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大亨(校对)第5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4/624

“谢兄,我这次肯定是完蛋了,卷子一半都没做完!”方同低声抱怨道:“真不知道这出卷人是怎么想的,半个时辰时间却出了这么多题目,这根本做不完嘛!”
“方兄你知道吗?这就是讲谈社出来的考生在科场上无往不利的秘密!”谢文山冷笑道:“他们在讲谈社书院了每天都是这么过的!”
“每天都是这么过的?这是啥意思?”方同不解的问道。
“我听说他们每月一次大考,每旬两次小考,各种临堂测试隔三差五。每次考试都是这样,题目多,时间短,成绩落在最后十名的就会被淘汰,所以那里的考生特别用功,除了吃饭睡觉都在看书。科场上遇到其他士子自然是所向披靡啦!”
“你是说他们在书院里天天都是过得这种日子?”方同露出想要呕吐的表情。
“也不能说天天,中秋、春节、重阳这几天还是能够休息一下的,还有,如果考上举人后,也会轻松不少!”谢文山笑道。
“这,这简直是一群牲口!怎么会有人能过这种日子?”
“这种日子怎么了?”谢文山唇角露出讥诮的笑容:“方兄,你这种大户人家的子弟当然觉得这种日子苦不堪言。可那些小户人家的子弟可不觉得,至少书院里能吃饱饭,能有一张床睡觉,用不着天不亮就出门下地,天黑了才回家,如果读成了那便是富贵荣华,即便不成也会读写算数,至少能在码头谋分不错的差使,养家糊口是没问题的,这难道还不够吗?人家可是头悬梁锥刺股都觉得甘之若饴呀!”
第六百五十四章
亏心事
“对了!谢兄你对讲谈社这么熟悉,难道你在里面待过?”方同问道。
“怎么会?”谢文山苦笑道:“我怎么吃得了这个苦?你还记得上次讲谈社士子横扫科场的事情吗?我得知后特别去打探了一番,才知道这些的!”
“谢兄果然见多识广,小弟不及!”方同叹了口气,突然脸色微变:“那要是这么说,岂不是我们肯定争不过那些讲谈社的粗胚了?”
“也不能这么说,毕竟这是海公招募自己私人的幕僚,选谁,选多少人都要看海公自己,我们现在想太多也没有用,还是先回家等候消息吧!”
都察院。
“大人,这是这次考试的成绩!”一名书吏双手呈上厚厚一叠试卷。
“放在桌子上吧!”海瑞点了点头,他低头一看才发现那叠纸的最上面一张是考试的成绩,已经按照从高到低的秩序排好了,下面却是经过批改的考生试卷。他随手抽了几张,只见那试卷上每道题都有勾叉评判对错,错的还有注明为何是错的,写的颇为详尽,不由得暗自点头:“这些都是你一个人做的?”
“回禀大人,这是学生和另外两个同伴做完的!”
“也就是说你们三个人花了一天时间就批改完了这四百多个考生的卷纸?”
“好快的手脚,难怪项公将你们四个举荐给我!”海瑞笑道。
“不敢,那是大祭酒抬举我等!”那书吏低头道。
海瑞笑了笑:“你先退下吧,这些试卷我待会再看看!”
“是!”那书吏向海瑞躬身行礼,然后转身退下,到了门口突然听到身后传来海瑞的声音。
“对了,我还有个问题!”
“大人请问!”书吏转过身来。
“你知道这前一百名里有多少是出身你们讲谈社的吗?”
“这个学生就不知道了!”书吏稍微停顿了一下,答道:“不过前十名里学生认出了七个是讲谈社的同学!”
“前十名里有七个!”海瑞倒吸了一口凉气,强自镇定道:“我明白了,你先退下吧!”
“是,大人!”
那书吏的身影刚刚从门口消失,海瑞就开始认认真真查看一纷纷试卷,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脸上的失望之色也越来越浓重,到了最后他长叹一声,将桌上剩余的试卷往地上一推,洒了一地。
“怎么会这样?难道这天下英才竟然都被讲谈社一家独占了?气运当真是归属周可成了不成?”海瑞叹道。
“老爷!”海富站在门口,看着一地的试卷:“出什么事情了吗?”
“没什么!”海瑞叹了口气:“阿富,你觉得这世上有无气运这回事?”
“气运?这是什么意思?”海富不解的问道。
“就是运气,命运!”
“那当然是有的,有的人命里富贵荣华,有的人命里穷苦一生,老爷您能考上举人,也是有运气的!”海富笑道:“就算是村头那些聚赌的汉子,也有人运气特别好,一个晚上便有钱起屋娶妻的!”
“你说的倒也有几分道理!”海瑞苦笑道:“只可惜我已经食了大明的俸禄,只能做些亏心事了!”说到这里,他从地上捡起那张考试排名的纸,在前二十名里随便涂掉了三个名字,又从后面中随意抽取了三个补上,叹道:“海某素来不做亏心事,这次也只能破戒了!”
转眼间就到了张榜的时间,虽然觉得考中的希望不是太大,谢文山还是和方同两人来到都察院门前。时间一到,两名差役将榜文贴上,谢文山根本懒得看,方同却是兴致勃勃,从第一名开始一个个念出名字来,突然他狂喜的跳了起来:“三门谢文山,谢兄,你中了,你考中了!”
“啊?”谢文山有些莫名其妙的转过头,顺着方同手指的方向看去,赫然发现自己的
名字正好处于第十三名:“中了,我当时卷子都没有写完,怎么会中呢?”
“那么多题目,谁能都写完?”方同笑道:“大家都写不完,就看谁写得多呀!这考试不就是矮子里面拔长子嘛?”方同笑道。
“这倒也是!”谢文山感觉到四周聚集过来的艳羡眼神,不禁觉得一阵得意,他整理了一下衣衫:“方兄,你再看看后面有没有你的名字,说不定你也中了!”
“嗯!”方同兴致勃勃的继续找了下去,可惜上头没有发现他的名字,不过他的兴致倒是还不错:“我们两个能中一个,已经是不错了,谢兄,这可是大喜事,今晚我可要叨扰你一杯!”
“那是自然!”谢文山笑道:“要不这样,反正现在时间也不早了,不如我们就去旧院那边,今晚我们不醉不归,如何?”
“这可是谢兄你说的!”方同大喜道:“我早就听说旧院群芳的美名了,走,今天你这个东道我吃定了!”
两人兴致勃勃的上了轿子,一路往旧院而来,到了附近两人下轿而来。谢文山本欲去嫩娘那儿,可到了门口却发现铁将军把门,大门紧锁,眉头微微一皱。方同在旁边问道:“为何门锁了,难道是出门了?”
“不太像,这里的女儿家是做生意的,就算出门家里也会留个看门的,待我去旁边问问!”谢文山走到旁边一家脂粉铺子,朝当值的掌柜拱了拱手:“这位先生,您知道那边那家为何锁了门?”
“不敢当,不敢当!”那掌柜的不敢受谢文山的礼,探头看了看笑道:“您说的是门旁有栓牲口石柱的那家吗?”
“不错,正是那家!”
“这个我也不是很清楚,不过已经锁门有两三天了!”那掌柜的笑道:“可能是搬家了吧?”
“搬家?”谢文山皱了皱眉头,觉得有些蹊跷,不过他也能够感觉到那掌柜正在有意回避自己的问题。他也没有追问,便对方同道:“我们换一家吧,这里的姑娘好像是返乡了!”
第六百五十五章
第一天
“那是她没福气,错过了咱们生鲜热辣的谢相公!”方同笑道。
“方兄,过了过了!”谢文山随之大笑起来。
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谢文山这次搭上了都城近期最炙手可热的左都御史海瑞的线,平日里一些走的比较远的朋友也过来了,一时间邀约不断,整日里秦楼楚馆,倒似将家安在了秦淮河畔一般。就这般过了几日,若非同住的方同提醒,险些忘记了次日便是去衙门报道的日子了。
到了报道的那天早上,谢文山换了一身青衫,戴了纱帽,选了一柄折扇,便在家仆的陪同下乘轿往都察院而去。到了门口下轿,谢文山便看到大门右边摆放着一张白木桌子,桌后树着一个木牌,上头写着六个柳体字“调查员报道处”,桌后坐着一个士子。谢文山摇了两下折扇,上前询问道:“敢问一句,这里是不是海大人幕僚的报名处?”
那文吏看了看谢文山笑道:“这里是独立调查办公室的报道处,的确是在海大人手下做事,但却不是海大人的幕僚!”
“哦,那便没错了!在下谢文山!敢问兄台高姓大名?”谢文山赶忙收起折扇,拱手行礼道,又从家仆手中取出当时的录取函双手呈上。
“在下熊灿光,见过谢兄了!”那文吏起身还礼接过录取函,他拿出一张名单比对了下,又从抽屉里取出一块铜牌来:“这个谢兄请收好,不要弄丢了,不光办差要用,每月关饷也是用这个。你知道兰芳钱庄吧,凭这个每个月十五后就可以领当月的薪饷了!”
“哦哦,多谢熊兄!”谢文山接过铜牌,发现正面铸有“都察院独立调查员”七个字,还有獬豸的头像,背面则是自己的名字、年龄、籍贯,铸造的颇为精美。他出身钟鸣鼎食之家,考这个调查员自然不是为了那点俸禄,不过看那文吏郑重其事的样子,不由得好奇问道:“敢问熊兄一句,我们一个月的薪饷有多少?”
“二十枚银币,米九斗,年底还加一个月的薪俸,算起来一年十三薪!”熊文灿笑道:“足够你我养活一家人了!”
“这么多?”谢文山吓了一跳,虽说这一个月的薪俸也就够他这几天一夜的缠头之资,但大明朝廷对官员的正俸本来就不高,一个七品县官年俸也就90石米,折算下来还没有这独立调查员五分之一多。就这些还未必都是实发,有时还用宝钞、香料之类的代发,其真实价值还要打折扣。当然,这年头除了海瑞这种人,大明朝也没几个官靠那点俸禄过日子了,谢文山原本就是准备自带干粮干活的,一听能领这么多自然大吃一惊。
“是呀!”熊灿光笑道:“这应该就是大祭酒说的‘高薪养廉’吗?我听说有这么高的薪水也很高兴,不过听说差使也繁重的很。谢兄,你会骑驴吗?”
“骑驴?”谢文山闻言一愣:“倒是没骑过,不过我会骑马!”
“那就好说了!”熊灿光笑道:“实话和你说,接下来我们估计要经常在外头奔波,所以一定要会骑驴。”
“在外头奔波?”谢文山越听越是迷糊了:“熊兄,难道我们不是帮助海大人处理文牍吗?为何还要会骑驴?”
熊灿光笑了笑,解释了起来。原来古代都察院的工作职责与今天的信访加纪委有些相似,即处理大量的首告文书,这些文书中有一部分是有落款的,还有一部分是匿名的。这也是后来御史们“风闻奏事”这一杀手锏的源头——并不是说御史们可以听到什么就说什么,而是御史有权力对首告文书的来源保密,以保护原告不受被告的打击报复。海瑞新官上任后连续两把火都烧的透亮,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的招牌算是打出去了,各种首告文书自然是铺天盖地。海瑞就算再怎么厉害也只有一双眼睛一双手,不可能把这么多文书一一看完,更不要说查证其真实性了。而这个独立调查办公室的职责就是整理文书,并查证这些控告信的真实性,搜集证据,为左都御史海大人的弹劾提供弹药。
“谢兄,海大人对我们的要求是不冤枉一个坏人,也不放过一个好人!”熊灿光笑道:“我们一共才二十个人,肩膀上的担子很重呀!”
在工作的第一天,谢文山就明白了熊灿光说的肩膀上的担子很重是什么意思。从举报箱里倒出来的首告文书要用麻袋装,首先要拿出来整理,其中潦草有误的地方还要抄录改正,有重复的予以合并,然后立案,查证等等。整个一上午,谢文山只有时间喝了口水
,到了傍晚的时候,他只觉得两只手都不是自己的了。正当他盼着下勤的时候,却看到熊灿光走到门前,拍了两下手掌:“诸位,有件事情我宣布一下。关于燕子矶外四十五家农户桑林被侵占这个案子海大人明天中午前要把材料整理好,敢在这个月底前把弹章递上去。所以大伙请晚上加个班,晚餐我已经在楼外楼订好了,待会就送来,是甲等餐!”
谢文山的哀嚎声被其他士子的欢呼声淹没了,他绝望的看着仆从把一支支点着的蜡烛送了进来,与之一同进来的还有一叠叠待处理的案卷。过了一会儿,楼外楼的伙计捧着食盒进来了,果然菜肴相当不错,可吃在谢文山嘴里却是味如嚼蜡。
就这样,在工作的第一天谢文山回到住处的时候已经月上西楼了。
第六百五十六章
连击
不管谢文山对自己的新生活有多么不满,但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左都御史海瑞在把张经和魏了翁两位大佬赶出朝堂之后,以三天一份的速度进行弹劾,更可怕的是,他拿出来的弹章绝非过去那些多半是子虚乌有,凭想象胡编的“风闻奏事”,而是有名有姓,有时间地点,有法律条文的起诉书,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据正确、定性准确、处罚适当、程序合法”,根本不给被弹劾者一点反驳的余地。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已经有三个被弹劾者在看到弹章之后,当场被吓晕过去,成为京城百姓的美谈,民间已经有“宋有包拯,明有海瑞”颂词了。
神乐观。
“陛下,这是都察院的弹章!”静音指着道。
“又是这么多?”朱载垕痛苦的捂住了额头:“有多少是那个海瑞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4/6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