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校对)第10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9/1157

  只有较少的一些村庄里,在安东守捉军和罗藩的旗号下,陆陆续续有青壮冒出来而主动投奔到经过军队当中,或是充当向导或是充作夫役,以换取淮军在当地留下的一袋袋粮食和一桶桶压缩口粮。
  少数人还带来了有些瘦骨嶙峋的骡马之类,充作探路的坐骑或是牵挽驮运的畜力,一时之间居然很有一番牵牛担酒、箪食浆壶喜迎王师的气象。
  虽然象征性的收下他们那点微薄献纳之后,日后不免要在他们身上要付出投入的更多,但是总算是一件能够聚附民心和伸张日后统治的好事情。
  这一路可以说是望风而降,而几乎没有多少战斗的武装行军,被辽东城外之战的后果和影响,给吓坏了的罗藩附庸们,根本就没有多少抵抗意志。
  他们引以为豪的部曲和藩兵,就像是土鸡瓦狗一般的在淮军火器面前完全不堪一击,还没能够有所作为和反响,就已经被摧枯拉朽的打垮,向放羊一般的驱散。
  因此,哪怕我开出了最苛刻的条件去要求和威逼他们,能够表现出来的最大反抗手段和态度,也就是主动弃城而走,或是肉袒牵羊乞罪于军前,然后给统一押送到后方的辽东城去,听凭名义上的安东诸侯之长罗思谨的处分。
  当然,也有一些不识相或是反应比较迟钝的,然后等我大军兵临城下之后,就被主动砍了脑袋或是绑了全家出来投献;然后,就被惩罚性的抽出青壮随军劳役,就地征发骡马车辆充为军行所用;
  虽然本军未必差他们这点人手和物资,但这就是一种惩戒和宽恕的姿态,一种行驶和伸张统治权的态度。
  毕竟,我只需要这些地方的土地和人口,却不需要继续留用原有的中上层架构,来增加日后的不确定因素和隐患。对于主动降服的对象,举家弄到辽东城里挂个无关紧要的头衔,衣食无忧的当作猪羊一般养起来,在一些重大场合充作排场和背景,就是他们最好的结局了。
  当然了,这种威孚自专生死予夺的征服者感觉,的确很容易让人沉迷和飘飘然的自大起来。
  等到过了另一处开城出迎的大镇望邑——新城,就地设下第一个大型的中转粮台之后;一望无边的平缓地势就逐渐变得走高起来,而在远远天际出现了一些山势的边沿,这也意味着进入到了辽东的北部地区。
  平原上低矮田稼和灌丛构成的苍青色风景,也逐渐被更加稀疏的树木和大块裸露的岩石,所逐渐的取代。随着这种风物的变化,东西两向走势的绵延山脉,也慢慢在天边线上开始一点点的相互靠拢着,而变得越来越是明显起来。
  而在这一路上,流水一般的情报和消息汇聚而来,随之汇集而来的还有堆得老高的各种军中文书。
  因为,我的参佐和幕僚班子们正在收集和总结,各级反馈上来的经验教训和战场心得、体会,毕竟,这种参与到大兵团做战当中的经历和见识,可是相当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啊。
  然而,大军的行程也很快就再次停了下来。
  这里就是被后世称为铁岭的地方,因为山势低伏而形色青黑如玄铁而得名;现今隶属于辽北富州下的开原(军)府所在,却是因为当地出产的银矿,而发展起来的特色城邑;
  而这里,也是后世被称为松辽平原的中段分界所在,连接两大平原地域之间的要冲;穿过高山大峡之间的数条辽河上游支线水系,正好在这里汇合贯通而过。
  在夹山而下的开原府内,我也终于遇到了有些不一样的人和事物。因为,开原府的城头上插的不再是辽地特色的青旗,而是一面玄色黑底的飞燕旗。
  “在下庆州经略副使麾下曾巨。”
  来人大声的宣告道。
  “代北盟十万健儿问候罗帅安好……”
第1105章
立新(三十)
  “北盟……十万健儿……”
  我居高临下的看着来人,嘿然冷笑了起来,顿然引得左右周旁一阵哄笑声。
  对方显然在消息上有些严重脱节了,或者说已经愚钝蔽塞到有些失心疯了,到了这一步居然还会想着,当年面对我进行虚张声势的讹诈什么的。
  “你说的是被土族叛乱,给抄掠了老巢和居城的所谓十万健儿呢……”
  藩兵都监拓俊京当先大声的嘲笑道。
  “还是被外来的塞外大军,横冲直撞与境内而莫可奈何的那啥劳子北盟……”
  “话说回来,之前也有个号称二十万大军的耶律大石……”
  另一位兵马使赵秉渊亦然接口道。
  “不也照样被本军在辽东城下打的烟消云散……”
  “够了……”
  我只是摆摆手。
  “来人给我把这个傻子,拉出去砍了……”
  “再换一个识时务的人来交涉……”
  “不然,我大可与所谓十万健儿,会猎与黑水(黑龙江)之畔……”
  “好好试一试这北盟的成色好了……”
  然后我不管被拖下去的吵杂声,继续对着左右道。
  “谁可与我分忧,把这螳臂当车之辈踏成齑粉。”
  “某愿于往。”
  十数个声音同时出列把臂应和道,却都是随军助战的诸侯藩兵将领和来自东南诸侯的小藩主。
  半天之后,我就已经站在被攻破的小城——开原府里了。这里的守军加上阖城的民众,也不过是四五千人,而且只有一道外围土木低矮城墙;一旦被炮射给轰开之后,就再没有多少抵抗下去的基础和底气了。
  根本不用出动本部将士,光靠附从的藩兵就轻易冲进去拿了下来。
  正所谓是“吊民伐罪、师出有名”的道理,这次淮镇出兵辽东打着是拨乱反正,匡扶和存续罗藩本家的旗号;因此,从当地获得大量的权益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虽然还有些手尾和不那么完美的地方,但是短期之内已经没有人,能够改变这种现状和既成事实了。而随着时间的退役,这种生分和隔阂将被来自淮镇的全方位经营和渗透手段,给大部分消弭掉。
  在帮助罗藩收复了历史上全盛时期的领有范围之后,继续北上讨伐这些叛离的附庸势力,也不是没有借口和理由,但肯定不是现在;因为光是安东道南部以及东南地区,这二十几州的地盘,就已经足以让淮镇的掌控力被摊薄到极限,而有些吃撑了。
  安东之地有广义和狭义上的两种概念,狭义上指的是安东道,也就是建立郡县之制而人口富集、土地开发度较高的五十七州之地;虽然期间被各家分藩诸侯所分割成不同大小的领地,但是在具体的官职、礼仪、风俗和文化、习惯上,与中土并没有大的差别。
  广义上则指的是的安东都护府所在的广大地域,包括若干个都督府的羁縻和管辖;包括了勘察加半岛和苦丫岛在内,理论上是只要有人类踏足和活动的地方,都可以算在安东都护府的管辖之内。
  而淮镇目前主要可以图谋和打算的,也就是狭义上的安东道而已。其中靠近蒙古高原的西部多山地深峡,而东部多丘陵而地势破碎,北方虽然有大平原和大型水系流域,但是偏于苦寒干燥;
  因此,只有中部和南部地区相对温暖湿润一些,又有足够大的平原地带来发展农业和生聚人口,还有渤海内环的鱼盐海贸之利,也是通常意义上的精华腹地。
  我心中比较理想的界限,就是在辽河流域北端,正好位于与大片丘陵当中,被群山包夹而变得狭窄的收口处;西向的燕山余脉和东线的长白山脉分支,在这里遥遥相望而被称为松辽分水岭的所在;也就是后世的长春、长岭、通榆一带。
  这里的山势虽然不高,通常只有两三百米而已,但是足以用来筑城围墙,分段连接在一起之后就是一道新的边境线。因此,当地还残留着一些依山势而立东西纵横的,战国燕长城和秦长城、汉长城的土垒残垣遗址。
  作为天然的地理分界,以罗氏为首历代沿袭下来的诸侯分藩们,也在这片散布在富州、咸州、荣州、安州、归德州境内的丘陵地带当中,陆陆续续的修了不少城寨和关卡,作为对路过行人、商旅抽税,或是相互经略侵攻的凭依。
  不过这一次,显然是被所谓的北地联盟,给黄雀在后的见了此大便宜了。而铁岭一带,只是进入这片长条地带的开端而已。
  至于更北边的地方,虽然还有面积、范围更大的混同江(松花江)流域,以及后世的松嫩平原所在;还有更加东北向的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松花江下游流域的三江平原,就不是我目前的实力需要奢望和染指的了。
  虽然在这三大片相连的平原区域内,几乎集中了安东道大多数的治下人口和城邑。
  但是这丝毫不妨碍我挟大军压境之势,从对方身上尽可能割取和勒索下更多的好处和利益,来换取将来可能暂时休兵不犯的口头协定和既成事实。比如把出兵北上和善后筑垒的本钱,给赚回来再说。
  因此,在全新打出来的安东守捉军的旗号下,密布在这片绵连数州区域内的大小城寨、堡垒,几乎是一座接一座的被点燃或攻陷。
  就算遇到一些自觉可以拼死顽抗的存在,本军也没有过多的浪费时间,而是直接用一只偏师围了起来,然后把纵火之物往里头一阵投射,就可以见识到什么叫做玉石俱焚的人间惨剧。
  经过了一一拷问俘获,我们才知道了关于北地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和端倪。
  这片地区足足散布了十几家的势力,原本是南北之间不同阵营的犬牙交错之势;但自从罗藩的势力不断衰退之后,现在都剩下北地联盟乘势先行延伸过来的触角;
  只是受困与当地的土族之乱而没法更多的抽手出来,而只是在某种权衡妥协之下,在这里维持了这个么一个的局面,作为日后各家一起介入南方,进可攻退可守的跳板。
  但显然这一次,对方未曾预料到辽东的内乱,那么快就被平复了;而纵兵过境大举南下的耶律大石所部,也那么快就轻易败亡,因此多少抱了两败俱伤之后,伺机前来捡便宜的心思,就不免完全落了空。
  这些一团散沙式的残余力量,就没有必要浪费淮军的力量去一一清剿和拔除了,只要清理出一条足够安全的通道来就行了;后续的事情就完全交给那些,急于有所表现的藩军和试图巩固自身地位的南方诸候了。
  当隶属于刚拿下的韩州境内,乱石错杂点缀这斑驳植被的绵连矮丘,终于完全消失在我们的视线当中;与南方的辽河流域完全不同的植被风物,也在不经意间开始一望无际的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那是一片宏阔无边又苍翠如茵的大地,远处形同玉带蜿蜒曲转的数条大河奔流期间;而在大河之间又由各种高低起伏的水泽、草甸,灌丛、矮树,还有点点镜泊一般的水洼,构成一层层一条条明暗相间色调深浅不一的地形褶皱。
  相比辽地的阡陌连绵、田亩纵横,村邑市镇林立茨比的田园风色,这里的开发度和人类活动痕迹就明显差上了许多了,许多野地里依旧还有飞鸟走兽的行迹。
  行走在期间要经过好久,才让我们遇到了第一处位于河渡边上的废弃村邑,这里已经位于所谓通州(今四平市附近)的境内了。
  随着奔回来的哨骑,还有远处仓促赶来的数只军队,所扬起的隐隐烟尘。
第1106章
归远(一)
  青烟袅袅,尸横遍野当中,如同夏天频发的骤雨一般的密集排射和铳击声,很快就重新归于原野的寂静当中。
  这场迎头撞上和遭遇的战斗,来的快,结束的也很快,对方根本不大清楚自己要面对的是怎样的对手,就急匆匆的赶来救援了。
  先头的部队根本还没有摆开车阵和铁丝拦网,用得上赖以为常的掘壕和构筑工事,就已经光靠数列整齐的多重斜线排射,将对方轮番扑上仓促的抢攻势头给击溃下去;
  然后侧翼待机的骑兵队也相继包抄到位,一阵马上排击和交替冲阵之后;这几支仓皇出战的地方武装,就轻易丢武器跪在地上,大都做了束手就擒的俘虏了。阵前冲突打杀了不过数百人,最后却俘获了数倍于此的人数。
  然后又以这些俘虏作为前驱和带路,轻而易举的就分兵拿下来最近二三十里内的西河邑、辽源邑、原宁镇、白鼎城等等,隶属于信州(今吉林省通辽市境内)数处中小城邑。
  只是这些城邑及其附近的聚落当中,同样是人烟稀疏而士民百姓面有菜色,看起来日子过的实在不怎么样,对于外来的淮军大多数也只有一片麻木和漠然之色,而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反映和情绪。就算是近郊的对方,也只有一些稀稀拉拉的田亩,被耕作和开垦出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9/11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