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大亨(校对)第3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6/624

众人听了吴诚这番话不由得傻了眼,他们万万没想到顶头上司把自己在九州四国的功劳贬的一文不值,他们先前也有听说周可成在南海大败弗朗基人的舰队,斩获极多,也对周可成能在万里之外击破以船坚炮利而闻名的弗朗基人舰队感觉到十分震惊。但震惊是一回事,恩赏又是一回事,别的事情可以含糊过去,这个可是千万含糊不得的。
眼见得长桌旁的日本武士们眼红脖子粗的都要撸起袖子起来争吵,周可成赶忙笑道:“吴兄此言差矣,功就是功,过就是过,有功就要赏,有过就要罚,这是我兰芳社的规矩,岂有大功赏,小功就不赏的道理?须知武士上了战场,矢弹如雨,白刃相对,性命相博方得一功,岂可不赏?你身为侍所别当,统领西国、九州、四国的十余万武家,处事须得公允,切不可任性而为!”
“大人教训的是,属下谨记在心!”吴诚沉声应道。
众人听了周可成这番话,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是落了地,对周可成顿时多了几分感激之心,觉得还是大御所体恤下人,对周可成又多了几分感激之心。
“我今日召集尔等,并不是不想赐下恩赏,却是为了你们长远考虑。这次平定九州四国之后,在日本国内就再无战事了,没有战事就没有功勋,没有功勋就没有恩赏。眼下这点领地你们还过得下去,可时间久了,你们子孙众多,到时候又怎么办呢?所以我想换一个办法颁下恩赏,比如中村良彦,你这次的功勋当加封三万五千石,其中一万石在九州丰后,而剩下两万五千石,就加封在南洋,考虑到那边路途遥远,这两万五千石可以加倍,也就是五万石,你可以将庶子派去,也算是多了一个分家了!”
“南洋?”中村良彦吓了一跳:“这么远?大人,我可以选择九州丰后的吗?”
“当然可以,全凭自愿嘛!”周可成笑了起来,旋即脸色又变得严肃:“不过我刚刚已经说过了,九州四国平定之后,日本国内将不会有什么战事了,既然没有战事,自然也就不再允许私斗,法度也会越来越森严。而南洋那边就不一样了,许多地方还是一片蛮荒之地,正是你们用武之地?而且说是五万石,那只是已经开垦的熟地,将来开垦的新地并不包含在内。眼光要放远一点,不要就盯着眼前那一点东西不放。要是当初源平两家的先祖都留在京都,而不是前往还是一片蛮荒的关东、奥羽开拓,又怎么会有今天的日本武家?”
第一百五十一章蓝图
听了周可成最后这番话,众人神色微动,像周遇吉、张经、米兰达这几个原本就不是日本人的也还罢了,其他人都知道几乎所有武家的名门,比如足利、三浦、武田、今川、北条,不管是真是假,都或多或少会把自己的血脉追溯到源、平、藤原等几个古代贵族乃至天皇的身上,而他们的先祖几乎都是在京都混得不得志的,不得已离开京都,前往当时还是一片蛮荒的关东、奥羽等地区,一点点开拓经营,发展壮大,绵延至今的。正如周可成所说的,如果这些武家名门的祖先留恋京都的繁华,赖在京都不走,恐怕家名都未必能流传下来,更不要说现在的风光了。眼下整个西国、九州、四国都已经被平定,除非周可成要和已经结为姻亲的今川家开战,否则在日本之内是不会有任何新增的领地了,若想发展壮大,唯一的出路就是选择南洋的领地了。
“若是如此,那请将在下的新领放在南洋!”羽茂高玄第一个开口道。
“我也是!”勘兵卫道。
“属下也是这么想的!”平三郎大声道。
“属下也想去南洋!”
眼见得属下态度越发积极,周可成笑了起来:“这件事情也不用这么急,毕竟那边的事情一时半会还没有那么快。这样吧,明年你们每家都拿出一个庶子来,带领五十个年轻武士,三百领民,乘船去马刺甲,一来是为筑城出力,二来也对那边的情况了解一下。这边的恩赏照常颁下,若是觉得那边不错,想去的再收回这边的领地,赐下那边的领地,你们看如何?”
听周可成这般说,众人顿时松了口气,他们最怕的就是去了南洋看到一片鸟不拉屎的石头地,那可就欲哭无泪了。若是这样,那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至于出人出力为周可成筑城,那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又有什么好抱怨的。
会议结束,众人怀中不同的心情退下,会议室里只剩下周可成、张经、吴诚三人,周可成吐出一口长气,苦笑道:“总算是解决了,吴兄,今天让你做恶人,辛苦了!”
“什么恶人善人的,都是为了大家,为了兰芳社,可成你这话说的可就生分了!”吴诚笑了笑:“不过你在南洋赐予他们领地倒是一招妙棋,这样一来,九州、四国的领地就省下来了,将来又能多留给我这小侄儿几十万石领地,江山就稳固多了!”
“照我看,大人却不是这么想的!”张经笑道。
“哦?张大人为何这么说?”吴诚好奇的问道:“莫不是还有别的想法?”
“嗯!”张经目光转向周可成:“大人,恐怕那新马刺甲城才是你未来的行在吧?”
“行在?”吴诚闻言一愣,下意识的目光转向周可成。他自然不知道张经说的“行在”指的是天子所在之地、巡行所到之地,后来代指临时都城。由于周可成行踪不定,通常往返于淡水、堺、中左所、金山卫这几个地方之间,张经这么说很巧妙的指出了未来即将建成的马刺甲城在周可成心目中的重要性。
“什么行在,周某不过是一介商贾,张先生说笑了!”周可成笑了笑:“我现在最头疼的就是缺人,日本这边好说,只要开出条件,想迁多少人就能迁多少人去;朝鲜那边也可以招募一些人,但若是这样,南洋那边就成了为他人做嫁衣了。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大人您是担心新马刺甲城倭人太多了?那为何不就地招募当地的华人,我听说闽粤两地前往南洋垦殖的百姓不少!”
“这是一个办法,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周可成苦笑了一声:“在南洋垦殖的多以漳泉、潮汕、客家等,他们聚族而居,相互之间视为死敌,动则兵戈相见。若是有个千儿八百人还好,要是有个一两万人,那我每天什么都不用干了,调解他们的冲突还来不及呢!照我看,至少要从两浙和中左所招募十万人,其中一半开发东番,另外一半在南洋,这样才能确保无恙!”
“十万人?”张经吃了一惊:“还要这么多,前段时间你不是收降了汪直他们,算起来也有十余万人吧?”
“哪有这么多,充其量六七万而已,而且这些人多半是熟识海况的水手,我用来填补舰队都来不及,怎么会用在南洋那边?十万看起来不少,可算起来还不到南方一个大点的县,可光是控制南洋那几个海峡,维持航路,就要十六七个据点了,还有种植园、盐场、兵工厂、造船厂,随便算算就不止十万人,我这还是往少里算了!”
张经被周可成这番话弄得头晕目眩,他原本听说周可成在马刺甲大破弗朗基人的舰队,攻陷了马刺甲城,还以为这不过是一个防御性的行动——封锁马六甲海峡,防止弗朗基人进入南中国海,但听他说话的意思,接下来竟然是要向西进攻。
“大,大人!敢问一句,您在马刺甲筑城难道不是想屏护东番、日本和大明东南海疆吗?”
“是有这个意思,不过我现在的计划是与奥斯曼人联合,将弗朗基人赶出印度洋,切断他们通往香料群岛的航线,然后开掘苏伊士运河,重新打通贯通东西的海上丝绸之路,并将其控制在我兰芳社的手中!”
“这么说你想要继续向西用兵?”
第一百五十二章租界
“那是自然,击败弗朗基人后,西洋海上就再也没有能够与我兰芳社抗衡的对手,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周可成笑道:“当初三宝太监率领大明船队七下西洋,是何等雄壮,可惜后人不能继其伟业,致使后来弗朗基人西来时,无人钳制,反倒我大明东南倭寇横行,无有宁日。我这次一定要为大明、为天下立下百代不替之基!”
“为大明?为天下?”张经听周可成这番话,神色有些怪异,不过他还是问道:“大人,若要迁徙这么多人口,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且不说南洋距离大明波涛万里,这么多人迁徙过去,住所、田地、食粮都是大问题,光是水土不服就是个麻烦事情,须得事先加以筹划准备!”
“张先生说的是内行话!”周可成猛地一击掌:“所以我这次回来,就是要为这件事情筹划的!”说到这里,他起身取出一份地图,在桌上铺开来:“张先生,你请看,如果我们从金山卫直接出海,前往马刺甲,路途遥远,船上缺乏淡水和新鲜蔬菜,又有风浪颠簸,就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这一趟跑下来,恐怕也要生一场大病。但如果我们先从金山卫到淡水,然后从淡水到大员,从大员到吕宋、然后沿着吕宋岛沿岸航行到婆罗洲的古晋,最后抵达马刺甲。只要在沿途的建立必要的后勤补给,然后用大船队依靠季风往返,若有病人,便在沿途的港口留下休息。”
张经看着那张地图,只见台湾以西的诸多岛屿上星罗棋布的用红笔圈了小点,还用弗朗基语和汉语注明了有价值的物产,这些红圈又用炭笔描下的黑线连接,显然这份地图是周可成从弗朗基人那里夺来的,这些红圈都是有价值的物产港口,而黑线则是要通行的航线,而马刺甲以东的地区红圈较为稀疏,而马刺甲以西的红圈要密集的多,看在眼里,颇为触目惊心。
“大人筹划之雄伟,非在下所能及!”张经苦笑道:“以张经之才具,也就能布政一省之地,像这样万里之遥,实在是力所不能及!”
“张先生过谦了!”周可成笑道:“周某现在就有一件事情,就非张先生不可?”
“非我不可?”
“不错,张先生,你知道吗?我到淡水之后,就让九指挑选了一条较为完好的弗朗基船,装上二十多名虏酋,一些战利品送到金山卫,向朝廷献俘!”
“向朝廷献俘?可,可是您出兵攻打弗朗基人,并未得到朝廷的诏令呀?此乃无名之师,如何献俘?”
“谁说是无名之师?”周可成笑道:“难道您忘记了武宗年间故事?弗朗基人攻破马刺甲城时,马刺甲苏丹可是遣使入朝,肯定朝廷出兵讨伐的,朝廷也曾经囚禁弗朗基人的使节,勒令其交还城池。虽然隔了几十年,但我出兵击破弗朗基人,献俘于朝廷,可以说是存亡继续,符合春秋大义,怎么可以说是无名之师呢?”
“这倒也说得过去,可要是朝廷令你将马刺甲城交还给故主怎么办?”
“这有何难,马刺甲苏丹当初逃出城后,在柔佛建国,我当着朝廷的面将城还给他,然后再和他签一个条约,让他将那城和故地租借给我一百年,每年给他二十两银子的租金便是了,又有何难?”
“这倒也是个办法!”张经点了点头,周可成的奇思妙想他素来是佩服的:“不过大人你不觉得多此一举吗?说到底大明现在根本没有能力管得到南洋,你又何必这般大费周折呢?”
“张先生,你知道佐渡金山一年出产多少金银吗?”周可成突然问道。
“这个——”周可成突然的发问让张经有些莫名其妙,不过在兰芳社的体制下,佐渡金山、石见银山以及铜矿这些直接出产贵金属的矿山都是直接隶属于兰芳社最高层的,并不归只有掌管西国、九州、四国和近畿一部分邻国的政所管辖,其具体出产金银的数量和用途也是最高机密,只有周可成、吴诚、陈四五等寥寥数人知道。
“吴兄,你把具体的数字告诉张先生!”
“是!”吴诚点了点头:“张先生,佐渡金山现在的出产我不是很清楚,不过我临走那一年,佐渡金山一年出产金九千二百两,银二十一万两;银的产量虽然低于石见银山,但金产量在兰芳社控制的所有金银矿中是第一!”
“竟然有这么多!”张经的嘴微微张大,他虽然早已知道对金银矿的开采是兰芳社的重要财源之一,但也没有想到仅仅一处金山就有如此丰厚的产出,难怪周可成可以不断发动耗资如此巨大的军事行动。
“张先生,佐渡金山只是我兰芳社在日本的多处金银矿之一,现在整个西日本、九州、四国所有的金银矿都已经被收归国有,在东番也有几处储量十分丰富的金矿在开采。除此之外,兰芳社在和南洋、弗朗基人进行的贸易中,也是出超的。可是你知道吗?去年我兰芳社的金库里储藏的金银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你知道最大的流出项是什么吗?”
“莫非是军饷和造船?”张经迟疑的问道。
“不,是对大明的贸易!”周可成笑道:“很让人意外吧?不过这是事实,我们挖出来的金银,最大的流向就是大明,确切的说是金山卫和中左所,我已经查证过这两个地方的贸易数字了,已经印证了我的猜测!”
第一百五十三章招商引资
“这,这个——,大人可否替在下解惑!”张经疑惑的问道,周可成的话让他有些糊涂了,如果像周可成说的那样,兰芳社岂不是越来越穷了?可明明看到兰芳社明明是越来越富呀?
“很简单,兰芳社从大明买的货物很多:生丝、茶叶、瓷器、布匹、药材等等,而大明对兰芳社所能提供的货物需要的却很少:香料、蔗糖、少量的粮食、药材、木材等,中间的差额只能用白银来支付。当然,大部分兰芳社购买的货物并非是我们自己用的,而是转卖给倭人、南洋人、弗朗基人,从中我们赚了更多的金银。但是这两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已经占领了半个日本,而和弗朗基人的关系也变得敌对起来,所以我们外销的渠道实际上变小了,大部分货物被我们自己消化了,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从自己的金库里拿出更多的金银来弥补这个空缺,你明白了吗?张先生?”
“在下明白了!不过那和您要向朝廷献俘有什么关系?”张经不解的问道。
“当然有关系,而且有很大的关系!”周可成笑道:“您知道这些银子去了大明之后,最后去了哪里?”
“不知!”
“一部分购买田宅,一部分用来养瘦马、办戏班、建园子,以为声色之娱!”周可成说到这里,看了张经一眼,发现对方的脸色果然变得难看起来:“不过呢,最大的一部分其实是存在地窖里,慢慢生锈发黑!”
“存在地窖里?”张经吃了一惊:“不会吧?”
“什么不会?”周可成笑了起来:“张先生,您也是做过州县官的,应该知道这田宅不是你有银子想买就可以买的,没有功名的富户,唯恐露财惹来祸患,又怎么敢大买田宅?就算有功名的,有多少功名,能有多少田地也是有个定数的,像和我们做买卖的那些商贾,这些年来哪个没有几万十几万两银子的家底?他们要是可以随意买田,闽南和苏松的田价早就上天了!”
“大人说的也有道理,不过人家的银子,人家自己高兴放在地窖里生锈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吧?”张经苦笑道:“这毕竟是人家自己的事情!”
“张先生这话可就差了,难道我周可成辛辛苦苦的流血流汗把这些金银挖出来就是为了让他们在地窖里生锈?不,这可是未来商业和工业化的血液!”周可成冷笑道:“我还指望着用这些金银来把整个世界连通起来呢!”
张经疑惑的看了周可成一眼,暗想这些金银都已经是别人的了,难道你想把它们又都抢回来?可这样又为何要向朝廷献俘呢?他总不会以为搞个献俘,朝廷就会对他当强盗不闻不问吧?
“所以我想通过献俘,搞好与朝廷的关系,不会妨碍我在大明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张经彻底被周可成话语中层出不穷的新名词给弄糊涂了,他正想开口询问,却让一旁的吴诚抢了先。
“大人,敢问一句,这招商引资又是何意?还请解惑!”
“很简单,南洋你没有去过,东番你是去过的。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但没人就没法开垦,可光有人还不够,还得要有人出钱。种地要农具、耕牛、种子;蔗糖和生丝也要蔗苗、农具、桑苗什么的。南洋那边等待开拓的土地有东番面积大数十倍上百倍,要想开拓光有人还不够,还要很多很多的银子。我们兰芳社的银子要花在修建港口、工厂、造船、移民、打仗上,这开拓方面就得让商人们来做。我们替他们打开市场和原料产地,他们拿出银子来从我们这里购买土地矿山盐场渔场,这样循环起来兰芳社才能越做越大,要不然我们挖了银子他们就藏在地窖里,就算是金山银山也总有一天会挖空,那个时候怎么办?”
听了周可成这一席话,吴诚还是一脸的茫然,张经却已经若有所得,就好像自己是只一辈子都生活在水井中的青蛙,有一天终于爬到了井口,才发现外面的世界是何等广阔。
“周大人!若是按照你说的,兰芳社拓展的土地越多,那能够换来的银子就越多,这样下去,那兰芳社的扩张何时是尽头呢?”
“尽头?”周可成笑了起来:“为什么要有尽头?你难道没有发现吗?兰芳社是不能停下来的,他只有不断扩张,不断进取才能维持生存,如果他停下来那就说明他距离完蛋不远了。”说到这里,周可成稍微停顿了一下:“如果一定要给一个尽头的话,那就等到在兰芳社的土地上永远没有落日的那一天吧!”
依照当时日本武家风俗,从只有五十石俸禄的乡士到十万石的大名,在为主家奉公的时候都会带着至少一个随从,当武士本人上殿奉公的时候,他们的随从便在殿下等候主人的召唤,而当主人完成一天的工作,随从便上前接过主人的手中的饭盒等杂物,送上外衣和草鞋,跟随主人离开,在这个过程中,未经主人召唤,随从不得擅自上殿。张经来日本后入乡随俗,平日里便也带着藤吉郎出入,这次在红楼裁定议事,藤吉郎也就留在三楼的走廊等待,数十名随从整齐的跪坐在走廊上,看上去蔚为壮观。
随着会议的结束,参与会议的大名与豪商们一边说笑一边下楼来,看到自己主人的随从赶忙上前,接过主人手中的东西,送上草鞋或者木屐,替主人换上,然后跟着主人离去。但藤吉郎始终没有看到张经的身影,这让他越发得意——主人现在还没有出来,显然是还在和大御所商议什么事情,能够得到大御所如此的看重,身为仆从也是与有荣焉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6/6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