,个个都应该诛杀!在大明天子眼里,这大明乃是朱家的大明,并非天下人的大明,自然不会应允!”
“周先生这话说的有些过了吧?”吴伯仁脸上现出一丝怒色来:“照学生看来,这大明是太祖皇帝的大明,也是天下人的大明,我大明皇帝开科取士,择贤才而用之,岂能简单一概而论?”
“是吗?那我问你,大明官做到最大是几品?”周可成笑道。
“自然是正一品,不过通常无人能做到,通常正二品便到头了!”
“那正二品有多少俸禄呢?”
“大概糙米七百余石吧!”
“七百余石!”周可成露出一丝嘲讽的笑容:“据我所知藩王的主要收入靠的不是俸禄,而是封地的租子、盐商以及其他生意,即便只算俸禄,大明藩王的俸禄便是亲王一万石,郡王两千石,而且大明藩王世袭罔替,并不减等,光是亲王就有几十位,郡王几百位,士大夫寒窗十年方能得到功名,又有几个能当到二品?你还说这大明是朱家人的大明,也是天下人的大明,难道不亏心吗?”
吴伯仁被周可成这番话驳斥的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当然大明官员的主要收入并不是依靠朝廷发的那点俸禄,大明的宗室们也不是人人都能够拿到那么多俸禄。但是周可成这番话的意思很清楚:朱元璋一开始在切割大明这块蛋糕的时候,是准备把最大最肥的一块留给自家子孙的,留给统治阶级内部其他成员的其实只有很小的一部分。
“周先生!也许你说的有道理,但即便如此至少大兴海贸对于他们也未必有害吧?”
“呵呵呵,伯仁,你到现在还不明白吗?对于有些人来说,这天下就是他家的,如果你挣了十两银子他不能拿五两走,这对于他来说就是有害的。对于大明皇帝来说,我一介布衣却富可敌国这本身就是罪状,你忘记沈万三的下场吗?”
沈万三这三个字就好像一缕光,一下子照亮了吴伯仁的内心,周可成说的这些话其实对于他来说并不陌生,只是他一直都没有往这边想罢了。他叹了口气:“我明白了,难怪你要这么做,这么看来你早晚要和朝廷交兵了!”
“这个倒未必!如果做得好打仗是可以避免的!”
“可是你方才不是说你一介布衣却富可敌国就是罪状吗?”
“如果当今天子是太祖、成祖皇帝,那这仗是早晚要打的,但当今天子却不是!”
吴伯仁陷入了沉默之中,他当然知道周可成说的不错,当今天子崇信道教,不理朝政,执政的严嵩更是有名的“青词宰相”,不要说比太祖、成祖,即便是后来的仁宗都差的不可以道里计了,只是身为士子的一点自尊让他无法开口赞同罢了。
“那你为何与我说这些,难道你就不怕我把这些告诉家父,禀明圣上吗?”吴伯仁问道。
“我觉得你不会这么做!”周可成笑道:“而且即使你这么做了,三五年内恐怕朝廷也没有什么精力来对付我!”
“那三五年后呢?”
“那我也已经羽翼丰满,一飞冲天了!”周可成笑道:“再说你为何要这么做呢?我做的都是利国利民之事,中左所和金山卫的情况你都看到了,百姓地方皆得其利,接下来我还打算支持海瑞,让他兴修整个苏松常的河道,让整个江南成为人间天堂!”
“海瑞?”吴伯仁听到这个名字突然想起那天晚上在酒桌上听到的事情,赶忙问道:“周先生,海瑞兴修河道的事情是您支持的?”
“当然!”周可成笑道:“你应该知道徐渭是我的人吧?如果苏松常的河道修好了,长江的入海口将会固定下来,海船就能直入长江,金山卫那边将会成为大明的经济海贸中心,广州、泉港、宁波、杭州都无法与之比拟,那儿将会成为天下第一的城市。”
“天下第一?”吴伯仁有些不敢相信的看了看周可成:“不太可能吧?”
“长江乃是我国第一大江河,河道宽广,航运方便,只要入海口定下来,海船就能直航到荆州,而海外的货物会在这荟萃!你想想这里会有多少商机?”周可成拍了拍吴伯仁的肩膀:“你且好生读书考上个进士,到苏松常来做个官儿,我们一起做一番大事业!”
第三百一十五章江津1
“科场的事情谁又说的清楚?说不定我接下来多年不中也不奇怪!”
“不中就不中!”周可成笑道:“从举人出来做官也没有什么,待会我让人给你送十万两银子过来,你在京中多结交一些有用的朋友,白花花的银子砸下去,有什么门路打不开?你若是不想在大明做官也行,我把倭国的事情了解之后,会在长门设立镇守府,你就去当个镇守府将军,北九州、釜山还有长门周防两国就交给你!”
听到周可成这般说,吴伯仁心中一暖,不管对方行事如何,对自己着实不差,赠刀印书,各种照应,好似长兄对待小弟一般,说话的口气也变得柔和起来:“多谢周先生,这些都不必了,我一定会用心读书,争取早日考中进士的!”
“那我就预先恭喜伯仁高中!”周可成笑道。
“多谢周先生,那你接下来有何打算?”
“朝鲜这边的事情已经谈的差不多了,尹元衡已经应允了我方借釜山港口和驱逐尼子家商人的条件!”周可成笑道:“我留在汉京其实也是等待大明使臣过来,看看大明会不会因为这次的事情对朝鲜用兵。”
吴伯仁听到周可成说到大明会对朝鲜用兵时哑然失笑:“周先生多虑了,朝廷眼下哪有余裕对朝鲜用兵?你放心,朝廷这次只是切责几句罢了!”
“若是如此,那我就放心了!”周可成笑道:“那我明天就乘船去釜山,指挥舰队封锁尼子家的港口,这边的事情就会交给毛和处置。你若是有什么事情,直接找他就是了!”
“明天?这么急!”吴伯仁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
“嗯!”周可成笑了笑:“没有办法,日本西国那边形势很微妙,一开春雪化估计尼子家就会出兵了,我要抢先在海上动手,免得那些墙头草真的都倒到他那边去了!”
“周先生,我想问你一个问题!”看到周可成起身要走,吴伯仁咬了咬牙问道。
“什么问题?”
“你为什么待我如此好?”
“为何待你好?”周可成笑了起来:“很简单,你是年轻人!老人们总会觉得已经发生的事情理所当然,而对未曾发生的事情大惊小怪。像我这种正在做旷古未闻事情的人,当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世界是老人的,也是年轻人的,但终归是年轻人的,我一直都把希望寄托在像伯仁你这样的年轻人身上!”说到这里,周可成轻拍了两下吴伯仁的肩膀,推门离开。
吴伯仁回味着周可成的话,只觉得回味无穷,约莫过了片刻功夫,他听到门外传来两下敲门声,他打开房门,只见一个铁甲武士站在门口,用生硬的汉语说:“吴公子,在下奉探题殿下之命,把这个交给您!”说罢他从怀中取出一物,双手呈上。
“这是——”吴伯仁随手接过,入手冰凉,却是半块铜牌,上面用十分精细的工艺镂刻了南十字星的徽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4/6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