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大亨(校对)第3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7/624

“孩儿哪里用的着这么多银子?都凭爹爹吩咐!”
“诶——!”吴世衡笑道:“人家银子给的是你,又不是我,我吩咐什么?不过说实话,此人行事倒是吓人的很,古人云一掷千金也不过如此。银子是好东西,也是坏东西,你要小心使用,切莫害了自己!”
“爹爹教训的是,若是爹爹允许,孩儿倒是想用这些银子做一件事情!”吴伯仁答道。
“什么事?”
“修一间书院!”
“书院?”
“不错!”吴伯仁答道:“孩儿看每年来京中科考的士子甚多,有得提前半年一年便来了京师,这住宿就成了问题。家中殷富,在京中有投靠的还好些,若是家中贫寒,在京中又没有师友投靠的就过得不好了。孩儿的意思是用这笔银子建一座书院,一来可以供来京赶考的贫寒士子居住,二来大家也可以在一起切磋学问,交个朋友!”
“嗯!”吴世衡满意的点了点头:“不错,这个想法好,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的?”
第三百二十二章移民1
“周先生说与我这十万两银子是用来结交朋友!孩儿觉得修一座书院供来京赶考的士子们交流,即结交了朋友,又做了好事,岂不远胜花在其他事情上!”
“务在立德!好!”吴世衡笑道:“不过你今秋大比,修建书院事务繁杂,具体的事务你就不要管了,免得分了心,耽误了自家的前程。我会和你几位世伯商量一下,选定一个地方,挑选一个可靠的人具体操办此事,你挂个名字出钱就是了。”
“都听爹爹安排!”吴伯仁躬身道,他心中暗想徐渭区区一个落魄秀才能够在江南打下一片天地,成为小徐相公,那我吴伯仁才学功名胜过他无数,为何不能在京都也打下一片天地来?正好周先生给了我十万两银子,我便用这笔钱开个头,让周先生看看我的本事。
堺。
每个码头都挤满了船,甚至连新修的防波堤后都有船只摇曳,最好的泊位自然属于兰芳社的舰队,四条三层甲板的盖伦船并肩而立,就仿佛四位巨人,格外显眼。
“堺的和议会欢迎您的归来!”今井宗久跪伏在地,面孔紧贴地面,在他的身后是堺和议会的成员,每个人都毕恭毕敬的跪在地上。如果说周可成去年乘船离开堺的时候那个“西国探题加镇守府将军”的头衔还不过是个空壳子,那么经过这几个月,已经没有人再怀疑其真实性了——胜利是最好驱散谣言的工具。
“都起来吧!”周可成看着跪在地上的人们,心里也不由得生出一股愉悦,不过他还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微笑着将今井宗久扶了起来:“今井先生,你这是干什么?大家都是朋友嘛!”
“您现在已经是朝廷和幕府的大人物了,而我们只不过是些商人,必须有上下之别!”
“什么大人物小人物?”周可成笑道:“在别的地方也还罢了,在堺最大的人物是财富,拥有财富并能让它最快增值的人才是最大的人物,诸位都是周某的合作伙伴,请将那些空头衔丢到一边去,不要让这些妨碍我们的合作!”
众商人都眼前一亮,周可成这番话倒是正好挠到了他们的痒处,身为商人,拥有财富增长财富就是他们信仰,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民族文化之分的,周可成这番话说明是他们的“自己人”。
“探题殿下,我等已经准备好了宴席,为您接风洗尘!”今井宗久低声道:“是否可以请您赏脸——”
“不必了!”周可成摇了摇头:“我这次回来,肯定有很多事情要处理,这样吧,明天晚上我会举行宴会,请诸位一定要到!”
“是!”
“在下一定到!”
周可成向众商人微微颔首,便上了轿子,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了,向轿里的张经问道:“张大人,我不在堺的时间里,有什么事情吗?”
“嗯,伊势长岛的一向宗已经降服了,现在近畿只剩下石山本愿寺还在抵抗了!”张经低声道:“今川义元派使者向我们要求购买大炮,或者干脆帮助他们铸造大炮!在下已经推脱了!”
“嗯,可以卖,但暂时不能,至少要等到我把西国的情况处理的差不多了之后才信!”周可成点了点头:“不然一旦今川义元完全稳定了近畿,关东的那几家恐怕就顶不住了!”
“还有就是毛利家派人来了,说要尼子家有向安艺国进攻的迹象,他们说严岛一战损失很大,希望可以购买一批火器来抵御尼子家的入侵!”
“什么火器?”
“鸟铳,四百支,还有一些火药!”
“给他六百支斑鸠腿铳,火药加倍!”周可成毫不犹豫的答道:“告诉他们,款项可以等仗打完之后结清,立刻用船运过去!”
“是!”张经点了点头:“还有就是淡水那边有关于开辟田野的事情,叶麻在大加蚋的坡田计划很顺利,半年下来开辟水田一千七百顷,其中有三分之一归阿坎,三分之二属于我们,只是劳动力十分缺乏,还有一个多月就开春了,恐怕会耽误农时!”
“那也没有办法,这个是长期的事情,只能慢慢的做!”周可成笑道:“只能让中左所和金山卫那边抓紧移民的事情,日本这边可以迁一部分过去,但数量也有限,说到底迁徙太多倭人过去,也容易有后患!”
听到周可成提到移民的事情,张经身体微微一颤,他犹豫了一下,低声道:“周先生,百姓流徙之事,牵涉甚大,本朝白莲邪教裹挟百姓,逃至俺答汗处,最后导致庚戌虏变,京师朝野震动,先生不可不察呀!”
张经所说的庚戌虏变便是1550年俺答汗领军南下,从大同南下直逼京师,天下震动。而究其原因,却是从明代中叶开始,山西与北直隶地区的土地不断被宗室藩王与勋贵皇室侵占,卫所的士兵、失地农民无以谋生,就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明朝统治范围之外的蒙古,尤其是以水草丰茂著称的丰州(土默特川一带)。由于山西北直隶一带白莲教盛行,教徒组织严密,这些逃荒到丰州的失地农民、卫所士兵多以白莲教徒为主。当时的丰州在蒙古的俺答汗统治之下,他对于这些逃难到丰州的白莲教徒十分宽厚,不但赐予土地、牲畜,而且只征收很少的赋税。这些白莲教徒在丰州耕种、纺织,并且为蒙古人制造武器、修筑城堡、提供情报、发展与内地的贸易,让俺答汗的实力很快的壮大起来,也导致了后来对北京的入侵。经由这次的事情后,明朝对于百姓迁徙到自己管辖范围之外就格外的敏感,张经很清楚周可成一向的政策就是避免与朝廷直接冲突,所以才向其指出这点,提醒对方。
第三百二十三章移民2
周可成抬起头来,想要辩解几句,表明自己并无与朝廷作对的意图。但当他看到张经直视自己的目光,就清楚任何辩解都是没有意义的。
“张先生,我每年从安南进口到淡水的粮食就有三万余石,而且还在不断增多。花掉的银子是小事,问题是安南也正在内战,粮食的来源很不稳定。民无粮不安,东番是兰芳社的根基,如果不能筑牢根基,我们眼前的一切都不过是浮云而已!移民之事势在必行!”
“那若是朝廷下旨禁绝呢?”
“那也没有办法!”周可成看了张经一眼:“我会尽一切力量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但如果朝廷真的这么做,那也不是我的责任!我并不是强逼别人来东番,来东番的人都是自愿的,他们来这里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也的确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想过上更好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即使是朝廷,也没有权力阻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张先生你应该知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张经张大了嘴,周可成所说的话都是事实吗,确实加入兰芳社的绝大多数人都过得比之前好出不少,但这就是得道吗?他虽然也是儒生,但却不是那种把书读死了的,知道周可成并非胡言乱语,只是与过去自己数十年来遵循的“道”相差甚远,一时间觉得颇为怪异。
“张先生!我知道你为朝廷效力多年。这样吧,你若是想走,无论是在海外另外找个地方隐居,还是回大明,我都不会阻拦,我这里来去自由,如何?”
张经没有说话,不过从其闪动的目光中可以看出周可成的话触动了他,半响之后他叹了口气道:“周先生的所作所为我也都看在眼里了,也可以说是顺乎人心了,只希望你小心从事,莫要与朝廷闹翻吧!”
“那是自然,我当然不希望这样!”周可成见状,笑了起来:“劳烦张先生替我给淡水那边修书一封,让中左所和金山卫将流民的人数限制在一年两万人以内,如何?”
金山卫。
“徐先生,驿船到了,这是从中左所送来的信!”
“嗯!你就放在桌上吧,我待会看!”徐渭头也不抬的答道,随着商贸的发展,从金山卫到中左所只见已经形成了一条颇为繁忙的航线,每十天就有一条属于兰芳社的快船抵达,往来两地之间的信笺便通过这条船转运,两地人便将其称为驿船。
几分钟后,徐渭看完了手上的报告,将其放到一旁,拿起刚刚送到的几分信笺,一一拆开细看起来,突然他轻拍了一下桌面,笑道:“好,大掌柜总算是批准了,这些金山卫可要忙起来了!来人,来人!”
“徐先生有何吩咐?”仆人从外面进来了。
“马上把全清道长请来,我有要事与他们商议!”
“是!”
约莫过了小半个时辰,全清推门从外间进来,向徐渭双手合十行礼:“徐先生,不知何事相召?”
“全清道长,你看!”徐渭将手中的信纸递了过去。
全清接过徐渭的信笺,粗粗的看了一遍,突然抬起头来:“一年一万人?”
“一共是两万人,中左所一万,我们这里一万!”徐渭笑道:“大掌柜做事情还是比较谨慎,估计是怕惹来麻烦。怎么样,道长?”
“这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全清粗略估算了下:“光是在金山卫这里往来的人就有七八千人了,只要放开口子,一个月两三百人出去根本不会有什么影响,杭州那边更是大码头,通过罗教的口子,装人上船,然后到金山卫转运,只要船没问题那就肯定没问题。”
“你没有明白我的意思,不光是要运人走,还不能引起官府的注意!至于船的问题,你无需操心,一年一万人,一个月还不到一千人,跑的也还是短途,也就是五六条船的事情,淡水那边已经下令把几条旧船的底舱全部拆通了,专门用来运人。”
“完全不让官府察觉是不可能的!”全清摇了摇头:“人不是老鼠,每个月一千人,还是运到东番那种地方,金山卫这里还好,如果要从杭州的话,当地的城狐社鼠就不可能瞒过去,他们瞒不过去,官府的三班怎么可能瞒得过去?”
“嗯!”徐渭有些不情愿的点了点头,他知道全清说的不错,即便以罗教的势力,也不可能完全瞒过地方的势力的,而瞒不过他们就肯定瞒不过官府的三班衙役,官府知道就是早晚的事情。
“徐先生!”全清笑道:“其实我倒是有个办法,虽然不能完全瞒过去,但至少可以拖延一点时间!”
“什么办法?”
“给钱!”
“给钱?”
“不错,衙门这些人都是见钱眼开的货色,要瞒过他们很难,但让他们闭嘴瞒过上头的官老爷却不难。说到底,欺上瞒下不是他们吃饭的家伙吗?给他们一点钱,让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又有什么难得!为了银子,更大的事情他们也敢做!”
“嗯,这倒是!”徐渭精神一振:“就按你说的做,下个月就开始,杭州那边就交给你了!”
杭州,武林门外。
王阿宝站在船尾,看着船公有一下,没一下的摇着船橹,正值中午时分,淡淡的阳光照在身上,却没有一点暖意,没有一点风,河岸上的柳树枝条懒洋洋的垂在河面上。距离开春还有个把月,柳枝上只能看到一个个芽眼,只有最好的眼力才能看到一丁点绿意。船橹打破河面上的薄冰,发出清脆的声响,显得格外寂静。
第三百二十四章移民3
看着眼前的一切,王阿宝越发觉得身上发冷,他身上只有一件单薄的夹袄,还是五年前父亲留给自己的,里面的棉花早就板结起来了,就好像铁片一样,寒冷就好像一只无形的手在他的皮肤上抚摸,带走最后一点暖意。每年秋天老娘都说待到年景好了,要去买两斤新棉,把这夹袄拆开重新弹一弹棉花,但十几年下来,年景似乎就从来没好过,庄稼人连填饱肚皮都难,何况换新衣呢?
“庄稼人真是没活路了!”王阿宝心里想,他从早已死去的爹爹身上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年轻力壮的时候在别人的土地上流血流汗,却只能乖乖的把种出来的大多数粮食都送到官府和田主的粮仓里去,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不到四十就衰老的不成样子,在某个春荒饿死。而且这一切还必须是自己足够幸运的前提下,在他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或许自己还可能有另外一种活法。
他喉咙有点发痒,往河里吐了一口唾沫,河里的水冷幽幽的,敲着就让人发冷,就好像兄长和嫂子看着自己的目光,是呀,自己年纪大了,他们唯恐自己要和他们分家,毕竟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刚刚过完年就把自己赶出来了,自己全身上下最值钱的就是身上这件旧夹袄。
杭州是个大码头,应该有能靠卖力气养活自己的行当!不过自己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能赚到钱,能够回老家卖地起房!让哥哥和嫂子看看,羡慕死他们!王阿宝在心里对自己说。
船轻轻摇晃了一下,拐进了一条支河,远远地可以看到河边有了一簇房屋,村子外面是一片片桑林,桑林外面就是稻田,时节还早没有到犁田的时候,只能看到田地里那些短短的稻茬子,偶尔有几只麻雀落下。屋子的上空都袅起了一缕缕的炊烟,应该是在煮晚饭了,王阿宝抚摸了一下自己的肚子,感觉到胃在轻微的抽搐。
“再忍会儿,到了杭州扛上活计就有饭吃了!”王阿宝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过其实他没有什么把握,毕竟此前他去过最远的地方不过是乡里的庙会,谁知道在杭州能不能找到饭碗呢?
这时,岸边突然有人叫喊,那船公应了一声,熟练的放下船橹,换了长篙点了两下,这条乌篷船便向岸边靠了过去,距离岸边还有六七尺远,便从岸边跳上来一个人来,粗声大气的喊道:“送我到武林门去,动作快些,我有急事,少不了你的酒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7/6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